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這秋天

《秋天,這秋天》是現代詩人林徽因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是為紀念徐志摩飛機失事罹難兩周年而寫的。詩中記錄了林徽因眼中的秋天,在她的眼中,秋天是特殊的,是情感的悲傷,是失去愛人的痛悼,表達了詩人達觀的人生態度中,夾雜著面對現實,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之情。全詩通篇採用借景抒情,意象象徵豐富,是情詩亦深透著綺瑰幽邃的輓歌意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天,這秋天
  • 創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處:《林徽因詩集》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林徽因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內容

秋天,這秋天
這是秋天,秋天,
風還該是溫軟;
太陽仍笑著那微笑,
閃著金銀,誇耀
他實在無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這裡那裡,在這秋天,
斑彩錯置到各處
山野,和枝葉中間,
象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華貴的失散,
繽紛降落到地面上。
這時候心得象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里閃動,
浮出珠沫,濺開
山石的喉嗓唱。
這時候滿腔的熱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愛的是那不經意
不經意的凌亂!
·
但是秋天,這秋天,
他撐著夢一般的喜筵,
不為的是你的歡欣:
他撒開手,一掬瓔珞,
一把落花似的幻變,
還為的是那不定的
悲哀,歸根兒蒂結住
在這人生的中心!
一陣蕭蕭的風,起自
昨夜西窗的外沿,
搖著梧桐樹哭。——
起始你懷疑著:
荷葉還沒有殘敗;
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間;
夏夜的細語,夾著蟲鳴,
還信得過仍然偎著
耳朵旁溫甜;
但是梧桐葉帶來桂花香,
已打到燈盞的光前。
一切都兩樣了,他閃一閃說,
只要一夜的風,一夜的幻變。
冷霧迷住我的兩眼,
在這樣的深秋里,
你又同誰爭?現實的背面
是不是現實,荒誕的,
果屬不可信的虛妄?
疑問抵不住簡單的殘酷,
再別要憫惜流血的哀惶,
趁一次里,要認清
造物更是摧毀的工匠。
信仰只一細炷香,
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
沙沙的隔著梧桐樹吹!
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
那同聽過的鳥啼;
同看過的花好,信仰
該在過往的中間安睡。……
秋天的驕傲是果實,
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
不獻出你積累的馨芳;
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
點點瀝盡你最難堪的酸愴。
這時候,
切不用哭泣;或是呼喚;
更用不著閉上眼祈禱;
向著將來的將來空等盼;
只要低低的,在靜里,低下去
已睏倦的頭來承受,——承受
這葉落了的秋天
聽風扯緊了弦索自歌挽:
這秋,這夜,這慘的變換!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1933年11月中旬,發表於當年當月19日的《大公報·文藝副刊》,是林徽因紀念曾經的愛人、摯友和詩歌領路人徐志摩飛機失事罹難兩周年寫的——林徽因遊歷英國時遇見徐志摩,得到過徐志摩的悉心指點,兩人萌生了深摯的感情。後來,兩人雖各有所屬,關係仍然很好。徐志摩英年早逝給林徽因帶來極深的傷痛,正如她在給沈從文的信里說:“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聽聽風,知道楓葉又凋零不堪只想哭。”

