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橋

得勝橋

得勝橋為橋名,目前所知有:遼寧省營口市的得勝橋、雲南省昆明市的得勝橋、湖北省武漢市的得勝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得勝橋
  • 類別:橋
  • 地址:遼寧省營口市
  • 來歷:清光緒二十六年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得勝橋為橋名,目前所知有:遼寧省營口市的得勝橋、雲南省昆明市的得勝橋。

其他信息

遼寧省營口市的得勝橋
得勝橋位於遼寧省營口市西部今得勝路中段。
來歷
得勝橋位於營口西部今得勝路中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季,沙俄侵略軍攻進營口,在埠內邰家屯(今營口百貨大樓一帶)向西炮轟五台子奉軍兵營,妄圖破壞營口西炮台。奉軍將領管帶喬乾臣等率士兵頑強抵抗。駐西大廟和老爺廟內的義和團聞訊趕來,一起奮力反擊,同心協力將沙俄侵略軍打敗,狼狽退到營口火車站以東的牛家屯。據《營口縣誌》記載:"有拳匪(指義和團勇士)數十人,手提短刀,直撲敵人,沙俄恐腹背受敵,急忙向東南撤退。"義和團勇士雄赳赳氣昂昂,高唱凱歌,得勝歸來,路經這座小木橋。為紀念中國人打敗沙俄侵略軍,人們便把這座小木橋稱作"得勝橋"。
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俄戰爭,日本侵略軍打敗了沙俄侵略軍,日軍侵占了營口。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以後,日本人修建了小木橋,橋兩側"燕翅"為石基,橋身為木板。此後又幾經維修。1989年,營口市城建部門修築得勝路時,拆除了小木橋,改建成混凝土搗制橋,橋身長8.36米,寬36米。橋兩側各有7根水泥立柱護欄,鐵管從中間穿過,橋東、西兩側各有水泥路島,橋名沿用至今。在營口市區西部,以"得勝"二字命名的地名多數與得勝橋有關。
雲南省昆明市的得勝橋
自8月起,昆明新四區以盤龍江得勝橋為中點一分為四。如是,得勝橋成為新昆明城的交匯點,這是一個地理交匯點,也是一個歷史交匯點。  得勝橋是盤龍江上最古老的橋樑之一,昆明的母親河——盤龍江從橋下緩緩流過。數百年來,作為昆明歷史的見證,盤龍江、得勝橋周圍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
最早的故事發生在雲南建省之初,那時稱“雲南行省”。就是說,那時的雲南省並不是地方性建制,是元朝中央政府派駐雲南的機構(行中書省,類似今日省政府派駐地州的專員公署,當然,級別上高一級)。當時雲南行省長官賽典赤·贍思丁目睹滇池和盤龍江的水患,下大力氣加以整治。他率領昆明百姓浚通海口,讓滇池水位大幅度下降(那時,滇池水面直達官渡,官渡古鎮是名副其實的渡口,至今能在那兒找到螺螄殼)。隨後,建起滋養昆明水源的松華壩水庫,疏通了盤龍江,在江上建起多座便利通行的石橋。賽典赤·贍思丁為昆明建設立下豐功偉績,至今深受人民愛戴,他的墓地在松華壩水庫一側,四季享祀。
1915年,袁世凱倒行逆施,妄想復辟帝制。蔡鍔、羅佩金、李根源、唐繼堯等在昆明發動討袁護國的“護國戰爭”。雲南各界民眾堅決支持護國運動和護國戰爭,出人出力投身於“再造國和”的護國戰爭之中。這年12月25日,護國軍在離得勝橋附近的護國門誓師北伐,一路軍由蔡鍔率領北上四川,在瀘州大敗袁世凱部隊;二路軍由李烈鈞率領出廣西。雲南敢為天下先的義舉震撼全國,各省紛紛宣布討袁獨立。袁世凱的反動政權在一片聲討浪潮中倒台,袁世凱死在馬桶上。
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中國政治撲朔迷離,內戰陰雲密布。以西南聯大、雲南大學師生為代表的昆明各界人士掀起反內戰高潮,因此得罪了國民黨當局。昆明隨即爆發一連串慘案:李公朴先生遇害,聞一多先生在雲大至公堂發表著名的“最後的演說”、於第二天遇害,然後是7·15學生運動、12·1學生運動,潘琰等4名學生遇害,是為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1946年3月17日,昆明各界民眾數萬人為4烈士舉行公祭,公祭大會場即在從護國門至得勝橋一帶。
當然,盤龍江和得勝橋也曾目睹許多鬧劇。1969年,在距得勝橋不遠的“紅太陽廣場”上演了一出“圍海造田誓師大會”,由此開始破壞滇池水系、傷天害理、遺臭萬年的“圍海造田運動”,把一個清爽優美的滇池糟蹋得不成樣子。如此罪惡行徑,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話說,是“人神共嫉,天地不容”,所以,主持此項運動的罪魁禍首在粉碎“四人幫”後就遭到了嚴厲譴責。提起這伙千古罪人,昆明人至今咬牙切齒。
撫今追昔,讓人深思“得勝橋”三字——古往今來,什麼因素能導致“得勝”?不言而喻,“德勝”者得勝,天地惟有德者居之。今日重劃昆明四區,以得勝橋為中心一分為四。也就是說,每個區都從“德勝——得勝”出發,由此綿延至昆明市的城鎮鄉村。也許,這僅僅是一種地理劃分的偶然,也許,其中真包含“以德治國”的意味,無論如何,從得勝橋開始的新區是一種好理念,21世紀新昆明的建設將從“得勝”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