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89年4月26日,
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根斯坦出生於當時是
奧匈帝國的
維也納。父親
卡爾·維根斯坦是歐洲
鋼鐵工業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Leopoldine Kalmus),
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
路德維希在8個子女中排行最小,有著四分之三的
猶太血統,於
納粹吞併
奧地利後轉入英國籍。
維根斯坦自幼跟隨兄姊在家裡接受教育,然而親職教育的結果卻無法使其達到正規高中的接納標準。直到1903年,在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
林茨的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和
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學,不過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兩位重要人物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維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在度過了3年的不愉快後,更帶著高考的落敗離開了這裡。
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10歲時就制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志向在於
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
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玻爾茲曼於1906年
自殺,使得維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
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
弗雷格後,維根斯坦聽從了這位
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
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根斯坦作為
志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
邏輯哲學論》的初稿。《邏輯哲學論》後,他認為所謂的
哲學問題已被解決,於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國小教師。
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根斯坦在這裡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傢伙”,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傢伙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職位。
作國小教師“失敗”之後,維根斯坦先是在一個
修道院里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根斯坦獲得了
建築師的身份。
1927年,維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
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
石里克、
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
1928年春,在聽了
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維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
1929年,維根斯坦重返
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
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
前列腺癌的維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諾曼·馬爾科姆形容這句話是“出奇的感人的話語(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在劍橋大學教師墓地為維根斯坦舉行了一個天主教葬禮。杜瑞後來說他一直困擾於這樣安排葬禮是否合適。
去世後由弟子安斯康姆和
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了
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
哲學研究》。
維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
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富有激情、深刻、熾熱並且有統治力。
個人作品
邏輯筆錄(Notes on Logic, 1913)
邏輯哲學導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
小學生的字典(Worter-buch fur Volksschulen, 1926)
哲學文法(Philosophische Grammatik)
哲學評論(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維根斯坦與維也納學圈(1929-1932記錄)(Wittgenstein and Vienna Circle, 1967)
維根斯坦的講課, 1930-1933
藍皮書, 1933-1934
褐皮書, 1934-1935哲學研究, 1936-1945
數學基礎評論(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1936-1945)
美學, 心理學及宗教信仰的講課及會話(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1938)
論確定性(On Certainty, 1969)
顏色評論(Remarks on Color, 1978)
關於數學基礎的評論
維根斯坦劍橋講演集
一種哲學的考察
論數學的基礎
心理學哲學評論雜評
紙條集
關於倫理學的講演以及其他
心理學哲學最後著作
人物影響
維根斯坦二十年代初在哲學界開始嶄露頭角。早年他曾受
羅素的影響而成為
邏輯經驗主義的先驅之一,後來他脫離了該哲學流派而成為
日常語言哲學的主要代表。維根斯坦早期所堅持的邏輯經驗主義和後期所堅持的日常語言哲學是
實證主義哲學中的兩個不同流派。他們都認為,認識不能超越於經驗之外。
邏輯經驗主義主張經驗證實的原則,語言,語詞、語句的意義是由它們所對應的經驗事實決定的,而真理就是命題和經驗事實的一致,真理的標準在於經驗的證實。日常語言哲學主張日常語言分析的原則,語言、語詞、語句未有獨立的概念本質,它們的意義是由人們日常習慣中所約定的語言規則所設定的。
