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出生高幹家庭。父親
秦力生 是土地大革命時期從山西奔赴延安的老一代革命者,但主要是在劉志丹、高崗、習仲勛、馬文瑞等陝北幹部的圈子。他的母親亦在早年投奔延安,三舅閻揆要是黃埔軍校一期生,開國中將。
1947年,秦曉在山西的359旅旅部醫院出生,王震將軍的夫人王季青送來一百個雞蛋。
很多年之後,王震的兒子王軍成了秦曉事業上的領路人。
國小和國中在幹部子弟寄宿制的北京育才學校受業,畢業時獲北京市“金質獎章”,被保送進入北京四中高中。
文革前曾擔任團支部書記,並成為極少數的中學生黨員。
文革初期,成立了四中紅衛兵組織,這個以高幹子弟為核心的派別後來被稱作“老兵派”。
參與發起、組織了首都紅衛兵西城糾察隊,後被打成反中央文革小組分子,是文革中最早覺醒者之一。
後在內蒙牧區的插隊,走入工農兵大學的學堂。
改革初期,曾任中共元老宋任窮的秘書,接觸高層。
1976年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
1983年獲中國礦業大學經濟管理碩士學位。
1986年在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工作。
1995年4月任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中信實業銀行董事長、亞洲衛星公司董事長。
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長。
2000年10月任亞太經合組織工商諮詢理事會(ABAC)2001年主席。
2001年至2010年任招商局集團董事長和招商銀行董事長。
社會任職 秦曉後作為南下幹部轉戰西南,擔任西康省委副書記,之後調任北京,擔任中科院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與張勁夫、杜潤生成了同事。
秦曉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秦曉博士曾任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日本豐田公司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並於2001年擔任亞太經合組織工商諮詢理事會主席。
作品 曾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有關經濟學和經濟管理方面的論文並出版了專著。
出版中文學術專著《制度變遷中的實踐與思考》(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和英文學術專著《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d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英國RoutledgeCurzon出版社,2004年)。
主持兩項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資助的有關香港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
論文 在國內外的報刊、雜誌和學識刊物上發表各類論文五十多篇,其中主要有:
1 金融危機新認識,《
財經 》雜誌2009年第5期(總232期)
2 當代中國問題研究:使命、宗旨和方法論, 《
經濟觀察報 》2008年6月23日
3 “中國現代性方案”求解, 《財經》雜誌2007年10月15日(總196期)
4 商業銀行的估值模型與商業銀行的戰略管理, 《21世紀經濟報導》2008年12月2日
5 A Decade of Change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英文論文)收錄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The First Decade: The Hong Kong SAR in Retrospective and Introspective Perspectives》(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個十年:回顧與發思)
6 政府與企業:“走出去”戰略中的兩個行為主體及它們的功能和角色,《財經》年刊《2007年:預測與戰略》2006年12月5日
7 經濟轉型和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中國經濟時報》2006年1月16日和17日
8 合理性的代價和陷阱,《財經》雜誌2004年總121期
9 中美貿易不平衡及人民幣匯率改革,香港《文匯報》2003年12月17日
10 銀行業的風險和風險防範,《中國外匯管理》2003年第2期
11 金融混業經營之我見,《財經時報》2002年5月17日
12 經濟全球化:目標、途徑和我們的選擇,《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1-2期
13 組織控制、市場控制——公司治理結構的模式選擇和制度安排,《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5期
14 從結構和制度層次看亞洲的金融危機和危機之後的復甦,《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年第3期
15 金融業的“異化”和金融市場中的“虛擬經濟”,《改革》2000年第1期
16 貨物流、資本流和經濟周波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
戰略與管理 》1998年第5期 17 在增長中擠壓泡沫、改善結構,《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18 關於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的思路框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8年第1期
19 從知識老化和知識更新說起——淺談學習和學習方法,《光明日報》1997年4月5日
20 制度、交易費用和M型結構——現代企業制度的再認識,《改革》1994年第6期
21 大公司戰略——90年代中國深層經濟問題的認識和選擇,《管理世界》1992年第3期
榮譽 2003年,秦曉獲選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之一。
秦曉榮登《南方人物周刊》封面(2011年) 評審們認為,秦曉對於大型企業集團管理的實踐和理論恐怕走到了很多國有企業領導人的前面,即使與從市場風雨中拼殺出的民營企業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事實上,幾乎沒有比中信、招商局集團更大的民營企業,所以,當秦曉開口談他是如何梳理中信、招商局集團母子公司關係的時候,企業家同行們應該凝神傾聽。
主要觀點 能源運輸問題 (一)中國經濟的發展導致能源消費迅速上升。一國的能源安全,是該國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前提。在過去的10年間,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66%;而受國內資源及開採條件的約束,同期中國石油的產量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75%。石油消費與石油生產關係的消長,使得中國在1993年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成為一個石油淨進口國。2002年,中國石油的產量為1.689億噸;而石油消費量達2.457億噸。兩者的差距,必須由石油進口來彌補,2002年的淨進口需求7680萬噸。
