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遇航
- 外文名:Li Yuh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金壇西崗鎮西城村
- 出生日期:1916年10月
- 逝世日期:2002
- 職業:道士
-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人物經歷,1957年4月,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2002年12月羽化,
人物生平
黎遇航 (1916-2002年) 道名順吉,江蘇省金壇縣西崗鄉西城村人。他出生7個月喪母,5歲祖母過世。父親為生活所迫,入茅山元符宮西齋道院拜正一派耿雲清為師。黎遇航5歲時由徐龍田法師收為道徒,取名順吉。道觀聘請當地名師吳濟之先生設館授課,黎遇航在館就讀。十八九歲時就帶徒,成為道觀中年輕的師傅。民國26年(1937年) ,日軍侵華戰爭爆發,黎遇航帶著徒弟逃到安徽,在含山師徒走散,他隻身輾轉武漢、長沙、吉安。不久返回茅山,曾擔任抗日根據地糧食保管員、情報聯絡工作等。當年,其父 慘遭進犯茅山的日軍殺害。抗日戰爭勝利後,黎遇航回到茅山元符萬寧宮西齋道院,任元符萬寧宮住持。
解放後,黎遇航在茅山下泊宮國小歷任教師、校長,1954年被選為句容縣人民代表,同年被推薦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黎遇航調北京中國道教協會工作,歷任副秘書長、副會長(兼秘書長)、會長,兼中國道教學院院長、《中國道教》雜誌社社長。1992年3月,中國道教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會議,黎遇航退出領導崗位,被聘任第五、第六屆中國道教協會顧問。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經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是年冬,茅山被日軍侵占,黎遇航帶著徒弟逃到安徽,後輾轉武漢、長沙、吉安等地,不久又返回茅山。1938年6月,陳毅率新四軍進入茅山,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司令部和政治部設在茅山乾元觀。在“抗日救國”的號召下,黎遇航和茅山宮觀不少道士及當地民眾積極投入抗日洪流,為部隊做嚮導,送情報。黎遇航先當新四軍糧食保管員,後作情報站站長,當時他只有22歲。
1938年9月1日日軍殺死了黎遇航的父親黎洪春;10月6日,侵入乾元觀,火燒松風閣、宰相堂、殿宇,殺死與陳毅交往甚密的惠心白道長和11名道眾;10月7日,日軍殺死道士6人、重傷1人;10月8日,殺害白雲觀道士4人……面對國讎家恨,黎遇航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積極地投入抗日工作。
抗戰勝利後,新四軍奉命北撤。黎遇航不幸身染重病,留在茅山養病。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搜捕新四軍留守人員,黎遇航不得不亡命上海,後回到茅山元符宮西齋道院,任元符萬寧宮住持。1949年,新中國成立,黎遇航離開道院,在茅山下泊宮國小任教師、校長。
1957年4月
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黎遇航由江蘇調入北京,任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1961年,第二次全國道教界人士代表大會召開,黎遇航被推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在任職期間,周恩來總理會見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時,他作為隨員在場陪同,並回答了蘇加諾總統有關中國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的詢問。黎遇航到新的工作崗位後,認真學習黨的宗教政策,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外事活動中熱誠闡述我國的宗教政策,表明我國道教界祈禳世界和平。
黎遇航在任中國道協秘書長時,他十分敬佩老會長陳櫻寧,稱讚陳先生是當代道教研究的著名學者。“文革”伊始,陳先生受到了衝擊,他想方設法給予保護。紅衛兵破“四舊”,要毀壞北京白雲觀的文物,他多少天寢食不安,後來電話請示總理辦公室,經總理同意,由自己的女兒帶上三五個紅衛兵,先把一般文物砸數件,然後將珍貴文物收藏起來,全部貼上紅衛兵的封條,從而保護了白雲觀的一大批重要文物。“文革”中,中國道教協會停止了一切活動,他重回茅山。在茅山,他成了一名義務宣傳員,熱情接待來訪者,詳細介紹茅山地區的革命鬥爭史。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全國撥亂反正,道教協會恢復了正常工作,黎遇航再度進京。1980年,他擔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職務後,十分重視與港澳台及海外道教徒的友好交往,促進祖國統一,強調不僅要團結道友,還要團結其他道教界人士,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加強海外聯繫,為經濟建設、祖國統一、世界和平做貢獻。他說,氣功、靜功、中醫、推拿、按摩、太極拳,這些都源於道教也推廣於道教,這就是道教的一技之長,也是道教的優良傳統,要作為向海外宣傳的世界視窗。
他還重視培養道教界的知識分子。經他倡導,中國道教協會從1983年起多次舉辦道教專修班,培養宮、觀的管理人員,並從專修班中選拔優秀者,成立進修班,培養道教研究人員。1990年創辦了中國道教學院,黎遇航親任院長。1987年中國道協創辦了《中國道教》雜誌,黎兼任社長。可以說,黎遇航在恢復中國道協工作,弘揚道教文化事業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2年12月羽化
1992年3月,黎遇航擔任中國道教協會顧問後,他一直為茅山道院的修復四方奔走,表現出對茅山的特殊感情。他曾感慨直言:“茅山是我生長的地方,也是我參加革命的地方,我深深地愛著茅山。……過去,茅山曾以道教的一大發源地而載入道家史冊,名滿江南;今天,茅山又以革命根據地之一載入革命史冊。茅山已和新四軍、陳毅元帥的豐功偉業連在一起,革命事業使茅山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全國聞名的地方。”“句容、金壇兩縣人民要努力把茅山建設成既有革命傳統又有宗教色彩的旅遊勝地。”黎遇航對家鄉金壇、對金壇政協文史資料也表現出特殊的情感,親自撰寫文史稿件《道教聖地茅山》,幫助介紹、建設茅山風景名勝區,為後人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2002年12月20日,黎遇航道長在北京羽化。他在病重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賈慶林、王兆國、司馬義·艾買提以及劉延東、李德洙、葉小文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12月25日,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了黎遇航道長的遺體送別儀式。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新聞單位分別發表報導和文章,對黎遇航一生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長期與黨和人民政府團結合作,積極探索道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途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為中國的道教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