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莊概況
牛莊鎮隸屬於遼寧省
海城市,地處
海城西20公里處,背靠
太子河、東臨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盤錦市、南與
營口接壤。
牛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舜時屬營州,三國時屬燕國的
遼東郡。據《
秦漢東北史》記載,公元220年,牛莊就是遼隧縣的所在地,公元238年,
魏明帝二年成為一個重要村莊。
牛莊鎮是東北地區最早開放的商埠。遼寧省海城市屬鎮。位於
海城河下游西岸,距縣城20 公里。總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3.7萬。海溝鐵路、大盤公路東西橫縱,鞍營、牛公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水土肥美,古往今來,一直是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聞名久遠的古鎮。
牛莊鎮的優勢在於商業歷史的悠久,在清代那裡是全國有名的通商口岸,成為東北地區較為繁榮的陸路、水路貿易中心。後來服裝行業集團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成為全鎮一大經濟支柱。另外,全鎮食品文化尤為發展,
牛莊餡餅、牛莊白酒歷史悠久,名揚京華。
牛莊商業的發展源於牛莊市場的拉動。牛莊綜合貿易市場和牛莊牲畜交易市場占地84畝,引來5省31市區的客商在此發財。 牛莊是海城地區重點產糧區,又是各種型號焊管等製造品的生產基地。
發展歷史
遼、金時遼河在牛莊附近入海,商船(牛子)雲集於此,故名。清初建城。
由於牛莊地處經濟和戰略的重要地位,162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
皇太極親臨牛莊犒賞築城民夫,重新修築牛莊城,尚有東門“德盛”古城門額匾、紅衣大炮,陳列於
瀋陽故宮,上面鑄有“大金天命祭亥年鑄牛莊城”字樣。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來東北祭陵拜祖,返京曾住牛莊城。由於牛莊在軍事上、經濟上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引起西方列強的垂涎。1858年(鹹豐八年)6月25日,英、法、美、俄強迫
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被列入
五口通商口岸。英國侵略者托馬斯·密迪樂乘坐軍艦對牛莊港口進行普查時發現,牛莊“河道淤淺”,大船無法進入,相反,
遼河入海口的
沒溝營(今
營口)水深港闊,適合大船進入,於是指營口(時稱沒溝營)為牛莊,1861年4月營口正式代替牛莊開埠,因《
天津條約》內容無法更改,對外統稱牛莊,於是中外文獻中出現牛莊和營口地名混淆的情況。
特色產品
牛莊地處平原,土壤肥沃,出產高粱、玉米、水稻,特產大蔥、大麯酒。大(孤山)盤(山)和沈營公路在此交叉,溝(幫子)海(城)鐵路經此,交通方便。
文化遺產
牛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聞名中外的東北高蹺,就發源於牛莊,已被國家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靡全國的二人轉,他的前身就是喇叭腔,也是牛莊固有的文化瑰寶,牛莊的
老爺廟大
戲樓,初建於
康熙年間,楊豆包子
