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考證
查《
宗譜》載:“吳三公,名昱。因其兄弟多人,其排列第三,被菇民尊稱為吳三公,吳三公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3月17日出生於龍、慶、景三縣之交的龍巖村。吳昱的祖先於唐代由三(山)陰(今紹興)遷至龍巖,其世祖吳子瑛曾登第任紹興通判,世居龍巖,至德修仁。”吳三公系中原為躲避戰亂而隱居山林之望族賢人的後代,深受父輩傳統道德文化教育,智力超群,勤奮好學,胸懷大志,心地善良,他總結萬千菇民的制菇經驗,親自勘測選擇菇場,並從出生地龍巖村遷至後廣西洋村居住,專心致志從事栽培香菇的實踐,創製出一套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砍花法”和“驚蕈術”,並經常以降龍伏虎之精神鼓勵菇民與天奮鬥,成為菇民們的領袖人物。歷代菇民感念吳三公的功德,南宋鹹淳元年(1265),在後廣蓋竹村集資興建“顯靈廟”,祀吳三公為“菇神”。隨著香菇業的勃興,清乾隆三年(1738)又建
西洋殿,並規定每年農曆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六日至十九日為祭奉吳三公的香期。自此,菇神廟西洋殿香火日旺。三縣眾多的進香菇民慷慨解囊,集聚巨資,篩選浙南閩北地帶擅長石刻、木雕和從事土木建築的各路名師巧匠,對菇神廟西洋殿再作修葺改建。再建後的西洋殿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宏偉壯觀。可謂是浙、閩兩地較為罕見之傑作,具有濃厚獨特的地域建築風格和民族藝術色彩,是為菇鄉千百年來建築文化之精髓。
人類對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的出現,從驚恐不安到屈從崇拜,漸而祈求神靈保佑,擬成一種規律。菇民亦如此,前期菇民基本上是生存、勞作於深山密林的一群特殊勞作者,他們只以自己的勞作成果——香菇,交換糧食與生存必需品,生活之艱辛,生產力水平之低下,使他們無法從根本上認識與改造自然。他們把倒木砍花出菇,把這種真菌的繁衍,解釋為神靈對他們特有的恩賜,因為在他們所得知的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香菇更奇妙的東西了。尤其是他們在偌大的森林中世代勞作,發現除與他們同樣的菇民,能操作自如地利用砍花法,在倒木上長出香菇,而外省、外鄉人根本無從使用這一神秘的技藝時,更認為是神靈相助了。
菇民對神的虔誠的心理之形成,還在於對香菇作為一種
真菌之特殊的生產規律持一種模糊見解。與通常種子植物從播下種子、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絕不相同,香菇無根、無花,又捉摸不到種子,卻奇異地從樹皮下長了出來;它受自然界風、霜、雨、雪、雷、電、寒冬、酷暑之影響又那么大。風調雨順時,不僅他們親手完成砍花作業的菇樹密如魚鱗重疊地長出香菇來了,而且竟連那些非有意識栽培的死樹也出了菇;而當天氣長期乾燥或受到某種惡劣氣候影響時,這種乞求則表現為對神的寄託。所以說,中國菇神廟的產生與香菇這類真菌生物的奇異繁衍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假若香菇作為一個通常的農作物,神廟也就不致如此大規模地出現了。
菇神廟和菇神殿
龍、慶、景三縣(市)的菇神廟可分為菇山神壇、村落神殿和大型神廟等數類。菇神廟供奉的菇神主要有吳三公、
劉伯溫、“
五顯大帝”。 吳昱,即吳三公(1130-1209),吳三公就被人們神化為“菇神”。吳三公不僅是龍、慶、景三縣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創始人。香菇從野生轉變人為工栽培,發展至今成為全球性產業,給人類提供了新的蛋白質來源。這是一項歷史的創造,也是我們中華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基,即劉伯溫,字文成(1311-1375),出生於處州府青田縣南田村。以其雄才大略輔助朱元璋奪取政權,成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居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葉耀庭《菰業備要》和陳國鈞《菇民研究》二書中均載:“明太祖
