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資料
出身家學
劉鶚出身
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
碑帖、金石
甲骨。其《
鐵雲藏龜》一書,最早將
甲骨卜辭公之於世,“甲骨四堂”中的二堂(
羅振玉號雪堂、
王國維號觀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鶚的影響。而劉鶚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
鐵雲藏龜》等書,更是其
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人物生平
早年
科場不利,轉而行醫和經商。
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一年,先後入河南巡撫
吳大澄、山東巡撫
張曜幕府,幫辦治黃工程,成績顯著,被保薦到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知府任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應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籌采山西礦產經理。後又曾參與擬訂河南礦務機關豫豐公司章程,並為福公司擘劃開採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溫處四府煤鐵礦,成為外商之買辦與經紀人。二十六年(1900年)
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向聯軍處購得太倉儲粟,設平糶局以賑北京飢困。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以“私售倉粟”罪把他充軍新疆,次年死於烏魯木齊。
社會關係
即便如此“謗滿天下”,劉鶚在當時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在政治上,他依靠父親
劉成忠和
王文韶,
李鴻藻的“年誼”關係,和
李鴻章,
張曜的同僚關係,以及自己和李鴻章之子
李經方(季皋),
李經邁(少穆),王文韶之子王稚夔,
王鈞叔等人的關係,走通肅
王善耆,慶王奕勖的門路,和一時號稱清流的官吏如端方,
徐琪,趙子衡,宗室的溥佟,以及梁啓超等
維新派人士有
千絲萬縷的聯繫。社會活動也極其活躍,除了
太谷學派同學之外,他和
宋伯魯,汪康年,方藥雨,沉藎,
狄楚青,大刀王五等人也是至交,先後參加了東文學社,農學會,
保國會,救濟會等社會團體。對外方面,因福公司的關係,和英國,義大利商人關係密切。同時,和日本駐華公使也有交往。自己在北方掌握了天津“日日新聞”一張報紙,在南方則和上海的多家報紙均有緊密聯繫,足以左右一些輿論。有著這樣複雜的國內外的背景,劉鶚雖僅有候補知府銜,卻無形中具有一定的社會勢力,因而遭人所忌,被誣
流放。
治河業績
劉鶚的父親
劉成忠善於河工算學,熱衷於西方新興的科學技術。劉鶚
秉承家學,結合他一八八八年在河南,山東等地治理黃河的實踐經驗,寫有“治河五說“,”三省
黃河全圖“,”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河工稟稿“。其中,”治河五說“,”三省黃河全圖“和”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再加上算學著作“弧角三術”,“勾股天元草”,在劉鶚生前即有刊本。這五部著作,使劉鶚的治河業績被統治者初步認可,並因“學術淵源,通曉洋務“被推薦到總理各國事務
衙門考驗,”以知府用“。
愛好擅長
早年學醫的劉鶚,在揚州一度懸壺濟世,寫有“溫病條辨歌訣”和“要藥分劑補正”。“
老殘遊記”中那個搖串鈴走四方的郎中老殘,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劉鶚精通樂律,是
廣陵琴派的傳人,曾為其琴師張瑞珊先生刊刻了“十一弦館琴譜”,還刻有“抱殘守缺齋手抄琴譜”(現存殘稿),並喜歡收藏古琴。他所藏的
唐琴“九霄環佩”,琴面有
黃庭堅題記,後來歸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近世
四大名琴之中。在繁忙實業之餘,劉鶚還熱衷於收藏古物碑帖,研究三代文字。他的“抱殘守缺齋珍藏碑帖”,“抱殘守缺齋中頭等碑帖”(殘頁),“抱殘守缺齋書畫碑帖目”,以及近人
鮑鼎所輯的“抱殘守缺齋藏器目”,雖非他藏品的全部,也足見其收藏的廣博精深。
他早年即與
羅振玉結識於
淮安,延羅為西席,之後更是結為兒女親家。羅振玉和最早接觸
甲骨文字的日本學者
內藤湖南,接觸
殷墟甲骨,便是得見劉鶚收藏。受羅振玉影響很大,後與羅結為姻親的
王國維,與劉鶚四子
劉大紳友情深厚,同隨羅振玉遊學東瀛。所以可以這么說,“
