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風格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
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
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
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
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
敘事言情的長篇巨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
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
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
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派別
山水田園詩派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雲、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於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詩 、五絕、
五律。
代表作:
邊塞詩派
特點: 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嚮往與情懷。
代表作:
浪漫詩派
特點: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像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
現實詩派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
沉鬱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
悲天憫人的情懷。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分期
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
初唐四傑”——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此外,還有
陳子昂也是
初唐有名的詩人,他是第一個舉起詩歌革命大旗的作家。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闢了新的世界。
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
邊塞詩派”與“
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
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處於低潮,後期則重現繁榮景象。前期代表詩人劉長卿、韋應物(山水詩,王孟餘緒)、盧綸、李益(邊塞詩,高適、岑參餘緒)後期則出現“
新樂府詩派”、“韓孟詩派”。
白居易、元稹領導了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白居易的詩
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民眾喜愛,代表作有《
長恨歌》、《
琵琶行》等;此外,
劉禹錫,
李賀之詩也頗有成就。
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
溫庭筠、
李商隱、
杜牧、
韋莊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詩人的稱號
詩骨--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詩傑--
王勃: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詩狂--
賀知章: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 因其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
詩家天子 (另一種說法--詩家夫子)七絕聖手--
王昌齡: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詩仙--
李白: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聖--
杜甫: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詩囚--
孟郊:作詩苦心孤詣,慘澹經營,元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詩奴--
賈島: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詩豪--
劉禹錫: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詩佛--
王維:王維不少詩歌中有濃厚佛教禪宗意味,以禪入詩。
詩魔--
白居易:其作詩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五言長城--
劉長卿: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稱“五言長城”。
詩鬼--
李賀:其詩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神-蘇軾
小李白-陸游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初唐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
初唐四傑”的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此外還有
陳子昂、
沈佺期、
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
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
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
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
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
鑑賞唐詩,首先要對“
近體詩”和“
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
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
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不限,可
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
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
古體詩分兩大類:
五言古詩和
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有的古體
詩句數、字數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於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
古詩十九首》及
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
又叫
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字數有規定;二是按規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
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近體詩分兩大類:(1)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2)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下面我們分別舉例說明。如大家熟悉的