秦曉 根據預測,中國石油的淨進口需求在未來10年,將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將達到1.5億噸。
(二)石油進口增長凸顯中國能源供應鏈安全的風險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穩定的能源供應作為保障。而大量的石油進口,將中國能源的供應鏈暴露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的格局之中,從而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提出嚴峻的挑戰。
一般認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有三部分內容:一是投資和控制境外石油資源;二是建立國家
石油戰略儲備 ;三是通過控制能源運輸確保石油供應鏈的安全。
相對而言,中國能源安全戰略中的能源運輸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石油供應鏈的安全,有可能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隱患。
(三)能源運輸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源的生產、儲運和消費,與國民經濟運行息息相關。從中國的石油進口來看,除極小部分從前蘇聯進口採用鐵路運輸之外,絕大部分?約占全部石油進口的93% 是通過海上運輸實現的。
海上石油運輸都是由油輪來承載的。而一國油輪運輸業的發展,不僅能確保該國能源運輸的需求;同時還將帶動相關的生產和服務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油輪運輸,具有擴大投資需求、增加就業機會和提升
產業結構 的作用,這一點對於中國這樣一個
開發中國家 尤為重要。從上、下游關係來看油輪運輸的整個產業鏈,它涉及鋼鐵、冶金、機電、造船、港口等部門。僅以造船業為例,每1萬載重噸的船舶能力的建造,就能創造10—20萬個工時的就業機會。除此之外,海上石油運輸體系還涉及相關的人才培養、法律法規的建立、國際組織和國際關係等方面。
中國現狀
(一)中國船隊所占中國進口石油運輸市場的份額
2002年,中國進口的原油為6941萬噸,其中通過油輪運輸的約為6450萬噸,而中國船東所承運的進口原油約為680—700萬噸,僅占中國進口原油的10%左右。從航線結構來看,中國2002年的6941萬噸進口原油中,來源於中東的原油為3439萬噸,占49.55%;來源於西非的原油為1580萬噸,占22.76%;來源於東南亞的原油為1049萬噸,占15.11%。這三條航線所占中國原油運輸的比重合計為87.42%。
秦曉 根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在中東東行的航線上,2002年中國船東所承運的石油進口為130萬噸?全由招商局船隊承運 ,只占該航線石油進口的3.78%。在西非東行的航線上,2002年中國船東所承運的石油進口為零。在東南亞航線上,2002年中國船東所承運的石油進口為550萬噸?分別由招商局、
中海 和中遠承運 ,約占該航線石油進口的52.43%。
顯然,中國船東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的航線上所占的份額很少,這無疑是讓人憂慮的。而這兩條航線卻恰恰是中國原油進口的主要航線;從供應鏈的角度而言,也是風險最大的航線。
(二)中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
中國船東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所承運的份額更少,首先是與中國船東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的。
相對於貨櫃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12萬載重噸 分別只有十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4000萬噸;而今年頭8個月中國進口原油已達5743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26%,估計今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將超過8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係相關的。
以
招商局 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我們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從能力上來看,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遠東航線?承運日本/韓國的進口石油完成了1084.27萬噸原油運輸。由於日本和韓國航線與中國航線的相似性,招商局的VLCC油輪承載中東或西非東行航線的能力至少可達1300萬噸,約占2002年中國從該兩條航線進口石油總量的26%。如果能妥善安排招商局VLCC船隊的運力,可以滿足該兩條航線上中國進口石油需求的30%。
上述數據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
(三)中國的石油進口需求對全球油輪運輸市場的影響
雖然,中國船東的承載能力相對於中國石油進口需求而言,呈現明顯的“能力不足”。但是,從全球油輪運輸的供求關係來看,長期以來處於“能力過剩”的狀況。所以,發展中國的油輪船隊,必須認識到全球油輪運輸能力過剩這樣一種現實,切忌“一哄而上”,不要搞重複投資和重複建設。不幸的是,這種憂慮有可能變為現實。
秦曉 2000年以來,如何加快中國油輪船隊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政府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面對中國進口石油運輸的龐大需求,各個航運企業,甚至某些沒有油輪運輸專業經驗的企業均計畫大舉投資,打造新船。這種現象,值得高度關注,其根本的危害是可能對全球海上石油運輸的供求關係造成嚴重的衝擊。這是因為,一方面大量投資,“一哄而上”打造新船,在短期內可能使造船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也會使得油輪運力大幅上升,使得已經供過於求的狀況更趨嚴重,從而導致運費下降。在船價上升和運費下降的打擊下,全球油輪業將陷入惡性競爭,最終也會影響中國油輪運輸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發展中國的油輪運輸業,關鍵是充分利用和依託已形成規模並具備專業管理能力的中國船東現有的運力,同時支持它們的重組和船隊的更新。在發展中國油輪船隊方面,應該採取兼併重組,收購二手船和光租新船等方式,而不能一味地另起爐灶,靠投入巨資打造新船。
行業特徵
(一)油輪運輸行業具有極強的周期性
油輪運輸行業是隨著海上石油貿易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已有約一個世紀的歷史,被公認為是一個運作規範、專業化程度很高、信息完整、公開透明的成熟行業。
房價觀點 2012年3月,呼籲銀行調整現有房貸政策,恢復對首套房貸利率7折優惠的聲音不絕於耳。不過眾多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這樣的願望很難短期內實現,除非政策有了明確規定。
秦曉 招商銀行原董事長秦曉認為,房價還在調整過程中,等企穩後再鬆動政策也不遲。另外,從長期看,限購限貸的做法也不可能永遠執行下去。對於房貸利率的變化,秦曉認為是貨幣政策的正常體現,資金寬鬆則利率低,資金緊張則利率高,這是一種正常的波動。對於“樓市調控只有銀行賺了”的觀點,他表示不認同,“銀行的風險不也高了嗎?”