甲骨四堂''中的二堂,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劉鶚的影響。而劉鶚所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
鐵雲藏龜”,“
鐵雲藏貨”,“鐵雲藏印”和“鐵雲藏陶” ,更是其拓印,系統研究古文字及其演變過程的代表作。
理念主張
劉鶚生當封建王朝統治即將徹底滅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對革命,同時也對清末殘敗的政治局勢感到不安和悲憤。他認為當時“國之大病,在民失其養。各國以盤剝為宗,朝廷以□削為事,民不堪矣。民困則思亂”(給
黃葆年的信)。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對“苛政擾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湧入的情況下,他開出的“扶衰振敝”的藥方是,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築路開礦,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步走向富強。他在給
羅振玉的信中說:“晉礦開則民得養,而國可富也。國無儲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但在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步伐並大肆進行經濟掠奪的情況下,劉鶚對外商又多所遷就,其所定之制往往有損於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因此“世俗交謫,目為漢奸”。
學派
劉鶚信奉
太谷學派,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太谷弟子李光炘的得意門生之一。他曾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一事不合龍川(李光炘')之法”,“輒怏怏終夜不寐,改之而後安於心”。又在《老殘遊記》中借璵姑與黃龍子之口宣揚他所承襲和發揮的太谷學派精義,以為
宋儒理學的理、欲之分不近人情;在處世接物上倡導以人情為根據,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義”。同時認為儒、釋、道三教殊途同歸,其根本都在“誘人為善,引人處於大公”。他又在給黃葆年的信中說,該派的“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推黃“以教天下為己任”,而自承“以養天下為己任”。太谷學派之精神對劉鶚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說創作都有深刻的影響。
所著小說
《老殘遊記》
《
老殘遊記》是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深度開發,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其描寫技術受到
胡適盛讚。
《老殘遊記》續
作於
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間。據劉大紳說,共有14回,今殘存9回。1934年在《
人間世》半月刊上發表4回,次年
良友圖書公司出版6回的單行本。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老殘遊記資料》收錄了後3回。續集前6回,雖然也有對官僚子弟肆意蹂躪婦女惡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過
泰山斗姥宮尼姑逸雲的戀愛故事及其內心深入細微的思想活動,以及赤龍子的言談行徑,宣傳了體真悟道的妙理。後3回則是描寫老殘游地獄,以寓其懲惡勸善之旨。
其他作品
還殘存《外編》4700餘字,寫於
光緒三十一年以後。除《老殘遊記》外,劉鶚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治河著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治河續說》,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雲藏陶》、《鐵雲泥封》、《
鐵雲藏龜》,《
鐵雲藏龜》是第一部
甲骨文集錄,奠定了後來甲骨文研究基礎。詩歌創作《鐵雲詩存》。1980年齊魯書社出版了《鐵雲詩存》,其詩清新俊逸,功力頗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蹤和思想感情。 魯迅認為的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
李寶嘉(李伯元)的《
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吳趼人)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