王之渙的《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是
五言絕句,它必須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須依照用韻要選一個韻部的字作
韻腳①,這首詩的“流”、“樓”兩字就屬“十一尤”韻。再次,它用的字必須合乎規定的平仄格式,這樣讀起來才抑揚間錯,和諧動聽。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標出來的字可平可仄,其餘的字不能變通。平——指的是
古代漢語中的平聲字;仄——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
入聲字。按國語說,
陰平(第一聲)、
陽平(第二聲)字屬平;
上聲(
第三聲)、
去聲(第
四聲)字屬仄。絕句詩上下句之間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這首絕句全首對仗,後兩句“欲窮”對“更上”,“千里”對“一層”,“目”對“樓”。
我們舉《
登鸛雀樓》這首詩來說明近體詩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絕句還有三種平仄格式,共四種格式。七言絕句、五言律詩、
七言律詩也都各有四種
平仄格式。關於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只舉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詳細介紹了。如果不想創作這類詩,只是鑑賞前人作品,那么關於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無妨的。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
表達了送別友人遠行時留戀悵惘的感情。全詩四句,28個字,押的是“七陽”韻,平仄按規則。因絕句允許不對仗,這首詩就沒有對仗。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是
除夕之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際的詩。全詩八句,40個字,押“十一真”韻,平仄合規則。律詩的一二句稱“
首聯”,三四句稱“
頷聯”,五六句稱“
頸聯”,七八句稱“
尾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如這首的頷聯“一年”對“萬里”,“將盡”對“未歸”,“夜”對“人”;頸聯“寥落”對“支離”,“悲”對“笑”,“前事”對“此身”。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後相思夢,長再荊門郢樹煙。
這是
柳宗元被貶到蠻荒的柳州,送別堂弟柳宗一去
江陵時寫的詩,情緒極度感傷悲憤。全詩八句,56個字,用的是“一先”韻,平仄合規則,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這首用韻。
律詩中還有一種“
排律”(延長),即把律詩延長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兩聯外,中間所有出句與
對句全要對仗。排律通常為五言。
唐代詩歌的樣式,在
初唐時期已經齊備,到
盛唐時期就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峰。
盛唐歌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所說的“
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
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占相當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在這時。下面分別作扼要介紹。
山水田園詩
這類詩歌最有名的作者首推
王維。王維,字
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
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於輞〔wǎng讀音同“網”〕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閒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如《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夕陽的
餘輝映照著村落(
墟落),歸牧的牛羊湧進村巷中。老人惦念著去放牧的孫兒,拄著拐杖在柴門外望他歸來。在野雞聲聲鳴叫中,小麥已經秀穗,吃足桑葉的蠶兒開始休眠。豐年在望,荷鋤歸來的農民彼此見面,娓娓動情地聊起家常。這美好的情景使詩人聯想到官場明爭暗鬥的可厭,覺得
隱居在這樣的農村該是多么安靜舒心;惆悵之餘不禁吟起《詩經》中“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詩句(意即:天黑啦,天黑啦,為什麼還不回家呀?),表明他歸隱田園的志趣。王維精通音樂、繪畫、書法,藝術修養深厚;
蘇東坡評他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上面這首詩就可以說是一幅田園畫。
與王維齊名的詩人是
孟浩然,原籍襄陽(在今湖北省),常被稱為孟襄陽,據說他曾在
張九齡官署偶然遇到
唐玄宗。玄宗知道他的詩名,命他朗誦詩作。他誦讀了《歲暮歸南山》,其中有“不才明主棄”(我缺乏才能,所以聖明的君主不用我)一句,玄宗聽了大不高興,說:“是你不求當官,不是我不讓你當官,你怎么能怪我!”後來他考進士沒被錄取,也沒正式做官,長期漫遊和隱居,以
山水詩聞名於世。他的《
過故人莊》一詩流傳最廣: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老朋友殺雞做飯,請他到村中作客。近看,茂密的綠樹嚴嚴地圍住村莊;遠望,青翠的山巒向遠方延伸開去。打開軒窗,可見到堆著穀物的
場院和青青的菜園;端著酒杯興致勃勃地聊起桑麻的長勢和收穫。在這樣天然圖畫中與好友飲醇酒,啖佳肴,縱情談笑,該是多么快樂和愜意!酒後,朋友間仍戀戀不捨,約定九九重陽節再來歡聚,痛飲美酒,醉賞菊花。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
楊岸。綠蔭蔽天,落花飄地,清潭見底,荷動魚散,漁翁之意不在魚,單是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日暮罷釣繫船,在綠楊芳草中等待好朋友(情人)來相見,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就等於神仙了嗎?實際上他們的生活也不會沒有困擾和煩惱,然而作詩時要暫時拋開它,抓住某一美好的場景和情緒,盡情發揮和渲染,詩人滿足了創作欲,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這就叫作詩。
邊塞戰爭詩
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
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讚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有了
邊塞詩派。著名詩人
岑參的《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篇幅限制,省略)
詩中的“走馬川”、“輪台”、“金山”、“
車師”都是常見的北方或西域地名,這裡用來做地名的代號,並非實指,所以讀詩時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詩意詩情。這首詩一開始,就大筆淋漓地描繪出西域狂風彌天、飛沙走石的惡劣環境。
匈奴(代表強悍的北方民族)來犯,
狼煙四起;將軍帶兵奔赴戰場迎敵。夜行軍兵器互相碰撞,儘管寒風如刀,落雪的五花馬背上依然熱汗蒸騰,很快又結成冰凌。在帳幕里起草討敵的檄文(戰書),還未等寫完,硯台里的
墨水已凍成冰塊。這樣吃苦耐勞勇武向前的軍隊,一定會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交戰;那我們就在車師的西門等待勝利凱旋的捷報吧!詩中表現的樂觀豪邁的氣概,正是盛唐時期時代精神的體現。
李頎的《
