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榮

王懿榮

王懿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雲南,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生性耿直,號稱“東怪”。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鑑藏家和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年,義和團攻掠京津,授任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榮遂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諡號“文敏”。

王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撰有《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徵羅振玉劉鶚等鑑藏家和學者交遊密切。

善書法,為清末書法四家之一。深得慈禧賞識,慈禧御筆作畫,時命王懿榮題志。

見《清史稿》、王崇煥輯《王文敏公年譜》、《王懿榮文集》、呂偉達著《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懿榮
  • 出生地:山東省福山縣
  • 出生日期:1845年
  • 逝世日期:1900年
  • 職業:金石學家
  • 信仰:儒教
  • 主要成就:發現甲骨文第一人
  • 代表作品:《漢石存目》
人物生平,王懿榮之死,收藏成就,著述與書法,學術成就,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王懿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收藏家、書法家和甲骨文的首位發現者。生性耿直,號稱“東怪”。
王懿榮頭像王懿榮頭像
出身仕宦世家。祖父王兆琛,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官至山西巡撫。父王祖源,官至四川成綿龍茂道。王懿榮少時勤奮學習,以議敘銓戶部主事
十五歲隨父進京。青年時代,泛涉書史,“篤好舊槧本書、古彝器、碑版圖畫之屬”,尤潛心於金石之學。足跡遍及魯、冀、陝、豫、川等地,搜求文物古籍。“凡書籍字畫、三代以來之銅器印章、泉貨殘石片瓦無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後拜訪當時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學者潘祖蔭吳大徵等人, 共同切磋,中進士之前,即成為名聞京城的金石學家。
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選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任翰林院編修,數次上書言事。光緒十五年(1889),記名以御史用。光緒十九年(1893),任河南鄉試正考官。
光緒二十年(1894),大考一等,升遷侍讀。次年,入值南書房,任國子監祭酒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占據威海,分陷榮城登州大震,王懿榮請歸,回鄉辦團練禦敵獲準,又請調記名提督、堂弟王鴻發馳援威海。和議成,還都,特旨補祭酒。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母憂,解職。守喪期滿,復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七年間三為國子監祭酒,“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為實學”,時人稱其為“太學師”。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本人因通曉醫術在鶴年堂抓藥時,買到一種叫龍骨的藥材,對其上面的圖形文字進行研究,並通過山東古董商人范維卿大量收購,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並將其斷為商代。該發現轟動中外學術界,把漢字的歷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時代,成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攻掠京津,侍郎李端遇與王懿榮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參與京城防守事宜”。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李鴻章與八國議和,皇帝與慈禧出逃。王懿榮遂書絕命詞,東直門被攻破失守後,回到北京東城區錫拉胡同的自宅,偕繼室夫人謝氏與長媳張氏,先服毒投井以殉,年五十五。
同年九月,清廷予殉難祭酒王懿榮世職,諡號文敏。

