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概況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
中國春秋戰國的
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
神明的
多神教原生的
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
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
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
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
老子為太上老君。至
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
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
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
儒學和
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
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
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
方仙道、
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
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
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
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
氣與
導引,
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道教歷史
道教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道教的歷史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
發端起源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 “清靜無為”之學治理天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儘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世稱“人君南面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黃老學大約產生於戰國中期的齊國。除上述“人君南面之術”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便更以黃帝附和神仙學說,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託名黃帝。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陰方士於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天。漢武帝聽後十分羨慕,感嘆不已地說:“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資治通鑑·漢紀十二》)這時,帝王臣子業已把黃帝奉之為神明。
到東漢,人們除繼續推崇黃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據《後漢書—楚王英》記載:“英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佛陀),齋戒祭祀”。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給楚王英詔書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永平年間(58—75)作過重泉令和元和年間(84—86)作過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聖母碑》中贊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判,窺清濁之未分。”這時,已將老子尊為“道”的化身。
至東漢桓帝時(147—167),神仙學和黃老學相結合已正式形成黃老道。《後漢書·王渙傳》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次年,又“親祀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後漢書·祭祀志》)這時,老子已成為崇高的最高神靈。
發展成熟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
士族丹鼎道教和
民間符水道教。
茅山道人
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
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北魏
太武帝時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
天師——
寇謙之,稱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
三張偽法”(
張陵、
張衡、
張魯)和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道教成為北魏
國教,所以
北朝歷代皇帝都得臨壇受道家法籙,
老氏之教大行於天下;
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
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
南天師道進行改造。寇謙之和陸靜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規教戒、齋醮儀范基本定型,各種規章制度全面系統。南朝梁時期,茅山大宗師
陶弘景繼續充實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煉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廣大了
茅山上清派,使之成為今後的
道門正統。
佛教初來中土時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
道術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義理與道教方術,而後在北魏僧人
曇鸞亦曾從道教真人
陶弘景學習“長生術”,唐代佛教
禪宗思想的確立,也受到當時皇室推崇道教——老莊思想盛行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南北朝時外來的
