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英文名稱: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勛銜Cantab),坐落於英國劍橋,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其與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劍橋大學是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

八百多年的校史匯聚了牛頓開爾文麥克斯韋玻爾玻恩狄拉克奧本海默霍金達爾文沃森克里克馬爾薩斯馬歇爾凱恩斯圖靈懷爾斯華羅庚等科學巨匠,彌爾頓拜倫丁尼生培根羅素維根斯坦等文哲大師,克倫威爾尼赫魯李光耀等政治人物,及羅伯特·沃波爾(首任)在內的15位英國首相;至2018年10月,共有1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第2)、11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6)、6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8)曾在此學習或工作。

劍橋大學在許多領域擁有崇高的學術地位及廣泛的影響力,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劍橋大學是英國羅素大學集團、“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員,衍育了科技聚集地矽沼澤(Silicon Fen)。學校共設八座文藝、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8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全球大學排名中位居第2,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4,在US News的全球大學排名中位居第7。在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劍橋大學排名第106位。 現任校長為杜思齊

基本介紹

  • 官網:http://www.cam.ac.uk
  • 主要獎項:118位諾貝爾獎,11位菲爾茲獎,6位圖靈獎 
  • 校訓: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啟蒙之所和智慧之源)
  • 主要院系:三一學院、國王學院、聖約翰學院、基督學院、邱吉爾學院
  • 中文名:劍橋大學
  • 外文名: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簡稱:劍橋
  • 創辦時間:公元1209年 
  • 類別:公立綜合研究型大學 
  • 現任校長杜思齊(Stephen Toope) 
  • 知名校友牛頓達爾文凱恩斯圖靈麥克斯韋玻爾狄拉克霍金
  • 所屬地區:英國英格蘭劍橋郡 
  • 學校地址:英國英格蘭劍橋郡
  • 教師數:7913名 
  • 學生數:19955名 
  • 校園面積:4310畝 
基本信息,校園風光,知名校友,歷史沿革,管理機制,課程設定,優勢學科,學制安排,社會聲譽,學術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文化傳統,傑出校友,校園環境,地理概況,醫療服務,入學條件,申請時間,成績要求,費用情況,

