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府爺

楊府爺

數百年前的北宋愛國名將楊延昭楊六郎)。歷史上,楊業、楊延昭確有其人。楊延昭本名延朗,北宋初年陝西神木人,生於公元958年,卒於1014年。年輕時隨父楊業出征,常為先鋒。後戍守邊關20餘年,號令嚴明,驍勇善戰,屢敗來犯的契丹軍。契丹兵士聞其名而竄逃,呼為楊六郎。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府爺
  • 別稱楊六郎
  • 出生時間:公元958年
  • 去世時間:公元1014年
簡介,民俗,溫州瑞安殘碑,

簡介

只是,北方名將,何以在南方的海邊享有香火?

民俗

楊延昭去世後100多年,北宋京城被金兵所破,徽宗、欽宗被擄。宋高宗趙構退至杭州,是為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南宋朝廷在浙東路設了13個兵寨,洞頭諸島中的大門、鹿西為其中的兩處,島上壘築寨台,海面戰船巡邏,山頭有烽火台聯絡。不過,北宋兵敗城破、兩帝北擄的陰影尚未消退,寨兵們心存餘悸,情緒低落。為了提高士氣,兵寨的將領便把常打勝仗的楊延昭抬了出來,在軍營中設立他的牌位,借他的神威壯膽鼓氣,祈求在戰事中得到他的護佑。兵寨如此,附近的百姓便紛紛仿效。此後雖經改朝換代,寨撤兵退,敬奉楊六郎的廟宇及習俗卻延續下來。這就是大門島楊府廟多的原因了。
海邊的住民,以漁業生產為主,他們敬奉神靈,求的是出海平安、魚蝦滿倉。所以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心目中的楊六郎,不僅是鎮守邊關的將帥,也不僅是威佑兵寨的戰神,也是護衛漁事的海神。在廟內為他置辦的,不是高頭大馬,而是懸掛風帆的船隻。就這樣,從北方的將帥,到南方的神祇;從躍馬戍邊,到泛舟護海;八九百年的時間,楊延昭在民間歷經了從凡人到戰神再到海神的演變過程。這是海邊人們心靈寄託的物化,也成了海洋文化的組成部分。
楊府爺楊府爺

溫州瑞安殘碑

關於唐代楊府爺的有關文字記載:
一九八五年,瑞安碧山鎮龜岩村,發掘出一塊殘碑。這塊殘碑是清光緒四年庠生陳見龍等人重立的,有如下文字:
唐太宗甲辰年公元644年)五月廿四辰時誕生,翁姓楊諱精義,居安固縣廿八都,萇芬西村人也。夫人葛氏,得訓子十人,名國正、國天、國心、國順、國猛、國勇、國剛、國強、國龍、國鳳,媳十房……子孫共五十二人。至己巳年翁得中二甲進士,丁丑年官封都督大元帥,甲申年三子國心得中二甲進士,官封洋湖都督。其楊四、楊八、楊九,俱為元帥……翁至六十五歲,辭職告歸,原祖山一崗,名曰北山,翁創造一寺,號松古寺。……翁壽一百零八歲,一旦拔宅飛升,榮登天府。翁自逝世致精光不散,道義常昭,由是靈著海澨,祈禱鹹應……
據清《平陽縣誌神教志》記載:
……神姓楊名精義,唐時人,子十。三人登仕籍,七子(國剛)偕隱,修煉於瑞安之陶山白岩山。拔宅飛升事聞,三子皆掛冠歸尋,亦仙去。宋時敕封:“聖通文武德理良橫福德顯應真君”。
縣誌的記載與石碑的記載基本一致。說明他本身是個武進士出身,官封都督大元帥。十個兒子三登仕籍,是父子二代進士。而且壽命達到108歲,這在溫州,還是比較罕見的。《溫州府志》和《樂清縣誌》也有類似的記載,碑文中有“……居安固縣廿八都。萇芬西村”,據考證,“萇芬西村”,過去屬瑞安陶山管轄。
楊府爺
殘碑中有“祖山一崗,名曰北山,翁創造一寺,號松古寺。”這個“松古寺”就是當今的碧山寺。我們在田野調查中發現這個寺的地理就在碧山鎮小平原的北邊,與殘碑是內容相吻合。
據傳,楊精義的十個兒子,個個尊敬父親,崇尚佛道。歷來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說法。這樣,各地傳說的“楊府爺”,實質上就形成了一個以楊精義為首的群體。因此,各地紀念楊府爺誕辰和升仙的日子也不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