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近垣

為清代正一派道士。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後,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京華冠蓋,競與往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近垣
  • 出生日期:公元1689 
  • 逝世日期:1776)
  • 性別:男
傳奇與史實,思想與著述,重要貢獻,

傳奇與史實

婁近垣自幼好道。先後師事楊純一於仁濟觀,周大經於龍虎山學道,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符籙”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籙名世的道士。雍正五年(1727)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言談舉止,受雍正皇帝器重。雍正九年,治帝病有驗,封四品龍虎山提點,欽安殿住持。後隨雍正學佛,寫有《性地頌》等詩。
大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河東總督田文鏡推薦白雲觀道士賈士芳為雍正治病,由於賈士芳喜歡大言有關妖妄之事,觸忤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處斬。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終未安,於是雍正認為是賈士芳的“邪祟纏繞”,遂命婁近垣設壇禮斗,以符水治之,病始愈。
婁近垣作為清代正一派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後世者,卻對本派的符籙道法無所闡揚,並且為了迎合雍正的禪宗思想,甚至將道教“鍊氣養真”稱為“皆妖妄之人藉以謀生之術”,在日常與名流交往中,又“不涉于丹藥怪迂之說。”
有恭親王延至府邸,問婁近垣養生之術。他回答說;“王今錦衣玉食,即神仙中人”。因席上有燒豬,乃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的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恭親王十分佩服,贊曰:“婁公真學道者”。正是由於婁近垣對清廷的忠心,連雍正皇帝亦謂其:“秉性忠實,居心誠教”,對其大加褒獎“以表清修,以勵後學”。

思想與著述

婁近垣認為“心心皆佛心”,“處處有道體”。熱衷於提倡所謂佛仙聖一心,以“無心”“無住”為切合道體之要,好講禪語,不過,據他《闡真篇》看,他主張從無心、無住為要的性功入手,煉化精氣,性命雙修。
婁近垣畢竟還是清代正一道士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後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一說十八卷),刪定《黃籙科儀》十二卷,校訂《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

重要貢獻

在近二百年的順康雍乾嘉朝沒有一個崇道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過去道教賴以貴盛的上層路線被堵死,道教失去了挾君威以振仙道的起碼條件。皇帝對諸如婁近垣和王常月也只是利用。即便是這樣,皇 帝都公開宣稱“此舉非崇奉道教以祈福祥也”生怕粘上“崇道”的惡名,可見,在清初皇帝和一般社會政治家們的眼中“ 崇道”就意味著 “亂政”明皇帝的崇道失國的教訓歷歷在目,這實際上宣告正統道教在政治上已經“死’了。正統道教高度“內斂”道教無力實現自我更新,道教的整體性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婁近垣,年字朗齋,法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妙正真人,江西松江婁縣人。自幼好道,與正一天師第五十五代天師張錫麟關係密切,在龍虎山修行,雍正五年循例到京城值季,九年奉詔為雍正帝治病獲效,得到雍正青睞,賜其龍虎上四品提點。雍正十一年,婁近垣獲得創教機會,雍正頒布《賜大光明殿上諭》,曰:“ 大光明殿現在修整與你,作子孫長駐。上清宮去選些法官來,若上清宮人少,在蘇州選幾個來。.....將來,光明殿你就是第一代開山的人了。”同年八月,賜封“妙正真人”,十月賜大光明殿開山正住持,誥封通議大夫,掌道錄司印務事,東嶽廟等處正住持。婁近垣得到雍正帝青睞,顯然有點偶然,這與歷史上正一道道士得勢的渠道並無不同。但是,據史料證明,婁近垣的獲寵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婁近垣 “能以忠孝為心,利濟為事,而不涉于丹藥怪迂之說。”雍正帝贊他“道法精通,行止端方,居心坦白,能得其祖師真人之正傳,而有濟人利物之益。邇年以來,朕命祈禱雨暘,理通法備,備極誠敬。其忠質之性,甚屬可嘉。”他自己也說:“雖嗣道教,頗不喜言鍊氣修真之法,雲此皆妖妄之人藉以謀生耳,豈有真仙肯向紅塵中度世也。”婁近垣的核心思想是“無心”主張“無心於物,故心心皆佛,無心於道,故處處是道。”這一“心心皆佛觀”是當時道教普遍以道附佛附儒的流行做法,但特彆強調對社會正統政治的主動適應。
婁近垣作為正一道的道士獲得皇帝寵信,在當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張鵬評價說:婁近垣“能以修身卻病之術裨益聖躬,禱齋壇,屢著誠效。世宗憲皇帝特加寵異,賜以真人封號,為元教主持。且因婁氏忠勤,推本所自,賜修龍虎山上清宮,發帑鉅萬,遣內大臣董視落成,賜之碑額以垂永久。”可見,時人對婁近垣的得寵的原因也是洞如觀火。總結起來,婁近垣得寵的緣由,首先是偶然,因為如果不是婁氏進京值季,他也無緣接近皇帝;第二,婁氏以醫術以進,但這僅僅是一個噱頭,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忠質之性”對皇帝忠心耿耿,也許雍正正是想通過婁近垣示範,規範正一道發展的方向,或許純粹屬於婁氏與雍正意氣相投,也未可知也;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婁氏,不喜言鍊氣修真之法,與一般正一道士判若二道;第四,婁氏善與交接人事,刻意奉承聖意,身懷道術而侈談禪趣,可謂用心,難怪雍正贊其“可嘉”婁近垣的做法與龍門派王常月的思路大同而小異,都不想與“道術”和“異端”有任何關聯,對傳統道術表示唾棄。
清初婁近垣和王常月仍然試圖通過走上層路線而求得道教的發展,然而時過境遷,他們的成功不過曇花一現。由於清初皇帝普遍不信道,在政治上對道教嚴加限制,使道教的任何創新都難以為繼,所以,婁近垣和王常月的得寵具有偶然性和個體性特徵,道教適應清王權的政治努力失敗,清朝道教整體性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