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宗
- 創建者:張伯端
- 祖庭:天台山桐柏宮
- 信仰:道教
- 宗旨:性命雙修
南北宗,是中國書畫史上一種理論學說。明代畫家董其昌所創。山水畫裡的南北分宗論是明清時期繪畫理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響了畫家的創作活動,及其對繪畫...
南北宗論是指中國畫史上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兩大不同的風格體系。為明代董其昌在《畫旨》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傒、趙伯駒、...
南北宗,中國佛教禪宗至唐時形成的兩個派別。禪宗自五祖弘忍以後,因北方神秀的漸悟說和南方慧能的頓悟說主張不同而形成。...
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禪。南宗思想分為兩體第一階段張伯端。第二階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計《悟真篇》前後序等部分有爭議的內容,則金丹南宗思想實為一體...
禪宗南宗,指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派別。因初期流行於南方,同時為與北方神秀系的“北宗”相區別,故名。“安史之亂”後,南宗勢力日益擴大,逐漸取代北宗地位,成為...
南宗寺別名日本臨濟宗寺。位於界市南旅籠町。乃三好長慶為其父建立之菩提所。 ...... 南宗寺別名日本臨濟宗寺。位於界市南旅籠町。乃三好長慶為其父建立之菩提...
南宗似你有靈氣北宗似我隨心所欲該相融如一筆走丹青幻化人間奇葩揮灑 揮灑 一縷香茶 揮灑水墨開天地相依揮灑 揮灑 踏歌起舞 揮灑...
南北宗,指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全真道創始於金王重陽,流傳於北方;北宋張伯端著《悟真篇》,也主煉養,流傳於南方。在修煉上,北宗主張先性後命,南宗主張先...
金丹派南宗為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丹派別,與北方的全真道相對。因地處江南,故稱“南宗”。該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間道士鐘離權和呂洞賓,謂其丹法傳自鐘、呂。以...
南宗亮,男,漢族,1953年10月出生,陝西延安人,1977年2月參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2010年6月陝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巡視員。...
北宗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風格剛勁,重勾勒,畫得較工細.過去文人畫多是南宗的一派...... 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風格剛勁,重勾勒,畫得較工細.過去文人畫多是南宗...
南宗尼姑寺,藏語稱“南宗靜慮興旺洲”。位於坎布拉鄉南宗溝阿瓊南宗寺(桑俄合丹傑林)北,為寧瑪派尼姑寺院,傳由古浪倉始建於元代。1958年前,該寺建築總面積約...
南頓,佛教語。禪宗主張頓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宗派源流·禪宗》:“﹝弘忍﹞弟子中的佼佼者有神秀、慧能、慧安、道明、智銑等,就中慧能...
南宗村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辛興鎮,是蠡縣有名的毛紡之鄉。位居於辛興鎮以北,北宗村以南,距縣城9km。著名民間戲曲藝術家崔澄田自幼在這裡學習。...
孔氏南宗簡介 編輯 靖康之難後,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宋高宗趙構於揚州行宮舉行繼統後首次祀天大典,衍聖公孔端友與堂叔孔傳奉詔陪位。孔端友返回曲阜後,因金...
金聲門左,是家塾所在,內進為祟聖祠,祠後是聖澤樓、舊稱御節樓,祠前稍西為報功祠,祀官紳之有功於南宗者。玉振門右有五支祠、襲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
南宗仙籍--道教南派內丹修煉典籍彙編/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 南宗仙籍--道教南派內丹修煉典籍彙編/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 中文名 南宗仙籍-道教南派內丹...
劉仲遠,男,道教南宗紫陽派鼻祖張伯端之師。...... 劉仲遠,男,道教南宗紫陽派鼻祖張伯端之師。中文名 劉仲遠 信仰 道教 性別 男 身份 南宗紫陽派鼻祖張伯...
衢州南宗孔氏家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南孔聖地;&東南闕里。現存的孔氏南宗家廟按照曲阜的規制建造,廟中有兩件無價之寶。...
《道家氣功南宗丹訣釋義》是1991年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浙江省氣功科學研究會文獻委員會。...
《道家南宗丹道修真長壽學》是2012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伯端[等]原著。...
孔氏南宗家廟位於衢州市柯城區府山街道新橋街中段北側,為中國僅有的兩座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該廟占地面積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490平方米。距今約有...
宋寶二年,理宗追端躬功德,按衢州孔氏家廟恩例,在櫸川南岸杏壇園前建孔氏家廟,賜“萬世師表”金匾一塊(已佚)。宋朝以來“婺州南宗”與“衢州南宗”是...
南宗宗壇的開創者白玉蟾本名為葛長庚...... 道教南宗的宗壇玉蟾宮 農曆正月初九是道教天神玉皇大帝的聖誕日,位於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山麓的道教南宗宗壇玉蟾宮熱鬧...
劉永年,自號順理子,廣益其籍貫也;奉真真人、白龍洞道人,時稱劉斗子,氣功家、養生家、道教南宗金丹派七真人之一,約1131--1220年在世,浙江湯溪宅口人。著有《...
《道教南宗研究系列:白玉蟾文集新編》以國家圖書館和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所藏清同治戊辰重鐫《白真人集》,十卷本(原八卷本,新增二卷)為底本,參照《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