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出版信息
藝術文化視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
作 者:田中娟 著;
責任編輯:孔繼萍
出版時間:2014年08月 (1版1次)
I S B N :9787516146026
所屬叢書: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
印 張:15.75(平裝 ,237頁 ,16開 ,266千字 )
內容簡介
本論著將從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與菇民區特殊的經濟民俗之間的關係作較為深入的探討。使人們了解浙西南香菇發源地的先民們,在深山老林中的勞作及他們種菇技術的發明和傳承方法。通過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術,發現它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載著香菇栽培的技術起源、生產歷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種菇技術、生產條件、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內容的映射,是菇民區內民間藝術、民俗事象、種菇技術、宗教信仰等內容之間的聯繫紐帶和運行載體。同時,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種植村落中的一種象徵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產的史詩;是菇民離鄉前往深山密林種植香菇前閒暇時間的精神寄託和主要娛樂形式;是當地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民歌,成為當地百姓祭祀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的調查和研究,將為浙江菇民史和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同時,也將為研究浙江人文歷史提供一些珍貴而稀有的資料。
作者簡介
田中娟,副教授,浙江慶元人。2006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12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藝術人類學,中國藝術人類學協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現任麗水學院藝術學院教師,麗水市文化藝術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藝術學院科研辦主任,享受政府高層次人才津貼。先後獲得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優秀中青年教師、麗水市138人才、市級教壇新秀、市明星教師等榮譽稱號。先後在《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光明日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十餘篇。主持國家教育部課題“浙江菇民區音樂文化與民俗特質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論浙西南香菇山歌的經濟民俗特質”、“藝術文化學視野中的二都戲研究”等十餘項。“論浙西南香菇山歌的經濟民俗特質”科研成果獲浙江省教科規劃課題,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總計獲得獎項15次。參加“世紀之星”等聲樂比賽曾多次獲獎,積極參加社會各界活動,2005年麗水市電視台曾專門在《紀事》欄目中報導其香菇文化田野調查工作,《麗水日報》和《處州晚報》曾刊登和轉載其學術成果和學術觀點。曾多次參加中國藝術人類學、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等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發言並受到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章引論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研究區域及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區域
第二節菇民山歌研究的價值、意義和方法
一借用藝術人類學的方法
二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
三對音樂本體的研究
四保持局內人的境界
第三節菇民山歌的文獻記載及研究狀況
第四節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五節山歌的類型劃分與菇民山歌的類屬
第二章菇民區地理概況與社會文化現象
第一節菇民區的地理概況與氣候特徵
第二節菇民區的社會文化現象
一以菇業為中心的獨特生活習俗
二以菇業為中心的獨特生產習俗
三以祀奉菇神為主的共同民間信仰
四以“菇山話”為交流的獨特語言習俗
五以“三合堂”為中心的獨特管理機構
六以菇業為中心的共同行為禁忌
第三節菇民祭拜吳三公、劉基的成因考源
第四節浙西南的香菇生產概況
第三章菇民山歌的題材內容與體裁樣式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題材內容
一傳承種菇技術的敘事山歌
二記錄歷史傳說與故事題材的山歌
三反映菇民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山歌
四祭祀、祭神時演唱的山歌
五反映愛情題材的山歌
六其他山歌
第二節菇民山歌的體裁樣式
一傳授生產技藝的謠唱型山歌
二祭祀儀式中演唱的吟誦調
三生產、生活中的抒唱型山歌
四外出做菇時引進的外來時調
第四章菇民山歌的藝術特色與功能價值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藝術特色
一歌唱歷史的悠久性
二鮮明的地方特性
三音樂形態特徵
四菇民山歌的伴奏樂器
第二節菇民山歌的功能價值
一娛樂審美功能
二生產實用功能
三群體凝聚功能
四文化傳承功能
第五章菇民山歌的宗教意味
第一節菇民山歌滋生於道教的土壤中
一菇山神壇的祭神儀式
二村落神殿的祭神儀式
三大型神廟的祭神儀式
四吳三公祠的祭祀儀式
五政府公祭吳三公儀式乙酉年(2005)
第二節與佛、道、儒的綜合信仰相結合
第六章菇民山歌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形成方式的“生產性”
一由生產方式的時段性而形成
二由生產方式的分散性而形成
三由生產方式的獨特性而形成
第二節存在方式的“依附性”
一對技術傳承的依附——歌唱傳承的保守性
二對生產程式的依附——演唱方式的程式性
第三節傳播方式的“隱秘性”
一傳承族姓和性別的限制
二神權和皇權交織下的傳播限制
第四節形成內涵的“生態性”
一菇民山歌反映的時節“生態性”
二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區域的“生態性”
三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樹種的“生態性”
四菇民山歌反映菇場選擇的“生態性”
第七章訪談與思考
餘論
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簡表
浙江慶元香菇大事記
菇神廟楹聯
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研究區域及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區域
第二節菇民山歌研究的價值、意義和方法
一借用藝術人類學的方法
二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
三對音樂本體的研究
四保持局內人的境界
第三節菇民山歌的文獻記載及研究狀況
第四節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第五節山歌的類型劃分與菇民山歌的類屬
第二章菇民區地理概況與社會文化現象
第一節菇民區的地理概況與氣候特徵
第二節菇民區的社會文化現象
一以菇業為中心的獨特生活習俗
二以菇業為中心的獨特生產習俗
三以祀奉菇神為主的共同民間信仰
四以“菇山話”為交流的獨特語言習俗
五以“三合堂”為中心的獨特管理機構
六以菇業為中心的共同行為禁忌
第三節菇民祭拜吳三公、劉基的成因考源
第四節浙西南的香菇生產概況
第三章菇民山歌的題材內容與體裁樣式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題材內容
一傳承種菇技術的敘事山歌
二記錄歷史傳說與故事題材的山歌
三反映菇民生產勞動和生活的山歌
四祭祀、祭神時演唱的山歌
五反映愛情題材的山歌
六其他山歌
第二節菇民山歌的體裁樣式
一傳授生產技藝的謠唱型山歌
二祭祀儀式中演唱的吟誦調
三生產、生活中的抒唱型山歌
四外出做菇時引進的外來時調
第四章菇民山歌的藝術特色與功能價值
第一節菇民山歌的藝術特色
一歌唱歷史的悠久性
二鮮明的地方特性
三音樂形態特徵
四菇民山歌的伴奏樂器
第二節菇民山歌的功能價值
一娛樂審美功能
二生產實用功能
三群體凝聚功能
四文化傳承功能
第五章菇民山歌的宗教意味
第一節菇民山歌滋生於道教的土壤中
一菇山神壇的祭神儀式
二村落神殿的祭神儀式
三大型神廟的祭神儀式
四吳三公祠的祭祀儀式
五政府公祭吳三公儀式乙酉年(2005)
第二節與佛、道、儒的綜合信仰相結合
第六章菇民山歌的文化身份
第一節形成方式的“生產性”
一由生產方式的時段性而形成
二由生產方式的分散性而形成
三由生產方式的獨特性而形成
第二節存在方式的“依附性”
一對技術傳承的依附——歌唱傳承的保守性
二對生產程式的依附——演唱方式的程式性
第三節傳播方式的“隱秘性”
一傳承族姓和性別的限制
二神權和皇權交織下的傳播限制
第四節形成內涵的“生態性”
一菇民山歌反映的時節“生態性”
二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區域的“生態性”
三菇民山歌反映香菇栽培樹種的“生態性”
四菇民山歌反映菇場選擇的“生態性”
第七章訪談與思考
餘論
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簡表
浙江慶元香菇大事記
菇神廟楹聯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