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與新粒子的產出。 原子概念 原子論 是元素派學說中最簡明、最具
科學性 的一種理論形態。英國
自然科學史 家
丹皮爾 認為,原子論在科學上“要比它以前或以後的任何學說都更接近於現代觀點”。原子論的創始人是愛利亞人(一說阿布德拉人)留基伯,他是
德謨克利特 的老師。古代學者在論及原子論時,通常是把他們倆人的學說混在一起的。由於留基波生平不詳,且其學說也為德謨克利特發展和完善,因此德謨克利特被公認為原子論的主要代表。
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虛空”。“原子”在希臘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謨克利特用這一概念來指稱構成
具體事物 的最基本的物質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滿和堅實”,即原子內部沒有空隙,是堅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
德謨克利特 認為,原子是永恆的、不生不滅的;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原子處在不斷的運動狀態中,它的惟一的運動形式是“振動”;原子的體積微小,是眼睛看不見的,即不能為感官所知覺,只能通過理性才能認識。
近代發展 1897年,英國科學家
湯姆遜 在實驗中發現了電子,1911年歐內斯特·盧瑟福由
α粒子 大角度
彈性散射 實驗,又證實了帶正電的
原子核 的存在。這樣,就從實驗上證明了
原子 的存在,以及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理論。
1932年,
查德威克 在用α粒子轟擊核的實驗中發現了
中子 。隨即人們認識到原子核是由
質子 和中子構成的,從而得到了一個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基本的
結構單元 ——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統一的世界圖像。
相對論
量子力學 預言,電子、質子、中子、中微子都有質量和它們相同的
反粒子 。第一個反粒子——
正電子 是1932年,
安德森 利用放在強磁場中的
雲室 記錄
宇宙線 粒子時發現的,50年代中期以後陸續發現了其他粒子的反粒子。
湯川最初提出的介子的電荷是正的或負的。1938年,凱默基於實驗上發現的
核力 的電荷無關性的事實,發展了稍早些時候出現的
同位旋 的概念,建立了核力的對稱性理論。
從此以後人類認識到的
基本粒子 的數目越來越多。就在1947年,
羅徹斯特 和
巴特勒 在宇宙線實驗中發現v
粒子 (即
K介子 ),這就是後來被稱為
奇異粒子 的一系列新粒子發現的開始。由於它們獨特的性質,一種新的
量子數 ——
奇異數 的概念被引進到粒子物理中。在這些奇異粒子中,有質量比
質子 輕的奇異
介子 ,有質量比質子重的各種
超子 。在地球上的通常條件下,它們並不存在,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藉助從太空飛來的高能量
宇宙線 才能產生。
這些發現了的基本粒子,加上理論上預言其存在,但尚未得到實驗證實的
引力場 量子 ——
引力子 ,按相互作用的性質,可分成引力子、
光子 、
輕子 和
強子 四類。為了克服宇宙線流太弱這個限制,從50年代初開始建造能量越來越高、流強越來越大的
粒子加速器 。實驗上也相繼出現了新的強有力的探測手段,如大型
氣泡室 、
火花室 、
多絲正比室 等,開始了新
粒子 的大發現時期。
到了60年代頭幾年,實驗上觀察到的基本粒子的數目已經增加到比當年
元素周期表 出現時發現的化學元素的數目還要多,而且發現的勢頭也越來越強。1961年,由蓋耳-曼及
奈曼 類比化學元素周期表提出了,用
強相互作用 的對稱性來對
強子 進行分類的八重法分類不但給出了當時已經發現的強子在其中的位置,還準確地預言了一些新的粒子,如1964年用氣泡室實驗發現的
Ω粒子 。八重法很好地說明
粒子的自旋 、
宇稱 、電荷、
奇異數 以及質量等靜態性質的規律性。
在此階段中,證實了不單電子,所有的
粒子 ,都有它的
反粒子 (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自身)。其中第一個帶電的反
超子 是由中國的
王淦昌 等在1959年發現的。此外,還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壽命極短經
強作用 衰變的粒子——
共振態 。
基本粒子 大量發現,使人們懷疑這些基本粒子的基本性。基本粒子的概念,面臨一個突變。
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對微觀世界理性認識的最大進展是量子力學的建立。經過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量子力學能很好地解釋
原子結構 、
原子光譜 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