歷史沿革

劍橋大學成立於公元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
劍橋大學LOGO劍橋大學LOGO
12世紀,方濟會修士、本篤會修士和聖衣會修士,來到這片平坦、潮濕的沼澤區定居,劍橋郡由此誕生。
1209年,牛津大學的兩名經院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為了表示抗議,牛津教師們有一段時間停止授課,紛紛離去,其中一部分人來到了劍橋郡,創建了劍橋大學。
1225年左右,劍橋的教師們就從他們當中選出了一位校長,他的權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國王的批准,大學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來。不久之後,1233年,格雷戈爾九世教皇也批准了,這種教會特權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亨利三世及其繼承人的法令確保了這兩所大學的壟斷地位。一直到19世紀,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劍橋都是英國僅有的大學。歐洲其它地方沒有哪裡有這種壟斷的。跟牛津一樣,劍橋的這所大學一開始也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在租來的房子裡講課和生活,哪裡有地方就在哪裡。大學生們從一開始就住在旅舍里,由店主負責監督。
1231年,亨利三世國王在授予劍橋教學壟斷權。
1280年,在這種私人旅舍被有著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學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經有34家這種大學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證學院的持久性和獨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爾夏姆主教創辦了劍橋的第一所學院——彼得豪斯學院。直到學院有章程前它依照的都是牛津的早它20年的主教學院——墨頓學院的模式。劍橋畢業生從前就有最理想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在1347~1348年的那場奪走了英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後,對受過良好教育的牧師、管理人員、法學家、醫生的需求增加了。
1370年前後劍橋共有八所學院,大約20多家旅舍。整個大學有將近700人。劍橋早期的學院創建人絕對不只是教會人員。也包括國王和他們的女人,像伊莉莎白·德·克萊爾和彭布羅克伯爵夫人這樣的上層貴族的太太,國家官員、商人、主教相當少。基督聖體學院的監護人最為特殊,它是劍橋(和牛津)唯一一座由城市的兩個行會共同創辦的學院,這期間大學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樓,有課堂、會議室、圖書館和管理大樓的老學堂(1350年-1475年)。別的學院都圍繞著這些學院核心:克萊爾學院、三一學堂、岡維爾學堂。
劍橋大學
1500年前後,劍橋有十幾所學院,大多數位於高街和劍河之間,南起已經位於城牆外的特蘭平頓門旁的彼得豪斯學院,北至後來的三一學院和聖約翰學院的所在地。當人文主義思想也隨著印刷術傳播開來。歐洲這場古典精神的偉大復興運動最傑出的代表是來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謨。
從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學院,教授神學和希臘語,寫作,翻譯,出書,通信,有著無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優雅文風。伊拉斯謨對於劍橋不僅僅是一名布道者。原始資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重心從神學轉到了雄辯術,從培養牧師轉到了培養有學問的國家棟樑。從此以後,古代語言和文學在英國大學的教學課程里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劍橋人文主義者對希臘語和希伯萊語的興趣帶來了聖經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這裡也是改革的溫床。將伊拉謨斯召來劍橋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約翰·費希爾,他在這一發展中起了關鍵作用。人道主義的教學計畫,使得使劍橋大學在幾年內上升為一所歐洲級別的大學,首先是和牛津處於同等水平。儘管亨利希八世本人從來沒有對劍橋產生過特別的興趣,卻向大學捐贈了五個王家教授席位,這屬於時代和它的火焰式國王的自相矛盾。在這個突破的時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劍橋充當可靠的管理人、法學家和牧師的儲備室,充當政府的學院支柱。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終於1546年創辦了一所學院,將兩座較老的學院合併成一座規模更大、超過了迄今所有學院的新學院——三一學院,這不僅僅是貴族自由的標誌。至今它仍是劍橋唯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選舉、而由王室根據首相的提議任命院長的學院。
1614年詹姆斯一世留宿三一學院時,整個學院裡禁止吸菸,因為眾所周知,這位國王厭惡吸菸。為了供他消遣,教師們安排了一場哲學戲,一場有關“狗們是否進行三段論”問題的辯論表演。最後得出結論,狗不能思維。那位君主聽後說,他的狗是例外。教師們鑽牛角尖地高聲附和。毫無疑問,劍橋是一個精神活躍的地方,充滿神學和政治的辯論,獲益匪淺的不光是年輕的彌爾頓。在悉尼·蘇塞克斯學院,學生奧利弗·克倫威爾接觸到了加爾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優勢代表劍橋被選進了議會――“那唯一的一票既毀了教會也毀了王國。”聖約翰學院的院士、詩人約翰·克利夫蘭議論道。
1643年克倫威爾返回來,將學院變成了軍營,將劍橋變成了東英吉利議會運動的司令部。大多數院長丟掉了他們的官職,有一半院士,共200多人,被解僱了。在君主制復辟之後,統一行為又恢復了英國的舊規定。王室的寵兒被指派來擔任大學校長。在此期間,能夠以笛卡爾的堅定不移進行研究和教學的不光是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一個自由宗教哲學組織:“道理是主的燭光。”信仰尋找理性的理由,理性發現了一種新的宗教——自然科學。倫敦皇家俱樂部(1660年)成立後設立了數學、化學和天文學的教授席位,艾薩克·牛頓這顆明星在劍橋上空閃耀。
18世紀,王室和議會進一步聽任大學自主管理。教師和學生們乾他們最想幹的事:學習、享樂。1800年左右,劍橋(和牛津)的名聲受到損害。另外兩所大學超過了它們,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和德國的哥廷根大學,那是喬治二世創辦的大學,不久就成了漢諾瓦人最著名的大學。另外,在英格蘭也首次出現了競爭對手,德勒姆大學(1832年)和倫敦大學(1836年),“牛劍”失去了它的壟斷地位。同時大學生的人數卻在上升。發達起來的資產階級的中等階層需要新的培養場所。在維多利亞王朝這一越來越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裡,劍橋也感覺到必須幫忙,應該改革了。一位科堡-高塔王子、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推動了這次改革。
1847年,劍橋大學以微弱的多數將這位不受歡迎的德國人選為校長。1871年,又一項法律結束了對不信奉英國國教者的歧視。1861年,人們注意到了第一位已婚教師,這顯示劍橋大學在漸漸地脫離中世紀。1860年前這所大學正式取消了禁止院士結婚的規定。由於各學院有權自主決定此事,直到1880年之後,院士們的結婚願望才取得了成功。這給劍橋帶來了一場建築和嬰兒的小小興旺。
1870年,當時的大學校長,威廉·卡文迪什,德文郡的第七代公爵,資助了一個實驗物理學教授席位和一所實驗室,兩者都是以他的一位祖先、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姓氏命名的。那是自然科學輝煌發展的開始。19世紀劍橋人口增加了四倍,居民人數將近五萬。永遠年輕、迷人的魯珀特·布魯克的精神,美人和智者圍聚在他周圍,一個撐船比賽、五朔節集會和布魯萊利口酒的世界。兩場大戰之間的劍橋是一個快樂優雅和知識論爭的地方,代表人物有伯特蘭·羅素梅納德·凱恩斯路德維希·維根斯坦。哲學、經濟和自然科學發達,學生戲劇和道德科學俱樂部赫勒蒂克斯或所有俱樂部中最高檔的使徒俱樂部等辯論協會也很興旺。希特勒的上台讓這些爭論變成了血淋淋的現實。維吉尼亞·沃爾夫的侄子朱利安·貝爾及其朋友約翰·康福德就屬於在西班牙內戰中陣亡的年輕的劍橋志願者,書包里裝著《資本論》。
1933年後,很多大學生和教師覺得馬克思主義是唯一值得欽佩的選擇。國王學院的院士、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甚至直到1990年都還是共產黨員。大學援助委員會是個於1933年開始工作的援助組織,當時,在它的幫助下,首先是流亡的自然科學家在劍橋找到了避難所,其中有維也納化學家馬克斯·佩魯茨,他於1947年建立了享譽全球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因為他的畢生事業,對血紅蛋白的研究,佩魯茨於1962年和他的同事約翰·肯德魯一起榮獲諾貝爾獎。今天劍橋大學共有31所獨立自治學院,約一萬九千名學生。新建的學院裡有些是純粹的研究生院:達爾文學院、沃爾夫森學院、克萊爾學堂。這一發展始於1934年新建的大學圖書館,到20世紀末就在城西出現了一個新校園。
劍橋大學劍橋大學
2009年,劍橋大學舉行了隆重的校慶,紀念建校800周年。
2013年,開始在劍橋市的西北部建設新的區域。
2016年,劍橋大學圖書館紀念建館600周年。