戲園子、胡家館子戲園子、樓頭戲場、天主教堂戲院、牛莊劇院,每逢廟會節日,戲曲連天,好不熱鬧。牛莊的小吃也享譽國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牛莊餡餅”,馳名國內外,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鎮牛莊
地處海城西部的牛莊,有人類活動的歷史較為久遠,早在5000年前這裡就有人居活動,夏商周時期分別隸屬於營州、
青州、幽州管轄。《
遼東志》中說,
朱元璋曾經在牛莊渡口處損失了十萬擔糧草和三千軍馬,後派官員到此處專門督運糧草,為戍邊的官兵送去糧餉物資,明初在牛莊運送物資的船隻已經是“船計數千艘”的景象了。
《
牛莊鎮志》中關於牛莊地名的來歷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根據《遺拾補闕》一書考證,牛莊的歷史與海城同處一個時期。相傳
尉遲敬德在東南方城基內置一鐵牛,以鎮城者,牛莊的名字由此而來。另一說牛莊作為港口,
太子河漲潮時,帆船可進入城東
太平橋處,關內一種稱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間拋錨河岸,燈火連天,遠遠望去猶如村莊,繼而有了牛莊之名。
牛莊城始建於明初,當時是土城,是一個驛站。清天命八年(1623年)重修。而重修牛莊的原因是明朝部隊屢由
遼河來犯,所以修築牛莊城以抵禦強兵。歷史上的牛莊地理位置要比現在重要,她是進入關內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牛莊的商業繁榮,以及戰亂頻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1858年6月25日,牛莊的名字出現在了喪權辱國的《
天津條約》上,牛莊被迫成為帝國主義從中國掠奪的通商港口之一。由此牛莊人民又開始另一段血淚辛酸的歷史。
見證牛莊的種種繁華和沒落,正是我們此行搜尋的目的,見證一段古鎮的歷史,以史為鑑,展望未來。
古港口
牛莊的繁華很大程度上源於水路和陸路交通的發達。地處
太子河下游左岸的牛莊,因東北最為古老的太子河梟姬廟碼頭坐落此處,使得牛莊逐漸成為一個商賈雲集、貿易發達的小鎮。
8月初上游撫順河段水位告急,處於牛莊境內太子河內堤中的梟姬廟古渡口遺址已然淪為一片澤國。泱泱的河水幾度漫過內堤,上萬畝豐收在望的玉米泡在水中,倒灌的海水與洪水摻雜在了一起,使泡在水裡的玉米很快腐爛,並散發著陣陣腥臭。“
鴉片戰爭後牛莊通商時,這裡的特產是大豆。”看著一望無際的河灘地苞米絕收,隨行的鎮裡同志若有所思。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看到遠處一間沒在水中的磚房,那是老渡口遺址的標誌性建築。
隨後的採訪中,關於梟姬廟渡口的歷史淵源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重建的觀音寺中,我們尋找到一塊朱紅色的石刻功德碑,儘管風雨蠶蝕多年的碑文早已是斑駁陸離,但值得慶幸的是在石碑頂部依稀可見“梟姬廟”的字樣,碑刻正文文尾的落款十分清晰: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
歲次。這樣推算起來,梟姬廟的歷史起碼在1654年之前,這塊屹立了350多年的石碑,或許是見證牛莊歷史最為古老的實物之一了。
事實上史料中所記載的梟姬廟渡口,也正是在明末清初的時間段中。《
奉天通志·山川志》中描述,最先在三叉河設有渡口一處,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三叉河巡檢,管轄該地區船渡事宜。而明朝時經由牛莊渡口運送往來的貨物,主要是產自山東的花布,供應給遼東駐紮的軍士。明清之戰,曾有清軍在梟姬廟渡口受水勢所困而被迫停止前進,因此1609年特設梟姬廟渡口一處,渡船二隻,逐漸的停泊在此的船隻越來越多,牛莊的貿易也漸漸興旺起來。後來,清朝的官運物資也利用牛莊碼頭,從康熙之後,即以牛莊為關東重要的貿易場所了。
