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燧(1915年6月1日—1969年6月30日),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1934年張宗燧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及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兼中國科技大學教授等職。
張宗燧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特別是統計物理、量子力學、量子電動力學和量子場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宗燧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15年6月1日
- 逝世日期:1969年6月30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英國劍橋大學
- 主要成就:1957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代表作品:《電動力學和狹義相對論》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5年6月1日,張宗燧出生於浙江杭州。幼時家居上海,五歲進學,後入育才中學,受戴鐵君先生啟蒙,對數理產生興趣,表現出卓越的學力。
1930年,張宗燧年十五歲,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31年,張宗燧轉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受吳有訓、趙忠堯等名師指導。
1934年,張宗燧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進入清華研究院,同年報考庚子賠款出國留學。
1935年,物理專業名額僅一人,吳師建議張宗燧改考天文專業,張宗燧從命,經短期速成,即考取美庚款,後去紫金山天文台實習半年,準備赴美。然而,張宗燧有宏志於數學和理論物理,以當時國際學術水準,歐洲高於美國;於是他放棄“美庚款”。
1936年,張宗燧報考“英庚款”數學專業,第四屆“英庚款”數學專業兩名取生為許寶騄和張宗燧。
1938年,福勒薦張宗燧去丹麥尼爾斯·波爾(N.Bohr)領導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這裡,他受到現代物理學先驅人物狄拉克(Dirac)、泡利(Pauli)、羅森菲爾德(Rosenfeild)、維克(Wick)、莫勒(Moller)、威爾遜(A.H.Wilson)等的影響,張宗燧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事新興的理論物理學的研究。
1939年,張宗燧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在沃爾夫岡·泡利身邊工作,寫出了他的第一篇量子理論的學術論文《包含介子的過程對於方位角的依賴》。正當張宗燧留英公費期滿,延長一年又未獲準之時,尼耳斯·玻爾表示願意留他在哥本哈根實驗室工作,以解決生活問題。但張宗燧歷來不太喜歡做實驗,又因為歐洲局勢很緊張,擔心戰事擴大回不了祖國,於是謝絕了尼耳斯·玻爾的關照,於1939年秋告別了哥本哈根,,幾經輾轉回到了重慶,當上了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
1945年,抗戰勝利,時年三十歲的張宗燧受李約瑟推薦,以英國文化協會高級研究員身份赴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科學研究。
1946年至1947年,張宗燧他在劍橋完成四篇高水平的論文,他提出要在劍橋開課,狄拉克予以支持並安排他講授場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步上劍橋講壇。
1947年,狄拉克推薦張宗燧到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作短期研究。
1948年,張宗燧應邀到費城的卡內基高等工業學校任教;由於簽證的延誤,而同時北京大學又向他發出了聘書,所以他於當年秋天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回國後完成的《合乎相對論的場論》一文,發表在美國的《物理評論》上。
1951年,由於他擅長數學在物理學中的套用,開始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1956年底,華羅庚建議調宗燧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一級研究員,兼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
1957年,張宗燧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理化學部)。
1969年6月30日,張宗燧因受極左路線的迫害而死,僅54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統計物理領域
20世紀30年代,張宗燧在中國國外對統計物理進行了不少研究,在在“合作現象”領域,特別是關於“固溶體的統計理論”等方面取得創見性成果,發表了《貝特的有序—無序相變理論在合金上的推廣》及《一個系統的位形數目與合作現象》等10餘篇論文;並於回國後繼續在合作現象和量子系統的各態歷經問題等研究方面取得有價值的成果。
在統計物理學方面,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張宗燧與王德懋、許永煥為研究合作現象而建立的一個方法,它可以用來求固溶體(或類似的物體)的位形自由能。張宗燧在《量子系統的Ergodic定理》(《物理學報》,14,1958)一文中做了有關於量子系統的各態經歷(Ergodic)定理的討論。他在《相對論的量子力學中一些運算元的計算》第一篇及第二篇中,考慮了相對論的量子力學與不齊次羅倫茲變換群的表示之間的關係。
- 量子場論方面
20世紀30年代後期,張宗燧進行量子場論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場論的形式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高階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場論等方面很有創見,取得多項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1939年秋開始張宗燧在重慶中央大學任教的六年間,他繼續從事量子場論和統計物理方面的研究,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及美國《化學物理雜誌》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九篇。他為量子場論形式體系的建立,做出了出色的貢獻;在高階微商、高自旋粒子理論方面,也有若干前沿性的工作。他的代表性的論文,如《標量介子的性質》、《δAμ/δxμ=0的量子電動力學》,和後來的《含有高階導數的場論》等,都受到了國際理論物理學界的重視。