古從軍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軍隊白天要登上山頭瞭望烽火報警的情況,黃昏時又匆匆趕到交河(在新疆
吐魯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實指)去飲
戰馬。刁斗是一種銅製的鍋,白天用它燒飯,夜裡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軍人們背著刁斗在颳得昏天黑地的風沙中艱難行進,這時聯想到
漢代從這條路遠嫁烏孫王的公主一路上彈奏的
琵琶曲,一定是充滿幽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野營過夜,飄起瀰漫天地的大雪,和遠處的沙漠連成迷濛一片。秋夜裡南飛大雁的鳴叫聲悽厲又哀傷,交戰對方的
胡兵也耐不住這艱苦生活而落下眼淚。聽說朝廷已傳下不準後退的命令,只能拚著性命跟隨將軍(
輕車將軍為官名)去死戰。玉門被遮,即不準退入
玉門關,用的是《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貳師將軍
李廣利攻大宛失利,退至
敦煌,請求朝廷退兵,漢武帝“聞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門,曰:有敢入者輒斬之!”拚命向前的結果,十有八九是戰死,年年有無數人拋骨荒遠的異鄉,唯一的成果是
葡萄(蒲桃)從西域傳入中原種植,供富貴者享用。詩中雖流露出哀怨的情緒,基調還是高昂進取的。
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
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
王昌齡的《
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戰爭過後多年,戰場依然暗淡淒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悽慘的悲劇。
還有王昌齡的《出塞》,揭露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希望良將保家衛國。
李白的詩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
青蓮居士。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
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
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祖籍隴西
成紀(現甘肅省
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
比什凱克以東的
托克馬克市附近),先人曾流落西域,大約在李白五歲時遷至四川昌隆(今
江油縣),並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李白家境富裕,少年時飽讀百家書,表現出不凡的文學才能。同時好交遊,受朋友和社會影響,喜談修道成仙,嚮往行俠仗義,慷慨有大志,性格
豪放不羈。25歲時離開家鄉,漫遊
長江、黃河南北各地,結交社會名流,以詩文獲得很高的社會聲望。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友人薦舉,唐玄宗召見他,任他為
翰林待詔,做皇帝的侍從文人,居長安近三年,使他對宮廷和貴族社會有了直接了解。由於權臣排擠,於天寶三年(公元745年)離開長安,再度開始漫遊生活。在洛陽,他與比他小11歲的杜甫相識,結下終生友誼。
安史之亂開始時,他已55歲,正在
宣城(在今安徽)。在安史之亂中,他懷著報國之情,應永王
李璘之邀,入其幕府做事;後李璘被
肅宗李亨剷除,李白則被流放
夜郎(在今貴州),中途遇赦而歸,生活於
金陵(今南京)和宣城間,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逝於當塗(在今安徽),享年62歲。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
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
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
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
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
行路難》、《古風》、《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
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讚美祖國
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
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
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
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
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
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
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
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極度的誇張、貼切的
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
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
孟郊、李賀,宋代的
蘇軾、
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
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李白終生幻想施展抱負,乾一番經天動地的大事業。這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在《
上李邕》一詩中說: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他以《
莊子》里講的那個攪動天海的大鵬自比,對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滿自信,受到世人嘲笑,還以
孔子(宣父)“後生可畏”的話為自己辯解。詩人在政治上十分天真,實際他未必具備政治家的才幹,他的“大言”遭冷笑並不奇怪。然而作為詩人,他卻是個天縱之才,是一隻遨遊天海的大鵬。他一生作詩人,政治上無作為,在他自己看來是不幸,可是對中國文學來說,卻是大幸。唐詩如無李白,那就同華美的大廈拿掉一根棟樑,那才是極大的遺憾呢。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是對社會不平的揭露和抨擊,如《
古風五十九首》之一首: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是諷刺皇帝身邊得勢的佞幸人物。他們坐著華貴的大車招搖過市,盪起漫天灰塵。一些宦官(中貴)錢多得不得了,修起宏麗的住宅。替皇帝開心的鬥雞人,也坐著帶華蓋的車耀武揚威。他們鼻孔朝天,噴出的氣息仿佛吹動了天空的雲霞(極言其驕橫),路上行人被嚇得不敢靠近。最後詩人慨嘆,社會上再也沒有
許由(洗耳翁)那樣的賢人了,誰還能分出好人(堯)和壞人(跖)呢?傳說古代的聖君
唐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聽說後認為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他被認為是厭棄名利的賢人。跖,是傳說中古代的“
大盜”,當然是作為壞人的代名詞。唐玄宗後期
政治腐敗,王朝走下坡路,李白敏感到這一點,在詩中給以暴露和諷刺。李白
直接描寫人民苦難的詩不太多,但寫得極精彩,如《
戰城南》: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