佛教和本土的
道教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在北朝表現為
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在南朝只是《
夷夏論》、《三破論》等義理爭辯。同時佛道之間也相互交流,借鑑對方的教義理論。
繁榮興盛
隋朝實行佛道並重政策,
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詞“
開皇”作為開國年號,蘇元朗開啟了內丹學說,隋朝是道教發展的轉折時期。
中晚唐和
五代時期,由於戰亂兵禍道教相對低迷,中晚唐的統治者延續尊本崇道政策,
五代十國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
唐武宗和
後周世宗尊道最為突出,同時也採取了廢除
佛教的政策。此時一些道教學者為維護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
杜光庭對老學研究、神仙學說作了總結,修訂完善了齋醮科儀;
全真祖師
鐘離權和
呂洞賓的《
鐘呂傳道集》促進了內丹學說的興起;著名高道還有彭曉、譚峭、羅隱和韓國人金可記等。
北宋統治者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
宋太祖和
宋太宗為此奠定了基礎。
宋真宗和
宋徽宗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北宋時期符籙道法興盛,以高道眾多的
茅山宗實力最強盛。
內丹學經過全真教的
陳摶、
張伯端等真人的發揚而流行,
陳摶在易學、黃老、內丹三方面都頗有建樹,
全真道南宗祖師
張伯端的《
悟真篇》是修煉術上一部承先啟後的重要經典。
分化合流
經過
尹志平、
李志長相繼掌教,全真道進入鼎盛期,道門興旺,宮觀遍地。元朝統一全國後,全真道南下傳教,並與金丹南宗交流丹道。兩派有著共同的內丹理論淵源,
陳致虛提出的“五祖七真”傳承系統得到共識,元惠宗時全真道和金丹
南宗正式合併為一。
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
蒙古人冊封張陵及其歷代子孫為“
天師”,命
張宗演“領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等符籙道派繼續發展,宣揚“儒道合一”“忠孝淨明”的
淨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
元成宗扶植
張與材為“正一教主”,標誌著
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走向世俗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
明太祖推崇
城隍和
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
城隍廟和
土地廟;
明成祖自詡為
真武大帝的化身,對
全真道士
張三豐及其門派極為尊崇;
明代宗、
明憲宗、
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
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382年,
明太祖設立
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並正式罷黜
元朝授予
龍虎山張氏子孫為“
天師”的稱號,分全真、正一兩種分別管理,標誌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劃為
全真道、正一道兩層次的道教。
全真派隱仙
張三豐強調“
三教歸一”,提出了築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
張宇初效仿
全真宣揚“
三教合一”,申明道統源流、整頓不良道風,竭力將內丹與符籙統為一體,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漢真人”在民間橫行霸道,魚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
張元吉,據《
明史》記載:“素凶頑,至僭用乘輿器服,擅易制書。奪良家子女,逼取人財物。家置獄,前後殺四十餘人,有一家三人者。事聞,憲宗怒,械元吉至京,會百官廷訊,論處
死刑。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點是世俗化和民間化。
陸西星、
伍守陽發展了內丹學說,使丹道修煉走向民間。
羅夢鴻融通佛道創立
羅教(無為教),提出“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受其影響的各種民間宗教雨後春筍般出現。民間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來,道教思想教義、神仙譜系、丹道法術為其吸收。道教對
王陽明的心學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響,儒者
林兆恩借鑑道教創立了
三一教(夏教)。在文藝領域,出現了大量以神仙鬼怪為主題的神魔小說和戲曲劇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倫理道德、科儀方術深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供奉
老君、
玉帝、
真武、
三官、
文昌、
關帝、
娘娘、
城隍、
土地等神仙的宮觀祠廟星羅棋布於城鎮街巷、鄉村田野。
邁向近代
清朝統一全國後接受了
佛教,對道教採取了嚴格的防範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
順治、
康熙、
雍正從籠絡漢人的角度出發,抑制程度較為寬鬆,雍正是唯一優待道教的皇帝。
乾隆宣布
藏傳佛教為
國教.,將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為五品,以後的清朝皇帝對正一派限制不斷加強。
鴉片戰爭後,國家落後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
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
婁近垣是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後世者。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道教學者是
全真龍門派居士
陳攖寧,他提出了獨樹一幟的“神仙學”理論,意在促進道教與時俱進。
重獲新生
統一的全國性組織。“文革”時期,道教遭受極大的破壞。1980年中國道教協會重新恢復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續,全真道“
傳戒”法統有所恢復,宮觀得到修建,齋醮、慈善活動開展,道教重獲新生。根據2010年零點公司所做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大約1.73億人自稱信奉道教,其中大約1200萬人是明確的道教徒;還有大約2億多人信奉祖宗神靈,大約1.41億人信奉道教財神,大約2億人信奉海神;大約1.45億人相信風水堪輿,大約3.62億人相信命理相學。根據2011年南嶽
