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

太子河

太子河是遼寧省較大河流之一,位於遼寧省東部。太子河古稱衍水,漢稱大梁河,遼稱東梁河,金時稱無魯呼必喇沙,滿語意為蘆葦河,明稱太子河,清稱太資河,即今之太子河。太子河地名來源於戰國時燕國太子丹。渾河支流,其上游有二源:北太子河源出新賓縣南,南太子河源出本溪縣東,在北甸附近匯合後,西流本溪市遼陽市,至海城市三岔河附近注入渾河,之後稱大遼河,從營口市注入渤海遼東灣。長413公里,流域面積13883平方公里,流量106立方米/秒,落差463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子河
  • 英文名稱:Taizi River
  • 別稱衍水、大梁河、梁水
  • 地理位置:遼寧省東部地區
  • 流經地區:遼寧省本溪市、遼陽市
  • 發源地:本溪縣東營坊鄉、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
  • 河長:353.4公里
  • 河流面積:13720.70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26.86億立方米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河流概述,自然資源,河流支線,清河,小湯河,五道河,小夾河,臥龍河,南沙河,細河,三道河,北沙河,太子河的由來,其一 衍水,其二 粱水,其三 代子河,其四 太資河,旅遊資源,風景區,古蹟,河流歷史,河流傳說,河流考古,河流讚歌,

河流概述

太子河古稱衍水、大梁河、梁水。燕太子丹逃亡於此,故名太子河。太子河的水源有南北兩支。
太子河太子河
南支的源頭在本溪市本溪縣東營坊鄉羊湖溝草帽頂子山麓,北支的源頭在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鴻雁溝。
兩支流到本溪縣馬家崴子匯合成一股,蜿蜒西下,經由本溪縣、本溪市區,到燈塔市雞冠山鄉瓦子峪村進入遼陽市境。
由雞冠山南行至孤家子,逶迤西下,經安平、西大窯、沙滸、小屯、望水台、沙嶺、黃泥窪、柳壕、穆家、唐馬寨等18個鄉鎮,至唐馬寨出境,經鞍山海城三岔河遼河,由營口入渤海。
太子河全長353.4公里,流域面積13720.7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6.86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太子河流域處於遼寧省東部地區,是遼寧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用水量占全省用水量的70%,由於經濟發展和人口密度大的雙重壓力,已形成省內最嚴重的缺水地區。
對太子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研究可為太子河流域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產業結構提供依據,從而實現太子河流域水資源、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太子河太子河

河流支線

太子河在遼陽境內的主要支流有24條,其中較大的河流是:藍河湯河北沙河、南沙河、柳壕河運糧河楊柳河

清河

清河發源於本溪縣北部老荒嶺,北鄰渾河,西鄰五道河。自西向東流經本溪縣清河城鎮至富家樓子鄉三家子村,接納來自撫順縣的彎柳河後,由北向南流經富家樓子鄉至趙甸子村,從右岸匯入太子河。河長35公里,流域面積391平方公里,河寬50-80米,河道比降10‰。流域內建有丁家峪小型水庫,河道上建有多處攔河壩,以抬高水位,引水灌溉農田,該流域是重要的水稻產區。

小湯河

小湯河東西二源,分別發源於本溪縣草河掌鄉高老堡子嶺和白砬子山,南與靉河支流草河、三道河為鄰,西為細河支流三道河。小湯河上游有著名的湯溝溫泉,古稱湯池,其所在地稱湯溝。東西二支在染房溝匯合後,由南向北流經草河掌、山城子鄉至小市鎮觀音閣村,從左岸匯入太子河。河長57公里,流域面積466平方公里,河寬60-100米,河道比降6‰。
建國初期,在以“小型為主,蓄水為主,社辦為主”的水利建設方針指導下,沿河人民民眾大興水利,小水電站、水動力站和抽水站遍布沿河兩岸,被譽為“一龍十八站”。流域內建有關門山、大石湖水庫和山城子平原水庫,是重要的產糧區和藏煤區。1960年發生特大洪水,沿河兩岸遭受嚴重破壞。

五道河

五道河發源於本溪縣北部大北岔嶺,東鄰清河,北界海浪河,西為小夾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經偏嶺鄉新農、西麻戶、小高麗營子、法台等村至富家崴子,從右岸匯入太子河。河長25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8‰。