管理機制

劍橋大學實際上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的學院聯合體,各學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該章程是由大學的立法機構起草通過的,每年還會修訂。劍橋大學只負責考試與學位頒發,而招收學生的具體標準則由各學院自行決定,並自行招生。劍橋的31所學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裡。這些學院建於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了。就像它們的建築一樣各具特色。
Colleges(學院)
大學與學院雖相輔相成,卻是不同的實體,在經濟上也是獨立的。大學是公有制,由國家撥款,而學院則為私有,自謀生路,自負盈虧。大學負責研究生的,而學院則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量則由大學統一規劃。所有學生的教學是由大學負責的,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餘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大學內部管理由各個部門獨立進行,少數的對外事務由大學中央機構委派代表處理。
學院列表
英文名稱
譯名
年份
英文名稱
譯名
年份
Peterhouse
彼得學院
1284
Clare College
卡萊爾學院
1326
Pembroke College
彭布羅克學院
1347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岡維爾與凱斯學院
1348
Trinity Hall
三一學堂
1350
Corpus Christi College
聖體學院
1352
Magdalene College
麥格達倫學院
1428
King's College
國王學院
1441
Queens' College
王后學院
1448
St Catharine's College
聖凱瑟琳學院
1473
Jesus College
耶穌學院
1496
Christ's College
基督學院
1505
St John'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
1511
Trinity College
三一學院
1546
Emmanuel College
伊曼紐爾學院
1584
Sidney Sussex College
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
1596
Homerton College
哈默頓學院
1768
Downing College
唐寧學院
1800
Girton College
格頓學院
1869
Fitzwilliam College
菲茨威廉學院
1869
Newnham College
紐納姆學院
1871
Selwyn College
塞爾文學院
1882
Hughes Hall
休斯學堂
1885
St Edmund's College
聖艾德蒙學院
1896
Murray EdwardsCollege
默里·愛德華茲學院
1954
Churchill College
邱吉爾學院
1960
Darwin College
達爾文學院
1964
Clare Hall
卡萊爾學堂
1965
Lucy Cavendish College
露西·卡文迪什學院
1965
Wolfson College
沃爾森學院
1965
Robinson College
羅賓遜學院
1979
The Chancellor(校長)
劍橋大學的校長是由學校參議院選舉產生的,一般都由社會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擔任。校長一職是象徵性的,校長很少介入大學事務,一般只負責頒發榮譽學位和出席學校的各種慶典等,雖然他也可以給副校長和大學管理人員提供建議。現任校長是杜思齊(Stephen Toope,又名史蒂芬·圖普)。
The Vice-Chancellor(副校長)
副校長是大學實質的學術和行政首腦,任期為7年。現任劍橋大學副校長為大衛·卡德維爾(David Cardwell)。
The Regent House(攝政機關)
攝政院是大學的管理機關,擁有選舉權,可以制訂或修改學校規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長、大學會議成員、頒發學位和榮譽學位。成員超3800名,包括大學管理人員、校長和研究員(Fellow)。
The Senate(參議院,或上院)
參議院選舉大學的高級管理人員,由攝政機關的全部成員,以及劍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組成。
The Council(委員會,或下院)
委員會是政策制定和執行機構,定期向攝政院匯報工作、報告大學普遍關注的問題,並通過大學官方雜誌將問題公布。
委員會擔負施政的責任,它為大學明確使命,做好規劃並管理資源。它還處理大學和學院之間的關係。
委員會由16名學術成員,4名外部成員和3名學生成員組成。副校長任委員會主席。
決策規則
決策的制定分兩種:第一種是較簡單、意見同意的動議(如任命校長和大學人員),一般都由大學會議提出,發表在劍橋校刊上發表公告,如果在10天內沒有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而如果是由大學會議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較複雜、重大的動議,則也是由提案人先將動議發表在校刊上,然後舉行公開辯論,最後在提案人考慮過所有意見後,建議攝政院修改提案,然後再發表在校刊上,如10天內無一定數目的攝政院成員反對就算通過。但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成員認為有必要,則攝政院需舉行投票。投票是通過郵寄方式完成的。當攝政院召開會議時由校長主持,如果校長不在則由副校長主持,如副校長也缺席則由其指定的某一學院院長主持。一般都不必開會就可解決,但每年6月份必須召開4次會議,核准學位的頒發。

