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觀(北京市白雲觀)

白雲觀(北京市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便門白雲觀街道。始建於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

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頫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雲觀
  • 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白雲觀街道
  • 開放時間:08:30 - 16:30
  • 門票價格:10元
  • 著名景點: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
  • 始建時間:739年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建築布局,建築介紹,交通指南,

歷史沿革

白雲觀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長觀,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火。
元初道教全真派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駐太極宮掌管全國道教,遂更名長春宮,為中國北方道教的中心。
金正大四年(1227)丘處機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長春宮東側建立道院,取名白雲觀。
元代末年,長春宮等建築毀於兵燹,白雲觀獨存。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後二殿和一些附屬建築,正統年間又大規模重建和添建,使觀之規制趨於完善。明正統八年(1443),正式賜額“白雲觀”。明末,白雲觀毀於火。
雷祖殿雷祖殿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來基礎上重新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雲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於此時。以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又有修繕和少量添建。
民國期間,觀內建築大都因年久失修變的殘破。
解放後,政府於1956年撥款進行修繕,1957年定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
“文革”期間,白雲觀再次受到破壞,1981年又撥款全面修葺,並對外開放。
1979年,白雲觀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建築布局

白雲觀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以及後院計四個部分,占地面積1公頃多。
主要殿宇位於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配殿、廊廡分列中軸兩旁。
山門前神路的前端有欞星門,為一四柱七樓木結構牌坊,正樓前後有額,前書“洞天勝境”,後書“瓊林閬苑”。山門建於明代,面闊三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漢白玉雕花拱券石門,檐下額書“敕建白雲觀”,門前有石獅、華表等物。欞星門外有磚砌照壁,壁心嵌“萬古長春”字樣的琉璃雕磚。
山門內為靈官殿,原為四帥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奉王靈官像。靈官殿後東西兩側有鐘鼓樓,為方形二層建築,東為鼓樓,西為鐘樓,與其他寺觀布置相反。其後為玉皇殿,坐落於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闊五間,三間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頂,殿內供玉皇大帝神像,現兩側的萬曆年間鑄造的銅像為他處移來。老律堂原稱七真殿,位於玉皇殿後,為觀內道士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面闊三間,勾連搭建築,前出月台。殿內供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塑像,丘處機居中,殿內正樑上懸康熙御書“琅簡真庭”橫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銅騾一騎,原為東嶽廟之物,後移至此處。
窩風橋窩風橋
丘祖殿為老律堂後一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築,始建於金正大五年(1128),名處順堂,清康熙年間改為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為今名,是全真龍門派後裔奉祀丘處機的殿堂,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殿內塑有丘真人和二脅侍像,有癭缽置於石座上,相傳為宋代遺物,為乾隆帝所賜。
三清閣和四御殿是與丘祖殿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兩層,上為三清閣,下為四御殿,面闊五間,前出廊,是白雲觀中路北端的頂點建築。三清閣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閣兩側有轉角翼樓相通,東為藏經樓,原藏有明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後移交北京圖書館。西翼樓為朝天樓或望月樓。三清閣後為雲集園,是白雲觀的後院,也是觀最北端的建築。雲集園始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園中以戒台、雲集山房為主體建築,另外尚有雲華仙館、友鶴亭、妙香亭、退居樓等建築點綴園中。雲集山房面闊三間,周以圍廊;戒台位於其南,北向,為傳經受戒之所,其兩側有遊廊迂迴,後有假山橫亘。整個後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
白雲觀長方八龍柱香爐白雲觀長方八龍柱香爐
觀東路原有南極殿、真武殿、火神殿、齋堂等建築,因所奉神像早毀,現已闢為寮房,作為生活居住區。東路尚有保存完好建於雍正年間的羅公塔,塔八角三級,磚石結構,雕花細膩,古樸莊重。西路建築呂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為供奉白雲觀歷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稱娘娘殿,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闊三間,歇山頂,中奉碧霞元君,左右為子孫娘娘眼光娘娘,殿左右復有懸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為坐北朝南,現為坐南朝北,為觀中唯一的倒座殿;呂祖殿位於元君殿西側,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為一獨立院落。院分前後亮殿,均面闊三間,兩側配以廡廊;前殿為八仙殿,殿中順兩山塑八仙像。
穿八仙殿而過為呂祖殿,為供奉呂洞賓的專殿,殿為綠琉璃瓦頂,為觀中僅有;元辰殿在三清閣西側,又名六十甲子殿,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闊五間,灰瓦歇山頂,殿內原奉六十甲子像毀於“文革”,現為1984年補塑,並於中央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白雲觀

