基本簡介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定。
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
長江流域,便策動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
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
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
上海道余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
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
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
李鴻章和閩浙總督
許應騤、四川總督
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
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定,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
矯詔、
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
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
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之後1911年
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係密切。而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軍閥及各地方長期割據,則是源自強勢人物袁世凱去世後,中央權力出現真空、各地派系
擁兵自重,與東南互保並無直接關係。
事件經過
其他信息
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余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簽訂《福建互保協定》。據盛宣懷的《愚齋存稿》記載,《東南互保章程》九條如下: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 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
南洋大臣劉、兩湖總督張,允認真切實保護, 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 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借端啟釁 ,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
吳淞及長江各炮台,各國兵輪不可近台停泊,及緊對炮台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台附 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游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 。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人物言論
榮祿把抵制宣戰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地方督撫身上。“宣戰”甫經決定,他即私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榮祿態度的這一變化,引起了在京使館各國使節的極大關注,他們認為:“榮祿正企圖同漢族總督合作,並反對端王。”
劉坤一: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
早在宣戰前夕,英國駐南京領事孫德雅曾拜訪過剛從北京回來的劉坤一。在事後給上級部門的報告中,孫德雅聲稱:他所看到的這位兩江總督,對主戰勢力的擴大感到非常沮喪。劉坤一私下裡告訴孫德雅: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
徐梵澄在“蓬屋說詩”第十六則中記載:“有云:‘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南皮(張之洞)奮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指慈禧太后)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則其時大臣私對慈禧有此稱矣。”
據兆文鈞《辜鴻銘先生對我講述的往事》一文記載,辜鴻銘1900年曾向張之洞提出江南獨立計畫。辜鴻銘說:我提出江南獨立計畫,暫作緩衝,……我們好乘機儘快整軍備戰,並喚起舉國人民同仇敵愾,.和敵人作長期戰鬥,保家衛國,北上勤王,爭取獲得最後勝利。
最終影響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
義和團之亂及
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
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
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
綠營及
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
陸榮廷部),至
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
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歷史評價
對於“東南互保”的性質,傳統老觀點認為,張之洞一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一種賣國行徑;而現代則有其它觀點認為,在當時之條件下,張之洞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保存實力之作用。
雷頤:如此“怪象”充分說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的迅速減弱,因為在如此重大問題上,地方大臣竟敢而且能夠聯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為他們使渾身解數抗衡朝廷幾近瘋狂的決策而“東南互保”,使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之區局面大體平靜,免於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
王爾敏:庚子五月,拳亂起於近畿,仇洋殺教,圍攻使館,以致釀成巨釁,東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於兵禍,保全半壁河山,實由於各督撫應付得力,其重要關鍵,則在南省立約互保的成功。
戴玄之:庚子拳亂,實近代史上一大奇蹟,由於東南互保,始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倖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於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
吳文星:東南互保訂約運動的倡行,是當時上海中外官紳盛宣懷、沈瑜慶、湯壽潛、蔡鈞、沈曾植、余聯沅、何嗣焜、福開森(J. C. Ferguson)、汪康年、趙鳳昌等在盛宣懷的領導下,欲使張(之洞)、劉(坤一)等以實力鎮壓叛亂,維持地方秩序,向洋人承諾保護教堂,拒阻洋兵入侵東南各省之作為合理合法化的活動。
王樹增:在大清帝國歷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開指責朝廷的聖旨是錯誤的,並且明確表示堅決不予執行,這是帝國歷史上無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這個意外至少可以說明:在洋人們以軍艦大炮開路,同時裹挾著工業製品、科技成果、貿易觀念以及社會文明等等附屬物強行進入中華帝國的同時,也為這個古老的帝國帶來了近代歐洲的政治風格。這種風格隨著商品貿易和經濟生活的日益活躍而悄悄地改變著帝國某些官員的思維方式,從而風蝕岩石般緩慢但卻是無法逆轉地影響了這個帝國的政治格局和統治模式。 它標誌著在封建帝國內具有近代政治意識的官員第一次在國家政治事務中顯示出鮮明的獨立性和抗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