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1、漢桓寬《
鹽鐵論·相刺》:“文學言治尚於 唐 虞 ,言義高於秋天,有華言矣,未見其實也。”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前蜀 尹鶚 《
菩薩蠻》詞:“ 隴 雲暗合秋天白,俯窗獨坐窺煙陌。”
2、唐
張諤《九日》詩:“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種佳游事也均。”
胡適《嘗試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現在他們說我快要好了,那幽艷的秋天早已過去了。”
從中國秋始日期分布圖上可以看出,
東北地區是中國東部秋始來得最早的地方。進入秋季,北方冷空氣不斷侵入,但勢力不是很強,常在中國
北方形成
秋高氣爽的天氣,華西常有綿綿秋雨出現。
秋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
華西秋雨、南方寒露風、霜凍及低溫冷害。總體來講,進入秋季,太陽高度角漸低,溫度漸降;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
秋天別名
秋天節氣
氣象
秋季的氣溫會逐漸下降,但是一般較冬季緩慢。由於乾濕狀況的差異,不同地區會出現陰冷多雨,或乾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
深秋,由於晝夜溫差大,白天
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
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天文
秋季太陽直射點從
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後越過
赤道,太陽直射
南半球。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的角度漸漸變低,晝夜長短差距變小。在秋分時,晝、夜等長。 在秋季,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由遠漸近。從
黃道平面看來,太陽位於
獅子座、
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
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
黃經135°時為
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立秋時節,
江淮一帶的天氣仍十分炎熱。
根據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
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
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
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
夜晚卻比較涼爽。
秋的含義,實際上是莊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華南東部和西部,抗旱、防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立秋後的華南,
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
節氣中的第14個
節氣。“處”是去的意思。處暑即暑氣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處暑,炎熱的夏季就要過去,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雨量漸少。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各年的差異很大,有的年份,處暑期間天氣的炎熱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現了俗稱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江淮一帶地區有將處暑解釋為“處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時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時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適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乾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所以提醒農民朋友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安排好田間農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
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
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採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禦“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乾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墒搶墒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後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種,後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穫,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里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
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
祁連山區、
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
阿爾泰山區、
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台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現表明地面最低溫度已達0℃以下,對農作物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為初霜,初霜愈早對作物危害愈大。中國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漸推遲的。除全年有霜的地區外,最早見霜的是大興安嶺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見霜;東北大部、內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現在瀋陽、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薩一線;11月初山東半島、鄭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見霜;中國東部北緯30°左右、漢水、雲南省北緯2°左右的地區要到12月初才開始見霜;廈門、廣州到百色、思茅一帶見霜時已是新年過後的1月上旬了。