課程設定

Schools(教學意義上的學院,或學部)
Arts and Humanities
藝術與人文
Biological Sciences
生物
Clinical Medicine
臨床醫學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文與社會科學
Physical Sciences
物理學
Technology
技術
Undergraduate Courses(本科課程)
英文名稱
譯名
英文名稱
譯名
Anglo-Saxon, Norse, and Celtic
盎格魯-撒克遜、斯堪的納維亞和凱爾特(研究)
Land Economy
土地經濟學
Archaeology
考古學
Law
法律
Architecture
建築學
Linguistics
邏輯學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亞洲和中東研究
Management Studies (Part II course)
管理學
Chemical Engineering
化學工程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art II course)
機械工程
Classics
古希臘、古羅馬研究
Mathematics
數學
Computer Science
計算機學
Medicine
醫學
Economics
經濟學
Medicine (Graduate Course)
醫學(導入研究生課程)
Education
教育學
Modern and Medieval Languages
現代和中世紀語言
Engineering
工程學
Music
音樂
English
英語
Natural Sciences
自然科學(物理、生物)
Geography
地理學
Philosophy
哲學
History
歷史學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心理和行為科學
History and Modern Languages
歷史與現代語言
Theology,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神學、宗教和宗教哲學
History and Politics
歷史與政治
Veterinary Medicine
獸醫學
History of Art
藝術史
Human,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
人類學、社會學與政治學
Graduate Courses(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課程和繼續教育課程種類繁多,詳見https://www.graduate.study.cam.ac.uk/courses

優勢學科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2018)
理學工學生命科學醫學社會科學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數學
7
機械工程
1
生物學
4
臨床醫學
4
經濟學
12
物理學
17
生物工程
8
基礎醫學
22
公共衛生
23
統計學
18
化學
8
控制科學與工程
24
農學
51-75
醫學技術
50
法學
12
地球科學
4
材料科學與工程
3
獸醫學
51-75
藥學
12
政治學
51-75
地理學
3
能源科學與工程
21
社會學
43
生態學
14
計算機科學
51-75
金融學
46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200強)—2013
人文藝術
工程科技
生命科學與醫學
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學科
排名
哲學
2
電子計算機與資訊科學
5
醫學
3
物理與天文學
2
統計與運籌學
9
現代語文
2
化學工程
5
生物科學
3
數學
1
社會學
9
地理學
2
土木工程
4
心理學
3
環境科學研究
7
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
7
歷史與考古學
1
電子工程
4
藥學與藥理學
3
地球與海洋科學
4
法律學
2
語言學
1
機械工程
3
農業科學
--
化學
2
經濟與計量經濟學
9
英國語文與文學
2
物料科學
4
會計金融
4
通訊與媒體研究
--
教育學
2

學制安排

劍橋大學共有全日制學生19000餘名,其中有超過12000名的本科生,及超過7000名的研究生。70%的研究生來自其它大學,研究生中38%是歐盟以外的留學生,全校學生中女生占46.7%;全校各專業、各年級留學生總人數美國留學生最多大約680名,來自中國的次之約620人。劍橋大學的輟學率是全英國最低的(英國為1%,德國為50%左右)。
劍橋大學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如果三年拿到學士學位後就參加工作,一年以後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再交論文,直接申請MA學位。哲學碩士(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舊稱副博士)是劍橋和牛津的一個稍具特色的學位,在劍橋多為一年的課程加論文。
劍橋的哲學碩士如果課程的考試成績和論文成績(一般是五到六個考核)平均超過67或70分(因專業不同),可申請攻讀博士,再讀三年可獲得博士學位。
MPhil和普通碩士的區別有三個:
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兩年時間是可以計算到博士的時間,而從碩士直讀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其二,如果最終成績符合讀博要求,學校可以提供開放的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如兩年),隨時可去上學,再繼續博士學業;
其三,劍橋規定,如果拿到副博士學位後,工作滿一定年限,也可直接提交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學校根據論文質量和工作業績,可授博士學位,而普通碩士則無此殊榮。
2009-2010年度劍橋大學總收入約19.8億美元,位列全英第一(前三甲為牛津大學,約14.5億美元,倫敦大學學院UCL,約12.6億美元),為世界最富有的大學之一。