建築介紹

照壁
照壁又稱影壁,位於觀前,正對牌樓。壁上嵌有“萬古長春”四個大字,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
牌樓
牌樓原為欞星門,是觀中道士觀星望氣之所。後來欞星門演變為牌樓,已失去原來的觀象作用。此牌樓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四柱七層、歇山式建築。
山門
山門為石砌的三券拱門,三個門洞象徵著“三界”,跨進山門就意味著跳出“三界”,進入神仙洞府。山門石壁上雕刻著流雲、仙鶴、花卉等圖案,其刀法渾厚,造型精美。中間券門東側浮雕中隱藏著一個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遊人摸得鋥亮。
窩風橋
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後毀壞。1988年重建。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橋。橋下並無水。橋洞兩側各懸一枚古銅錢模型,刻有“鐘響兆福”四字,錢眼內系一小銅鐘。那么,為什麼要修建一座橋呢?據說,由於北方風猛雨少,觀外原有座“甘雨橋”,人們便在觀內修了這座“窩風橋”,兩座橋象徵風調雨順之意。 另有一說為紀念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而建,據說王重陽棄家出遊,在陝西甘河橋遇異人授予他修煉真訣,於是出家修道,創建全真教。後世全真弟子修建“甘河(乾河)橋”以為紀念。
靈官殿
主祀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2米,比例適度,造型精美。紅臉虬須,怒目圓睜,左手掐訣,右手執鞭,形象威猛。其左邊牆壁上為趙公明和馬勝畫像,右邊牆壁上為溫瓊和岳飛畫像,這就是道教的四大護法元帥。
鐘鼓樓
鐘樓、鼓樓白雲觀的鐘鼓樓,在建築布局上與其他宮觀的鐘鼓樓截然相反,其鐘樓在西側,鼓樓在東側。據稱,元末,長春觀殿宇大都傾圮,明初重建時,以處順堂(今邱祖殿)為中心,保留了原來的鐘樓,在鐘樓之東新建鼓樓,故形成了今日所見之格局。
三官殿
三官殿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傳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財神殿
供奉三位財神,中間為文財神比干,左為武財神趙公明,右為武財神關羽。趙公明,亦稱趙公元帥,元始天尊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領招財、進寶、納珍、利市四神。於是成為民間廣泛供奉的財神。關羽,即關聖帝君,被民間廣泛信仰,管轄範圍極廣,是一位全能之神,財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玉皇殿
奉祀玉皇大帝。神像為明代木雕,高約1.8米,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龍椅。神龕前及兩邊垂掛著許多幡條,上面繡有許多顏色各異的篆體“壽”字,一共是一百個,故稱為“百壽幡”,此幡為慈禧太后御賜。左右兩側的六尊銅像均為明代萬曆年間所鑄造,他們即是玉帝階前的四位天師和二侍童。殿壁掛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帥、二十八宿的絹絲工筆彩畫共八幅,均為明清時代佳作。
救苦殿
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騎九頭獅子,左手執甘露瓶,右手執寶劍。據道經說: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專門拯救不幸墮入地獄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
藥王殿
奉祀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種著作,在中國醫學和藥物學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因而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老律堂
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中座為邱處機,左邊依次為劉處玄、譚處端、馬鈺,右座依次為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講道法,開壇傳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門玄風為之一振。後世為紀念這一盛事,便將七真殿改稱“老律堂”,即傳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築面積較大,是觀內道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們都要來到這裡上殿誦經,逢道教節日或祖師聖誕,要在這裡設壇舉行齋醮法會。
邱祖殿
奉祀全真龍門派始祖長春真人邱處機。殿內正中擺放著一個巨大的“癭缽”,系一古樹根雕制而成。此缽為清朝雍正皇帝所賜。傳說觀內道士生活無著落時,可抬著此缽到皇宮募化,宮中必有施捨。邱處機的遺蛻就埋藏於此“癭缽”之下。