小夾河

小夾河源頭分東西二支,分別發源於本溪縣高官鄉高頭嶺和北大嶺,東鄰五道河,北界海浪河,西為南沙河。小夾河東支流經高官鄉磙子溝、田家堡子,西支流經安家堡、花嶺村,兩支在高官村匯合後,由北向南流經肖家河村至偏嶺鄉小夾河村,從右岸匯入太子河。河長29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河寬50米左右,河道比降9‰。小夾河上游建有三道河中型水庫,除灌溉農田和養魚外,每年可為本鋼生產供水1500多萬立米。

臥龍河

臥龍河發源於本溪市明山區臥龍鄉天橋嶺,東鄰小湯河,南鄰三道河。臥龍河由東南向西北縱貫臥龍鄉,幹流流經興隆山、歡喜嶺、上臥龍、下臥龍等村至青松嶺溝門,從左岸匯入太子河。河長22公里,流域面積153平方公里,河寬30-50米。上游建有興隆山小型水庫。臥龍河流域地處市郊,流域內有市絹紡廠、第二紡織廠和瀋陽礦務局機電廠等國營企業和為數眾多的鄉鎮企業,沿河兩岸的耕地以種植蔬菜為主。

南沙河

南沙河發源於明山區高台子鄉二馬嶺,東為小夾河,北、西鄰北沙河。由北向南
貫穿高台子鄉,幹流流經塔峪、奚家堡子和高台子村至威寧村,從右岸匯入太子河。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河道比降13‰。南沙河屬寬淺河道,河寬40-60米,一般水深0.6米以下,河槽及灘地均為粗、細砂組成,沖淤變化大,河床很不穩定。是優質砂產地,高台子地區是重要砂料場。上游地區出產花生、水稻,中下游地區以種植蔬菜為主。威寧村是市區蔬菜生產主要基地。

細河

細河發源於丹東鳳城市柏砬子,東鄰小湯河,南靠草河,西鄰藍河。細河由本溪縣南部連山關鎮中河村入境,由南向北流經本溪縣連山關鎮和南芬區全境,流過平山區橋頭鎮後折向西,至平山區北台鎮毛家崴子出境,最後在遼陽縣境內從左岸匯入太子河。細河全長120公里,總流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境內河長85公里,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里,河寬100-150米,河道比降8‰。
上游為農業地區,主要種植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中下游地處市郊,以種植蔬菜為主,細河兩岸有多引水或提水工程。

三道河

三道河是細河支流,發源於南芬區思山嶺鄉台溝嶺,東與草河、小湯河為鄰,北為臥龍河。三道河由東南向西北流經思山嶺鄉甬子峪、三台子、楊木溝、思山嶺、三道河村至平山區橋頭鎮河東村匯入細河。河長29公里,流域面積238平方公里,河寬40-60米,河道比降26‰。三道河水質、水溫條件適合養殖冷水魚類,在楊木溝利用冷泉水建有虹鱒魚種場。

北沙河

北沙河發源於撫順縣境內,東鄰南沙河,北為渾河,南鄰太子河。北沙河從本溪市溪湖區張其寨鄉入境,由東向西流至邊牛村接納來至石橋子的支流後轉向西北,流經歪頭山,至達子堡出境入瀋陽境內姚千戶屯,最後在遼陽燈塔市境內從右岸匯入太子河。北沙河是太子河較大支流,全長117公里,總流域面積1534平方公里,在本溪境內河長22公里,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
北沙河流域屬低山丘陵區,河道寬淺,河床由砂質組成,沖淤變化大,很不穩定。為流域內農田灌溉和中小工礦企業提供水源。上游流經市區北郊,流域內有石橋子、歪頭山兩座鄉鎮和張其寨種畜場,有本鋼歪頭山鐵礦和市石油化學廠、造紙廠等工礦企業,流域內土地肥沃,是本溪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和花生產區。

太子河的由來

公元前228年,秦王贏政為了統一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秦國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公,所以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省北蔚縣),自立為代王。第二年,太子丹為挽救燕國危難,派荊軻去刺秦王,沒有成功。於是秦派軍隊大舉攻燕,代王嘉和燕國聯合抗秦,結果在“易水”西面戰敗,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被攻占。燕王喜和太子丹率軍退保遼東,秦派大軍追擊,這時太子丹藏在衍水(今太子河),積聚力量準備反攻。代王嘉為燕王喜出謀劃策:“秦大舉攻燕,就是因為太子丹的緣故。如獻上太子丹的人頭,秦國就一定退兵。”於是燕王喜派人殺了太子丹,但秦國並不就此罷休,仍然進兵追擊,直到公元前222年終於滅掉了燕國。人們為了表示對太子丹的懷念,就稱衍水為太子河了。
千百年來,太子河孕育著沿河兩岸的人民,也見證著遼東地區的興衰和世間滄桑,產生了許多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名字:衍水、大梁水、梁水、東梁河、代子河、太資河。