霜降時節,涼爽的秋風已吹到花城廣州。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華北大豆收穫,尚未下地的晚麥宜選用春性品種趕快搶種,已出苗的要查苗補種。長江流域正值冬麥播種的黃金季節。油菜一般已進入二葉期,應及時間苗定苗,中耕除草,防治蚜蟲。災區受洪水影響尚未種下去的遲油菜,可先用濕灰糞拌種,在室內催芽後播種,以加快出苗。“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晚稻成熟後抓緊收穫,以防雀害和落粒。華北地區大白菜即將收穫,要加強後期管理。
霜降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乾季,要高度重視護林防火工作。
秋天節日
國慶節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
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
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中秋節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
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
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
團圓節。吃
月餅以示“團圓”。月餅,
又叫胡餅、宮餅、
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
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
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重陽節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
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
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會都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為
老年節。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
登高節”。還有重九節、
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會都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明朝以前本來有登高看老人星的皇室活動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緯度過高看不到該星就演變成只登高不看星了,隨後人們也遺忘了看星的這個初衷 (緯度37度以下才可見,北京 40度)。因為人們對老人的越來越推崇,故此節日又被稱為
老人節秋天習俗
秋季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秋天來臨,天氣慢慢轉涼,人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好,但是許多人還在保持著原來早餐不吃,晚餐多吃的習慣,在這種秋天干燥的季節,對人體的危害會很大,所以改變飲食方法很重要。專家提醒每天三餐都應儘量按時,並且吃七成飽,使脾胃肝膽有節奏地運轉,以避免積食、消化不良的發生。
先吃主食後吃菜,也是避免吃撐的辦法。在我們的身邊,不少人習慣先吃菜後吃主食。而在專家看來,這樣進食習慣不僅不利於營養均衡,還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針對這一情況,專家建議嘗試先吃主食後吃菜。就餐時可以先吃一些主食,或是一些粗糧如南瓜、紅薯、山藥。先吃主食,讓人有飽腹感,相應地就能減少葷菜的攝入,避免吃得太油膩或不消化。據專家介紹,先吃點主食也有利於刺激唾液分泌澱粉酶,對食物進行消化,進而刺激胃酸的分泌,增強胃的消化能力。如果主食選用一些粥類,更是好消化、好吸收。
平常進餐時應該細嚼慢咽,而不要狼吞虎咽。專家同時提醒,在日常飲食中,應該避免精製的糖類、麵包、蛋糕、乳製品、柳橙類水果、番茄、青椒、碳酸飲料、洋芋片、油炸食物、辛辣食物、豆類等。
秋季出現積食、消化不良,也比較常見,可以選用山楂甚至山楂丸調理,山楂是增強胃動力、開胃消食的良藥,主要治療飲食積滯證,具有開胃消食的作用,用於食積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脘腹脹悶等症。
秋天文學
好句
1.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澀,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內向。
2.秋,收穫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同冬一樣迷人。
3.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侗鄉的秋風和煦輕柔,藍天白雲飄逸悠揚。
4.遠處金燦燦的稻田,在秋風的吹拂下,像一片金黃色的海浪在翻滾,十分壯觀。
5.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個多霧的黎明溜來,到了炎熱的下午便不見蹤影。它踮起腳尖掠過樹頂,染紅幾片葉子,然後乘著一簇風掠過山谷離開。
6.再過一兩夜,秋霜在月下布滿山谷,然後退回到北面群山那邊稍作停留,好讓金黃的初秋溫柔地撫慰大地。輕微的茴香氣息瀰漫在天空中。還有金菊的芬芳氣味。霧氣翻騰,被九月的月色衝破,露出一片蔚藍色的天空。
7.秋天,那永遠是藍湛湛的天空,會突然翻臉而露出險惡的顏色,熱帶颱風夾著密雲暴雨,洪水潛流著,復甦的草原又的拼搏終於漸漸地透出了分曉,田野從它寬闊的胸膛里透過來一縷悠悠的氣息,斜坡上和壩子上有如水一般的清明在散開,四下里的樹木和莊稼也開始在微風裡搖曳,樹葉變得從容而寬餘。露水回來了,在清晨和傍晚潤濕了田埂,悄悄地掛上田間。露嵐也來到了壩子上,靜靜地浮著,不再回到山谷里去。陽光雖然依舊明亮,卻不再痛炙人的脊樑,變得寬懷、清澄,仿佛它終於乏力了,不能蒸融田野了,也就和田野和解了似的;……秋天來了!
8.撲入車窗的景色,使我生髮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觸。那碧天的雲,蠻荒的山,被秋霜洗黃的野草,儼然像一位飾著金色麗紗的處女,裸露著奶黃色的胴體,在蕭瑟的秋風中婆娑起舞,展現著消魂的倩姿。佇立在山顛的秋陽,宛如一尊威武的戰神,抖落血染的戰袍,濺在草叢中,滲入山下的小溪,泛著數不清的漣漪,嗚咽地向外流淌,從古流到今,從遼遠的過去流向那茫茫的未來。
9.秋,不是常說是金色的嗎?的確,她給大自然帶來了豐碩的果實,給包括人在內的眾多生物賞賜了無數得以延續生命的食糧。
10.只有秋天的時候,你才知生命的季節已經悄悄遠遁,落葉之下,沙沙的風中,很難記起在
春天的日子裡是如何萌發出希望的新綠。
11.你走了,在那漫長的歲月,我的心就像秋樹,時刻無奈的飄灑一地,只把寂寞掛在心頭。
12.秋風紅葉漫天飄,乃知春意遙!北風今至冰破松,心灰意懶愁雲不識空!盤古開天闢地出——只是新人生。問女何時明月照?春風笑語留盼醉今朝!
13.秋風
秋雨秋天涼,秋枝秋葉秋草黃,秋雲秋月秋氣爽,秋菊秋雁秋收忙,秋情秋意秋纏綿,秋思秋念秋惆悵,天涼好個秋,記得添
秋裝,別著涼!深院鎖清秋!