國際道教論壇上的介紹,大陸正規的全真住觀道士有近3萬多人,散居道士約6萬多人,登記備案的道教活動場所3萬多座,其中道教宮觀約9000座,還有數不勝數、難以計數的民間信仰祠廟。道教的創立史載黃帝一邊打仗一邊學仙,道教所用的道歷,就是從黃帝紀年開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歷4711年。老子著《道德經》,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
廣泛傳播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台灣。日占時期,道教備受打壓,
道觀必須供奉
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出現“佛道一家”的景象。台灣道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為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注重
齋醮科儀。台灣當局主張民間宗教公開化,納入道教範疇以便於管理,根據2012年台灣內政部公布的數據,台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占78.3%,約有1.2萬座
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先天道、
全真道、
純陽派三大派別,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
黃大仙、
呂祖、
媽祖、
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眾超過200萬人。1999年
澳門道教協會成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道教對少數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區。道教在少數民族採取將道教信仰與本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民族工作者統計,我國的少數民族信仰道教為主的有
壯、
瑤、
白、
苗、
彝、
羌、
黎、土家、
布依、
納西等二十餘個,信眾超過1000萬人。道教全真派也傳入日韓朝、
東南亞、
歐美等國,在
韓國、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眾,
全真教成為名副其實的
世界道教主流。
玄門經典
道教認為,道經是
三清天尊——
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
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布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基本經典
重要經典
早期經典 | | | | | |
修煉經典 | | | | | |
度人經典 | | | | | 《玉樞經》 |
法術經典 | | | | | |
宗師著作 | | | | | |
勸善經書 | | | | | |
相關經典 | | | | | |
| | | | |
早晚功課 | | 《護命妙經》 | 《度厄真經》 | | 《八大神咒》 |
《諸真寶誥》 | 《靈官咒》 | 《邱祖懺文》 | 《土地咒》 | 《祝壽文》 |
《三皈依》 | | | | |
晚壇 功課 | 《救苦妙經》 | 《得道真經》 | 《拔罪妙經》 | 《諸真寶誥》 | 《報恩寶誥》 |
《十二願》 | 《結經偈》 | | | |
神仙傳記
歷代道藏
陸靜修的《
三洞經書目錄》為道教經典的編纂創立了三洞、四輔、十二部的體例和原則,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
百科全書,載有
哲學、
政治、
軍事、
經濟、
教育、
文學、
歷史、
藝術、
醫學、
化學、
天文、
地理、
數學、
技術各方面的豐富的內容。1996至2004年,國內百位專家學者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集中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編纂成了49冊的《
中華道藏》。
神仙譜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紛繁複雜,神祇數量極多。“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統道教神系,民間信仰神系,上古神話神系,神魔小說神系(基本無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聖,“仙”指後天修煉得道之人。人們通常將神、仙二詞合用或混用。正統道教之神稱為“尊神”,民間信仰之神稱為“俗神”,神魔小說中虛構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範疇之內。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與教主: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
靈寶天尊、太清
道德天尊,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三清三位一體,是“道”的化身。《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元始天尊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象徵“混沌始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道德天尊象徵“沖氣為和,萬物化生”的“沖和”狀態。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為龍漢祖劫玉清教主;靈寶天尊度化萬物,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為開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稱為“
太上老君”,聖人
老子是他的第十八個化身。
玉帝
玉皇赦罪天尊是眾神之帝,全稱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歷御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帝統御所有仙佛神聖、人龍獸異、妖魔鬼怪,總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興衰成敗、吉凶禍福。玉帝也是
儒教的最高神——
昊天上帝,還是
中國民間信仰的最高神——
天,民間尊稱為
上天、
蒼天、
昊天、
皇天、
天帝、
天公、
老天爺等。
四御
諸星曜神