曾樸的《
孽海花》。
老殘遊記
概況
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是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發表於《
繡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後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始全。原署鴻都百鍊生著。
內容簡介
作者在小說的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餬口,自甘淡泊,不入
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民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隨著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在這塊風光如畫、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發生著一系列
驚心動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獄。
人物玉賢
玉賢是以“才能功績卓著”而補
曹州知府的,在署理
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
衙門前12個
站籠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於朝棟一家,因和強盜結冤被栽贓,玉賢不加調查,一口咬定是強盜,父子三人就斷送在站籠里。
董家口一個雜貨鋪的掌柜的年輕兒子,由於酒後隨口批評了玉賢幾句,就被他抓進站籠站死。東平府書鋪里的人,一針見血地說出了玉賢的真相,“無論你有理沒理,只要他心裡覺得不錯,就上了站籠了”。玉賢的邏輯是:“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語說的好,‘斬草要除根’。”為了飛黃騰達,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殘題詩說,“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們的本質。
人物剛弼
剛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絕巨額賄賂,但卻倚仗不要錢、不受賄,一味臆測斷案,枉殺了很多好人。他審訊賈家十三條人命的巨案,主觀臆斷,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小說還揭露了貌似賢良的昏官。
人物張宮保
山東巡撫張宮保,“
愛才若渴”,搜羅奇才異能之士。表面上是個“禮賢下士”方面的大員,但事實上卻十分昏庸。他不辨屬吏的善惡賢愚,也判斷不出謀議的正確與錯誤。他的愛才美德,卻給山東百姓帶來了一系列的災難。“辦盜能吏”玉賢是他賞識的,剛弼也是他倚重的,更為嚴重的是他竟錯誤地採用史鈞甫的治河建議,廢
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兩岸十幾萬生靈遭受塗炭。
小說的突出處是揭露了過去文學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第16回原評)。劉鶚筆下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要做大官”而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在小說中楔入的
桃花山一段插話中,著重寫了隱居在荒山中的兩個奇人璵姑和黃龍子。通過兩人的言行宣揚了作者所信奉的
太谷學說,同時對當時的革命運動,即所謂“
北拳南革”,即北方的
義和團和南方的
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惡毒的詆毀和詛咒,攻擊他們都是“亂黨”。義和團來勢猛,他說“幾乎送了國家的性命”;革命黨起勢緩慢,他認為“莫說是皮膚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告誡人們不要“攪入他的黨里去”,表現了作者落後、反動的一面。
現實映射
小說是作者對於當時政治的象徵性圖解。他把當時腐敗的中國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將被風浪所吞沒的破舊帆船。船上有幾種人:一種是以船主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當時上層的封建統治集團。作者認為他們“並未曾錯”,只是因為是走“太平洋”的,只會過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風浪,所以毛了手腳,加上未曾預備方針,遇了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就沒有依傍。再一種人是乘客中鼓動造反的人,比喻當時的革命派,污衊他們都是些“只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英雄”。宣揚如果依了他們,“這船覆得更快了”。還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則是指那些不顧