作為國企老總,秦曉把戰勝挑戰視做自己最大的使命。招商五年,秦曉說他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場"艱苦"的"靜悄悄的革命",開闢了招商局的一番新氣象。 1947年出生的秦曉經歷了很多,"文革"時在內蒙古插過隊,他對內蒙古文化的理解不是"狼文化"而是"馬文化"。或許正是馬的性格令秦曉改變很多,"你到社會底層,再站立起來,再走出那個環境,你會留下很多東西。"究竟內蒙給秦曉留下什麼?是馬的默默無聞,吃苦耐勞,還是奔騰不羈,不願束縛?他不願說。我們只知道離開那片草原之後,秦曉至今仍對那片土地懷有深深地牽掛。
或許正是內蒙古的那段經歷,令秦曉改變了很多。此後,在中信15年,他一步步從基層做起,當上總經理;上學讀書,一個字一個字,硬碰硬拿下劍橋經濟學博士;招商五年,他低調務實,把一家當時深陷危機的國有企業,帶出困境,走向輝煌。
什麼事情總要作出選擇,而秦曉選擇的似乎都不是一條"超近"的路,也都不算坦途,都是面臨挑戰,需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旅程。
從中信出來到招商,一方面,秦曉充分地融入了招商的文化;另一方面,他的理念也改造了招商,改變了招商的文化。這無論是用硬性的權力,還是軟性的權力,最終的結果令人們看到了一個重塑後的充滿動力的招商局。
秦曉是一個圍棋迷,黑白世界的無窮變化給他帶來了樂趣,均衡的把握則使他感悟到對境界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他也喜歡打高爾夫,執著於每一個動作的一致性。而這種性格上固有的痴迷、熱忱和專業的標準,不知道是否也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了對招商運作中的思考,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真的是"在所有領域,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他的同事告訴記者,秦曉經常在公司就餐,而飯菜也只是便當而已。當記者提及此事,秦曉卻很淡然,他說這只不過為了節省一些時間。秦曉說每天不會下班很晚,大概晚上六七點鐘便會下班,他要求自己在公司的時間都是很有效率的。
談到名與利,秦曉說平時自己的修持就是克服功利思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是那種"更看重過程"的人。
相關報導 2003年,秦曉在蛇口招商局,籌劃“平安保險上市”。上市前一天,以十幾億的超低價賤賣平安保險國有股份給“由自然人控制的兩家投資公司----寶華投資和源信行投資”,可第二天上市,這十幾億的股票市值,已達到400億元!
世間財富增值沒見這么增的,從國家所有轉到私企所有,一夜之間,私人財富增值幾十倍,數值達到近400億!
繼2010年9月央行行長
周小川 出逃的傳言不攻自破之後,2011年3月,關於招商局集團前董事長秦曉出逃的傳言甚囂塵上,3月6日,鳳凰衛視播出《財經點對點》,秦曉在節目中對出逃傳言作出了回應。
秦曉稱,知道關於其本人出逃的傳聞,但沒有太關注,“我一直認為既是謠言,應該是不攻自破的,但現在網路社會可能要做適當的回應吧。”
此前,據《星島日報》報導,韓德強、左大培、鞏獻田等左派學者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表公開信,指控秦曉“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即2002年招商局將持有的平安保險13.5%股權悉數售出,被指“賤賣”;2008年,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銀行以367億港元購買香港永隆銀行,被指“天價貴買”。在網路上甚至有傳聞稱其攜巨款外逃。
2011年3月3日,秦曉在接受《星島日報》記者採訪時首度對左派指控他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作出回應,氣沖沖地直斥對方不根據事實說話,“根本是文化大革命”。“你覺得理性嗎?你說我叛徒、說我把錢捲走了,說我侵吞國有資產了,關鍵你要有證據呀。”
後涉及平安保險案件,有涉嫌出賣國有資產的嫌疑。類似於魯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