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祿星君,延壽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貪狼星君,巨門星君,祿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貞星君,武曲星君,破軍星君
瓊台女神
文化之神
忠武戰神
真武大帝:道教戰神之首,滌盪宇內妖魔,明朝保護神;
關聖帝君:神武善戰,協天護國,扶正保民,驅邪除惡;
財富之神
正財神
趙公明: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宜利和合,無不如意;
文財神比干:無偏無私,辦事公道,買賣公平,童叟無欺;
武財神關羽:善於理財,信義俱全,庇佑創業,護航經營;
君財神柴榮:愛民如子,上善若水,保佑弱小,有求必應;
吉祥之神
醫藥之神
行業祖師
守護之神
祖宗神靈:祖先蔭庇子孫後代,敬天法祖慎終追遠;
十二生肖,六十太歲;
地方俗神
上古諸神
盤古大帝:開天闢地之祖,創造萬事萬物,元始天尊的化身;
女媧娘娘:大地之母,鍊石補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
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陳天皇大帝,真武盪魔大帝;
高道真人
幽冥鬼神
太乙天尊:東方長樂世界大慈仁者,尋聲救苦,超度幽冥鬼魂;
酆都大帝: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獄,考校群鬼陰魂;
東嶽大帝:統治泰山地獄,注死錄生,掌握人間生死大權;
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
仙家人物
歷史上,很多人物為道教的發展、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崇道皇帝
皇帝名諱 | 主要事跡 |
---|
| 畢生致力於派遣方士東海尋仙,五次大規模東巡求取長生仙藥 |
| 封禪五嶽,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動 |
| 實行道家無為治國政策,晚年熱衷長生方術,喜好服食丹藥 |
| 尊大聖祖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尊奉《道德經》為上經 |
| 掀起老君崇拜熱潮,規定玄學道舉制度,編纂《開元道藏》 |
| 尊奉趙公明為聖祖,熱衷天書祥瑞,冊封東嶽大帝、碧霞元君 |
| 自號“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開冊封關公、媽祖之先河 |
| 崇奉三山符籙,積極推廣勸善書《太上感應篇》 |
| 自詡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張三豐,建設宮觀大興武當山 |
| 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徒方士,熱愛齋醮乩仙,迷戀丹藥方術 |
先秦人物
秦漢人物
魏晉南北朝人物
隋唐五代人物
宋元人物
明清人物
現代人物
仙道文化
道教的常念聖號是:度人無量天尊、福生無量天尊、功德無量天尊。
主要派別
中國道教協會
是全國道教徒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其宗旨是興辦道教事業,傳揚道教文化,發揮道教在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道教協會總部位於
全真龍門派祖庭
北京白雲觀,中國內地省、自治區一級的道教協會有27個,市、縣道教協會300多個。
港澳台地區和一些海外國家也建立了很多道教組織。1912年,北京成立了以全真派為主的“中央道教會”,此為道教界籌劃建立近代式教會組織的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7年全國道教界成立了仍以
全真道為主流的
中國道教協會,此後各地又陸續成立了地方性道教組織。
玄門弟子
道教弟子大致可以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類,民間道教人士還有方士、術士、隱士等。
信士是指沒有經歷正式的宗教認定儀式的信仰者;
居士是指皈依道、經、師三寶並受持全真五戒而獲得皈依證的正式弟子;
道士是指經受全真
冠巾和獲得道士證的神職人員;
法師是指修習科儀奧秘並在齋醮法事中擔當領導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撥過職的道士。
齋醮科儀
在宮觀中,人們常常看到道士們身著道袍、手持法器、演奏仙樂、吟唱道曲,在壇場翩翩起舞,這就是
齋醮科儀,亦稱為道場、法事、科教。“齋”指齋戒潔淨,“醮”指祭祀祈禱,齋醮即供齋醮神,以求福免災,其法為清心潔身、築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齋醮是包羅方技術數、禮儀舞蹈、道具法器、書法繪畫、
道教服飾和
道教音樂的綜合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齋醮科儀分為陽事和陰事,即清礁和幽醮。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太平醮之類的法事。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濟幽度亡之類的法事。另外,宮觀道眾每逢朔望之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在道教官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的法器,吟唱著古老的曲調,在壇場裡翩翩起舞,猶如演出一場折子戲,這就是道教的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
叩拜禮儀
道教禮儀源自《
周禮》,涉及宗教活動、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
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
拱手禮亦稱為
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於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蘊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
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
宗教節日
道教服飾
冠服: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早期道教對於冠服之規定甚為簡單,從南朝劉宋陸修靜起,道士的冠服制度趨向嚴格,冠服區別愈加明顯。據南北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對各類道士的冠服作了明確規定。書稱:“服以象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唐道士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的道士冠服分類已趨簡化,按法派分為六類。