依照《
天津條約》,1861年4月3日牛莊正式開埠後,大英帝國在牛莊設立領事館,領事米德斯乘船視察遼河時,發現牛莊日益繁榮的商業帶來的一個負面問題,那就是河道相對狹窄的牛莊碼頭河道越來越不堪重負,船舶的出入越來越難了。於是在不久,大英帝國在
營口開始築港,因此營口又有牛莊和牛口的古稱。
1940年以後,還有船隻往來於牛莊、溫香和營口之間,1945年,因新河道開通,阻塞了舊河道,牛莊港口才被廢棄。
古宅
在牛莊,尋找幾間上百年的老宅不是什麼難事,牛莊鎮上的工作人員帶我們到幾間老屋前。老屋門前的小巷曲折狹窄,東西北三個方向的老屋子中,居住著十來戶人家。經過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這些老房子依然屹立不倒,幾戶老房子的居住者說,地震時也沒有啥大事兒,到現在房子有福還一點不漏。
在這裡已經住了近半個世紀的李樹才講述,房子至少是140年前修建的,原先是
觀音寺的廟產,供廟裡的尼姑居住。上世紀70年代,還有旅居海外的尼姑回過老宅,一位在加拿大的老尼姑,曾經給牛莊捐過款。
細看這些
磨磚對縫結構的老房子,不光結構縝密,而且用料十分講究,當年保佑一方水域平安的寺廟香火鼎盛,購置上好的木料磚石來修建的廂房,百年風雨巋然不動。70歲的李樹才老伴給我們指了指正南方向,那裡就是原先的大殿,毀於文革一場浩劫。
在這間老屋中,李樹才共養育了四個子女,其中三個孩子離開了這裡,只一個最小的兒子陪伴在兩位老人身邊。李樹才老人半開玩笑的說,窮人住這裡。採訪當中,幾戶老宅的主人已經聞訊過來看熱鬧了,因為總有媒體造訪,老住戶們對於新聞工作者絲毫沒有陌生之感。一位老太說,上次來的記者還拍了好半天埋在她家前院房基地下的石獅底座,觀音寺究竟是何模樣,只能從這塊巨大的漢白玉石墩上揣度了。
住戶楊秀珍的記憶力相當好,“1965年農曆臘月廿六入住,到現在正好40年”她說,這片老房子最多曾住過16戶人家,現在只剩了9家。“年輕人全走了,有錢有本事的也搬離了。”現場的鄰里談論這些話題時,未免有些無奈。慢慢地,大家開始轉向誰家出過大學生,誰家還出過一個鄉鎮長,這些都是老房子的榮耀,老房子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寺廟悠揚的鐘聲不再,但牛莊曾經的確因經濟繁榮,宗教活動也十分活躍。古今中外的各路“神聖”幾乎都在牛莊小鎮留有神祇。
來佛寺、
真武廟、
藥王廟、
火神廟、螞蚱廟、天主教堂等等,而現在這些老舊的記憶中,卻很少有實物可尋找了。
當年牛莊最具代表性的寺廟當屬梟姬廟,後被大家俗稱為小姐廟。據傳梟姬是一位庇佑舟船平安的菩薩,這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當年牛莊的興盛。小姐廟究竟建於何時已經無據可考,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經對其重修一次。又一說“梟姬”是
天妃娘娘的口誤,這個名曰
天妃的神聖,又稱海神娘娘,總之是讓舟船度日的商客們得以平安。
不過牛莊碼頭以小姐廟為標誌,這是事實。宣統年間的《海城縣誌》中記載,梟姬廟,在縣西四十里,有民間公設渡船兩隻,附近牛莊貿易商船,多在此停泊。而在《
營口縣誌》中也有記載,“嗣有閩、浙雕杉各船,渡海東來,不泊
營口,皆由三汊河入港,至梟姬廟河口登入,以牛莊為貿易市場。”這裡以梟姬廟為海港碼頭,再一次得以印證。
古井
作為聞名中外的商業港口,牛莊許多自產的物資被運往外地,這也是牛莊繁榮的根本所在。郅隆泉酒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一種。
在牛莊熱心老者張四引領下,我們走進一家農戶,呼喚半天仍是四下無人,鄉野農舍居然出不閉戶。老張頭在這家農舍菜園中,掀開一個鐵鍋似的井蓋,這便是當年的郅隆泉。俯身望去,裡面是一泓熒熒的墨綠,深不見底。老張頭說,就是年景再旱,這井水也不曾乾涸。
