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孔穎達 疏: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
《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呂氏春秋·適威》: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
《史記·秦始皇本紀》:聖智仁義,顯白道理。
《漢書·食貨志上》:“陵夷至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
唐 韓愈《寄三學士》詩:生平企仁義,所學皆孔周。
宋 王安石 《與王子醇書》:且王師以仁義為本,豈宜以多殺斂怨耶?”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方旦(朱方旦)書示雲,正心誠意,道德仁義,方可看長安春色。
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銀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其它含義
道、德、仁、義、禮。
仁者非慈。道為原始,德配太初,仁括陰陽。而至於慈?多為(讀衛),多顧,多柔,多偏。是以自古先賢乃有“仁者無敵”,仁義之師,慈不掌兵之論。
仁,道德之下,親近、親和。人倫孝悌,自然無為(讀衛)。正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仁義非慈,非虛,非名;無為而無畏。
真正仁義不僅包括“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類大仁大義。也包括親善、親和,孝悌!等等這類的,融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人情、禮節。
我們是華夏後裔,那什麼叫華夏——華服袞冕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親善、親和,孝悌,和德!皆道,皆理,皆禮
圍三缺一是仁;窮寇莫追是仁;有理讓三分,凡事留一線,共和、共贏,一樣是仁。
人敬還情,禮敬還禮;懲惡揚善,扶弱祛惡是義;己之不欲勿施於人,盜亦有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