道教稱謂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范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
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道教不僅明文規定了各種修持戒律,也在祀神、修真、拜師、齋醮、參訪、飲食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宗教禁忌。
四不吃:道教徒不吃四種肉食——牛肉、烏魚、鴻雁、狗肉,因為牛、烏魚、鴻雁、狗分別代表忠、孝、節、義。
道不言壽:道教重生惡死,忌諱詢問年齡,所以問老道長高壽是不禮貌的行為。
戊不朝真:道教逢陰曆天干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燒香、不誦經、不朝拜,不建齋設醮。
仙山道觀
神仙境界
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為六種,三十六天、神山仙島、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間宮觀是仙境的延伸。
三十六天:從上到下依次為無極大羅天、三清天、四梵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神山仙島:主要有
崑崙山、蓬萊三神山、大小方諸山和十洲三島。
洞天福地: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達天界,貫通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於此能夠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洞天福地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幽冥地府: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監管,所以地獄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酆都地獄、泰山地獄和十王殿。
發源地
道家名山
名山大川吸取天地靈氣,是修煉的絕佳場所。
著名宮觀
人間的宮觀是神仙的象徵性住所,是向神靈
祈禱的地方,道教活動場所主要稱謂有宮、觀、廟,還有院、殿、祠、堂、壇、館、庵、閣、洞、府等稱謂。
道教祖庭:
樂山紫霞宮——金丹西派祖庭
神仙祖廟:
西北名觀:
海外名觀:新加坡順天宮,馬來西亞柔佛古廟,越南河內真武觀,日本橫濱天后宮,美國紐約天后宮,加拿大多倫多蓬萊閣,西班牙巴塞隆納清淨宮,澳大利亞紐省青松觀
玄道影響
魯迅曾作出“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學論斷:“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英國漢學家
李約瑟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
學術思想
郭沫若認為:“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墨家店早已被吞併了,孔家店僅存了一個招牌。”道教作為傳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後產生了魏晉
玄學、隋唐
重玄學和宋元明清
內丹學,在學術領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在哲學上,道教無中生有、道生萬物的宇宙本體論和陰陽轉化、規律運動的辯證思維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傳統世界觀和方法論。
儒道互補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闢概括。宋朝大儒
周敦頤、
程顥、
程頤、
朱熹的學術思想源自高道陳摶,程朱理學將道教的宇宙圖式論和儒家綱常名教結合構建了“天理”哲學體系。明朝
王陽明的心學處處把“良知”說和內丹學相比擬,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學理論和修養方法。兩千年來佛、道兩大傳統宗教不斷地進行互動。
東漢時期佛教被人們視為黃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時佛教的傳播藉助了老莊玄學的影響,禪宗的宗旨方法深受莊子學說的啟發,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鑑了神仙方術。
政治經濟
道教認為“身國同治”、“
內聖外王”,
清靜無為是治國和修身的通用原理。細讀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漢朝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宋朝仁宗盛世,明朝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這些鼎盛時期都使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治國方針。道教“
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西方“
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經濟思想不謀而合。事實上,每當統治者以黃老學說作為指導思想時,
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垂拱而治,就會“天下自正”,生產恢復發展,經濟繁榮發達,出現
太平盛世。
封建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統治服務,祈求國家長治久安,秦皇漢武熱衷神仙方術,唐宗宋祖尊崇扶植道教,明朝盛行崇道之風;另一方面,民間道教經常成為農民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從漢末
黃巾起義、南北朝
李弘起義,到元末
白蓮教起義、清末
義和團運動,各種起義絡繹不絕,“替天行道”成為農民起義的鮮明旗幟。道教與兵家有淵源關係,
兵家軍事謀略和道教修煉法門相互影響,《
道德經》、《
陰符經》常被視為兵書,“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奇用兵”等思想被兵家研究套用,奇門遁甲等道術也在軍事中實踐使用。
文學藝術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異方術、逍遙精神、貴生倫理滲透到文學藝術領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懷、
浪漫主義深深影響著傳統文藝的審美觀,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南北朝以來的《
搜神記》、《
酉陽雜俎》、《
聊齋志異》等志怪小說與道教密切相關,唐宋傳奇《