社會聲譽

學校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2018)
4(全球)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8-2019)
2(全球)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6-2017)
4(全球),2(英國)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5-2016)
4(全球),2(英國)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0-2015)
5(全球),1(英國)
QS世界大學排名》(2015)
3(全球),1(英國)
QS世界大學排名》(2014)
2(全球),1(英國)
《 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2017)
7(全球)
《 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2016)
6(全球)
《 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2015)
6(全球)
英國大學官方研究排名(REF 2014)
3(英國)
衛報》及《星期日泰晤士報》排名(2014)
1(英國)
《泰晤士英國大學排名》(2014)
1(英國)
QS全球畢業生就業力排名(2016)
4(全球)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2015)
2(全球)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2014)
1(全球)
各類全球知名院校排名
榜單
排名年月
排 名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歐洲大學排名
2013年1月
1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全球院校1月份排名
2013年1月
14
全球高校網(4ICU)7月份世界大學200強排名
2013年7月
18
全球高校網(4ICU)7月份歐洲大學100強排名
2013年7月
2
歐洲頂尖大學排名
2013年10月
2
(參考資料
全球商學院(MBA)排名
榜單
排名時間
排名
《經濟學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2年12月
45
《經濟學人》全日制MBA排名
2010年1月
30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2013年1月
17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2012年2月
26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2011年1月
26
《金融時報》歐洲商學院排名
2010年1月
42
《金融時報》全球MBA排名
2010年1月
21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劍橋模式”是劍橋大學惠特爾實驗室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發動機領域的合作,是以實驗室的基礎研究和知識創新為基礎,通過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每年600萬英鎊的經費投入,使實驗室成為該領域國際著名的研究機構,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又通過實驗室成果轉化成為國際知名的發動機企業。大學科研團隊和企業家團隊協同創新、共同實現知識、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我們把劍橋大學惠特爾實驗室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合作發展的運營模式簡稱為“劍橋模式”。
根據審計財政報表,劍橋大學2006-2007年,財務總收入為9.58億英鎊,來自於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部分不到總額的20%。而其他收入包括考試服務、出版印刷服務以及捐贈和投資收入,加在一起已超過50%,當然這些費用主要用於學校日常運營,獎學金髮放以及學校的其他事業。

科研平台

劍橋大學現有超過150所科系和研究機構,科系的成員通常也是一所或多所學院的成員,通常負責大學的學術和研究工作。大學的科系和研究機構被組合為六所主要的科系,每個主要科系由許多科系和研究機構組成,並擁有一個議會負責監督不同機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劍橋大學六所主要的科系是:藝術和人文、生物科學(包括獸醫醫藥)、臨床醫學、人文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除此之外,劍橋大學的一些機構也負責大學的教學和研究,這包括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圖書館
科研機構
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
生物科技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BSRC)
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
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 (ESRC)
醫學研究委員會(MRC)
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 (NERC)
科技設施委員會(STFC)
(參考資料

學術資源

在劍橋大學,圖書館與教室相比,劍橋大學圖書館更像是重要的課堂。學生們不一定每天都有課,有課也不過三四個小時,算下來,用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借書還書、複印打字的時間卻占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學會用圖書館是一門大學問。劍橋大學的圖書館系統紛繁複雜,每個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專門的圖書館,31所自治學院也都各自建有或大或小的圖書館。最有名望的屬藏書豐富的劍橋大學圖書館(University Library),該圖書館是英國境內為數不多的所謂“著作權圖書館”(Copyright Library)之一,據說英國每出版一部新書,都會送一冊到這裡收藏。圖書館內更有不少罕見的珍本。

文化傳統

劍橋大學的學生參與多種業餘活動,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體育運動,劍橋大學各學院間經常比賽,而且劍橋大學每年都會與牛津大學舉行划船比賽。各學院間還舉行其他各種體育比賽,包括橄欖球、板球、西洋棋等。
學生學者聯誼會
劍橋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Cambridge)
機構或社團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劍橋聯合會(The Cambridge Union Society)
劍橋大學學生聯合會(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CUSU)
劍橋大學研究生會(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Graduate Union, CUGU)
劍橋哲學學會(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劍橋大學國際考試委員會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 )
由華人學生主導的社團
中英大學生會(Cambridge UniversityAssociation of British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劍橋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Cambridge Studies)
劍橋中國聯盟 (The Cambridge China Union, CCU)
劍橋中國傳統文化研習社(Cambridge Chinese Classics Society)
劍橋大學書法協會(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Calligraphy Society)
劍橋大學中國文化促進協會(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劍橋大學中國企業家俱樂部(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Entrepreneurs Club)
劍橋大學中國創新創業俱樂部(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Club)
劍橋大學華樂團(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Orchestra Society)
劍橋大學中國同學會(Cambridge University Chinese Society)
劍橋大學華新基金(Cambridge University CNY Trust)
劍橋東方教育與發展協會(Cambridge Easter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ociety)
劍橋大學香港及中國事務會(Cambridge University Hong Kong and China Affairs Society)
劍橋大學香港研究生學會(Cambridge University Hong Kong Postgraduates Group)
劍橋大學醒獅團(Cambridge University Lion Dance Troupe)
劍橋東方文化學會(Cambridge Oriental Culture Association)
劍橋東方舞社(Cambridge University Oriental Dance Association)