作品賞析

此詩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詩,亦可說是一首“悲秋”之作。但寫此詩時,詩人29歲,此時林徽因正在人生最美好的時期,遠沒有到白己人生的秋天,她所感的是詩人特殊的“傷秋”,是情感的悲傷,是失去愛人的痛悼。
起初,面對這秋天,面對這斑彩錯置的大自然,面對這不經意的零亂,詩人認為滿腔熱情應該狂放,心也得唱歌曲,應和山石的喉嗓。
可人生與自然不一樣。儘管秋“撐著夢一般的喜筵”,但她不知道那“不定的悲哀,歸根兒蒂結住/在這人生的中心!”此時詩人心情陡然一沉,一種傷感,一種悲涼襲上心頭。以“我”觀物,風不再溫柔,而是蕭蕭的“搖著梧桐樹哭”。面對此景,記憶中最美好的往事、追求者卻不存在了(荷葉、小划子、夏夜的細語、蟲鳴,這些意象,象徵著詩人往昔的美好或理想中的一種美、愛的追求)。
全詩分成一短一長的兩節去展開。
詩的第一節是短的一節,記述徐志摩在1920年11月19日這個美麗的深秋在倫敦與林徽因邂逅,由相識、相戀,變成了不能自已地、狂放地將滿腔的熱情透過詩歌唱出來,“這時候心得像歌曲,/由山泉的水光里閃動,/浮出珠沫,濺開/山石的喉嗓唱。”
詩的第二節是長的一節,主要是表達詩人的情感,“梧桐葉帶來桂花香,/已打到燈盞的光前。/一切都兩樣了,他閃一閃說,/只要一夜的風,一夜的幻變”。由此,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捉摸不定、變幻莫測的傷感。是的,現實的背面不一定是現實,人生一世,爭來爭去,並未落得什麼。在荒誕、虛妄與殘酷面前,“信仰只一細柱香,/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著梧桐樹吹!”如果人忘不掉“那同聽過的鳥啼,/同看過的花好”忘不掉那美好的過去,信仰雖不能死亡,那也只能在過往的中間安睡,誰都不能能理。表現了詩人對於情的緬懷與追憶,夾帶一些濃濃的悲涼。可詩人轉念一想,“秋天的驕傲是果實,/不是萌芽”,信仰是實現,不是產生,那么為實現信仰而被“冷霧”迷住雙眼,受荒誕、殘酷的欺騙也就無可悲哀了。因為“生命不容你/不獻出你積累的馨芳;/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點點瀝盡你最難堪的酸愴”。此處亦表現了詩人面對人生波折一種達觀的態度。
既然如此,對現實的一切坦然以待,不悲哀哭泣,不等盼祈禱,不呼喚,只需要默默地承受,承受“這葉落了的秋天”,承受“這慘的變換!”無疑,在達觀的人生態度中,又包含了詩人面對現實,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邵燕祥《林徽因的詩》:不是林徽因,做不出這首詩!
當代作家傾藍紫《林徽因詩傳》:林徽因對生活詩意的幻想遭到了人生諸多的劫難的埋伏,她傷亡慘重,卻沒有丟盔棄甲。她有那么一線懷疑,懷疑這樣的人生有多少可期待,此時信仰在她眼前只剩一細炷香,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沙沙的隔著梧桐樹吹。但是信仰滅了,那就安睡,安睡在人生的黑暗裡,因為秋天的驕傲是果實,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不獻出你積累的馨芳: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點點瀝盡你最難堪的酸愴。這時候,不用哭泣,不用呼喚,更用不著閉上眼祈禱;“只要低低的,在靜里,低下已睏倦的頭來承受,——承受。”
北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荔《夢與醒的邊界·徐志摩的女性世界》:徐志摩逝世兩周年她寫下的哀悼的詩作《秋天,這秋天》……又有著與徐志摩不同的只屬於她自己的個性:在音韻一派天籟中,閃爍睿智的光芒;她只是借形象上的一點茫然、一縷輕愁,鑄成境界上篤定的信仰——也正是這些使她在新月派詩人中占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甚至被沈從文稱為“京派詩人的靈魂”。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陸紅穎《現代情詩的古典底蘊》:“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那同聽過的鳥啼;/同看過的花好,信仰/該在過往的中間安睡。……”此句實際化用了英國雪萊《給——》:“溫柔的歌聲已經消逝,樂仍在記憶里縈迴;/紫羅蘭花,雖然枯死,意識中尚存留著芳菲。∥玫瑰花瓣,一朝謝去,落英堆成戀人的床幃;/你去後懷念你的思緒,該是愛情在上面安睡。”出於隱晦,徽因用“信仰一詞悄悄代替了“愛情”。“這葉落了的秋天/聽風扯緊了索自歌挽:/這秋,這夜,這慘的變換!”紅葉艷若雲霞、凋若淒雨,這一悲感意象與徽因對逝情的追懷相隨,使情詩深透著綺瑰幽邃的輓歌意蘊。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閩候人,建築師、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詩集有《林徽因詩集》等。
秋天,這秋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