王懿榮之死

王懿榮入值南書房,其書法深得慈禧賞識。慈禧作畫,時命徐郙陸潤庠李文田、王懿榮等題志。慈禧曾賞賜過王氏一隻精美的雕花翡翠煙壺,現藏於煙臺博物館。
慈禧賞賜王懿榮之翡翠鼻煙壺,煙臺博物館藏慈禧賞賜王懿榮之翡翠鼻煙壺,煙臺博物館藏
甲午戰爭爆發,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王懿榮上折請求“暫停點景,但行朝賀”。慈禧雖未加責罰,但王懿榮因之失寵,成為導致王氏絕望殉節的根源之一。
1898年夏,慈禧廢除光緒新政,梁啓超與康有為等逃亡國外。慈禧將光緒幽禁並欲廢黜。各國反對廢黜光緒皇帝,要求鎮壓反洋人洋教的 “義和團”。
庚子年(1900年),義和團攻掠天津,屠殺基督徒,坊市流血。慈禧對義和團態度曖昧,詔命李鴻章、袁世凱入衛京城,榮祿以武衛中軍護各國使館,命李端遇、王懿榮為京師團練大臣。接到詔命,王懿榮嘆曰:“此天與我以死所也。”同被任命為團練大臣的李端遇則鬱郁休於家,次年病逝。王懿榮因武器缺乏,寫信與妹夫張之洞,自稱“看街老兵”,感嘆“即有錢也無處購買”,並向張之洞“暫乞軍械”。
大臣分裂為主戰與主和兩派。主戰派縱容數萬義和團湧進北京城,各國公使威逼清廷鎮壓義和團,慈禧同意各國派遣衛隊進入北京,各國使館衛隊近千人,全副武裝,開進北京。中外敵對情緒高漲。
五月,義和團焚燒北京正陽門城樓,閭市灰燼,又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清兵擊斃德國使節克林德崇文門內。慈禧令清軍與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外國使館,並敦促身在廣州的李鴻章北上勤王,李鴻章回電"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王懿榮面陳:“拳民不可恃,當聯商民備守御。”
六月,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聯軍部隊向北京挺進。在北京外圍,直隸總督裕祿戰敗自殺,水師大臣李秉衡也兵敗自盡。王懿榮自知京城“必不能久”。其北京寓所庭院裡有井一口,寬且深,井口放一橫石,並有石井欄。王懿榮令人啟開橫石,加大井口,暗作必死的準備。七月,八國聯軍炮攻北京,慈禧攜皇帝改裝出逃。北京陷落,軍機大臣榮祿逃往保定,大學士徐桐與戶部尚書崇綺上吊自盡。王懿榮深感絕望,遂書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之其所止,此為近之。”聯軍攻打東便門,王懿榮還在堅持抵抗,不久潰不成軍,乃歸語家人曰:“吾義不可苟生!”,偕繼室夫人與守寡的長媳,投井自殺。八月,清廷為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舉行追悼會,並建立克林德大牌坊。九月,清廷表彰王懿榮殉節,諡號文敏,並旌其妻謝氏、兒媳張氏。
隨後,迫於各國壓力,慈禧發布懲辦禍首和鎮壓義和團的旨諭,懲處載漪載勛等支持義和團的王公大臣,連續處死一大批主戰官員,史稱“主拳諸臣,兵敗被誅”。八國聯軍擅自斬殺“未按職分保護外國人”的清朝官員數名。同時,都統衙門大規模地捕殺義和團團民及被懷疑是團民的人。
1901年,李鴻章、奕劻代表清政府與十一國代表正式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病逝。1902年年初,流亡西部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到北京,紫禁城恢復了盛世景象,但大清王朝的末日也即將來臨。
王懿榮死後,其子王崇烈來北京,變賣家產,償還王懿榮生前債務,把王懿榮收集的千餘塊甲骨賣給另外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驅、《老殘遊記》作者劉鶚
光緒27年(1901年)春,王崇烈扶父親王懿榮、繼母謝氏、寡嫂張氏的靈柩回鄉,安葬於福山縣古現村。1919年,王崇烈去世,享年49歲。慈禧賞賜的翡翠煙壺成為其陪葬品。農業學大寨時,王氏墓地被毀,這件翡翠煙壺因此出土。後為煙臺博物館收藏,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收藏成就

《清史稿》雲“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蔭並稱其學”。凡書籍字畫、金石印章、錢幣瓦當,無不珍藏。感嘆收藏之艱,王懿榮作詩云:“典衣還惹群書債,折券時蒙小賈羞。”
王懿榮常與同僚鑑藏家翁同龢徐郙等切磋交流。徐郙購得宋拓虞書《廟堂碑》,王懿榮作《為徐頌閣尚書題所藏宋拓虞書〈廟堂碑〉長安本》一詩:
蘭亭秘妙覃溪通,千兩黃金說涪翁。
城武長安合買本,從來唐拓總朦朧。(《王懿榮集》)
王懿榮建有“天壤閣”、“海上精舍”、“天繪閣”等藏書處,其制式與規模堪與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相媲美。藏書中不乏宋元刊本,以宋刻《漢書》為最珍貴。所藏稿本甚多,如《王漁洋詩稿》、《池北偶談》原稿等。
藏書印有十數枚:翰林供奉、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印、廉生登來、慈聖御賜多受福祉、海上精舍藏本、小蓮花室、天繪閣、湛華閣藏書印,等。
金石學家與收藏家葉昌熾曾觀其所藏,嘆其“鑑別之精,近時收藏家無以過矣”。