維根斯坦的哲學曾經震動了西方哲學界,許多與他同時代的和在他之後的
西方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包括他的老師羅素也曾—度接受了他的哲學。維根斯坦在
現代西方哲學界獨樹一幟,其影響經久不衰。他不僅對邏輯經驗主義哲學、日常語言哲學的發展,而且對哲學方法論,邏輯學(尤其是數理邏輯)的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近些年來,西方許多國家湧現出一大批研究維根斯坦哲學的專家,學者,出版了大量的專著文獻。奧地利還多次舉辦了國際維根斯坦專題討論會。在西方哲學界,有人稱他的哲學為上一世紀
唯心主義哲學轉變為本世紀分析哲學的“革命”;也有人稱他是把現代哲學方法“推進到決定性轉折的第一人”。
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今日偉大思想》1979年卷和1980年卷把他列為二十世紀社會科學六十二項重大成果(其中哲學為五項)的代表之一。總之,現代西方哲學家們對維根斯坦的評價雖是眾說紛紜,但維根斯坦在現代西方哲學界的重要地位是不應忽視的。
思想分析
維根斯坦是語言學派(大約相當於
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哲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他想揭示當人們交流時,表達自己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他主張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是整個文明的基礎,哲學的本質只能在語言中尋找。他消解了傳統形上學的唯一本質,為哲學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他的主要著作《
邏輯哲學論》和《
哲學研究》分別代表了橫貫其一生的哲學道路的兩個互為對比的階段。
前者主要是解構,讓哲學成為語言學問題,哲學必須直面語言,“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哲學無非是把問題講清楚。
後者又把哲學回歸哲學,在解構之後是建構,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本質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在“遊戲”中理解遊戲。
邏輯
維根斯坦他的前後期思想轉變很大,他在《哲學研究》序言中說明前期著作犯了嚴重的錯誤。當然,他也說過要把前後期著作對比,以前期著作作為背景來理解後期哲學。
維根斯坦思想轉變來源於他自己的長期的獨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師或朋友的幫助。
他的獨立思考焦點在於如何成為一個“
形上學的自我”,一個可與世界進行不斷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師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則使他接觸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們的觀點對於純正安靜的邏輯世界是一種衝擊,因而也有助於維根斯坦走出純淨的邏輯世界,面向喧鬧的日常語言交流世界。
沉默
名言: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
在維根斯坦的思想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名詞,那就是沉默。
何謂沉默?就是指對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閉口不言,把言語滯留在心裡而不表達出來。
在哪些環境下會保持沉默?維根斯坦認為當對象是無法言說之物時應保持沉默。
比如一個簡短的哲學理論,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因為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心裡雖然對它有個了解,但無從尋找合適的字眼去把這個理論解釋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導致沒有辦法把這個理論清楚地解釋出來。
再比如談論人生和理想這類虛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懸河,也難以說個明白、道個清楚。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生”或者“理想”的暢談也將各式各樣,沒有一個準確、統一、清楚的答案。
這類與實際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學家們稱作“神秘事物”。在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維根斯坦的思想來說,既然無法言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沉默。
人物評價
維根斯坦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對人類生存本質有著深刻的感知。早年
維根斯坦家族有著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父親卡爾·維根斯坦是長期的藝術捐助商,
勃拉姆斯、
馬勒等是這個被音樂充滿的家庭里的常客。維根斯坦家族成員中音樂天賦不算突出的路德維希其單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詣,同樣,被認為是有書面表達障礙的維根斯坦的文筆卻也十分精湛。
另外維根斯坦十分喜愛奧地利文藝評論家
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卻很早就與這位哲學家如影隨形,孤獨和抑鬱充滿了維根斯坦的一生。據其傳記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證,維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維希·維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
同性戀者,這其中的兩個兄長漢斯和魯道夫早年分別自殺,此後父親卡爾·維根斯坦雖然放緩了對子女們的嚴厲,青年路德維希卻仍然常常有令
羅素擔心的自殺傾向,據稱其本人參加一戰就是為了“體面地自殺”。他的另一個兄長庫特·維根斯坦在戰場上被俘前自殺,在戰爭里倖存但致殘的最後一位兄長,
保羅·維根斯坦,是著名的單臂鋼琴家。
維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沒有放棄對於哲學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几十載光陰,維根斯坦用來一生去領悟哲學,體驗哲學。上學、工作、參軍、做教授、演講......這些生活與工作都是他對哲學體驗與領悟的重要的歷程。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沒有脫離現實,而是走入現實,感受現實,總結現實,如此才造就了維根斯坦對自己的思想的不斷修正,避免了極端與偏激,做到真實與實際。事實即是如此——語言哲學的研究就是需要走進現實,維根斯坦也是這么做的。