封建王朝大局、恣意為非作惡的統治階級爪牙。作者對他們也很反感,視為罪人。究竟怎樣才能挽救這隻行將覆滅的大船呢?作者認為:唯一的辦法是給它送去一個“最準的”外國方向盤,即採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補殘破的國家。小說中所寫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如玉賢指
毓賢,剛弼指剛毅,張宮保(有時寫作莊宮保)為
張曜,姚雲松為姚松雲,王子謹為王子展,申東造為杜秉國,柳小惠為楊少和,史鈞甫為施少卿等,或載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
更姓。黑妞、
白妞為當時實有之伎人,白妞一名
王小玉,於明湖居奏伎,傾動一時,有“紅妝
柳敬亭”之稱。廢濟陽以下民埝,乃
光緒十五年(1889)實事,當時作者正在山東測量黃河,親見其慘狀。正如作者所自言:“
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諸子虛,事須征諸實在。”(第13回原評)
藝術成就
《
老殘遊記》自1903年誕生於刊報連載,隨即在清末八股舉士制度被廢棄後的小說大潮中
脫穎而出,獲得了從民間到一流學者兩方面的高度關注和讚譽。除廣為人知的胡適、林語堂在1925和1933年分別為新版《老殘遊記》寫序推介之外,根據近年發現的、刊登於1905年9月22日《天津日日新聞》上的一則海報,另有當時“中國文界最上乘”之三君子,也對《
老殘遊記》表示推崇備至:“嚴幾道(復)先生云:‘中國近一百年內無此小說’。梁任公(啟超)出重價購其全稿,擬編入《
新小說》印行。王君晉庵(國維)深通英文,曾譯心理、倫理、物理等學科教科書,能讀英國最深文理之書。讀《
老殘遊記》嘆曰:‘不意中國亦有此人!可與英國最高小說平行。’此三君子者,皆中國文界最上乘也。其推崇如此,則此書之價值可想矣。”(轉引自《清末小說》2010年33期P.136,郭長海文)
《老殘遊記》的藝術成就在晚清小說里是比較突出的。特別在語言運用方面更有其獨特成就。如在寫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鮮明的色彩。書中
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淨、清新。在寫王小玉唱大鼓時,作者更運用烘托手法和一連串生動而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的描摹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
魯迅稱讚它“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中國小說史略》)。
紅學權威、國學大師周汝昌曾專們寫論文紀念《
老殘遊記》發表90周年(“‘遊方郎中’的足跡與心跡”,《
文藝報》1993某期刊載),以極具說服力的舉例分析比較,將《
老殘遊記》取得的多方面文學成就置於同期《
兒女英雄傳》、《
啼笑姻緣》、《
鏡花緣》、《
海上花列傳》等多部名著之上,明確指出:“晚清以來,小說出版的多得不可勝數,除很少數幾部尚為人知人讀之外,皆歸湮滅,而獨《老殘》一記,光焰不磨,魅力長駐…。《老殘遊記》絕不同於晚清出現的那種“譴責”、“暴露”的小說,它是一部內涵豐厚的綜合性作品......他從雪芹那裡接受的領悟的東西,是使《老殘遊記》成為名著的重要因素之一端。在若干點上,劉氏又能有所發展…...”
在2010年10月11日周老與劉德隆先生(《
劉鶚集》主編、劉鶚和《老殘遊記》研究專家)的談話中(此錄音曾在2009年12月淮安《紀念劉鶚逝世10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做了部分播放),周汝昌更加明確了他對劉鶚和《
老殘遊記》的推崇:“ 我和鐵雲先生,好像冥冥之中前世有文化因緣,不用這樣的話來解釋,我就不會說到底是什麼原因,那么喜歡《
老殘遊記》,以及鐵雲先生的一切文化成就,和他的生平事跡…...我認為這是,不僅是有清一代的一位奇才…而是一位奇人!這個人,就是他的才、學、識、性靈、天賦、智慧,我無以名他的哪個精神境界的高度,學識的廣度、深度,我都沒有、找不著合適的、現成的詞語,來形容他......至於說通才、思想家、文藝的多方面的,那個遠遠超出普通人品格、等級,我從這個坐標來說,我平生所閱,我孤陋寡聞但是我好大膽說話:我平生所見、有清一代的奇才、異人,你們沒法框他的人,我最佩服的只有兩個人:前有曹雪芹,後有劉鐵雲!”