戰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桑乾”、“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唐代兵士遠離故土到這些地方征戰,往往有去無回。有些邊疆民族以戰爭劫掠為業,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戰死荒漠之中。秦代修築長城防備匈奴的地方,至今(“
漢家”,唐人習慣用“漢”代稱“唐”,實指唐朝)仍然烽火不息,戰爭不斷。戰敗的馬匹在戰場上悲鳴尋找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卻被
烏鴉和
鷹啄食,腸子都掛上枯樹枝頭。士卒戰死,領兵的將軍也空忙一場,毫無所獲。最後詩人用古代兵書的話說:戰爭可不是好玩的東西,有德的君主只有在不得已時才用到它。唐玄宗
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百姓遭難,這首詩即為此而發。
李白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很多,多為傑作。他的這類詩同王維、孟浩然的詩格調不同,如果說王維、孟浩然的風景詩是細緻入微的
工筆畫,李白的風景詩則是飛動椽筆的大寫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畫,而是從巨觀攝取大自然的神韻。
長江大河,巉〔chán蟬〕岩峭壁,萬里風雲,幽石古木,一到他筆下立刻飛動起來,為他所驅遣,創造出一個與造化同在的神話般的世界。如《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寫廬山景色: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這是多么宏大的氣勢!只有李白的胸懷才能裝下這樣的氣勢,只有李白的神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氣勢。又如著名的《
蜀道難》中的一段:
“上有六龍回日之
高標……使人聽此凋
朱顏!”(篇幅限制,請參見原文)
這是一段絕妙的風景描繪。詩人用極度誇張的語言寫出蜀道的艱難險峻:
太陽神駕著六龍的車子到這裡也要折回來,奔騰的江水也要撞回來;黃鶴飛不過去,
猿猴也愁於攀援。著名的
青泥嶺道路彎曲險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
參星和
井星,累得喘不過氣,無不拍著胸膛長聲悲嘆。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種鳥類的鳴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氣氛。這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說去通過,就連聽人說一說,也把臉都嚇白了。詩人筆下蜀道上的奇姿壯彩,真可開拓讀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動,驚起長嗟。這段詩句的奇思異想和豪壯奔放的風格,正是李白詩獨具的特色。
清代詩人
趙翼評李白詩說:“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於
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
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
甌北詩話》卷一)這段話概括出李白詩的藝術風格。李白自覺地繼承了
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出獨特的李白風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
黃鶴樓”,“倒卻
鸚鵡洲”(《
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像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歷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常用誇張的語言抒發激情;如“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誇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誇張,所以傳神,極不準確的語言卻極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杜甫的詩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出身於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祖父
杜審言是著名詩人。他青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遊歷過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35歲到長安求官,過了10年窮困落拓的生活,最後才得到一個八品小官。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杜甫曾陷 城中,後逃出投奔肅宗李亨,任左拾遺。49歲時,棄官攜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
嚴武保薦任過一段檢校工部
員外郎(因此常被稱為
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歲時出川,輾轉流徙於湖北、湖南各地,59歲時在
岳陽附近病死於一隻小船上。
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面反映了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
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歷史的
真實寫照。
杜詩又被後人稱為“
詩史”,即本於此。
安史之亂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經歷,也是他寫進詩歌的重要內容。這一期間的詩,雖也有關於個人窮通利達的慨嘆,更多的詩卻著眼於百姓苦難。公元756年,唐宰相
房琯率四五萬軍隊在
陳陶同安史叛軍激戰,由於指揮失當,差不多全軍覆沒。杜甫為此寫了《
悲陳陶》一詩: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初冬(
孟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
曠野死寂無聲,四萬兵士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著善良百姓的鮮血,唱著人們聽不懂的
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
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
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詩人的悲憤恰是人民的悲憤,他在替百姓呼號。杜詩中著名的“三吏”、“三別”,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我們看其中的《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
蒿藜……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篇幅限制,請參見原文)
這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詩中的“我”是個當兵歸來的青年農民。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後,農村普遍衰敗,田園廬舍一片荒涼。這個敗陣歸來的士兵看到家鄉已面貌全非,鄉鄰們走死逃亡,舊里已成空巷,連太陽都暗淡無光,一片悽慘氣氛。村里成了狐狸之類的樂園,它們
反客為主,豎起毛來發怒,怪這個青年的哭聲攪亂了它們的安寧。在百無聊賴中,這個農民為活下去開始
鋤地,灌園,盡莊稼人的本分。然而仍不能安靜地生活,縣吏知他回來,又召他去練兵。這次是當地方兵,不出本州,轉身看看家裡,任何可攜帶的東西都沒有。稍覺安慰的是,雖然隻身一人,在本地總比遠離家鄉不知所歸好些吧。可是又一想,家鄉已一無所有,無所留戀,遠近都一樣,無所謂了。他又想起已經死去五年的母親,生兒得不到孝順,母子都留下刻骨的遺恨。人生到了這種無家可別的程度,百姓還怎么活下去呢?