對於維根斯坦,似乎不像
海德格爾一樣那么的有名氣,但事實上,許多人將其列為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就連時代周刊等的大眾傳媒都將其評價為最重要的世紀人物等等。
維根斯坦的思想在原創性方面無與倫比。他所主張的哲學革命非常徹底,以至於人們不敢相信,許多人會覺得這個很誇張。這樣一個超乎人們長期思維的論斷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無論如何,無論是追隨者或者是批評者,卻很少有超越他的革命思想。意思就是,無論是贊成或者是反對,幾乎沒有什麼人會繼續他的理論深入地研究與做下去。這點非常符合人性。人們喜歡且更容易接受一點一點的改進,常常會欣賞那些平庸但好像很有學問的學者,因為他們所想的正是一般人所想到的觀點,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說,人們從羅素、弗萊格那裡接受來的東西要比維根斯坦那裡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這樣一個極富創造性、思想極其前衛的人往往會使人敬而遠之。
事實上,有的時候許多人都會認為維根斯坦的哲學過於悲觀。按照他的前期理論,我們確實能夠有意義談論的事情無非是科學和邏輯能夠說清楚的,但是科學和邏輯能夠說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動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無法說的。這種感覺無疑非常深刻但令人很失望。其實這么看透現實的思想非常的令人感到難過和失望。在同一樣的為什麼我們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無法表達為真命題就內心感到難受和失望呢?難道所有東西都要說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徹嗎?什麼東西都捅破的那種直白與無力最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只有自己的嘆息。留點難得糊塗而重要的事情,維根斯坦其實是願意的。
維根斯坦在後期其實已經不再強調科學和邏輯了,他相信通過日常分析,特別是語言的分析來糾正我們的思考。但是在放棄胡言亂語和胡思亂想之後又剩下了什麼呢?據說只不過得到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實,人們稱為“生活形式”。在後期,他的思想樸素而有力,但是人們總是不僅僅需要樸實的理解,有的時候也需要荒謬的想像,其實意思就是人們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說同樣重要。事實上人們並不願意真正放棄胡思亂想,這種帶給生活一些刺激與激動的元素人們是不可能放棄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許多人說維根斯坦沒有徹底解決思想問題。不過,維根斯坦的創造性工作也在不斷地帶給人們許多靈感。
許多人認為維根斯坦的哲學談論方法更加接近古希臘,像
蘇格拉底那樣在靈感和直觀的鼓舞下肆無忌憚地談論或懷疑有可能想到的任意一個問題。而這點確實不太像現代的風格。事實上,哲學歸根到底是一種有邏輯的藝術,他一方面喜歡邏輯論證的走樣,以至於常常強詞奪理或者詭辯,一方面卻更關心思想的莫測的靈感。維根斯坦這樣的哲學家代表了一種肆無忌憚、靈活思考的哲學思想傳統,給人們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這也就是為什麼他作為一個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的閃光。
研究文獻
外文原著
馬爾康姆:《回憶維根斯坦》(Norman Malcolm,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
李步樓、
賀紹甲譯,
商務印書館,1984
范·皮爾森:《維根斯坦哲學導論》(C.A.Van Pearson,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
劉東、
謝維和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瑞·蒙克 (Ray Monk):《維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Ludwig Wittgenstein:The Duty of Genius),王宇光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鮑斯瑪(O.K.Bouwsma):《維根斯坦談話錄1949-1951》(Wittgenstein Conversations),劉雲卿譯,灕江出版社,2012
中文原著
《維根斯坦哲學述評》,
舒煒光著, 三聯書店,1982
《尋找家園──多維視野中的維根斯坦語言哲學》,
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維根斯坦:一種後哲學的文化》,
江怡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6,1998,2002
《走出語言的迷宮:後期維根斯坦哲學概述》,
王曉升著,社科文獻出版社,1999
《〈邏輯哲學論〉研究》,韓林合 著,商務印書館,2000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漁 著,上海三聯書店,1994
《維根斯坦:走出語言囚籠》,
張學廣編著,根據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遼海出版社,1999
《維根斯坦哲學──他的前期哲學的詮釋,批判和探索》,劉福增 著,台灣,1987
《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
陳榮波著,台灣,1982
《維根斯坦》,陳榮波 撰,
波爾森原著,台灣,1982
《維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譯者: 王宇光原著作者:(英) 瑞·蒙克,2011,浙江大學出版社
《維根斯坦之家》,亞歷山大·沃 著;鐘遠征 譯, 灕江出版社,2014
參考與注釋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p.2981;《德語姓名譯名手冊》p.670。
^韓林合
^Russell: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erfect example I have ever known of genius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passionate,profound,intense and dominating
^陳嘉映:維根斯坦後期思想
〔英〕金伯利·科尼什,戰爭的藝術
語言哲學
《邏輯哲學論》
《哲學研究》
真值表
伯特蘭·羅素
維也納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