甲骨收藏
《
老殘遊記》作者劉鶚,原名孟鵬,字鐵雲,又字蝶雲、公約,號老殘,別署鴻都百鍊生,1857年生於江蘇丹徒(今鎮江)。劉鶚博學多才,精於考古,在數學、醫術、水利等方面多有建樹。
劉鶚嗜古成痴,喜好金石、碑帖、字畫及善本書籍,1895年寓居上海時,就收購了青銅器數十件。而集藏的“上自殷契及
隋碑,巨若
鼎彝,纖如泉珍,旁羅當壁,廣及訣罌登”等千年古董,因歷經
滄桑,不免殘缺不全,但他視若珍寶,特為書齋取名“抱殘守缺齋”。尤其是他一生
孜孜不倦地收藏甲骨,共達5000多片,出版了甲骨文著錄書《
鐵雲藏龜》,第一次將殷墟甲骨公之於世,對我國甲骨的研究起到了開創性作用。
我國甲骨的早期蒐集工作,始於王懿榮。1899年,金石學家、古董收藏家、國子監祭酒兼團練大臣王懿榮在中藥龜板上發現有刀刻文字,感到既新鮮,又有趣。儘管認不出它們是哪個朝代的文字,但他知其古老,因此派人到藥店將那些有字的龜板全部買下。此後,王懿榮憑藉著自己的特殊地位、雄厚財力,在認識到甲骨文的性質和價值後,便開始積極購求、收藏,在短短1年時間內,先後以重金高價蒐集到1500多片甲骨。 第二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王懿榮自盡,這批龜甲和獸骨的研究尚
未開始,所辛勤蒐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拋置一邊,一度無人問津。1902年10月,
王懿榮之子王翰甫變賣家藏文物償還債務,劉鶚買下了王懿榮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卜辭,並通過多種渠道大量收購,先是委託古董商趙執齋奔走齊、魯、趙、魏之郊購得3000多片;後又從好友方藥雨處購得范姓所藏的300多片;他還派三兒子
劉大紳到河南收購得1000多片;數年之間,前後加起來總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對甲骨資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還識辨了40多個字,其深刻見解後來被日益增多的證據所證明。
此後,劉鶚將甲骨文拓本帶到江南,
羅振玉看到以後希望他編印成書。1903年,劉鶚從蒐集到的甲骨卜辭中精選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
鐵雲藏龜》(共6冊),
羅振玉、
吳昌綬、劉鶚分別為該書撰寫了序文。《鐵雲藏龜》被後人評價為“研究甲骨文字的許多著作的開路先鋒”,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數學者在書齋里觀賞的古董,變為可以研究的珍貴史料,由此擴大了甲骨文的流傳範圍,推動了甲骨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如果劉鶚獨占材料,或不容別人插手,那么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恐怕因此要延遲多年。雖然該書因出版較早、拓印不精,並收入了少量偽片,但是它為當時和以後的學者從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轉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可以說正是以這部書的印行為發端的。因此,對甲骨文字的研究,具有開拓作用的人當推劉鶚。可貴的是,劉鶚還第一個把甲骨文字介紹給了外國學者。1899年,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於首次來到中國後,與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許多名人學者結下深厚情誼,並見識到了劉鶚收藏的龜板獸骨,這才知道有甲骨文字的存在。