說話間,農舍女主人聽得犬吠而歸。自20多年前入住後,儘管對於這口水井的來歷,道聽途說了不少,但實際生活中,這裡不過是一口水井而已。農婦依稀介紹,大致是曾經這口水井產出許多美酒,銷往何處這位農婦則一概不知。關於水質是否清冽甘醇,農婦又一臉茫然,自安裝自來水後再沒有飲用過井水,畢竟自來水花錢,要比這純天然的井水衛生好多。農婦告訴我們,時不時會有人來取些水,她揣測是用於造酒的。至於所在的村落因郅隆泉井的存在而改名為隆泉村的緣由,農婦照樣說不出許多,不就是一口水井,澆菜園子用的。
歷史上牛莊的制酒業猶為突出。山西人最早選中了這個水草肥美的城鎮,在清朝乾隆年間辦起了燒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資本家郭家楷,經理人王占魁,投入資本金6000元,選址太平橋東,又僱傭60多店夥計,占地20畝,用今郅隆泉井釀酒。
據說當時的郅隆泉酒規模不小,擁有廠房、曲房、櫃房、客房、大小廚房、倉庫等77間房舍;貨倉8座,年儲糧180萬斤;東南西北各有炮台,水井3眼,年儲曲種198000公斤,每日三班,每班6人,一次投料達1000公斤,出酒400多公斤,年產白酒36萬公斤。這樣規模的酒廠,即便在今天也是不太多見的。
1933年,牛莊街市上出現郅隆泉酒店一處,更多天南海北的過往客商品嘗到郅隆泉酒,也將該酒帶往更遙遠的地域。除大量郅隆泉白酒被運往
營口港之外,天津、上海和日本及東南亞也有銷售,郅隆泉被譽為關外第一名酒,1911年參加巴拿馬國際評酒會。
1941年,由於資本周轉不靈,郅隆泉燒鍋酒開始衰敗,當年8月,酒廠被轉租給牛莊長記油坊。1945年因資本家和長記油坊發生股份紛爭,郭家將酒廠賣給
熊岳城內的一個日本翻譯。
在60歲的張四老人記憶中,他年幼時還有日本人在經營。1972年中日友好建交,日本首相
田中角榮當著周恩來總理的面,還曾提及郅隆泉白酒,這箇中國原產的品牌,居然30多年後在異國他鄉營造了如此聲勢,多少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覺。
古戰場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初到古戰場時,就是這樣一種豪情壯志。牛莊有美酒,同樣有著不屈的鬥爭歷史。在老港口處,同樣被河水淹沒的地方,甲午海戰中,牛莊保衛戰的所在地。
《牛莊鎮志》中記載,1895年3月7日,湘軍把守的牛莊城,在2000多軍士傷亡後終於淪陷。日軍進城之後,血洗全城,日軍在全城“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當年的歐美報紙也評論“日軍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曾於1900年在牛莊西門外修建了湘軍陣亡紀念碑,20世紀40年代,暴殄天物的日寇將紀念碑拆毀。
如今牛莊烈士陵園裡是解放戰爭紀念碑,在遠離牛莊城的偏安一隅,陵園前是一名戰士頭像,無名無姓。1964年原葬於里家、北關的204位沙嶺戰役犧牲的烈士長眠斯處,此後每年牛莊都要舉行紀念活動。
逐本溯源,可考證的歷史中,牛莊早在明末清初時便有了戰事。作為遼東戍邊部隊的補給中轉站,這裡理所當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比起戰火烽煙的戰場,牛莊多了些商業戰爭的味道。其中最有名的是“豆禁”。
明朝以來,經過牛莊港口運出的貨物主要是東北特產大豆、皮毛和藥材。道光鹹豐年間,一些南來的船隻,運入南方貨物後,歸航時裝運大量大豆、豆餅,此間豐厚的利潤竟引發了中英兩國之間的“大豆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量
鴉片輸往中國,牛莊海港一時出現一些英國艦船。當地商民鄙視洋人洋貨,不肯與洋人交往,“夷商憤然而退”。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喪失了
