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義道德
- 外文名:justice and virtue
- 出處:唐·韓愈《原道》
- 拼音:rén yì dào dé
- 解釋: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範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用法,
仁義道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yì dào dé,泛指儒家的一整套道德規範。出自唐·韓愈《原道》。...
仁義,下文總結成一句話: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是儒家的重要倫理範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
《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之間的衝突,正是我們說的“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
假仁假義,讀音是jiǎ rén jiǎ yì,漢語成語,指假裝的仁義道德,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歷代一·唐》。...
道德觀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水平的統一體,集中表現為個人處理與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係的準則。人的道德觀都以個人利益在其行為中所占的地位為核心。它包括以下兩個...
道德觀念(moral idea),道德的主觀方面。反映歷史上變化著和發展著的道德關係,即人們在道德活動中產生的各種關係以及如何處理這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一般的反映不同。...
社會公共道德,又稱善良風俗,是指由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許、遵循的道德準則。公共道德觀,核心是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其價值取向就是社會、集體、他人、個人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