朱元璋登基金陵,因久旱祈雨食素,苦無素菜。劉基進獻處屬土產香菇,帝食之甚悅。劉氏告以做菇方法,帝尤奇之,傳旨提倡各地種菇。”劉基為處州屬人,顧念處屬龍、慶、景三縣[當時景寧為青田屬內,明景泰三年(1452)從青田分出,單獨設縣]山多田少,地瘠民貧,惟長於種菇一業,乃乘間奏請太祖以種香菇為三縣之專利,他縣人不得經營此業。龍、慶、景菇民依賴菇業為生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劉氏為歷代菇民所稱頌,獲世人祀奉亦為菇神之一。菇鄉各大小菇神廟中均有“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做香菇”的對聯,這副對聯已在歷代菇民中廣為流傳。
“
五顯靈官”即“五顯大帝”。是我國南方農村供奉最為廣泛的神道。據傳:此神有兄弟五人,唐末起即受香火供奉,宋徽宗時賜廟,名“靈順”。宋代由庚加封至王。因其封號第一字為顯,故稱五顯公。他在兄弟中雖然排行最小,但菇民敬奉他能統領諸路神道,傳揚菇民生產技術,保佑菇民四季吉利、豐衣足食。因此以上三尊神道深受歷代菇民虔誠敬仰。
菇山神壇
為菇民上山時在
菇寮里供奉菇神的場所。此類菇神大多以木頭雕刻,或以泥塑成,長40—50厘米。由一寮之主從家鄉帶出,在菇山勞動時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要虔誠祭拜。其神位於菇棚中央,面向東方開門處,神壇左右及其上方張貼對聯,其內容大致為:正中長條是敕封善五顯靈官大帝之神位。以此為正中。
其左一:西洋祖殿吳三公
右一:國師青田劉伯溫
左二:本山福德土地正神
右二:南朝上殿七五大王
左三:左將千里眼師父
右三:左將順風耳師爺
左四:年月招財童子
右四:時日進寶郎君
此類菇寮門口一般尚有對聯及橫幅。對聯大多用:“鬧天京英雄第一,震地府孝義無雙”,橫幅為:“威震南天”。對聯或是“菇乃良材生百寶,菇神坐鎮授神術”、“蓬在青山重重進,廠放香菇疊疊生”等。
菇寮神位之排列,反映了特定歷史時代菇民的信奉和心態。菇民世代遠離家鄉,在千里之外的異鄉深山中生產,沒有任何可以戰勝惡劣環境的手段,唯有靠諸路神靈的保佑。於是在他們的祭壇上,也就供奉了歷史上值得崇敬和信賴的神靈。不論這些神靈是實有其人,或是歷史的虛構,只說明他們內心的一種寄託。這裡首先就是“五顯靈官”,也即“五顯大帝”,這是我國南方農村供奉最為廣泛的神道,而非菇民之獨有。據稱其有兄弟五人,唐末即有香火,宋徽宗年間賜廟曰“靈順”,宋代由庚加封至王。因其封號第一字為顯,故稱五顯公。據傳說,五顯公在兄弟五人中最小,菇民敬奉之原因是其統領諸路神道,傳揚菇民生產技術,保佑菇民四季吉利、豐衣足食。五顯靈官左側第一位是吳三公,其次是劉伯溫,即劉基,這就是全中國獨有的信奉現象,可見菇民對吳三公這虔誠心態。七五大王,相傳是一種能降服世間凶禽猛獸之神,菇民在嚴寒的冬日,在深山中勞作,各種各樣的野獸隨時會奪去他們的生命,也會侵害他們的香菇,除自身防禦外,藉助神靈制服它亦不失為一種可以值得自慰的手段。再後面,就得拜拜山神土地了。土地公保佑,一方香菇方能豐收,菇民吉泰,平安返鄉。至於千里眼、順風耳等等更是一種人人皆知的神靈,鎮邪避惡,好為善事,他們都是菇民的保護神。
村落神殿
是菇民區內明清以來廣泛建造的大大小小的吳三公殿。這種殿基本上是一村一個,每個殿40—50平方米,也有的只有2—3平方米,其中供奉的神像,大多為五顯靈官或吳三公,也有劉伯溫像,木雕泥塑都有。這類神殿供菇民下山返村或離家外出時祭祀用,香火十分興旺。“十年動亂”期間,此類神殿基本上被掃光,有的改作工房或灰鋪,有的因不許祭祀,缺乏維修而損毀。但在浩劫中,暗中保存殿內吳三公雕像的菇民也大有人在。
大型菇神廟
較大的菇神廟均為龍、慶、景三縣菇民合資興建,如龍泉鳳陽山、龍泉下田、慶元西洋村、景寧英川各有一處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神殿,這幾座神殿建築氣派宏大,工程難度也很大。
