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秉權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省黃岡縣樊口鎮
- 出生日期:1903年2月27日
- 逝世日期:1988年9月27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
人物履歷,個人生平,相關研究,參與創建,教學科研,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履歷
霍秉權,字重衡,1903年2月27日出生於湖北省鄂州市樊口一個小商人家庭。早年在私塾讀書,後獨身到鄂城縣寒溪中學讀國中。高中畢業後,考入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1929年在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即留校任助教。1930年考取湖北省公費留學英國,先後在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從事物理學研究工作。1935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1943年赴美國華盛頓卡內基(Carnegie)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1944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6—1949);東北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1952);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1952—1955)。1956年到河南省籌建鄭州大學,歷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還當選為第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兼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河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河南省第四、五屆副主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河南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
個人生平
1988年9月27日病逝於南京,享年86歲。
改進威爾遜雲室,提高雲室功能
1930年,霍秉權在南京中央大學任助教,當時他身處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看到西方工業革命之成就,決心走科學救國之路,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他立志研究原子物理。經考試取得了湖北省留英官費。1931年初春,霍秉權進入英國倫敦大學物理系學習和研究。當時他注意到劍橋大學物理系C.T.R.威爾遜(Wilson)教授在“雲室”上開展的物理研究工作很有意義,經過反覆考慮,決心節衣縮食,轉入劍橋大學學習、研究(因劍橋費用較高),並立志研究原子物理。
1931年仲春,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的威爾遜教授收到了霍秉權要求到劍橋作研究生的申請書,很快覆信表示願意接受他作為自己的研究生。霍秉權進入劍橋大學研究院後,被導師發明的“威爾遜雲室”所吸引。一向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的徑跡居然可以通過“雲室”被拍攝下來。霍秉權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雲室”旁邊,從這裡不斷獲得關於微觀世界的新知識。但他同時發現這個聞名世界的“雲室”並不完善,上下跳動的滾筒不容易掌握,影響了“雲室”的功效。對這個問題,許多人束手無策。霍秉權不畏勞苦,多次進行假設和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用橡皮膜代替銅筒(活塞),解決了疑難問題。用橡皮膜代替原來的活塞後,使壓力空氣通入氣缸內的橡皮膜下部,橡皮膜立即膨脹,迫使蒸氣通過銅絲網,以消除紊流,再進入雲室內。這種方法密封性好,膨脹速度快,並可減小畸變現象,大大提高了雲室的功效。威爾遜認為霍秉權的這一成就非常突出,親自著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介紹。
1934年霍秉權首次在英國劍橋大學科學雜誌上發表《水銀在各種溫度下蒸氣凝結的現象》,1934年又發表《簡便雲室之原理及製造》,1935年發表《用雲室研究Thc的β射線之能量分配》等論文。
相關研究
研製我國第一台“雙雲室”宇宙線探測器
1934年初夏,霍秉權接到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忠堯來信,邀請他到清華大學任教,同時,由於當時湖北省經費拮据,停發湖北省在英留學人員的經費。於是,他於1934年8月啟程回國。在途中抓緊機會前往英、法等國實驗室訪問。霍秉權從1935年2月起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經嚴濟慈介紹參加中國物理學會,任總會常務理事。
霍秉權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講授普通物理學、近代物理學和電磁學,同時致力於科學研究。他自製成小“雲室”,並於1936年在《中國物理學報》上發表了《放射性元素Ra-Eβ-射線的能量分布》的科學論文。當時中國貧窮落後,放射性元素極端缺乏,他不得不放棄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宇宙射線上。