1908年,正當劉鶚繼續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文物時,由於他
曾為救賑北京饑民購買儲藏的太倉大米而遭人誣陷,被清政府以“私售倉粟”的罪名將其流放,結果鬱鬱而終。劉鶚死後,他多年蒐集的甲骨又分散到了不同藏家的手中。其中,約有1000片左右先歸其表兄弟卞子休,後由卞轉賣給上海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妻子,解放後又歸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藏上海博物館;另一部分約有1300多片,先歸同鄉葉玉森收藏,後又轉售給周連寬,現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另有一部分約幾十片,由美國人福開森買去。商承祚、束世澄等學者,也都曾先後買到一些劉鶚原來收藏的甲骨。
其後,羅振玉從劉鶚贈送他的未曾著錄過的甲骨中精選數十板,影印了《鐵雲藏龜之餘》。幾十年後,上海的孔德圖書館獲得一批會稽吳振平舊藏甲骨龜片,
沈尹默、
金祖同、李旦丘考證為劉鶚舊物,雖有一部分為《鐵雲藏龜》著錄,但大多數未經著錄,於是精選93板,略加按語,並著釋文,編印了《鐵雲藏龜拾零》。葉玉森也從劉鶚的遺藏中精選240板,並附考釋文字,墨拓石印了《鐵雲藏龜拾遺》。
劉鶚除收藏甲骨、龜片外,還收藏古陶、古印、古封泥、古錢幣、碑帖和青銅器,分別輯為《鐵雲藏陶》(著錄陶印45方)、《鐵雲封泥》(著錄古封泥752塊)、《
鐵雲藏印》(共10冊,著錄古印391方)、《鐵雲藏貨》(著錄古錢185枚)、《鐵雲詩存》、《鐵雲碑帖題跋》、《抱殘守缺齋藏器目》等等。其中,《鐵雲藏貨》是劉鶚在生前親自編訂的,總計116頁,匯集了鮑康、
胡義贊、
潘祖蔭、王錫、
楊繼振、
王懿榮的部分舊藏,有不少為從未著錄過的珍品。這部著作直到1986年,距劉鶚逝世77年之後,才由中華書局刊印傳世;《鐵雲碑帖題跋》、《抱殘守缺齋藏器目》則為後人所輯。
年譜
作者各歲內容:
早年
清文宗(奕詝)
鹹豐七年,
丁巳(1857)九月初一日,生於江蘇六合。
父劉成忠,時年四十,為記名御史。
兩歲。
鹹豐九年,已未(1859)
三歲。
八月劉成忠任順天鄉試監試官。
隨父去北京。
四歲。
五歲。
三月外國公使開始駐節北京。
七月奕詝死。
嗣子大章生,兄渭清第三子。
閏五月淞滬鐵路通車。
十月拆毀淞滬鐵路。
二十一歲。
長女儒珍生。
盛宣懷以輪船招商局名義,購買旗昌洋行的輪船等。
二十二歲。
娶側室衡氏。
二十三歲。
研究算學、測量、繪圖等。
曾一度外出,歲暮方歸,地點不詳。
中國自建的唐山、胥各莊運煤鐵路動工。
二十四歲。
二十五歲。
在揚州讀書。
次子大黼生。
八、九月因父病回淮安。
三月慈安死。
十月英商創辦上海自來水公司。
唐山、胥各莊鐵路完工。
二十六歲。
與太谷門人黃葆年、蔣文田訂交。
二十七歲。
二女佛寶生。
二十八歲。
在淮安南市橋開菸草店,年底倒閉。
中法戰爭爆發。
二十九歲。
在揚州掛牌行醫。第三子大縉生。
從李光昕讀書。
李光昕卒。
中年
送妾衡氏回淮安。
赴寧考試未終場,去六合探親。
三十一歲。
在上海開設石昌書局,為中國石印之始。
來往於淮安、上海、南京之間。四子大紳(字季纓)生。
八月黃河南岸鄭州之下汛十堡處決口三百餘丈,
全河斷流,下游大水成災。
三十二歲。
石昌書局停辦,回淮安。
赴鄭州投效河工,冬黃河河堤合龍,讓功與兄渭清。
九月康有為上萬言書。
三十三歲。
任測繪“豫、直、魯三省黃河圖”提調。
撰寫治河文論,疑即《治河五說》或其草稿。
二月載湉親政。
三月張之洞奏請築蘆漢鐵路。
三十四歲。
《豫、直、魯三省黃河圖》成。
著《歷代黃河變遷圖考》。
撰《治河七說》。
毓賢任山東曹州知府。
三十五歲。
自淮安接家眷至濟南。
三十六歲。
福潤保薦赴北京總理衙門考試,不合例,未試而歸。
三十七歲。
八月,妻王氏病歿。
同月女龍寶生。
九月,母朱太夫人卒,由濟南回淮安料理母喪。
《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出版。