內河航運和海關自主權。英國鑒於中國商船多年經營大豆獲利豐厚,而洋船卸貨後只能空載,便一再要求允許英商販運,清政府對牛莊大豆實行“開禁”。清政府深慮“開禁”的嚴重後果,不僅涉及沿海數省幾十萬商民船工的生命線,更重要的是北運的軍需糧草線也將受阻。儘管經過努力,但“豆禁”實行了短短三年還是開禁了。移至
營口的新牛莊港,國內船隻越來越少,而輸往帝國列強的大豆、豆餅和
豆油卻越來越多。
抗戰時期,牛莊人民承受了很多苦難。有過“海城縣棉花株式會社牛莊集合所”的強制命令,讓本不適宜種植棉花的牛莊地區種棉花,後改為
洋麻,並按時交納;又在牛莊長住“糧谷出荷督勵班”,強迫農民交糧食;牛莊成立的“海城縣專賣局牛莊分局”,專管食鹽、火油、火柴、白酒、酒精、白面、小麥配給於控制,日本侵略者還在牛莊大量傾銷日貨,晴雨牌陰丹士林布,
富士、宮田牌腳踏車,勒得牌腳踏車以及西藥充斥牛莊市場,這些嚴重阻礙國內民族企業的發展,對牛莊的貿易打擊也是致命的。
古橋
清朝中後期,牛莊商業興盛,全城幌桿林立,招牌迭掛,當時曾有“南麒麟(指廣告)北招牌,中間夾個望鄉台(指門臉)”之說。每年正月初六開市,從
太平橋開始,鞭炮紙末鋪滿大街小巷。
遙想當年的太平橋兩岸景致,別有一番風味。商號雲集,許多老者還能清楚的記得,太平橋兩岸飯館的幌子是什麼樣子。馬萬福說,掛幌以羅圈為幌,上邊有三根繩,糊白紙條,上下系白花或彩花,代表燒麥、花捲;中間的羅圈代表羅面的羅;下面的紙條則代表麵條。紅色幌是漢族飯館,藍色幌是回族飯館。掛一個幌為經營單一品種的餃子館、包子鋪,兩個幌子賣家常便飯和一般炒菜的中等飯館,四個幌子的是包辦酒席的飯店了。
太平橋始建於1849年,在此之前,進入牛莊鎮裡的唯一通道是用船連線起來的一道浮橋。建成後的太平橋全長50米,高5米,橋下15孔。整橋為青石結構,橋欄上刻有形態各異的石猴、獅子、石榴、桃等吉祥物。馬萬福老人的記憶中老一輩常常提及,太子河漲潮時
太平橋橋東北側的青石碼頭上會停泊大量舢板,鎮裡人會把貨物運上小舢板,然後通過舢板轉運到大河河口處的海船上。“小時候去溫香是要坐船的。”馬萬福老人回憶。
許多牛莊老人熟知有關太平橋的一個傳說,他們更相信橋是魯班修建的。相傳石拱結構的太平橋修建時,從兩頭往中間對接,可到了最後只剩一塊石頭,正當工匠們一籌莫展時,一老者出現並留下石頭一塊,與太平橋缺口處嚴絲合縫。這位老者便是魯班的化身。又有傳說,太平橋高於天主教堂。法國人修建天主教堂時,修一次量一次,可天主教堂就是沒有太平橋高,百姓傳說這也是魯班在作弄洋人。看來愛國熱忱,古鎮牛莊的先人絲毫不遜色於後人。
牛莊滿族村莊和里氏(即薩克達氏)源流考 里家村,顧名思義,村民以
里姓(即薩克達氏)居多,且絕大多數為滿族,是滿族人聚居的村莊。這段歷史要從明末清初開始。明萬曆八年始祖蘇賽公(大清八公之一)子侄八人由阿扈河率領當地民眾投效滿洲興祖帳下
護軍統領,萬曆二十一年因功官至正白正紅正藍三旗
都統經管旗務大臣.據清史稿記載;[
舒賽] 太宗十六大臣之一。世居
薩克達,以地為氏。歸太祖,隸滿洲
鑲藍旗。天命四年,從太祖御明師,進二等參將。太宗即?與
雅希禪等攻
馬林於尚間崖,以功授
備御。尋從伐
瓦爾喀,俘獲甚位,列十六大臣,佐鑲藍旗。天聰元年,從伐朝鮮,師還,命與
固山額真阿山等帥師戍義州。八年,上自將伐明,
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舒賽與
梅勒額真蒙阿圖等副之。舒賽善戰,攻城輒被
棉甲先登,太祖嘉其勇,又慮其輕進,溫諭誡止之。舒賽益感奮,先後克十六城。太宗特敕旌其功,進三等
梅勒章京。
崇德六年十月,卒。順治十二年,追謚壯敏。舒賽的第四子(名)叫吉爾渾布.吉爾渾布娶妻喜塔拉氏,即阿古都督第三女兒,努爾哈赤的姨娘,後被封為“國戚”。 吉爾渾布的長子(名)里豐(豐);里豐的次子(名)叫里富哈。里富哈是八旗軍駐牛莊的第一任
防守尉,便在牛莊安家,從此,後人便把原來的
薩克達(氏)