龍泉鳳陽山神殿,清乾隆年間由三縣菇民集資建成,坐落於江、浙兩省最高峰—海拔1921米的黃茅尖山凹處,與吳三公誕生地慶元的龍巖村毗鄰,為該三縣菇民區之正式中心。現該廟地址即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省鳳陽山—百山祖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原廟已在“十年動亂”期間損毀,現存基礎部分。而留存之廊柱、碑石、石門楣、石桌、石橫匾等仍散落於原處,廟內供奉祭品的一張石桌,直徑85厘米,支撐桌面為一十字型石樑,石樑的四角雕以獅子,均為各自分離的部件組裝而成,桌面厚僅十厘米,為一整塊大石頭鑿成。據老菇民所述,清朝乾隆年間花數百大洋,十餘工匠費時數月方才完成。可惜“十年動亂”時,此桌被毀,現僅將其以鐵絲捆綁冷落地擺設於廟址之旁。
鳳陽山神廟坐落於四面山水歸攏之開闊山凹處,坐西朝東,占地近千平方米,三開進,門前有大小石獅子把守,基礎及門檻等大多採用塊石及雕石組裝而成,雕刻精緻,氣派宏大,廟內供奉神像,後堂可以演戲,廟旁供住宿。每逢七月十七,菇鄉男女進山朝拜,慶賀三天,有的年份延續半個月。由於山高路遠,沿途人煙稀少,進山男女便搭棚吃住于山上,為進山菇民生活服務之吃食小店,沿山道綿延數里,不下百餘處。祭拜高潮時,廟內廟外人流如潮,鼓樂喧天,夜晚燭光點點,構成一幅密林深處特有的畫卷。
現存最完整的菇神廟為西洋殿。整個西洋殿建築呈縱長方形,占地952.35平方米,分正殿、戲台、月台、中台、廂房等。其附屬建築,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廟祝社、庫房等。
西洋殿之建築,雖為菇神廟,但其匯集了慶元菇鄉千百年來建築文化之精華。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十分壯觀,具有特殊建築風格。按慶元文物辦公室吳其林先生描述,該殿分為八個部分:
1、大門前照壁 塑砌和彩繪梅、蘭、竹、菊四君子和有關八仙、飛鳳、禽獸等吉祥圖案裝飾。
2、石匾額 石大門上方懸砌陽刻“松源殿”三字石匾額,兩側磚雕泥塑龍騰鳳舞等。
3、倒座(戲房) 裝飾圓窗,其四周細雕蝙蝠、飛蝶和各種吉祥動物,下部束腰彩繪戲劇人物、花鳥山水圖案。
4、戲台 中頂飾藻井,彩繪雙鳳朝陽和飛天仕女,四周裝飾波浪式卷棚,以利吸音和增強立體感,台前步柱有對聯:“敘情由忠奸賢愚光前裕後,認關節喜怒哀樂鑑古觀今”。
5、中亭 比月台高出五級踏跺,頂部裝飾藻井,彩繪戲劇人物、故事,襯托以山水花鳥圖案。
6、正殿 面寬五開間(明洪武35年禁制:“一品三品廳堂各七間……”,明清以來一直沿襲這套封建典章制度,因為西洋殿是以吳三公為菇神,吳三公系平民出身,所以其正殿只許營造五開間,瓦桁不出際的硬山項殿堂),有前廊,屬於抬梁、穿斗混合式徹上露明造結構,屋面為硬山頂。殿堂內各部梁、雀替、托座、丁頭拱等件,均以因材進行精鏤細刻深淺不一之卷草、梅花和各種圖案,刀法明快,線條流暢。前廊頂部裝飾波浪形卷棚,更增強殿堂宏大氣勢,有威嚴壯觀驚人之感。正殿神龕中塑造吳三公神像,身騎黑虎,一手執金鞭,一手持法器,是一位降龍伏虎、鎮妖驅邪、消災滅禍、神通廣大的英雄人物。其左邊塑造招財進寶、降福保全的五顯神菩薩,右邊塑造明代國師劉基之像。吳三公的兄弟之神位亦於正殿之側供奉。
7、廂房(男女樓) 為樓上廳二層樓建築。其中心間設定鐘、鼓樓,重檐攢尖頂,樓上廳前面設定垂蓮柱,附設鵝頸椅廊凳,前檐外挑撐拱牛腿、挑枋、精心雕刻城閣,人物戲劇圖案,形成一種承重和裝飾雙重作用的木結構。下層撐拱、牛腿、浮雕騎馬武士,手持兵器,身穿鎧甲,形象各異,耀武揚威,待命出征。並有廟規:“男左女右各居一樓看戲”。
8、圍牆瓦脊 該殿堂主體建築,用泥牆與兩側附屬建築隔開,並以小青瓦有次序地隨順泥牆背起伏砌疊成青瓦龍,地方俗稱“老虎棟”,人們不論遠處或近地觀賞,氣勢均十分壯美。
現代的菇神
菇神靈芝已有30多年的歷史,總資產1.8億元,註冊資金5000萬,是一家致力於食、藥用菌菌種培育、標準化栽培、新產品研發、深加工於一體的省高新技術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開發、標準化基地、生產加工、貿易一條龍的集團化企業,投資並成立了四家公司二所研究機構及五處標準化生產基地。公司占地175畝,擁有28000M2 的現代化廠房,現有無公害、有機食用菌栽培基地3800畝,建成了100公頃國家級食用菌標準化栽培示範區。中美合資“江蘇全孝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澳合資“鹽城神農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東台酒公釀造廠”、“江蘇神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神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東台菇神食用真菌研究所”、 “江蘇省桑繭絲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公司先後建成CO2 超臨界提取、超微粉碎、大型真菌發酵、提取、提純、茶劑、保健酒、硬軟膠囊自動化包裝等十多條先進加工生產線。