其一 衍水

衍水是太子河的古稱,兩千多年來,這一稱呼久盛不衰。
秦以前,太子河被稱作“衍水”,《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李信條記載:秦始皇在滅亡了韓、趙、魏之後,擊敗燕王喜。“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史記·刺客列傳》中也記載“秦王大怒,……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日:‘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同樣的記載也出現在《資治通鑑》中,始皇帝下二十一年冬十月條“王剪拔薊,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東保遼東,李信急迫之。代王嘉遺燕王書,令殺太子丹以獻。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斬丹,欲以獻王,王復進兵攻之。” 那么,衍水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典籍無載,唯見《本溪史話》“太子河史話”中這樣記載道:“太子河古稱衍水。在春秋戰國時期,太子河流域一帶地區被稱為衍,為東胡族控制,是以河稱衍水。後因燕太子丹被秦將追殺逃亡於此,故名為太子河。”在這裡,作者似乎對衍水的由來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但遺憾的是,文中並未指出這一由來的出處。
大約一萬年前,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結束,全新世降臨。此時,冰川退縮,海平面回升。距今8500~3000年的中全新世時期,即“中國全新世大暖期”,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3℃,比本世紀高3~5℃,降水大量增加。由於氣候溫暖,冰川融化,往往形成災害性的洪水,稱為冰川消融洪。大量雨水的出現,導致河流暴漲,而在地勢低洼、河道屈曲的地方,往往就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或者內陸湖。
當太子河繞過今遼陽城北,由東北流向西南方向進入遼陽西部平原地區,這裡恰好是遼河平原的東部。此處地勢呈北高南低狀,且平均海拔低,河流比降減小,造成水流緩慢,流淌不暢,形成湖池狀。遼陽境內小北河鎮、黃泥窪鎮、沙嶺鎮、唐馬寨鎮、穆家鎮、柳壕鎮至今仍不時遭受太子河水的洪澇災害。黃泥窪的名稱顧名即可思義;唐馬寨鎮平均海拔只有14米;穆家鎮被稱作“遼陽南大洋”,最低點海拔僅有4米;柳壕鎮素有“兩邊澇”之稱。上述地區為遼陽境內太子河流域地勢最為低洼的區域,上文記載“襄平縣淡池”,此處是其一部分應無異議。此後,包括襄平縣淡池在內的下遼河平原地區,隨著上游降水量的逐漸減少、河流泥沙的不斷堆積以及水分的自然蒸發等原因,到西晉末期湖池幾近枯竭,變成澤國,被史家稱為“遼澤”。歷史上關於“遼澤”的記述不乏其例。《舊唐書》就有如下記載:“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從征高麗,及師旅至遼澤,東西二百餘里泥淖,人馬不通。現藏於遼陽市博物館、1972年出土於喇嘛園的一件戰國青銅戈上,一面有“□造杜陽”的銘文,另一面的銘文則為“衍”字。

其二 粱水

粱水(大梁水、東梁水、東梁河) 最遲至西漢武帝時,官書已稱太子河為“梁水”、“大梁水”,亦稱“東梁河”,一直相沿至明代。《漢書·地理志》記載:“大粱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日遼陰。”司馬懿征遼東公孫氏時,“時有長星,色白,有芒鬣,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梁水,城中震懾。”《遼史》記載:“(遼)太宗即位,上表曰:‘……是歲,詔徙東丹國民於梁水,時稱其善……’”《遼史·地理志》東京沿革條載:“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日大梁水。”《明史·地理志》:“定遼中衛元遼陽路,治遼陽縣。……東北有太子河,一名大梁水,又名東梁水,下流俱入於遼水。” 西漢前,太子河稱衍水,為何西漢後改為梁水或大梁水呢?這應該與太子河流域的居住民——梁貊有關。 貊是我國北方的原始族群,又稱貉。“貉族居地,初在燕北。其後則在遼東之外。蓋當燕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時,為所迫逐出走者也。”《史記·燕世家》云:“‘燕北迫蠻貉’此謂貉在燕北者也……”司馬遷著《史記》正值漢武帝時期,《史記》向以信史而著稱於世,以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如在漢武帝前有梁水之名,必當明確記錄在《史記》當中。因而,可以判定,梁水之名當始於西漢武帝時。