傑出校友

劍橋大學許多傑出校友,包括1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因為計算標準的不同,學校自己數的是107)、4名君王、15名英國首相、至少30位來自愛爾蘭、印度、澳洲、南非、東南亞、韓國、波蘭、約旦等國家或地區的總統、總理,更有如牛頓、達爾文、凱恩斯等近現代科學的開創者:
地質學:塞奇威克查爾斯·萊爾、席基威克
人類學:詹姆斯·弗雷澤布朗、亞當·庫柏、艾德蒙·李區、瑪格麗特·米德、瑪玲·川普、格列高里·貝特森
哲學:伊拉斯謨培根、惠威爾、羅素懷海德穆爾、亨利·西季威克、約翰·麥克塔格特、查利·布羅德、弗蘭克·拉姆齊、約翰·威茲德姆、維根斯坦、馮·賴特、伊莉莎白·安斯康姆、內維爾·凱恩斯、奧羅賓多·高斯、約翰·維恩、奎邁·安東尼·阿皮亞西蒙·布萊克本蘇珊·哈克克里斯平·賴特
史學:特里維廉李約瑟貝爾納、伊恩·霍金、昆廷·斯金納崔瑞德史景遷艾瑞克·霍布斯鮑姆、張磊夫(費正清僅在此查過資料)
法律:格蘭維爾·威廉士、詹姆斯·史蒂芬、愛德華·柯克威伯福斯
宗教:約翰·費希爾威廉·廷代爾休·拉蒂默托馬斯·克蘭默、班傑明·惠科特、尼古拉斯·雷德利
教育:約翰·哈佛、艾米麗·戴維斯、約翰·巴德利、菊池大麓
體育:亨利·德溫頓(足球劍橋規則制定者)、約翰·思林(同上)、喬治·馬洛里哈羅德-亞伯拉罕基拉寧
中國校友
沈敦和:我國紅十字會創建者,山西大學創建者之一
高恩洪:民國交通總長、教育總長,中國海洋大學創建者
丁文江:我國地質學奠基人之一
顏任光:我國實驗物理學奠基人,海南大學及全國首個科學儀器公司創建者
蔡翹:我國生理學奠基人之一,院士
徐志摩:著名詩人
溫源寧:文學家、教育家
朱物華:無線電子學家、水聲工程學家、教育家,院士,(訪學)
趙忠堯:我國原子能事業、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奠基人,院士,(訪學)
邵洵美:”新月派“詩人、出版家、翻譯家
束星北:場論物理學、氣象學、海洋物理學家,我國首部雷達研製者
陳立:我國工業心理學創始人,杭州大學(浙大前身之一)校長
霍秉權:我國高能物理、核物理奠基人之一,鄭州大學創建者之一
華羅庚:我國解析數論創始人,院士
童第周:我國實驗胚胎學創始人,院士,(訪學)
伍連德:公共衛生學家,協和醫院、醫學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解放軍202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創建者
吳恆興:我國臨床腫瘤學、放療學奠基人,醫科院腫瘤醫院、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創建者
王應睞: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鄒承魯: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李林:高能物理學家、院士
曹天欽: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院士,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朱既明:我國病毒學、生物製品學、預防醫學奠基人,院士,我國首次合成抗生素——青黴素
李國鼎:抗戰時期物理學家、台灣經濟科技發展領導者
蕭乾:記者、著名作家、翻譯家
張文裕:我國高能物理奠基人之一,院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開創者
王竹溪:我國熱力學、統計物理奠基人,院士,漢字信息化開拓者
戴文賽:我國天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伍美鍔:地理學家,院士
李旭旦:我國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奠基人
吳征鎧:我國核化學、分子光譜學奠基人之一,院士
葉君健:著名翻譯家、作家
張宗燧:統計物理、量子物理學家,院士
王鴻禎:我國古生物學、地質構造學奠基人之一,院士
劉佛年:教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校長
張滂: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院士
金庸:著名作家、政治評論家
溫景嵩:氣象學家,院士
袁亞湘:數學家、院士
趙白鴿:中國紅十字會會長
鄧亞萍:桌球14次世界冠軍
秦曉:中信集團總經理、招商局集團董事長
戴東昌:交通部副部長
李源祥:平安集團總經理
張欣:SOHO創始人之一
李國寶:東亞銀行主席
李國能: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
李國章: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大學校委會主席
盧煜明:分子生物學家,英、美科學院院士
郭炳聯:新鴻基地產主席
諾貝爾獎得主詳情
2018 Gregory P. Winter(Trinity College alumnus and Master , 1951),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for the phage display of peptides and antibodies.
2017 Richard Henderson(Corpus Christi College and Darwin College, 1945),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
2016 Oliver Hart (King's College, 1966) - 2016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諾貝爾經濟學獎)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
2016 David Thouless (Trinity Hall, 1952), Duncan Haldane (Christ’s, 1970) and Michael Kosterlitz (Gonville and Caius, 1962) -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2015 Angus Deaton, FitzwilliamCollege,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諾貝爾經濟學獎)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
2013 Michael Levitt, Gonville and Caius/ Peterhouse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2012 John Gurdon, Churchill and Magdalene Colleges: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Biology: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2010 Robert G. Edwards, Churchill College: 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2009 Venki Ramakrishn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Darwin College, PhD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2008 Roger Y. Tsien, 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7 Martin Evans,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2007 Eric Maskin, Jes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2005 Richard R. Schrock: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2 Sydney Brenn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2 John Sulston,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1 Tim Hunt,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es of key regulators of the cell cycle
2001 Joseph Stiglitz,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analyses of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2000 Paul Greengard: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0 Alan McDiarmid,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
1998 John Pop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
1998 Amartya Sen,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
1997 John Walker,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studying how a spinning enzyme creates the molecule that powers cells in muscles
1996 James Mirrlees,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studying behaviour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1989 Norman Ramsey,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eveloping the separated field method
1986 Wole Soyinka,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諾貝爾文學獎)
1984 Richard Stone, Caiu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developing a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
1984 Georges Kohler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1984 Cesar Milstein, Fellow of Darwin and Fitzwilliam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1983 William Fowl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
1983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
1983 Gerard Debreu,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reforming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1982 Aaron Klu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1980 Walter Gilbert,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
1980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