三十八歲。
春赴濟南接眷回淮安。
秋去湖北,原因待考。
福潤再次保薦。
七月中日戰爭爆發。
三十九歲。
延羅振玉為西席,教授本家子侄。
因福潤再次保薦,冬赴北京總理衙門考試,得以知府任用。
上書自請承辦蘆漢鐵路。
歲尾接家眷去北京。
歲暮,回濟南度歲。
七月康有為在北京創辦《中外新聞》(初名《
萬國公報》)報紙。
十二月清政府封禁北京的“強學會”。
毓賢任山東黨、沂、曹、濟道員。
張之洞再次奏請建造蘆漢鐵路。
四十歲。
正月由濟南回京,二三月回南。
錄定《芬陀利室存稿》。
納妾王氏。
應張之洞召,赴武漢議築蘆漢鐵路,未果而返。
冬通過王文韶,上書請築津鎮鐵路。
七月汪康年在滬創辦《時務報》,請梁啓超為主筆。
盛宣懷接辦漢陽煉鐵廠、蘆漢鐵路。
倫敦福公司在北京設辦事處。
四十一歲。
為辦山西礦,三赴太原。
四月,五子大經生。
應聘為山西福公司華人經理。
三月
江標、
唐才常等在湖南創辦《湘學新報》,後改名為《強學報》。
九月長沙成立“時務學堂”,梁啓超受聘為講席。
四十二歲。
因山西礦事遭彈劾回北京。
三月至四月,三次參加康有為召開的“保國會”活動。
參與福公司在河南的礦事活動。
四月廿三至八月六日,載湉變法。
九月《申報》發表《縷記保國會逆跡》。
四十三歲。
議築蘆漢鐵路支線澤浦鐵路。
清與英、德簽訂“津鎮鐵路借款契約”。
四十四歲。
三月,六子大綸生。
夏曆四月娶鄭氏女安香為繼室。
五月全眷回南,暫住上海。
六月在滬辦“五層樓商場”。
清政府剛毅因福公司事參奏通洋,請就地正法,因居滬得免於難。
八月北上天津,再至北京,辦賑濟。
七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西逃,命
李鴻章任全權大使議和。
八月
唐才常等在湖南組織自力軍,準備起義,失敗後,唐才常等被殺,
沈藎逃亡北京。
馬建忠死。
四十五歲。
繼續在北京辦理賑濟。
二月助王伯弓籌辦“東文學社”。
收購文物。
議辦北京自來水公司。
四月姚松雲死。
八國聯軍撤離北京,清政府與十一國公使簽定“
辛丑條約”。
毓賢充軍蘭州,被處死。
晚年
四十六歲。
為河南豫豐公司擬礦路章程。
為梁啓超所譯《十五小豪傑傳》題簽。
澤浦鐵路動工。
十一月向福公司交代所有業務。
毛慶蕃任上海江南製造局總辦。
十一月京師大學堂開學。
四十七歲。
全家南歸,住上海。
六月至十一月,撰《老殘遊記》第一回至第十四回。
為浙江礦事,在報刊發表文章進行辯論。
閏五月沈藎因揭露“中俄密約”一事,遭逮捕。六月被
杖殺於
刑部大堂。
連夢青因沈藎一案受到株連,避禍至上海。
原管學大臣改名為學務大臣。
四十八歲。
正月《鐵雲藏陶·附泥封》印成。
刊行張瑞珊的《十—弦館琴譜》,並為之撰序。
四十九歲。
二月澤浦鐵路道清段完工。
印太谷學派周谷,李光昕、張積中等人墨跡。
取得浦口九濮洲地執照。
在滬辦織布廠。
為《天津日日新聞》購買新機器。
八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
五十歲。
秋撰《老殘遊記·自序》。
撰《老殘遊記·外編》。
經營之實業,是年大部份失敗。
五十—歲。
撰《老殘遊記·二集》,七月開始在《天津日日新聞》連載。
曾去漢口,原因待考。
十二月清政府與英、德銀行,正式簽訂“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契約”。
袁世凱入軍機處。
五十二歲。
正月清廷上諭將劉鶚革職永不敘用。
在南京組織“三洲地皮公司”。
六月二十日在南京被捕,旋流放新疆。
十二月中旬抵新疆迪化。
五十三歲。
正月開始撰寫《人壽安和集》。
七月初八日中風,當天逝世。
遺體運回淮安,次年安葬於淮安東南曹圍。
故居
劉鶚故居,系劉鶚父親
劉成忠所購買,在淮安城內
勺湖東南的高公橋西街上,東臨金剛社巷,西界地藏寺巷,屋北原是荒地。由東邊的花園、當中的正宅,以及西邊三個可以自成院落的部分(按
劉德馨的說法,為西宅南部、西宅中部和後宅)所組成,共有房屋一百四十餘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