其三 代子河

《方輿紀要》云:“‘燕太子丹逃予衍水,故名太子河’誤矣。”“光緒十年,有人取土掘得明孫磐母曹氏墓碣,雲在代子河南,‘代’、‘太’音相近。”作為官方史書的《遼陽縣誌》記載。孫磐,遼陽人,《明史》有傳,“登弘治丙辰科進士,出知山西陵川縣事。”其母曹氏,為曹俊之女,曹俊即《五慶堂重修遼東曹氏宗譜》二世祖,是曹氏真正的入遼始祖。作為進士的孫磐,當不會把太子河誤寫作代子河。那么,代子河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只要細細考究就會發現,《遼陽縣誌》所謂“太”、“代”音相近,太子河是由代子河轉來的說法才是真的“誤矣”。春秋戰國時,周天子之嫡與諸侯王之嫡皆可稱太子,所以,燕丹可以稱為燕太子,但到了漢代,對王侯之嫡的稱謂發生了變化。班固《白虎通·爵》:“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世成因之。”由於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明代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既然奉周秦為正朔,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當然只能是王侯一級的國家而已,對太子丹也就不得不捨棄掉太子的名號而稱為代子丹了,而太子河則自然應稱作代子河了。太祖葬太子於河濱,後人遂以名河。”此處傳說自不必以為然。《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立耶律倍為皇太子,天顯元年(公元926年),契丹大軍滅渤海國,改名東丹國,又以耶律倍為人皇王,對東丹國進行統治。耶律阿保機死後,耶律倍弟耶律德光繼帝位,猜忌耶律倍,乃遷耶律倍及渤海遺民大族於遼陽,並派人進行監視。耶律倍極為不滿,兩年後投奔後唐。當地人非常同情耶律倍的不幸遭遇,但由於當時的特定環境,人們不能明確表達這種同情,又因為習稱他為遼太子,加之人們內心對於燕國太子丹的懷想,遂以“太子”名河,民間遂稱梁水為太子河。千百年來,由於戰國時燕太子丹藏匿於衍水之中,在中國一部恢弘的歷史大劇即將落幕時,演繹了千古絕唱,聲望遠遠超過了人皇王耶律倍,成為遼陽歷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因而,導致了今天的人們往往只知道太子丹,卻忽略了耶律倍的存在,而將太子河得名的光環僅僅罩在了太子丹的頭上。

其四 太資河

此外,清末遼陽房毓琛有《大雨後聞太資河水漲驚作》詩,其“太資河”稱謂頗費思量。清末遼陽州《村屯調查表》中也稱太子河為“太資河”。不知是否鑒於明代官方說法,不宜使用“太子河”一詞,乃採用“子”之諧音“資”,遂稱為“太資河”呢。

旅遊資源

風景區

1、太子河風景區
太子河風景區位於遼陽城東太子河畔,北起北哨閘橋、南至漫水管橋,全長3260米。西與市區相連,東與河東村相望,東西平均寬750米,總面積240公頃。
太子河風景區1991年動工興建,1992年向遊人開放。在保存原有植被基礎上又栽植了33個品種4542株樹木,14個品種7412株花卉,3公頃草坪。
修建350平方米廣場,3400米園路。內設有天然浴場4萬平方米,花架60米,圍欄530米,鋪設方磚甬路1855平方米。
還建有造型各異的圓組亭、分單亭、組合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及小品建築、雕塑等。
還有衍水臥虹、龍王夜渡遺址和水上遊艇等13個景點,是人們觀光、休息、游泳、納涼的好去處。
2、石洞溝森林公園
石洞溝森林公園風景區位於遼陽市東南9公里,太子河區曙光前進村境內,距瀋陽約60公里,占地3萬畝,整個區域由大泊山、金座山、雙堆山和石洞溝、狼洞溝、石柱溝自然構成。已列入全省18個森林公園行列。
這裡群山起伏,森林茂密,四季景色各異,有大小山峰近百座,最高峰西大崴子海拔303.4米,山巔怪石崢嶸。
南部的金座頂景色秀麗,並建有森林標本園、森林長廊、森林浴場、森林木屋、森林餐廳、舞廳、桑拿浴等配套工程,可接納80至100人住宿。