祖姓改用自己父親和祖父名字的第一個字“里”來簡稱了。現在
營口小
八家子里氏和大連
莊河雲
桂花鄉的里氏均是黃鷹黑鷹的後人,牛莊裡氏家譜記載黃鷹黑鷹是里富哈的後代奉命駐守二地(營口莊河),所以說牛莊便是里氏的發源地聚居地。
尾聲
今天的人們對於牛莊的熟悉大多來自“
牛莊餡餅”那香而不膩的味道,歷史見證了的牛莊曾是另外一種繁華景象。所幸許多牛莊以及和牛莊相關的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意識到,牛莊之美更多來自歷史,開始新一輪對沉甸厚實歷史的回顧和整理,包括牛莊的
喇叭戲,牛莊的
山東會館,牛莊大大小小的廟宇神殿,牛莊琳琅滿目的小吃……
牛莊餡餅
海城古鎮牛莊,因其是東北進關的必經之地而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著名港口,正因為其商業的發達和大量的客流,聰明的牛莊人製作出了著名的
牛莊餡餅。經過80多年的發展,牛莊餡餅不僅遠近聞名,甚至到人民大會堂一展風采,真可謂香飄四海。
關於牛莊餡餅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牛莊餡餅起源於上個世紀20年代初的牛莊回民劉海春;另一種說法是牛莊餡餅是由牛莊人高曉山的父親高富臣首創。據
牛莊鎮志記載,上世紀初牛莊是一個繁華的港口。當時牛莊的集市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牛莊人高富臣當時在集市上賣各種麵食,生意紅火,後來發明了餡餅。而據劉海春的兒子劉慶豐說,父親當年從海城有名的“馬家館餡餅鋪”出徒後,回牛莊在最繁華的街上賣餡餅,買劉家餡餅的人都得早起去排隊。
牛莊餡餅究竟是起源於劉海春還是高富臣已經不可考,但就兩家餡餅在牛莊的知名度看,均可謂是開山鼻祖了。
牛莊餡餅雖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但真正形成地方特色並廣為人知是在上世紀70年代。在牛莊餡餅的發展史上,有一個人舉足輕重,他不僅大膽地改良了原先做餡餅用的礬泡麵,而且其精湛的手藝使牛莊餡餅的牌子在全國打響,他就是高富臣的兒子高曉山。據牛莊鎮的老人們回憶,高曉山的餡餅外焦里嫩,肥而不膩,皮薄得像兩張紙,端到桌上時還能看見餡餅里的蔥花。當年有不少現場會都是在牛莊開,會議代表和各級領導都點名要吃高曉山的餡餅。一傳十,十傳百,
牛莊餡餅就這樣走向全國。
上個世紀80年代,身懷絕技的高曉山去世後,三個曾經師從高曉山的徒弟佟向福、崔春清和趙洪財接過了高曉山的衣缽。這其中尤以趙洪財最為出名,他在當上了牛莊餡餅協會會長後,還在1988年北京召開的一次全國性會議上,被邀請給國家領導人烙制牛莊餡餅,牛莊餡餅在餐桌上成了最受歡迎的主食之一,從此名聲大噪。
郅隆泉
牛莊因為年代久遠,有人叫它古鎮;因為鎮內廟宇之多,有人叫它廟鎮;我卻因它河湖水泉之多管它叫水鎮。
說它是水鎮,因為東有
海城河,環有護城河,西部、北部有新開渠、
太子河,鎮內外有范家店大坑、會館大坑、月牙湖、南大窪子、南窯大坑、北大溝、邊環泡,最出名的還是牛莊的地下泉。靠這些泉水而出名的燒鍋(酒作坊)就多達十幾家,像海興涌、海興泉、大生海、東生涌、郅隆泉……字號中明顯都有水字,所以說牛莊是一座泉城、水鎮一點也不為過。
一直到今天以地下水為水源的牛莊自來水,本身水質就達到
一級水標準,三十四項指標全部達標。這在自來水行業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好水是牛莊一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勾兌郅隆泉大曲的
龍泉井。 據說,清後葉光緒年間,八岔溝財主小金人郭家儒的族弟郭家楷從海城來到牛莊看望他的朋友王占魁。王占魁家在