宇宙射線是存在於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流,它包含著豐富的基本粒子和原子核成分,人們可以利用這種天然的高能粒子流發現新的基本粒子和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宇宙線本身也是宇宙空間天體演化過程的產物,它的產生又為人們提供了天體演化過程的寶貴信息,因此可以用來進行天體物理研究。霍秉權為了研究宇宙射線,1936年在“雲室”的基礎上做成了“雙雲室”,用以觀察宇宙射線,並準備結合計數管作為宇宙射線探測器。用這種“雙雲室”觀察宇宙射線,其徑跡清晰,性能良好。他的這一創造得到國際著名物理學家N.玻爾和霍秉權的導師威爾遜的充分肯定。他的研究成果於1937年寫成題為《雙雲室研究宇宙射線》的論文,但因抗戰未能送出。
當時,國家內憂外患,使科研工作遇到極大困難。日本侵略軍的魔爪伸進我國,北平即將失陷。1937年8月清華大學遷往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遷至昆明更名西南聯合大學)。霍秉權在離開清華園科學館以前,眼看著自己嘔心瀝血剛剛製成的“雙雲室”,由於體積大、附屬檔案多而無法運走,十分痛心,又別無他法,只好忍痛離去。他隨身帶著裝有50mg放射性元素的鉛罐,乘火車先到長沙,於1938年2月再遷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環境極端險惡,他仍然頑強地工作,繼續製作“大雲室”,研究宇宙射線。
1943年9月,霍秉權得到休假一年的機會,去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做加速器研究工作一年,於次年8月回國,繼續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1946年秋,清華大學遷回北平,霍秉權任物理系主任,主持重建教學實驗室等艱巨的恢復工作,使教學很快步入正常軌道,並大力恢復科研實驗室。至於霍秉權本人的研究工作,他抱著一線希望來到科學館,而“雙雲室”已不復存在,就連附屬檔案也被日本侵略軍搶走。當時通貨膨脹,物資奇缺,在既無錢、又無人的情況,要重建“雙雲室”實難如願。
參與創建
參加創建河南省第一所綜合大學——鄭州大學
1951年,霍秉權服從國家建設的需要,毅然離開服務多年的清華大學,去東北工學院任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做建系工作。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後,他又轉入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任教授,參與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直到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1955年教育部調霍秉權參加鄭州大學籌建工作,1956年全家即搬往鄭州。鄭州大學是一所新建大學,一切從零開始。作為校長助理的霍秉權為將鄭州大學辦成“四年制”綜合大學,克服了重重困難,並千方百計籌建物理系。他首先從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帶來了一批有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和應屆畢業的品學兼優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進而親自到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校物色具有一定業績的中年骨幹教師。同時與北京儀器進口公司等單位聯繫訂購科研儀器,連夜查閱國內外理工大學發展及現狀資料,提出專業設定規模,並組建“原子核物理”、“金屬物理”、“理論物理”、“無線電物理”、“半導體物理”等5個專門化教研室,還為建立十幾個實驗室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具體工作。並自編教材,親自為一年級大學生開設普通物理課。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發現人才,選拔人才,特別對那些踏實、不講空話、刻苦認真、學業優秀的學生,給於重點幫助。他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提高,親自聽課,具體指導,青年教師們在業務上有問題常找他請教,在生活上有困難也向他求援,他從不拒絕,也從未談起他對別人的幫助。他雖身為教授,也積極參加學校各種政治活動和勞動鍛鍊,從不搞特殊化。為了促進物理系的科研工作,進行學術交流,他積極邀請國內物理學家到河南省作學術報告。受到與會者特別是年輕學生的熱烈歡迎。由於霍秉權的積極努力,鄭州大學物理系的教學與實驗迅速走向了正規化。
教學科研
霍秉權在教學科研中,深知教育事業必須有高質量的後備梯隊補充,才能不斷使工作得到新的進展,因而他又向其他有關單位求助。曾先後和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趙忠堯教授、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胡濟民教授、蘭州大學近代物理系徐躬耦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梅鎮岳教授、南京大學物理系施士元教授、武漢大學物理系王治梁教授等進行聯繫,派出一批青年教師到這些重點大學進修,同時自己招收研究生進行專門指導。為辦好鄭州大學物理系,給社會主義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要在一所新建的高等學校開展現代化的尖端科學研究,困難可想而知,即使這樣,他仍然幹勁十足。在他的積極參加和指導下,研究原子物理的重要儀器——靜電加速器於1959年完成了主體部分的製造。為研究宇宙射線,他又提出大膽的構想,派專人赴焦作下礦井,進行調查研究。同時他還帶領青年教師大力進行了原子核能譜學實驗室的建設。
1962年,我國的第二個長遠科研規劃中,鄭州大學物理系承擔了宇宙線和原子核能譜的科研任務。當時經費由國家調撥,研究人員由剛畢業的物理專業研究生中選拔。在霍秉權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安裝成兩台譜儀,1965年對自製的探測基本粒子的“多板雲室”和“火花室”進行了組裝和調試。1966年5月,當我國進行核爆炸試驗時,他和一些青年教師在河南省衛生防疫站的協同下,在原子核能譜實驗室多道脈衝幅度分析器上,進行了核爆炸裂變產物高空降落物的能譜分析。這一工作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的好評。