古蹟

1、東京城
東京城位於東京陵鄉新城村,它始建於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遷都遼陽時修築。
東京城東京城
該城平面略呈菱形,占地面積0.75平方公里,每面城牆各置二座城門,共設八門;城內二個高點各建“八角龍殿”和“寢宮”;城內東側建彌佗禪寺。
現僅存“天佑門”及斷斷續續的夯土牆心,城內發現有漢、滿文石門額及琉璃建築飾件等物。
2、彌陀寺
彌陀寺在太子河區東京陵鄉新城村。清崇德六年(1641年),恭順王孔子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大學士范文程等建。
普陀寺普陀寺
置天王殿、華嚴堂、大雄寶殿、地藏殿、伽藍祖師殿、僧舍、集雲堂等,規模大,僧眾60人可同堂拜佛。
寺前有八角經幢,上刻梵文漢文佛說金剛延壽陀羅尼神咒。
民國初期,佛像無存,殿宇被毀。
存崇德六年《新建彌陀禪寺碑》,高2.7米,寬0.94米,范文程撰文。
碑陽記載孔子有德等向後金努爾哈赤歌功頌德,碑陰刻寫石廷柱等百餘名官員題名。
其中曹得先、曹得選、曹世爵乃《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上世祖人第3房人物,為研究曹雪芹祖籍在遼陽提供了珍貴資料。
3、東京陵
東京陵位於東京陵鄉東京陵村,是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餘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里的陽魯山上,成為後金祖陵,故稱“東京陵”。
東京陵東京陵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將努爾哈赤祖父輩的陵墓遷回故土赫圖阿拉永陵。
東京陵現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及其子達爾差等人的四座陵園。1996年—1997年重修陵道。
此陵有繚牆、山門、碑亭等建築。
碑亭保存完好,建於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檐歇山式建築,內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莊達爾漢把兔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
東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業遼瀋期間一度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權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河流歷史

百年前太子河水流充足,可以航運。水產魚類有"重唇"、"鰲花"、"細"等魚,都是古代皇家貢品。
古代本溪地區人煙稀少,交通閉塞,陸路只有少數彎彎曲曲的茅草小徑,隨著經濟的發展,太子河逐漸成了水上交通要道,給本溪人民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據《奉天通志》記載,清初的太子河水運已是“船排爭泊,水利頗饒”,具有一定的規模。清中期後,就更為發展了,而且這時的太子河水運已由最初的用於軍事目的、運送士兵、輜重、情報,發展為用於經濟需求,把上游山區生產的特產運至下游來進行商品貿易。
水運較之陸行省時省力,故繁盛不衰。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太子河沿岸人民就利用太子河修渠引水灌溉農田,用水作動力推轉石磨製作線香,水上運輸成為當時溝通上下游經濟的主要通道。太子河運輸的結果,使得水運的碼頭、物產豐富的本溪湖、鹼廠等地區逐漸成為遼東山區工商業密集、人口眾多的交通要地,進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成為本溪城市的雛形。
因此可以說,得天獨厚的太子河水上通道,在使本溪地區成為東北歷史上先進生產技術傳播的主要地域的同時,加快了本溪城市的形成。
太子河更給人以舟楫運輸之利。往昔沒有火車、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水運就特別發達。人們憑藉太子河,用牛船、槽船、木船,航行其間,運輸貨物。1903年中長鐵路修成後,水運量逐漸減少。1941年,遼溪鐵路建成,並由於太子河水位下降,更增添了水運的困難。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太子河成為本溪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關門山水庫的修建和太子河幹流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觀音閣水庫的竣工完成,為科學合理的利用水利資源、推動本溪經濟發展,實現富民強市的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過改造的太子河不僅給本溪帶來了山川靈秀,更為本溪人民帶來了物產豐饒、持續發展。正是“吾儕得飲太河水,當報母親養育恩。”太子河已經成為本溪人民心中的母親河。
新中國成立以後,本著“治標治本結合”的原則,“以蓄為主”,自1958年始,到1976年底,先後建成了湯河、葠窩兩座大型水庫。庫區風光別具情景。遠遠望去,湯河水庫土石大壩和葠窩水庫重力混凝土大壩雄偉壯觀,如空谷巨擘,把洶湧的太子河攔腰截斷。葠窩水庫從排水廊道泄出的水,在大壩腰際形成水簾,飄然而下,如同白紗縑素,在陽光照射下,美麗壯觀。
在大壩腹中,還修建一道觀察廊道,人們可以進入壩腹里通行。站在壩頂,庫水明亮如鏡,四周疊峰翠谷悉數倒映,晃漾縹緲於碧波之中,顯得格外的深沉,刻露清秀。此情此景,是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創作。