三清四御殿
為二層閣樓,上層奉三清,下層奉四御。三清像為明朝宣德年間所塑造,高2米餘,神態安詳超凡,色彩鮮艷如初,富麗而又不失古樸。四御即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瀝粉造像,高約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銅鼎爐,為明嘉靖年間所鑄造。香爐造型渾厚,周身雕鑄著精美的雲龍圖案,共有43條金龍。
藏經樓、望月樓
兩樓為三清閣兩側配樓,有遊廊相通.東側藏經樓原藏有明版《道藏》,包括正統十年(1445)編寫的《正統道藏》和萬曆三十五年編寫的《萬曆續道藏》,總計5485卷,為道教經典的總集。每年舊曆六月初一致初七,白雲觀都要舉行晾經會,將經書統統搬出,放於通風處翻曬,以防書蠹。現存此處的為複印本,原版於1950年移交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保存。西側望月樓又稱“朝天樓”。
祠堂院
建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堂上奉祀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遺蛻。堂內左右室牆壁上嵌有元趙孟頫書《道德經》、《陰符經》石刻,為白雲觀之珍寶。
八仙殿
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殿內奉祀鐘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李鐵拐、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
呂祖殿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殿內奉祀呂洞賓祖師。呂洞賓是八仙中影響最大,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他週遊天下,化度世人,或隱或顯,世莫能測。
元君殿
奉祀道教女神。中座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別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別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過去婦女們最擔心的就是不育、難產,產後又擔心嬰兒出天花、鬧眼疾、夭折或落下殘疾,而這裡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
奉祀掌管人間科名祿位的文昌帝君
元辰殿
俗稱“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於中國古代的乾支紀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個周期剛好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為六十位星宿,輪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稱太歲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么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命神(本命太歲)。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號。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相傳禮拜本命神,就可獲其護佑,百惡皆伏,所行大吉。
羅公塔
位於東北角塔院內,造型為八角形,三蹭磚石結構。原塔前還有供奉羅公像的“羅公前殿”和“白雲觀重修碑”、“羅真人道行碑”、“粥場碑記”、“雲溪方丈功德碑”四塊石碑,現僅存羅公塔。 羅公為江西人,康熙年間來京,常住白雲觀,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被雍正帝敕封為“恬淡守一真人”。民間傳說羅真人創造了剃頭理髮的工具和按摩術,傳入皇宮後得到雍正帝的讚賞,舊時理髮行業尊奉羅真人為祖師爺。
三星殿
三星殿,清朝時為“華祖殿”,奉祀神醫華佗。 2000年重修後改為“三星殿”,奉祀福、祿、壽三星真君神像。
慈航殿
慈航殿,清朝時為“火祖殿”,奉祀火德真君。 2000年重修後改為“慈航殿”,奉祀慈航天尊(佛教稱為觀音菩薩)。
真武殿
真武殿,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 2000年重修,奉祀真武大帝。
雷祖殿
建於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所奉主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陪祀風、雨、雷、電四位雷部天將。殿內神像均為明代所鑄銅像。
以上內容來自:

交通指南

26、特19、80、695、717、特5、特6白雲觀下車,3、19、42、46、662、691天寧寺橋北下車,78真武廟三里下車。9、40、47路天寧寺橋西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