1949年之前這些方面他曾發表論文10餘篇。1949年中國解放時,正值量子場論取得一大進展以後,1948年出現了避免量子場論中發散困難的重正化理論。因此解放後的最初一段時間中國量子場的研究是在這一領域中進行的。在理論的數學形式方面,可以張宗燧的《On Weiss's Theory of Fields》(《物理學報》,7,1949)、《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論》(《物理學報》,14,1958)兩篇文章為代表。1952年以後,重正化理論的研究及其套用,基本告一段落,量子場的研究轉入別的領域。
張宗燧具有代表性的另一工作是套用狄拉克在1938年提出電子的古典理論時所創造的方法,討論粒子在標量介子場作用下包含有輻射阻尼效應的經典運動方程。《質點的經典運動》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此外,在洛倫茲(Lorentz)群的表示方面也進行了研究,發表了《相對論量子力學中一些運算元的計算》第一篇和第二篇(《數學學報》,3,1953)兩篇論文。
- 非定域的研究
在非定域的研究方面,張宗燧的工作具有代表性,曾經比較了二種含有高價微商的量子場論。這可參見他的論文《含有高次微商的量子理論》。由於進一步討論高自旋粒子波動方程時感覺有消除輔助條件的需要,張宗燧寫了《分析力學中正則方程的簡化》(《物理學報》,12,1956年)。
在數學所工作期間,張宗燧對“微擾展開的解析性和色散關係”等課題,著重力進行研究,前後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 學術論著
張宗燧共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科學著作三本。
人才培養
1952年,張宗燧被排擠到北京師範大學。在師大四年工作期間,張宗燧教授理論力學、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力學等主要課程,在《物理學報》、《數學學報》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九篇,為提高該校理論物理的教學和研究水平,作出了貢獻。
又與胡寧、朱洪元先生舉辦的量子場論討論班,培養了一批中國自己的粒子物理理論人才。宗燧求才若渴,中國場論學科的帶頭人戴元本、候伯宇、朱重遠,都是他當年選拔的研究生。
張宗燧在北京大學講授熱力學和原子核物理,並指導研究生,後來為中國國防科學作出重大貢獻的于敏教授,就是他的第一個研究生。
社會任職
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個人生活
1938年秋,張宗燧學業一結束,便於這年冬天來到丹麥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師從尼耳斯·玻爾,繼續他的統計物理學論文。張宗燧住在尼耳斯·玻爾家裡,獲得尼耳斯·玻爾的信任。尼耳斯·玻爾十分稱讚張宗燧出眾的才華,對他非常友好。當時,尼耳斯·玻爾的兒子阿·玻爾(A.Bohr)也在求學,兩人年輕人很快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多少年之後,已經領導丹麥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阿·玻爾,來到了中國訪問,每次都要同他的老朋友張宗燧相見。
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張宗燧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1962年,尼·玻爾的兒子,著名理論核物理學家阿·玻爾(A.Bohr)來華講學。張宗燧在哥本哈根時,阿·玻爾還在上中學,兩人年歲相近,私交甚好。阿·玻爾見到宗燧時,隨便問起了中國是否實行配給棉布的布票制度。張宗燧從不過問家務,不知道天下有布票,於是隨口答道沒有那回事。回家之後,他從妻子那裡知道實情,卻為自己說了不實的話而痛苦,第二天又去賓館向阿·玻爾做了更正。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竟是“裡通外國”的大罪行。
張宗燧與北京農業大學化學系助教傅素冉女士結婚,育有一子張洪青。1951年,“思想改造”和政治運動接踵而來,張宗燧受父親張東蓀的株連,遂成北大批判的重點。他不明白在美國發表學術論文是“不愛國”的道理,因此不斷地檢討,卻又不能過關;許多不實之辭,更刺傷了他的自尊心,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不久他與傅素冉女士離異。到數學所後,宗燧為有了安定的研究環境,而十分高興,並與包坤鐸女士結婚,育有次子張敏。
人物評價
張宗燧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教學中成績顯著,獲得大家好評。他先後培養研究生多人,他的學生正在中國各有關科研領域內發揮著骨幹的作用。張宗燧熱愛祖國,在解放前夕毅然回國,他擁護黨和社會主義,他熱愛科學,刻苦鑽研業務,在理論物理的研究和培養人才方面,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在哥本哈根的半年來,張顯示了很高的學術才能和人品……他在莫勒教授指導下,研究了核理論新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β蛻變現象。張在處理新的複雜的數學方法上表現出十分不平常的水平,並且還能最透徹地理解其物理內涵。”(1939年1月在一封推薦信中,玻爾寫道)
張宗燧是中國最早從事量子場論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他的上述工作,在國內外的科學專著和論文中曾多次被引用。是第一位在劍橋大學開課的中國人。
張宗燧本是一個為學嚴謹的完美主義者,常說複雜的物質世界,能為理論物理的數學方程表述,無比美妙;從事研究是人生的最大享受,也是他生命的支撐點。因此當獲知多年積累的研究筆記,被抄家抄走而遺失時,傷心欲絕,從此無以入眠,身體逐漸衰弱。而無休止的鬥爭折磨,更使他無以忍耐。一個極為自信的學者,竟墮入極度的失望之中,於是服用過量安眠藥自盡,結束了輝煌而又委屈的一生。
張宗燧畢生以國際一流水平鞭策自己,卻很少言及治學的經驗。他反對急功近利,惟以為心態平和,才能有所創見。他天賦甚高,卻又深信熟能生巧,因此畢生勤奮有加,事事精益求精,遺有論文五十餘篇和專著兩冊。張宗燧率真坦蕩,既有科學的直覺,便無法苟且政治之歪曲。他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西方的和蘇聯的學者,皆能相處,亦能較量。他在失望中過早離絕人世,但他的學識和成就,正直與冤屈,都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有鑒於統計物理合作現象理論和建立量子場論形式體系的重要貢獻,宗燧在國際理論物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成為劍橋哲學會會員,並被錄入美國《世界名人錄》(1950年版)。是中國較早從事量子場論研究的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