河流傳說

據說戰國時期,“秦伐燕,燕王喜走保遼東”,秦兵圍追甚迫,但由於燕太子丹對軍隊的指揮很有方法秦國也受到極大的損失,於是秦國便想出一計。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喜聽信其言,乃派人追殺太子於衍水,欲獻之秦。 秦國得知後大喜,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燕遂亡。後人為紀念太子不畏強權,熱愛國家的高尚品德,遂改衍水為太子河。
太子河,古稱衍水,有南北兩源,北太子河發源於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紅石砬子山,南太子河發源於本溪滿族自治縣草帽頂子山,南北兩源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馬市子村匯合,流經新賓、本溪遼陽海城營口盤錦等市縣,經大遼河注進渤海,全長413公里,流域面積13883平方公里。
太子河兩岸風光秀美,物產滿饒,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30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之上。太子河如同慈愛的母親,以她甘美的乳汁,哺育著兩岸的各族兒女,本溪人對母親河更是無比的崇敬和深情的讚美。
關於太子河的由來,卻是一個哀壯的歷史傳說。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連年征戰,弱肉強食,後形成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這七國即齊、秦、楚、燕、韓、趙、魏。七雄中,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富卒強,成為七國中最具實力的大國,到秦始皇時,已有吞併六國的野心。
而七國中的燕國擁有今河北和東北的大部分地區。因燕趙兩國相臨,多年交戰,燕國輸多勝寡,燕國被迫遣太子丹到趙國當人質。後燕王又害怕秦國東侵,即將太子丹送到秦國當人質。太子丹在趙國當人質時,年齡尚小,秦王政出生於趙國,與太子丹曾是朋友,而這時秦王政已經即位,當上了秦國國君,今非昔比。太子丹作為人質,足受秦王凌辱,和下人沒有那些區別。秦國以強凌弱,太子丹不堪受辱,加上思鄉心切,一個偶然的機會,逃回燕國,燕國因此得罪了秦國。
太子丹深感秦皇有虎狼之心,必向東方用卒,而以燕國的軍事實力,實難與強秦抗衡,他雖打算結交各國,怎奈各國自顧不暇。太子丹為此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在思量了許久後,決定效法先王,招賢納士。當年燕昭王招聘天下賢士,樂毅鄒衍、劇辛等紛紛東來,使燕國強大一時。因此,太子丹不惜重金,招壯士二十餘人,以備將來做大事情。
恰在這時,秦國大將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大喜,將其收留在門下。看到太子丹禮賢下士,招納英雄豪傑,燕國太傅鞠武又向他推薦了處士田光,說田光為人智深而勇重,可以與他結交。太子丹聽說後十分興奮,就請太傅引見與其相識。田光得知太子丹相邀,即答應要登門造訪。
這一天,田光來到太子丹的府上,太子丹親自出來迎接,並為其作嚮導,把田光讓進內庭。二人坐訂,太子丹說道:“燕國和秦國已是形同水火,我今天請先生來,就是打算聽聽先生對時局的看法。”田光說道:“太子您只聽說我正當盛年,卻不知我的精神已經淪亡了。雖然我不可以助忙您完成國家大事,所幸的是有俠士荊軻可以做這件事情。”太子丹說道:“請田學生引薦我結識荊軻可以嗎?”田光答應,隨即伏身告辭。太子丹送田光出門時,還有些不放心,告誡他說:逡和你所說的可全是國家大事,請田先生千萬不要泄露出往啊!”田光笑著應允。
田光往見荊軻,說道:逡與你全是要好的朋友,整個燕國沒有不知道的。太子丹聽說我處於盛壯之年,卻不知我已不可以勝任,我便將你推薦給太子丹,請你不要拒盡。”見荊軻應允,田光又說道:“我聽說,年漲的人做大事,就不應該使人懷疑,可是今天太子告誡我不要將此事說出去,這是太子丹對我不放芯啊!做大事而使人懷疑,盡不應該是俠士所為。請你馬上告訴太子丹,就說田光已經亡了!”為了激勵荊軻,同時也為了向太子丹表明心跡,田光拔劍自刎而亡。
荊軻於是去見太子丹,告訴他田光已經自殺身亡,並把田光的話複述一遍。太子丹聽說後十分後悔,向荊軻再拜而跪,流著眼淚說道:“我之所以告誡田先生,主是因為要完成大事啊!現在田先生以死來表明心跡,這怎樣能是我的本意呢?”
太子丹再次向荊軻拜謝說:“田先生不知道我的不是,特殊推薦您前來助臥冬這是上天可憐燕國而又不遺棄我啊!現在秦王早就有貪暴之心,而他的欲瞧是不能滿足的,不占領天下之地,不喊國內向他稱君,他是不肯罷休的。燕國弱小,兵力不足,即便使全國為兵,也難以反抗喬企的秦國。諸侯都懼怕秦國,不敢再合縱抗秦。我私下以為,招炯天下的勇士去秦國,秦王貪利,假如真能劫持秦王,命他全部回還所占各國的地盤,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假如不能,就把他杉豪。到時候,秦國大將在外,而國內大略冬這時各國聯合伏來,必然能消滅秦國。這是我最大的願看,但不知學生是否願意擔當此任?”荊軻謙虛地說道:“這是國家大事,我恐怕不能擔反剽樣的重任!”太子丹又再三請急需,荊軻才答應此事。於是,太子丹將荊軻引見給父王,拜荊軻為上卿,讓他住最好的宅舍,把最好的忱眄和美味佳肴送給荊軻享用,還挑選燕國最美的女子服侍他。不僅如此,太子丹還天天到荊軻的住處問安,唯恐荊軻不滿足。