太平橋東,早上哥倆起來到太平橋上閒逛。郭看見河西岸林立的煙筒和蒸蒸的熱氣問:“這是乾什麼的?”王告訴郭,這是大生涌燒鍋,那是海興涌燒鍋。郭問王:“燒鍋賺錢嗎?”王說:“怎么不賺錢,可以說日進斗金。”郭說:“你怎么不開個燒鍋?”王說:“一是資金太大,二是河西已以沒有像樣的好地塊。”郭對王講:“錢我出,地就在河東找,我就不信一河之隔,河東就找不著一塊好地。”說完,哥倆飯也未吃,就在河邊轉悠起來,轉到姜家菜園後面,郭家楷發現一條能有一丈多長的紫色大蛇盤臥在馬蘭叢中。蛇身紫紅帶黃條,頭頂肉冠,見了郭王二人不斷點頭。郭家楷猛想起老人傳說“紫蟒盤臥,下有暗河;求雨得雨,求命得活”,他拉住王占魁納頭便拜……
後來,在大蛇盤臥處打成了一眼馳名東三省的紫龍泉井。因井而開的郅隆泉酒廠生產的郅隆泉大曲,一生產便以其酒質的甘醇綿厚,回味悠長而聞名於世。當時,郅隆泉有酒窖四十八窖,酒海三十六槽,日產酒二千斤。近銷遼海蓋,遠銷海內外。那時,達官貴宦年節爭購郅隆泉大曲以贈親友。善飲之人寧可口袋無錢,不捨半壺龍泉。河西舉人李雨濃一生好酒,自稱小李白、小謫仙,曾作詩讚頌郅隆泉大曲“青蓮自號小謫仙,常作神遊酒中眠,夏夜大宴荷葉叢,春日小飲三月三,冬飲醉脫白狐裘,秋酌把握菊花盞,儘管手中無銀兩,懷中尤抱郅隆泉。”此公喜歡郅隆泉的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區域劃分
1947年10月,海城縣解放,劃全縣為10個區,下轄31個大村,村下為屯。1948年1月,撤大村,區下置行政村,村下為閭。
為便於海城縣牛莊一帶土地改革工作的領導,1948年2月 ,根據中共遼東分局決定,成立了牛莊縣,縣委書記任之,縣長黃谷懷 。牛莊縣轄牛莊鎮和望台、 東台、紅草、
沙河、溫香5個區。
同年底,牛莊縣撤銷,紅草區劃歸
營口縣,
高力房區劃歸台安縣,其餘劃歸海城縣。
城古八景
一、紫氣東來(地藏禪寺)
地處古鎮東河邊,藏雲吐靄霧遮面;
禪林暗喻幽明界,寺中明顯閻羅殿。
紫衫龍王河戲水,氣噴白額站山間;
東望朝霞紅似火,來揭締聽神獸前。
地藏寺建在海城河進入護城河入口處,每當朝霞乍起晨陽半落之際,站在寺門前向海城河望去,騰騰霧靄氤氤彩虹里看鋪天紫氣迎面而至,頓感虎虎雄風勃勃生機,一天之際在於晨誠不謬也。值此之際,地獄的可怕閻羅的陰森皆一掃而去也!
二、古槐夜鐘(馬神廟私塾)
馬王頭上三隻眼,神目如電照人寰。
私心惡欲難藏匿,熟讀經史意自堅。
古今多少忠義事,槐榆松柏梅竹蘭。
夜來秉燭覽青史,鐘聲陣陣想耳邊。
馬神廟在晚清頗有名氣,十幾進士,進百舉人皆出於此。廟中供奉的
馬王爺也被牛莊掌管文運的神,因此說馬王爺是學子胸中的偶像,
馬王廟私塾是牛莊地區的人才庫。
三、海韻龍祥(會館影壁)
影徒東海白鶴舞,壁靠崑崙赤兔眠。
龍游八極鯤鵬起,祥雲六合照人寰。
會館為冀兗青揚會館,館前二龍戲珠的
琉璃影壁,有動人的傳說,。影壁下的荷花池,池水常年不乾,據說直通海底。
四、一柱擎天(法國教堂)
法水洗去塵世怨,國泰民安兆華年。
教源西方結福果,堂顯聖跡種善緣。
一朝信奉耶和華,柱石確立心裡邊。
此教堂為
義和團運動後,清政府撥款給法國人重修的
哥德式法國式大教堂,建成高度近50米,為遼南建築之最。
清淨純潔信阿拉,真主座前把願發。
神佑回民成大業,樓接雲漢起雲霞。
此樓在依斯蘭建築中,是少見的
中國宮殿式風格,其取樣為山東濟寧大清真寺。
六、河口昏鴉(西小商港)
西接遼海水連天,小小漁舟河唱晚。
商離錨地飄過海,港通八國落千帆。
河邊神女梟姬廟,口岸郵局領事館。
昏陽夕照春去了,鴉鳴秋色上馭船。牛莊港在牛莊北五公里
遼河(
太子河)交匯處,岸邊無有固定碼頭,裝卸貨都在大小船之間進行,船去貨盡之時,河水漫岸鷗鴉揀食,令人感慨無限。
七、石坊精魂(甲午戰爭)
甲子中日主戰場,午夜浴血在牛莊。
戰事慘烈悲泣壯,爭寸奪尺殺聲昂。
石垛鐵鑄英雄氣,坊碑血染鋼脊樑。
精忠報國岳武志,魂游華夏育滄桑。
甲午海城牛莊中日之戰,是甲午中日戰爭的主戰場,戰爭場面慘烈宏大、殘酷艱難,參戰將士浴血拚死、英勇不屈以少勝多的動人場景,讓人回味、民族振奮。戰後為死難烈士御建的石坊,代表著中國軍民氣節和民族的精神。
