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繪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輿裴迪,以陶潛比自己。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抒發了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開頭兩句寫景,著意刻畫水色山光之可愛,雖深秋,山依然蒼翠,水依舊潺流;三、四兩句,轉而寫情。倚杖柴門,臨風聽蟬,神馳邈遠,自由自在;五、六兩句又間寫景致,渡頭落日,墟里孤煙,地道山村風物;最後兩句再寫人情,接輿、五柳,潔身自好,高風脫俗。全詩物我一體,情景交融,詩中有畫,情趣陶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1
寒山轉蒼翠2,秋水日潺湲3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4
渡頭余落日5,墟里上孤煙6
復值接輿醉7,狂歌五柳前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
  2. 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蒼翠:青綠色,蒼為灰白色,翠為墨綠色。
  3.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聲。這裡指水流緩慢的樣子,當作為“緩慢地流淌”解。
  4. 聽暮蟬:聆聽秋後的蟬兒的鳴叫。暮蟬:秋後的蟬,這裡是指蟬的叫聲。
  5. 渡頭:渡口。余:又作“餘”。
  6. 墟里:村落。孤煙:直升的炊煙,可以是倚門看到的第一縷村煙。
  7. 值:遇到。接輿:陸通先生的字。接輿是春秋時楚國人,好養性,假裝瘋狂,不出去做官。在這裡以接輿比裴迪。
  8. 五柳:陶淵明。這裡詩人以“五柳先生”自比。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白話譯文

寒山轉變得格外鬱鬱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
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
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裡的炊煙一縷縷飄散。
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創作背景

裴迪是王維的好友,兩人同隱終南山,常常在輞川“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此詩就是他們的彼此酬贈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五律。首聯和頸聯寫景,描繪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深秋暮色;頷聯和尾聯寫人,刻畫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抒寫詩人的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這一“轉”字,便憑藉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頸聯寫原野暮色。夕陽欲落,炊煙初升,是田野黃昏的典型景象。渡頭在水,墟里在陸;落日屬自然,炊煙屬人事:景物的選取是很見匠心的。“墟里上孤煙”,顯系從陶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田園居之一》)點化而來。但陶句是擬人化的表現遠處村落上方炊煙縈繞、不忍離去的情味,王句卻是用白描手法表現黃昏第一縷炊煙裊裊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這一聯是王維修辭的名句,歷來被人稱道。“渡頭余落日”,精確地剪取落日行將與水面相切的一瞬間,富有包孕地顯示了落日的動態和趨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為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墟里上孤煙”,寫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僅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而且顯示已經升到相當的高度。
首、頸兩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煙等富有季節和時間特徵的景物,構成一幅和諧靜謐的山水田園風景畫。但這風景並非單純的孤立的客觀存在,而是畫在人眼裡,人在畫圖中,一景一物都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而帶上了感情色彩。頷聯:“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這就是詩人的形象。柴門,表現隱居生活和田園風味;倚杖,表現年事已高和意態安閒。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鳴蟬、寒山泉水,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閒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辭》)的陶淵明有幾分相似。事實上,王維對那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這首詩中,不僅仿效了陶的詩句,而且在尾聯引用了陶的典故:“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傳》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懷得失、詩酒自娛的隱者,“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實則,生正是陶潛的自我寫照;而王維自稱五柳,就是以陶潛自況的。接輿,是春秋時代“鳳歌笑孔丘”的楚國狂士,詩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與楚狂接輿相比,乃是對這位年輕朋友的讚許。陶潛與接輿──王維與裴迪,個性雖大不一樣,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是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閒居之樂,至於此極啊!末聯生動地刻畫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詩人對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歡迎,詩題中的贈字,也便有了著落。
頷聯和尾聯,對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也不是孤立進行,而是和景物描寫密切結合的。柴門、暮蟬、晚風、五柳,有形無形,有聲無聲,都是寫景。五柳,雖是典故,但對王維說來,模仿陶淵明筆下的人物,植五柳於柴門之外,這是自然而然的。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云:類以無情之景述無情之意,復非作者所有。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轉”字妙,於“寒山”有情(首句下鐘云:“上”字好(“墟里”句下)。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三四意態猶夷。五六佳在布景,不在屬詞。彼“時倚檐前樹,遠看原上村”,語似遜此。
明代邢昉《唐風定》:起語高遠空曠,然與嘉州不同。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淡宕閒適,絕類淵明。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通首都有“贈”意在言句文身之外,不可徒以結用兩古人為贈也。楚狂、陶令俱湊手偶然,非著意處,以高潔寫清幽,故勝。
清代黃生《唐詩矩》:虛實相間格。一二五六用實,三四七八用虛,相間成篇。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對起,上句尤妙,此從陶出。“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景色可想。顧云:一時情景,真率古淡。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此篇聲格與上諸作迥別,淡逸清高,自然絕俗。右丞有此二致,朝殿則紳黻雍容,山林則瓢衲自得,惟其稱也。評:三四絕不作意,品高氣逸,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同一格。五六亦是直置語,淡然高老,無假胭脂。綺雋之外,又須知有此種,蓋關乎性情,本之元亮,不從沈、宋襲得,獨為千古。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神韻止可意會,才擬議便非。
清代孫洙唐詩三百首》:又從上“暮”字生出(“墟里”句下)。
清末民初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自然流轉,時氣象又極闊大。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王維畫像王維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