1966年6月以後,“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捲鄭州大學,霍秉權深受迫害,被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撤銷了一切職務。但最使他痛心的是,好不容易建成的原子核能譜實驗室被破壞,在中國科學院直接幫助下研製的“多板雲室”探測器也被扔入茅廁。鄭州大學物理系被搞得既無“物”也無“理”。霍秉權堅信搞科研沒有罪,搞基礎研究沒有錯。他多次鼓勵青年教師們一定要有事業心。在連一間辦公室,一張寫字檯也沒有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每天到資料室查閱中外資料,時刻關心著宇宙射線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的進展。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霍秉權重新煥發了青春。1977年,他赴北京,登黃山,到廬山,多次參加中國科學院召開的重要會議。同年8月在“宇宙線學科規劃預備會議”上,他主動為鄭州大學物理系爭取到了宇宙線、宇宙線物理理論、高能粒子探測器——火花室和氖管描跡室的研製等項科研任務。在他的指導下,這幾項科研任務有的已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國內少有的氖管描跡室的核心部分業已研製成功。1978年“全國超高能宇宙線物理會議”在昆明召開,大會專門邀請霍秉權前去參加會議。當他回到離別33年的西南聯合大學舊址時,不無感慨地說,“世界真是大變了”。1979年又遇到了科研經費不足的困難,他利用在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間隙,前往中國科學院高能研究所籌集經費。由於當時高能研究所經費也不充足,因而沒有得到任何結果。然而他並不灰心,繼續從其他途徑尋找經費來源。為科研鋪路,忙碌奔波。
霍秉權的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首肯,早在1954年就應邀列席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曾到周恩來總理家作客。曾以特邀代表的身份,與長子霍裕平同時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在與會同行中傳為美談。
1979年12月霍秉權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在重建高能研究室繼續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又招收兩名研究生進行培養,同時積極支持建立穆斯堡爾譜學實驗室,為教學和科研開創新的局面。
霍秉權在改革開放的政策鼓舞下為實現自己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建立一個小型的高能宇宙線物理實驗室和一個教學、科研、套用相結合的核能譜學實驗室、為使物理系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他辛勤的工作,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簡歷
1903年2月27日 出生於湖北省鄂州市樊口。
1929年7月 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29—1930年 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任助教。
1930—1931年 在美國倫敦大學做研究工作。
19311934年在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院做物理研究工作。
1935—1951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系主任(1946—1951)、代理教務長(1948—1949).
1937—1946年 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代理敘永分校主任(1940—1941)、代理物理系主任(1946)。
1951—1952年 任東北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1955年 任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教授。
1955—1988年 任鄭州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兼校長助理,後任副校長。
1978—1984年 任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
1979—1986年 任中國高能物理學會理事,河南省物理學會理事長、河南省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
1988年9月27日 病逝於南京。
主要論著
1 P.C.Ho(霍秉權).Condensation phenomena in mercury vapour.Cam-bridge Phil.Soc.Proc.,1934(30):216—222.
2 P.C.Ho and E.C.Halliday.Simple type of Wilson cloud chamber.Cambridge Phil.Soc.Proc.,1934(30):201—207.
3 P.C.Ho.Upper limit of thorium C十C”beta-ray spectrum.CambridgePhil.Soc.Proc.,1935(31):119—125.
4 P.C.Ho and M.H.Wang.Beta-ray spectrum of radium E.ChineseJ.of Physics,1936(2):1—7(in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