這時,秦國發兵攻下趙國都城,滅亡了趙國,並北侵到達燕國的南界。太子丹十分恐慌,急忙去見荊軻,說到:“秦軍眼看就要渡過易水攻打燕國,這可怎樣辦呢?”荊軻說道:“我雖然願意去秦國乾此大事,但我沒有辦法取信於秦王。現在正好秦王要以金千斤、邑萬戶來買樊將軍的人頭,若能得到樊將軍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肯定會興奮地接見我,我再乘機下手,此事必能成功!”太子丹說:“樊將軍是因為窮途末路才投奔燕國,我怎樣忍芯以己之私而傷了眾望呢?請您再考慮其他辦法吧!”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會忍芯要樊於期的項上人頭,於是自己去見樊於期,對他說道:“秦王與你恨深似海,你的家族都被殺戮。現在聽說秦王以金千斤、邑萬戶來買你的人頭,你怎樣辦呢?”樊於期嘆息一聲,流著眼淚說道:“我每想到此事,痛徹骨髓,但是我實在想不出那些好的辦法啊!”荊軻乘機說道:“現在我有一句話,既可以解除燕國之患,又可以報將軍之恨,你看怎樣樣?”樊於期間道:“有什麼好辦法?”荊軻說道:“請以樊將軍的人頭獻給秦王,秦王必定高興地接見我,到時候,我左手捕住他的手臂,右手以匕首直刺他的前胸,便會給你報此大仇,又除掉了燕國的外患,樊將軍可敢這樣做嗎?”樊於期聽罷,慨然說到:“這正是我夢寐以急需的事情,有什麼不敢做的呢,”於是,拔出身上的寶劍,自刎而死。太子丹聽說這件事後,跑到樊於期的屍體旁,大哭了一場。
於是將樊於期的人頭封於匣內,太子丹又花重金購得趙國徐夫人所鑄的匕首。這把匕首冷光逼人,極為鋒利,削鐵如泥。又有燕國勇士秦舞陽充當荊軻助手。一切預備就緒,荊軻正式向太子丹辭行。太子丹與客舍中參與此事的人,全部身著白衣,頭穿血冠,相送到易水之濱。由聞名的樂師高漸離擊築陪奏,荊軻則和之而歌,眾人垂淚而泣。荊軻又近前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慷慨而哀壯,久久不絕。歌罷,荊軻辭別太子丹,然後登車西去,再未回頭。太子丹目送荊軻一行漸漸遠去。
秦王聞報燕國使者來獻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地圖,不覺大喜,特在鹹陽宮接見荊軻。荊軻上殿拜見秦王,並呈獻樊於期人頭和地圖。當秦王開展地圖時,露出匕首。這時,荊軻左手一把捕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驚覺,立即起身,以力大擺脫,但他的衣袖已被荊軻砍下。秦王急忙去拔身上的寶劍,可是因劍身太長,一士何不出來。荊軻追殺秦王,秦王拔不出劍來,只好繞殿而走,十分狼狽。階下群君大驚失色,又懾於秦國法律,不敢帶兵刃上殿,這時有人急中生智,喊道:“陛下請從抗上拔劍!”秦王這才拔出劍來,揮劍砍停荊軻大腿,荊軻受了重傷,便奮力將匕首擲向秦王,秦王躲過,結果刺進殿柱之中。秦王上前又連砍數劍,荊軻身倚殿柱,斥責秦王,含笑而死。
太子丹把整個燕國和個人命運都寄托在荊軻身上,易水送別那悲壯的場面仍升現在眼前。他天天祈禱,默默祝願荊軻能一舉成功,使燕國黎民佰姓脫離苦難,使天下蒼生免受戰亂之苦。
一個月後,太子丹得知荊軻行刺事敗身死的訊息後,頓如五雷轟頂,不覺捶胸頓足道:“這真是天不滅秦,天不佑燕啊!為了策劃此事,我熬過多寡個不眠之夜啊!荊軻刺秦事敗,我的一切努力都已付諸東流了!”太子丹欲哭無淚,因為他已無力回天,他知道秦王馬上就要大軍壓境,燕國的災難跌臨了。
當秦王得知謀刺行動乃燕太子丹所為時,怒髮衝冠,立即命王翦為大將,統兵五十萬伐燕,必欲得太子丹的人頭。秦兵攻打燕國都城薊州,太子丹率燕軍精銳奮力反抗,但寡不敵眾,被秦軍打得大敗,只好退保遼東,燕王喜也將都城遷往東襄乾。王翦又派猛將李信率秦軍窮追不捨,太子丹為躲避秦兵,匿躲於衍水之濱,積蓄力量,策劃預備抗秦的大計。這時有人給燕王喜獻計說:“秦兵所以攻打燕國,都是因為太子丹謀刺秦王的苑詞,現在如果將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國將領,秦兵就不會滅亡燕國。”燕王喜昏庸無能,面對強大的秦兵,又急又怕,竟然輕信別人的計策,派人到衍水之濱宣諭太子丹。
太子丹眼看山河破碎,父王危在旦夕,如能以自己一死換取燕國一線生氣,也是值得的。於是他向都城襄平遙拜三拜,然後拔劍自刎。燕國使者將太子丹人頭送到秦將王剪軍前,可是秦國仍攻燕不止。最後,燕王喜也成為秦軍的俘虜。
燕太子丹為保衛家國,反抗暴秦,招炯俠士,才演繹出易水送別、鹹陽行刺、衍水自刎等一幕幕悲愴的歷史舊事。後人有感於他的報國情懷和悲壯之舉,就把他隱匿和居住過的衍水改名為太子河,以紀念這位喜國憂民的燕太子丹。