枕中記》、《
太平廣記》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
唐詩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奧華麗的風格,
宋詞中大量詞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飛升題材的曲目十分突出;
明清小說包括四大名著都蘊含道教神學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傳統。此外還有獨特的道教文學形式被衍生出來,如李白的
遊仙詩、明朝盛行的
青詞,以及《
封神演義》、《
西遊記》等神魔小說。當代流行的修真小說以丹道為主題,玄幻小說、盜墓小說、仙俠小說也與道教緊密相連。“
科學技術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各種追求突破生命極限的方術實踐推動了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和藥物學都起源於道家。道教術數學與古代數學有不解之緣,也在光學、磁學、聲學、天文學領域頗有建樹;
四大發明中,
火藥源自道士煉製外丹,
指南針和
印刷術的發明也和道教密切聯繫;道教在煉丹實踐中促進了冶煉技術的發展,道士為實現“御風而行”推動了機械製造的進步;道教為酒、水泥、顏料的製造做出了貢獻,
豆腐是淮南王煉丹的產物;道士煉丹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煉丹術西傳到歐洲成為現代化學的先驅。
醫道通仙道,道教為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久視而極大地推動了醫藥學、養生學的發展,
葛洪、
陶弘景、
孫思邈、
劉守真、
傅山、
劉一明等眾多高道都是醫學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構、自然無為思想成為中醫的指導思想,外丹術開創了化學製藥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學、經絡學、解剖學、藥物學、性醫學、心理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服食、行氣、
辟穀、導引、調息等方術以及內丹學成為養生的主體內容,道家養生衍生出各種強身健體的武術氣功,
太極拳、
形意拳、
八卦掌都源自
張三豐的
內家拳。
國民性格
道教對國人的性格心理、倫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無與倫比的。
周作人認為:“平常講中國宗教的人,總說有儒釋道三教,其實儒教的綱常早已崩壞,佛教也只剩了輪迴因果幾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還流行民間,支配國民思想的已經完全是道教的勢力了。照事實看來,中國人的確都是道教徒。”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學,激勵國人刻苦磨練、知行合一,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奮鬥;道教貴生樂生、逍遙灑脫的精神,塑造了國人熱愛生活、求真務實的品性;道教
上善若水、
以柔克剛的思維方式,造就了國人
內斂、
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陰陽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決定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準則,形成了寬容謙讓、包容開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仁義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最高準則,道教既奉行“尊道貴德”,又提倡“忠孝仁義”,把道德踐履作為修仙條件,積極推廣傳播各種勸善書,對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道教大力宣揚始祖
軒轅黃帝,使得海內外華人都尊黃帝為祖宗,形成了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和戰勝一切困難的民族凝聚力。
民間信仰
許地山認為:“從我國人日常生活的習慣和道教的信仰看來,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們簡直可以說支配中國一般人的理想與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對民間信仰的一些內容進行吸收、改造,並將其重返民間來深刻影響民間信仰。道教積極“收編“民間俗神、吸取神話傳說,納入道教神仙譜系,如盤古、女媧、關公、媽祖、觀音等,使民間信仰融入濃厚的道教色彩。道教影響著明清時期興起的民間宗教,各種民間宗教的最高神“
無生老母”源自《道德經》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真空家鄉”的世界觀借鑑了道教的
宇宙生成論,修煉方法來自於道教內丹學,並承襲了道教的信仰方式和組織形式。中國的
民俗基本上是屬於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積澱在傳統民俗里,影響著信仰習俗、祖宗崇拜、節日習俗、娛樂習俗和方術活動。本命年拜太歲,祭祀先人燒紙錢,春節
祭灶王、
貼對聯、
放鞭炮、
接財神、
拜天公、
鬧元宵,這些習俗都起源於道教。道教與各種方技術數都以
天人合一、
陰陽五行為思想基礎,在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輔相成,道教的理論、神仙、法術、科儀深刻影響著玄學方術。
國際影響
道教在東亞、東南亞廣泛流傳,日本
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間信仰深受道教影響,韓國
天道教、越南
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礎上形成的新興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重要宗教。在歐美,《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在譯成外文的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
康德、
尼采、
黑格爾等哲學家,
萊布尼茨、
愛因斯坦等科學家,
卡夫卡、
托爾斯泰等文學家,
里根、
梅德韋傑夫等政治家都從中獲得巨大啟迪。內丹養生、星相醫卜等道教文化也風靡全球,
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練太極拳者達1.5億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帶給環保主義者很大的啟示和思考。全真教為世界道教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