1979 Steven Weinberg: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
1979 Allan Cormack,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veloping CAT scans
1979 Abdus Salam,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
1978 Pyotr Kapits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inventing the helium liquefier
1978 Peter Mitchell, Jes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systems
1977 Philip Anderson,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
1977 Nevill Mott, Caius / St John'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
1977 James Meade, Christ's/Trinity Colleges: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1974 Patrick White,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諾貝爾文學獎), for an epic and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art
1974 Martin Ry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invention of aperture synthesis
1974 Antony Hewish,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
1973 Brian Joseph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the tunnelling in super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
1972 Rodney Port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1972 Kenneth J Arrow,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
1972 John Hicks,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諾貝爾經濟學獎),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
1967 Ronald Norrish,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
1967 George Porter,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
1964 Dorothy Hodgkin, Newnham / Girton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s used to fight anaemia
1963 Andrew Huxley,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
1963 Alan Hodgk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
1962 Max Perutz,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
1962 Maurice Wilkins,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62 John Kendrew,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
1962 James Watson,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62 Francis Crick,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
1959 Philip Noel-Bak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諾貝爾和平獎), for work towards global disarmament
1958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sulin molecule
1957 Alexander Todd,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work on nucleotides
1954 Max Born, Caius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into quantum mechanics
1953 Hans Kreb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ng the citric acid cycle
1952 Richard Syng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1952 Archer Martin,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1951 John Cockcroft, St John'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
1951 Ernest Wal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
1950 Cecil Powell,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photography of nuclear processes
1950 Bertrand Russe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諾貝爾文學獎), for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6
1948 Patrick Blackett, Magdalene / King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
1947 Edward Appleton,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iscovering the Appleton Layer
1945 Howard Florey,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1945 Ernst Chain,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1937 George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interference in crystals irradiated by electrons
1937 Albert Szent-Gyorgyi,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combustion in biology
1936 Henry Da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the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1935 James Chadwick,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iscovering the neutron
1933 Paul Dirac,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quantum mechanics
1932 Lord Adri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
1932 Charles Sherrington,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
1929 Frederick Hopkins, Trinity / Emmanue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discovering growth stimulating vitamins
1928 Owen Richard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creating Richardson's Law
1927 Charles Wilson,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inventing the cloud chamber
1927 Arthur Holly Compton: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iscovering wavelength change in diffused X-rays
1925 Austen Chamberla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諾貝爾和平獎), for work on the Locarno Pact, 1925
1922 Niels Boh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investigating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ation
1922 Francis As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work on mass spectroscopy
1922 Archibald Hi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for work on heat production in the muscles
1917 Charles Barkl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iscov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diation
1915 William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
1915 Lawrence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
1908 Ernest Rutherford,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諾貝爾化學獎), for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oactivity
1906 J. J.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investigating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gases
1904 Lord Rayleigh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諾貝爾物理學獎), for discovering Argon