著述與書法

著有《漢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天壤閣雜記》一卷、《古泉選》、《翠墨園語》、《福山金石志》等書。王氏富藏古璽印,其後人輯錄復刊本《福山王氏劫餘印存》一冊,殆庚子之役藏印散失後僅存者。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一書說,王懿榮於1899年首先發現甲骨刻辭,並斷為是古代文字,是我國第一代甲骨學家。
王懿榮又以精研古幣見稱,與錢幣名家鮑康(鮑子年)、李佐賢(李竹朋)、楊繼震(楊幼雲)、潘祖蔭(潘伯寅)、胡義贊胡石查)、吳大澄(吳清卿),以及稍後之劉鶚(劉鐵雲)、羅振玉(羅叔蘊)諸人多有交遊。據羅振玉《俑廬日札》稱,王氏歿後,所藏錢幣為劉鶚所得。其錢幣學方面著述,已刊行的僅有神州國光社版《古泉精選》一卷。
王懿榮善書法,楷、行、篆書皆有成就,清末四書家之一。傳世作品多為信札和對聯,為收藏者所珍。

學術成就

王懿榮是發現、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國際上把他發現“龍骨”刻辭的1899年作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王懿榮對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斷,被後來的研究所證實。王懿榮對我國古代文物有著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經他之手,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被繼續當作“藥材”而遭毀滅的厄運。王懿榮對保護和發揚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和甲骨學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甲骨文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標誌著中國有了將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而且為研究商朝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甲骨文的發現,直接導致了對安陽殷墟的發掘,其重要性可以同古希臘的特洛伊遺址的發現相媲美,並形成了甲骨學和殷商考古這兩門全新的學科。
甲骨文與明清檔案、敦煌文書、流沙墜簡併稱中國近代史上史學領域的“四大發現”。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先後流散到十二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以收藏有中國的甲骨文為榮。甲骨學已成為國際上一門新興學科,它不僅是中國的學問,也是世界性的學問。
王懿榮還是一位文物古蹟的保護者。他看到不少古墓葬、古遺址或遭破壞,或被盜掘,曾上《請重申舊章封禁天下古墓疏》,建議清廷加強對古墓葬與古代文物的保護。其保護範圍包括歷代帝王陵寢及先王、先賢、忠臣、烈士墓葬以及方誌所記著名古墓或無名墓等,而對那些私挖古墓、開棺盜寶者,一經查獲,嚴刑治罪。
王懿榮一生蒐集和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物,經常與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一起切磋學術,其豐富的收藏和研究,推動了傳統金石學研究向“古器物學”階段的轉變,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形成積累了大量資料。其主要著作有《漢石存目》、《六朝石存目》、《王文敏公遺集》(八卷)等。《天壤閣叢書》是王祖源、王懿榮父子歷時幾十年共同編輯刊行的一套大型訓詁學叢書,共二十函四十餘卷百餘萬字。
(張豈之主編:《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後世紀念

王懿榮紀念館位於煙臺市福山區城裡街中心古建築群里,共有三進院落,55間房屋,占地799平方米。其前身為清末福山畫家李程九的畫室“聽松齋”,是當時文人墨客集會的場所。1927年,李程九將其捐給世界紅十字會作為福山分會會址。1984年,被煙臺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0月中國發現甲骨文90周年之際,為紀念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愛國學者王懿榮,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利用該建築群建立了“王懿榮紀念館”。
紀念館分7個展室,展示了王懿榮的遺物,包括手札、書信、著作、書法、甲骨文片等300餘件。館內還收藏了國家領導人、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甲骨文學者、書畫家的佳作珍品200餘幅。
2009年,為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設立了“王懿榮甲骨學研究獎”,旨在推動甲骨文字考釋、促進甲骨學發展。
該館現為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