光的吸收 及輻射等等現象,特別是當它同狹義相對論結合而建立相對論性量子力學以後,它已經成為微觀世界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的一個基本理論。
並非所有的
基本粒子 都是“基本”的想法,最早是在1949年由費密和
楊振寧 提出的。他們認為,
介子 不是基本的,基本的是
核子 ,而介子只是由核子和反核子構成的結合態。1955年,
坂田昌一 擴充了費密和楊振寧的模型提出了
強子 是由核子、
超子 和它們的
反粒子 構成的模型。
1961年,在實驗上發現了不少
共振態 。1964年,已發現的基本粒子(包括共振態)的種類增加到上百種,因而使得蓋耳-曼和茲
韋克 提出,產生對稱性的基礎就是構成所有強子的構造單元,它們一共有三種,並命名為
夸克 。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宇宙線中、加速器上以及在岩石中,都進行了對夸克的實驗找尋,但迄今還沒有被確證為成功的報導。在60年代和70年代,有更多的能量更高、性能更好的加速器建成。雖然在這些加速器上沒有找到夸克。但卻得到了間接的,但是更有力地說明夸克存在的證據。
與
強子 的數目急劇增加的情況相反,自從1962年利用大型
火花室 ,在實驗上證實了兩類
中微子 之後,長時間內已知的
輕子 就只有四種,但是到了1975年情況有了改變,這一年
佩爾 等在正負電子對撞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輕子,它帶正電或帶負電,達
質子 的兩倍,所以又叫
重輕子 。與它相應,普遍相信應有另一種中微子存在,但是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
夸克理論 提出不久,就有人認識到強子的
強相互作用 和
弱相互作用 的研究應建立在夸克的基礎上,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強子的結構特性和各種過程中的
運動學 特點,才能正確地解釋強子的壽命、寬度、
形狀因子 、截面等動態性質。1965年,中國發展的
強子 結構的
層子模型 ,就是這個方向的首批研究之一。層子的命名,是為了強調物質結構的無限層次而作出的。在比強子更深一層次上的層子,就是夸克。近20年來,
粒子物理實驗 和理論發展的主流,一直沿著這個方向,在弱作用方面,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
強作用 方面,也有重大的進展。
1967~1968年,
溫伯格 、
薩拉姆 闡明了作為
規範場 粒子是可以有靜止質量的,還算出這些靜止質量同弱作用耦合
常數 以及
電磁作用 耦合常數 的關係。這個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預言弱
中性流 的存在,而當時實驗上並沒有觀察到弱中性流的現象。由於沒有實驗的支持,所以當時這個模型並末引起人們的重視。
發展現況探索新粒子新物理 粒子物理已經深入到比強子更深一層次的物質的性質的研究。更高能量加速器的建造,無疑將為粒子物理實驗研究提供更有力的手段,有利於產生更多的新
粒子 ,以弄清
夸克 的種類和
輕子 的種類,它們的性質,以及它們的可能的內部結構。
探索自然界的微觀粒子的巨觀效應存在,自然界‘新粒子+新物理粒子’已經產出,當今正是新物理儀器應有的新探索新時代,誰先探索新粒子新物理就會擁有‘未來’新材料的新套用的科學。
弱電 相互作用統一理論 日前取得的成功,特別是弱
規範粒子 的發現,加強了人們對定域規範場理論作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論的信念,也為今後以高能
輕子 作為探針探討強子的內部結構、夸克及
膠子 的性質以及
強作用 的性質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在今後一個時期,
強相互作用 將是粒子物理研究的一個重點。
把
電磁作用 、弱作用和強作用統一起來的大統一理論,近年來引起相當大的注意。但即使在最簡單的模型中,也包含近20個
無量綱 的參數。這表明這種理論還包含著大量的現象性的成分,只是一個十分初步的嘗試。它還要走相當長的一段路,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理論。
另外從發展趨勢來看,粒子物理學的進展肯定會在宇宙演化的研究中起推進作用,這個方面的研究也將會是一個十分話躍的領域。
很重要的是;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實驗物理 與
理論物理 並存,粒子物理學也不例外,粒子物理也體現為
粒子 量子 的哲學語言。因此,新的粒子
加速原理 和新的探測手段的出觀,將是意義深遠的。並自然界自存在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制,為發現新的物理粒子”新粒子“開創新的高能物理探索。體現為交叉的科學學科套用。
涉及實驗物理,理論物理,粒子天體物理,計算物理,加速器,
發展方向 按照理論的相似性進行分類如下:
統計格點模型;
對撞和探測(BEPC,BES)結果的研究與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