校園環境

地理概況

劍橋位於倫敦北面50里以外的劍橋郡。劍橋郡本身是一個擁有大約10萬居民的英格蘭小鎮。這個小鎮有一條河流穿過,稱為“劍河”(River Cam 又譯“康河”)。劍河是一條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劍河上架設著許多橋樑,其中以數學橋、格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劍橋之名由此而來。劍橋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內的不同地點。劍橋的公路和鐵路都十分健全,到倫敦主要機場也很近。

醫療服務

每個學院都有一個護士,會給入學新生在第一學期做一個初次檢查,平時也會提供學生任何健康方面的信息和建議。劍橋有很多的主要醫療站,在Boots和Superdrug也有藥房。在number 3 Trumpington Road的校牙科服務中心為你提供有關牙齒健康的服務。Addenbrooke's Hospital是當地的地區醫院,位於Hill' Road。醫院的級別很高,交通便利,很多公車均可到達。

入學條件

申請時間

本科:
可申請入學學期
秋季
申請開始時間
每年9月1日
申請截止日期
每年10月15日
申請推薦日期
每年9月20日
特殊專業截止日期
每年10月15日
錄取放榜日期
次年1月初
中國大陸學生如欲參加劍橋大學的面試,需在9月20日前將UCAS、COPA表提交
研究生:如果申請獎學金則一般是每年的12月4日

成績要求

本科要求
劍橋大學的入學分數要求非常高,接受的考試種類也非常多,具體如下:
1.A-level課程:A-level分AS-level(相當於國內高三)和A2-level(比國內高三更高一級)兩個階段,AS-level和A2-level共同組成A-level。劍橋大學要求學生申請時將所有學習過AS-level課程和A2-level課程都遞交給學校。AS-level通常要求4-5門課程(4門或5門沒有區別),要求至少有3門達到A以上;A-level通常要求3-4門課程,人文社科類專業要求達到A*AA以上,理科類專業要求達到A*A*A以上。
2.IB課程:要求總分40-41分以上,要求至少有3門高水準課程(Higher Level),且其中至少有兩門達到滿分7分,另一門6分以上,也即要求達到7-7-6以上,部分專業還可能要求特定的課程達到7分。
3.AP課程要求至少有5門課程的分數達到滿分5分,此外,通過AP課程申請的學生,還要求遞交額外遞交SAT和SATⅡ成績,SATⅡ要求不低於700分。
4.高考:劍橋大學接受高考分數直接申請,但要求非常之高——要求排名各省前1%-2%。單有會考成績不可以申請。
本科生申請需要選擇自己理想的學院,必須通過UCAS申請。申請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0月15日,到時UCAS申請表必須遞到UCAS。你不得同時申請牛津和劍橋。在申請表遞上去之後,需在填寫一份額外補充問卷。此問卷的底線一般為10月22日。所收到Conditional Offer的條件取決於相應的專業,老師的預估分等等因素,從A*A*A-A*AA不等。
最新國際學生語言要求(2014年9月入學):IELTS總分不低於7.5,單項得分不得低於7.0
2019年3月24日,劍橋大學官網發布一則面向中國申請者的通知,稱劍橋大學接受中國高考成績。
根據劍橋官網信息,該校可以接受中國高考成績,不過要求考生成績達到所在省名次排名前0.1%,同時要達到申請專業的語言要求,通常情況下雅思是要求7分。
同時,劍橋大學還指出,會關注中國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會考)成績。

費用情況

海外學生本科學費2016-2017
本科課程
費用
經濟學;教育;英語;歷史;藝術史;人類,社會,政治科學;土地經濟;法律;語言學;現代和中世紀的語言;哲學;神學與宗教研究
15,063英鎊
數學
16,080英鎊
建築、地理、音樂
19,713英鎊
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工程,管理學,製造工程,自然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
22,923英鎊
醫學和獸醫學
36,459英鎊
海外學生本科學費(2014/15):
1)盎格魯-撒克遜、挪威與凱爾特研究;亞洲與中東研究; 古典文學;經濟學;教育學;英語;歷史學;藝
術史;人類、社會與政治科學;土地經濟;法律;語言學;現代與中世紀語言;哲學;神學與宗教:
£14,346
2)數學系:£15,999
3)建築學,地理學,音樂:£18,774
4)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管理研究,製造工程,自然科學,心理學與行為科學:£21,831
5)醫學,獸醫:£34,722
住宿費:大約£8,150 (取決於所選擇的宿舍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