河流考古

本溪地處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來就享受著太子河賜予本溪人民的豐腴與恩澤。1978年省、市、縣考古隊在距太子河1里地左右的本溪縣山城子鄉太子河支流湯河右岸的廟後山南坡,發現了我國舊石器文化遺址中最東北的一處。廟後山遺址屬於奧陶紀石灰岩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還有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經考古證明,廟後山人起源於40萬年前,是東北地區現已發現的最早人類。
在青銅時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趨發展。從1983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在位於太子河上游的本溪縣南甸鎮馬城子村陸續發掘出山城子B、C,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這些墓葬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經研究,該文化是我國夏商時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銅文化,於夏家店下層文化隔遼河並行發展。
之後,在本溪市明山區的梁家村,又發現墓葬一處。墓為石板堆砌,墓內出土了青銅短劍和雙紐銅鏡,並有枕狀器。推斷當為春秋晚期的墓葬。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發現了位於本溪縣謝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遺址。在遺址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有打制石器,較多的骨器,且有陶網墜等,並有狍子、鹿等獸骨。
太子河流域的這些考古發現說明,太子河流域稱得上是東北地區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養和哺育著遼東人民。

河流讚歌

太子河全長464公里,流經本溪173.2公里。太子河流域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自古以來就是北方人類繁衍生息區域之一,故文物古蹟甚多。
自古以來太子河就以富庶美麗著稱,曾吸引多少詩人墨客吟詠歌唱。
明嘉靖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的王之浩《過代子》詩:
代子津頭泛野舫,澄波滉漾見晴光。
沙邊浴鷺矜毛羽, 天外冥鴻厭稻粱。
斥堠遠傳清塞鐸,槨丁新架捕魚梁。
湘江兩岸秋容勝,爭得逃名隱釣鄉。
明嘉靖監生韓承訓作詩《太子環帶》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
渠水遠從千澗出,頭邊近依一川平。
斯乾自入維熊頌,如帶應同白馬盟。
向晚渡前爭利涉,隔林煙雨棹歌行。
民國詩人張之漢《初春河待渡》中寫道:
一路新泥雪踏開,沙勒馬暫徘徊。
冰消衍水河聲起。雲破遼天塔影來。
海浩方殷沈陸患,橫流難倚濟川才。
崖柳蘇春綠孕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