八、太平夕照(石橋古道)
石砌大橋通東西,橋上魯班顯神跡。
古鎮百年滄桑事,道聽途說無具細。
太大承載渾然受,平常擔待一肩提。
夕陽映紅岸邊樹,照亮蓮花河中魚。
太平橋是牛莊現存古遺蹟保持最完好的一處,百多年間走兵過貨洪水地震難動釐毫。據專家講,在橋樑建築史上也屬奇蹟,其穩如山,堅如石之特點可稱孰式
橋之最小姐廟
洋溢的海城河水,即將流淌到它的盡頭的時候,太子河岸上有一座廟宇(今已無存),它就是遠近知名的小姐廟,曾叫過梟姬廟,說起來這座廟的兩個名字,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古時候,太子河就是通往京城的水路,關里關外運往貨物的船隻都打太字河上航行。有這么一天,一個買賣人雇了一條船運貨物,走到
太子河岸邊的牛莊城北就黑天了,船隻好靠岸停下,買賣人置辦了一桌酒席,請兩個撐船人喝酒,撐船的人一見這裡都是大草塘,離人家也挺遠的,這一船貨物只有這個買賣人自己跟著,便起了賊心,兩個人趁買賣人到船倉外面去的功夫,小聲趴耳嘀咕了幾句,訂下一個圈套。買賣人進來了,他兩就左一杯、右一杯地勸酒,喝了足有一個時辰,把個買賣人灌得熏熏大醉,到了半夜時分,兩個人闖進買賣人住的船倉,拉出買賣人就要殺,正在這時,就覺得一股清風颳來,隨風飄來一個女子,她穿一身白色的衣裙,站在月光下,象天仙一般,只見她衝著兩個撐船的一甩袖,撐船的“哎呀”一聲撲在船頭,手和腳都被釘在船板上,等買賣人轉過身來,沒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時候,那個女子已經站在太子河當中的水面上。買賣人急忙跪倒叩頭,問那女子是哪位神仙救了他的命?女子答道:“我是梟姬娘娘(即天后*),特意前來懲處惡人的。”說完,一閃之間就不見了,這個買賣人急忙到村里找人,把那兩個圖財害命的撐船人送到官府,又把一船貨物運到牛莊城賣了。
為了報答梟姬娘娘的救命之恩,買賣人把那船貨物所賣的錢,在他出事的地點修了一座廟,因為梟姬娘娘是一個年輕女子,“梟姬”和“小姐”兩個名又有點一樣,所以在塑像時,就把這位梟姬娘娘雕成一位美麗的小姐。傳說這位梟姬娘娘,就是當時的海神,說她是泉州神女林氏,在南宋始興年間,封為靈惠夫人,元到元十五年間,封護國明著買惠協正善慶濟
天妃,到了元至正年間(1341年)又加號為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在明永樂年間(1404年)遣中官鄭和航海同
西夷時,又封為護國佑民妙靈照應弘仁普濟天妃,而清康熙年間(1663年)開海禁後,晉封為天后,各省航海經商者,到處在海、河岸上建
天妃廟,供奉
天妃娘娘。梟姬娘娘從此也就成為天妃小姐,亦稱海神娘娘,其廟亦稱娘娘廟,後因封天后,亦稱
天后宮。
據說,牛莊當時有兩處天妃小姐廟,正由於牛莊當時是內河重要海船碼頭,此廟的建立也反映了當時牛莊航運業的發展。
再度啟航
依照《
天津條約》,1861年4月3日牛莊正式開埠後,英國在牛莊(實為今
營口)設立領事館。此後不久,英國又在營口開始築港,因此營口又有“牛莊”和“
牛口”的古稱。 1940年以後,還有船隻往來於牛莊、溫香和營口之間。到1945年,由因新河道開通,阻塞了舊河道,牛莊港口被廢棄。繁華落盡,這個承載過屈辱和輝煌的港口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只剩下淺淺河水,一浪一浪訴說著當年的繁盛。如今,新的牛莊港正在等待論證立項。去年,牛莊港口完成了營口貨船對航線的試航。新建設的海城市牛莊港位於
遼河下游,海城市
西四鎮北海村;航道全長86公里,途經
鞍山、營口、盤錦三市;航道水深2.5米以上,寬120米至200米,目前可通航1000噸級內河駁船。未來經過開發後,可通航3000至5000噸級的海洋貨船,實現河海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