14.整個金黃的世界,都沉浸在秋雨的點綴中,秋好像一個仙女,踏著輕盈的舞步,大地變得十分爽朗。楓樹的葉子像燃燒的火焰,飄到金色的大地上。人們背著背囊,在秋風中到野外玩去。
15.這個金秋的季節,秋美的成熟,又美的可愛,雖然沒有春天那么清爽,但是有春的溫暖;雖然沒有夏的火熱,但是有夏的激情;雖然沒有冬的寒冷,但是有冬那別具一格的美麗。
16.看,那山頂上,煙雨迷濛,仿佛是一條條白龍盤繞著那青峰翠巒。在那白茫茫的煙霧中,偶爾可以看見金黃的稻穀,黃白相間構成一幅幅似乎淡薄但又非常絢麗的圖畫。
17.秋雨落在枯黃的樹葉上,和樹葉一起打著滾兒飄了下來;秋雨落在成熟的果子上,使果實更加光彩照人;秋雨又落在了地上,一陣風吹來,“刷——刷刷”,在那紅紅的楓葉在秋的陪伴下,顯得更加的可愛了。
好文章
秋在悲觀的人眼裡是蕭條的象徵,秋在農夫的眼裡是豐收,但在愛秋的人眼裡卻是一幅優美的畫卷。 ——題記
紛紛揚揚幾場秋雨的降臨,秋的畫卷也被輕輕展開,秋的使者也輕輕地來了,她趕走了熾熱的夏日,喚來涼爽的秋風,帶來了清爽,還帶來各色的新衣給萬物做禮物。
看,秋的使者跋山涉水走來,只見她揮一揮衣袖,微風拂過。小草們立刻換上了金黃的新衣,仿佛是一塊 巨大的地毯鋪向遠方。歡迎秋天使者的到來。
秋的使者邁著輕盈的步履來到田野。 看,那晶瑩飽滿的玉米正露出潔白的牙齒微笑著歡迎秋之使者的到來。 快看,高粱見到秋的使者還不好意思呢!把臉蛋漲得通紅。快瞧,那黃燦燦的稻穀看著自己漂亮的新衣都笑彎了腰。
秋的使者來到果園,看那滿樹的柿子換上新衣,羞得臉蛋通紅。像一個個紅燈籠。看那黃澄澄的鴨梨,像 一個娃娃在樹上,那么可愛。
秋的使者來到庭院,彈彈手指,菊花們穿著新衣競先開放,奼紫嫣紅,紅的、黃的、粉的,多么美麗,跳 著炫舞,把世界打扮得更美。
秋,多么美麗的字眼。你,發現它降臨在你身邊了嗎?
詩句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觀滄海》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
11.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眺樓》
17.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酬劉柴桑》
19.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內登望》
21.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別詩》
2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野望》
25.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中》
26.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望秦川》
27.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長信秋詞》
28.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早寒江上有懷》
29.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酬裴侍御對雨感》
31.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其三》
32.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秋詞二首》
3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
35、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蘇幕遮》
37、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
38、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孤山寺端上》
40、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念奴嬌》
41、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秋日》
42、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滿庭芳》
雅稱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如唐代詩人王勃的《
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
九秋: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shi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
金秋或
金天:按
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金天淨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詩人陳子昂亦有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
金素: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編撰的《昭明文選》輯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李善註:“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或素節: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故稱。有時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有詩云:“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水谷夜行寄蘇子美》)。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天色尚白,又屬“五音”之中“商”的音階,故秋天又稱素商。元朝馬祖常《秋夜》詩曰:“素商淒清揚威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商秋:因晚秋寒風悽厲,故以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應,故名。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有句云:“商秋授氣,收畢斂實。”
勁秋: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代陸機《文賦》中有句曰:“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泰秋:泰,物豐,謂其時安泰吉祥。《管子·出國軋》有這樣的記載:“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
西陸:古代指太陽運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本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別稱,後亦代稱秋天。如晉代司馬彪《讀漢書》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陸之秋”之句,初唐四傑之一的
駱賓王《
在獄詠蟬》詩中亦曰:“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穫儲藏季節,故稱。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爽節:秋季天高氣爽,故有此稱。南朝齊詩人謝目兆《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淵情協爽節,詠言興德音”的句子,有時亦代指重陽節,如唐代李适《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一詩中有句曰:“爽節在重九,物華新雨余。
唐·
王勃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唐·
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闕題二首·山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秋詞二首》
唐·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夕》
唐·
岑參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唐·
李白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
杜甫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
晉·
陶淵明: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宋·
辛棄疾: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一點點語錄網《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
宋·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阿誰;《虞美人》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滿庭芳》
【唐】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唐·白居易《司馬宅》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唐·戎昱《戲題秋月》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唐·
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南唐·李璟《浣溪沙》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健)
【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八聲甘州》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宋·張炎《清平樂》
【元,清】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壑。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詞語
秋高氣爽
風和日麗
秋意漸涼
金風玉露
西風落葉
金風颯颯
漫山紅葉
林寒澗肅
秋高馬肥
一日三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一日千秋
一刻千秋
千秋晩成
春秋之爭
秋風秋雨愁煞人
一葉落知天下秋
秋陽如吊桶,轉眼沒西天
秋風起 三蛇肥
秋風掃落葉
馬耳秋風
一葉知秋
春華秋實
秋風落葉
五穀豐登
碩果纍纍
秋風瑟瑟
秋風送爽
葉落知秋
春去秋來
春秋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