企業已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ISO22000(HACCP)安全管理體系、OFDC有機食品、QS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C標誌(計量合格)和保健食品GMP等國際標準體系認證,完善的認證體系在全國食、藥用菌行業首屈一指。公司常年聘請了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江蘇省微生物研究所、上交通大學農學院、南京中醫藥研究院、浙江大學藥物信息學研究所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16人,承擔了12項國家級星火計畫和江蘇省科研項目的研究,在食、藥用菌深加工規模位居全國前五強。
主要來源
公司在產品上以靈芝、雲芝、姬松茸、猴頭菇、香菇、北冬蟲夏草、灰樹花等珍稀食、藥用菌為原料進行深加工,其產品有一百多個品種。公司註冊了“菇神”、“菇農”、“神運緣”、“靈猴”等商標。“菇神” 系列保健品榮獲“鹽城市十佳優秀旅遊商品”、“鹽城市政府接待用品”、“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鹽城神農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單位,上海神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上海市保健品協會常務理事單位,2008年底,東台菇神食用菌研究所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表彰為全國優秀科研院所。
公司的原料基地以環境優良的東北三處標準化生產基地為主,輔以安徽和浙江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原料保障,已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生產格局,並與多家高等院校和製藥廠有著密切的合作,並與國際國內食、藥用菌行業的專家學者保持聯繫,企業已經構成了專家領航,專業人才參加的科研隊伍。先進的生產設備,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隊伍,現代化的科學管理,保證了公司產品的品質,現公司擁有較為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產品檢測系統,所生產的菌類製品和植物提取物等各項指標均符合功能食品的有關標準,成為市場信得過的“放心產品”。現今公司開展了許多B2C網站,例如菇神靈芝網店等。
發展歷史
公司三十多年來,實現了四次大的跨越,每一次跨越都先人一步,抓住機遇,使得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公司創始人陳孝先生三十多年潛心研究食、藥用菌標準化栽培和深加工,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國內發表,為我國食、藥用菌的標準化栽培和深加工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食、藥用菌行業遐邇聞名的一位名人和奇人。其編輯的《靈芝的栽培套用與加工》一書,被國家科技部列為星火項目培訓叢書之一。
公司以“忠實於科學,服務於健康”為理念,以“誠信為本,質量第一”為根本,以“團結協作、創新思維、以人為本,科技興廠“為宗旨,以”把更多的利益讓給客戶和消費者”為出發點,來強化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發展,努力使之成為遵紀守法的經營者,社會可信的好企業、新老客戶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