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

中和集

《中和集》是宋末元初瑩蟾子李道純撰。卷一《玄門宗旨》載“太極圖”、“中和圖”、“委順圖”等圖式及頌文,主旨論“太極”與“道”;卷二述內丹;卷三問答語錄;卷四有《性命論》、《卦象論》、《死生說》、《動靜說》等闡述義理;卷五、卷六收詩詞、隱語,含蘊性命之說與內丹之旨。

瑩蟾子取《禮記》“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義,認為未發謂靜定;發而中節謂動時謹其所發,故日和;發無不中,故謂天下之達道。誠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天下無窮之變。其說以“中和”為宗旨,謂三教性命之學可括於“中和”二字。以“道”為體,以“易”為用,以“丹”貫通三教。

《奔州續稿·書中和集後》:‘此書於一切內外丹藥吐納伸經之術,如《黃庭》、《參同》、《悟真》之類,皆指以為旁門小道,而究其大旨,多出禪門。’明《道藏》洞真部“光”字號收載。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謂:“是書可謂通儒貫釋之至言也。”

基本介紹

主要內容,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意義及影響,

主要內容

卷一

《玄門宗旨》,繪製《太極圖》、《中和圖》、《委順圖》、《照妄圖》等四圖,配合解說全書之主旨。中心點是《太極圖》所標之三教合一說,謂儒、釋、道三教,派雖分三,其源則一,皆以卦象未畫前之太極為本。道教之修鍊金丹,就是循太極之道而逆行之,使精、氣、神三物凝結為聖胎,而復歸無極。為表此意,復作《太極圖頌》《畫前密意》以發明之。

卷二

列《金丹妙訣》《三五指南圖局說》、《試金石》等題。《金丹妙訣》以金丹圖像闡說修丹之鼎器、藥物、火候;並分述煉精化氣(初關)、鍊氣化神(中關)、煉神還虛(上關)等三段工夫。《三五指南圖局說》借析《悟真篇》詩“三五一都三個字”之義,總述金丹生成之理。謂“丹書云:煉精化氣為初關,身不動也;鍊氣化神為中關,心不動也;煉神還虛為上關,意不動也。……身心意合,即三家相見結嬰兒也。作是見者,金丹之能事畢矣,神仙之大事至是盡矣。至於丹書種種法象,種種異名,並不外乎身心意也”。
《試金石》對當時流行的種種修煉法進行分類總結,首辟旁門九品。謂其中之“下三品”,如“御女房中,三峰采戰”,“用胞衣為紫河車,煉小便為秋石”,以及“爐火燒爇五金八石外丹)”等一千餘條,為“邪道”;“中三品”如“休糧辟穀”、“吞霞採氣”,“或想身中三氣”等一千餘條為“外道”;“上三品”如存思、吐納、按摩、閉息行氣、屈伸導引、固守丹田、服中黃氣等一千餘條,為“旁門”。稱下三品只貪淫嗜利者行之,行中、上之品只能卻病,皆非正道。次敘丹法正道——漸法、頓法。稱漸法有三乘,頓法只一乘。“漸法三乘”者,下乘為安樂之道,中乘為養命之道,上乘為延生之道,是為根基淺薄者所設,以利其循序漸進者。至於頓法則為“最上一乘”,專為夙有根器者所設,據稱,此法“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靜為丹基,無為為丹母,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到“性命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就是大功告成之日。

卷三

列《問答語錄》《金丹或問》《全真活法》等題。《問答語錄》為與門人談丹道之記錄,詳記與弟子程安道、趙定庵之問答。為“破後人之惑”,“將丹書中精要,集成三十六條”,曰《金丹或問》,對九還、七返、三關、玄關、三宮、玄牝、爐鼎、藥物等問題,作出較為明晰的解釋。
《全真活法》講保全本真之要。謂“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氣、全神,謂之全真”。三全的前提是身定、心清、意誠,“精氣神為三元藥物,身心意為三元至要”。煉精之要在乎身,鍊氣之要在乎心,煉神之要在乎意。“煉精化氣,所以先保其身;鍊氣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則形固,形固則了命。心定則神全,神全則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謂之丹成也”。

卷四

以兩“論”、兩“說”及歌十二首以闡丹道。其《性命論》謂“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修鍊金丹必須性命雙修,才能達到“命基永固”,“性本圓明”,“至於混成圓頓,直入無為,性命雙全,形神俱妙也”。《卦象論》謂“丹書用卦用爻者,蓋欲學者法象安爐,依爻進火,易為取則也”。白玉蟾告誡後人“不可泥於爻象”,故云“上品丹法無卦爻”。
兩“說”有《死生說》和《動靜說》。前者謂“一切念慮都屬陰趣,一切幻緣都屬魔境”,要“於平常——境界覷得破,打得徹,不為物眩,不被緣牽”,久之,“念慮絕則陰消,幻緣空則魔滅,積習久久,陰盡陽純,是謂仙也”。後者謂天動地靜為天道之常,修道之要在於“效天法地”,“一動象天,一靜象地,身心俱靜,天地合也”;“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歌有《原道歌》、《煉虛歌》、《破惑歌》等十二首,其《煉虛歌》序謂“虛者大道之體,天地之始,動靜自此出,陰陽由此運,是故虛者天下之大本也”。歌云:“為仙為佛與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虛里做工夫。” 《破惑歌》破“三峰采戰”等邪術。

卷五

詩四十九首,卷六,詞五十八首,外《隱語》二篇,皆雜論性命及內丹之旨。其中又多合一三教之篇什,如《滿江紅》一首述“三教一理”,前半闋云:“三教正傳,這蹊徑元來驀直。問老子機緘,至虛靜極,釋氏性從空里悟,仲尼理自誠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又一首“述三教”,前兩句云:“教有三門,致極處元來只一。”《隱語·教外名言》更引三教言論以證異流同源。謂“三教唯心”,學佛在乎“見性”,學道在乎“存性”,學儒在乎“盡性”。

意義及影響

由上可見,《中和集》所述的內丹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虛靜”四字。認為“玄關”就是“中”,守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導致身靜心虛。持此行之,漸至身心混合,動靜相須,乃至心歸虛極,身入無為,動靜俱忘,精凝氣化。故守中是此丹法的第一要著,虛靜則是它的靈魂。謂行此功法,不須築基、煉精、鍊氣、煉神的漸修,只須從煉神還虛入手,即窮性盡命,一了百了。後世鑒於李道純這種丹法所具有的特點,稱之為內丹之“中派”,《中和集》則是研究這種丹法的主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