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縣誌

營口縣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惟一一部記述1930年(民國十九年)以前營口及其所轄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狀況的志書,它是研究營口歷史珍貴而翔實的歷史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營口縣誌
  • 出版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12
  • 開本:16開
編撰概況,歷史價值,再版情況,

百科名片

編撰概況

1909年以前,營口沒有獨立建置,老爺閣以西屬海城縣,以東屬蓋平縣。隨著商務日益發展,1909年(宣統元年)春,清政府設營口直隸廳,直屬奉錦山海關兵備道,劃海城縣、蓋平縣部分村屯為營口直隸廳管轄區域。民國後,1913年營口直隸廳改稱營口縣。鑒於營口縣建置較晚,尚無縣誌,1919年(民國8年)2月,縣知事陳文學考慮到本縣為東北惟一之商埠,自然資源、經濟發展、風土人情、商業交通、政治軍事等無文字記載,提出“何以重郅治而范來茲?遂有提倡編志之舉”,地方士紳一致贊助。1920年(民國9年)春,遂聘請於在藻(營口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兵部郎中)為編輯,開始創修。惟茲事體龐大,頭緒紛繁,又無可供參考的資料,因而撰修進度緩慢,到1926年(民國15年)靳造華(法庫人)任縣令,修志工作仍在繼續進行。直至該年夏季才成初稿。據《奉天通志》載:“《營口縣誌》19卷,民國15年通志館抄本,未刊。”辛未(1926年)春,“部令征繳志書,急擬付梓”,繼任縣令裴煥辰督促繼續趕修縣誌。後裴去任,1930年(民國19年)冬,縣長楊晉源(瀋陽人)重視修志,把修志工作看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多次徵求意見,各方催索頻繁,乃取底稿審查,認為原稿編纂雖歷數年,但未加訂正,“原有事故未盡符合,又兼間隔五年,凡政治之變遷、人文之進化,諸待續入。”遂由教育局局長推薦,聘前遼瀋道尹署秘書、清舉人王慶云為編輯主任,又從教育局聘請10位“訪員”,於1931年(民國20年)4月廣為搜羅、重新修補、刪改字句、增加項目、擴充篇章,文字量較前增加一倍。此《營口縣誌》不分卷,共23篇,即:疆域、建置、官制、司法、軍事、警政、民治、教育、財賦、貨幣、商務、漁業、鹽務、物產、水利、交通、人物、禮俗、慈善、祀典、宗教、藝文、勝跡,並附有縣圖。當年排印,1933年(民國22年)6月20日由大連市日商油印,7月30日由營口縣公署發行。

歷史價值

《營口縣誌》》(原版)編纂始於1920年,於1933年付梓出版。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年代編修的營口縣第一部志書,出版時已是“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年,對涉及日偽的內容有所規避。書中雖然有宣揚封建社會政治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思想,在史料考證上尚有不足之處,但其中儲存的大量、完整、連續的資料,對研究營口的歷史,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再版情況

為了擴大營口舊方誌的利用範圍,提高《營口縣誌》的使用價值,使舊志發揮“以志為鑑,服務當代”的作用,根據遼寧省地方志辦公室的統一策劃,營口市地方志辦公室分別於1999年12月和2002年9月,兩次按原版原樣影印出版了《營口縣誌》。
該書出版後,深受廣大讀者和史學研究者及收藏愛好者歡迎,並提出了很好的再版建議。
《營口縣誌》原版為鋼版手刻、蠟紙油印,許多字跡模糊不清,丟、漏字較多,加之又無標點,給讀者查閱帶來諸多不便。廣大讀者要求對該書進行點校出版的呼聲日益高漲。為滿足廣大讀者的要求和願望,2004年,市史志辦公室抽調人力、物力,聘請了營口市歷史學會於阜民、王金齡、孫福海、林惠成等有關專家、學者,對原版《營口縣誌》進行修訂,加註標點,將字跡不清處和漏字及錯誤處,予以標註。令人欣喜的是,在修訂過程中,史志辦又徵集到《營口縣誌》原版。於是,將幾部原本綜合考證,凡可辨別的字跡均做添補。與此同時,在仍然使用原版繁體字的情況下,將原版中使用的異體字一律歸改為原體字;同時,將原版中一些列表而未畫表的內容添畫了表格,以便閱讀和查找;對原版中因手刻過程中出現的錯字、別字、漏字進行了校正增補,有些不甚瞭然之處仍從原版;凡是後加注的,均標明“今注”二字,以示區別。
記述營口市歷史的舊志書《營口縣誌》,經修訂、點校後於日前再版發行。這是《營口縣誌》第三次再版。點校出版舊方誌,在營口地區尚屬首次。該書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營口日報印刷廠採用輕紙印刷,仿古籍版式裝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