“
三吏”、“三別”使人們想到:是誰把百姓弄到這個地步?自然是那些當權者們的腐敗導致的。安史之亂的訊息還未傳到長安時,杜甫寫過一首長詩《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對以唐玄宗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奢侈淫靡的生活進行了尖銳的揭露,指出他們的享樂是建立在殘酷剝削農民的基礎上的:“彤庭所分帛,本自
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極度的不平,使詩人寫出近乎控訴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詩句。在這首詩的最後,詩人寫他回到
奉先縣家中的情形:“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他自己的孩子也餓死了!悲痛之餘他想到,自己做為小官僚,既不繳納賦稅,也不從軍打仗,生活中尚且充滿酸辛,那些平民百姓的苦難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杜甫寫了著名長詩《
北征》,深深憂慮“乾坤含瘡痍”的全國動亂形勢,闡述了對時局的見解,熱切期望國家中興,愛國愛民之情充溢全詩。
杜甫的寫親友間真摯情感的詩,也非常動人,如《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篇幅限制,省略)
參、商是此出彼沒永不同時出現的兩顆星星,比喻朋友難得相見。在一個美好的夜晚,詩人與闊別多年的老友聚會在燈光下款敘離情;青春時光匆匆過去,彼此看到對方的
鬢角都已花白。詩中寫到相見的驚喜,兒女的禮貌,招待的熱情,飲酒的暢快,最後寫到即將分別的悵惘,處處透出美好深摯的情感。有相當社會閱歷的中老年人讀這首詩,更容易被感動。
杜甫的律詩成就最高,歷來被承認是律詩的楷模。我們讀他《
秋興八首》中的第一首: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這是杜甫晚年滯留在夔〔kuí傀〕州時寫的。時值
秋天,霜露過後的楓樹林枯葉紛紛凋落,隱天蔽日的巫山巫峽氣冷天清,愈加蕭索森幽。長江中湧起連天的波浪,想望中的塞北天地間仍布滿爭戰的風雲。詩人到此地已見菊叢兩次開花,此刻又想起對花流淚的情景;被牢牢系在岸邊的孤舟,使詩人想到自己欲歸故園而又不得離開的境況,興起無限傷感。這裡的婦女們正忙著動刀動尺裁製過冬的棉衣,白帝城裡傳來陣陣搗衣的
砧聲,這一切都攪動起詩人
刻骨鏤心的鄉愁而無法開釋。過去人常用“
沉鬱頓挫”四個字來評價杜甫七律的風格,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掛著
郭沫若寫的一副
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心。立身民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寫詩上,其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從這方面說他又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
讀書破萬卷”,善於學習和繼承傳統;“
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
近體詩,都臻於妙境和化境。所謂“詩聖”,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只有杜甫一人。
中晚唐歌
韓愈的詩
韓愈是散文大家,同時也是著名詩人。他最崇拜李、杜,但並未
亦步亦趨地去摹擬他們,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索創出獨特的風格。
韓詩的特點是求奇避俗,與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稱為“
韓孟詩派”。他的《
山石》是其詩歌代表作之一:
“山石犖〔luò〕確行徑微……安得至老不更歸?”(篇幅限制,請參見原文)
20句詩,等於一篇完整的遊記。開頭把讀者的想像從崎嶇的山路上,引到黃昏的寺廟中,恍惚看到迷茫的
夜空中翩然來去的
蝙蝠。作者很愜意地坐在台階上休息,看到雨後的
梔子生意盎然,這該能引起人們多少有趣的遐想呵。接著寫看壁畫,吃飯,夜宿,直寫到第二天下山。這時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高低上下難以找尋的山路,兩旁山花爛漫,澗水呈碧,佳木蔥籠,再到清澈的澗水裡洗洗腳,涼爽的風吹到身上,該是多么快慰!最後四句是議論:人生里這就是快樂,何必去當那個官兒,讓人管束呢?我們一夥的那幾位朋友啊,你們能到老都不辭官歸來嗎?這首詩寫的全是眼前景物,選擇、敘述恰到好處,語句峭拔,意境清新。
李賀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他的詩受韓愈影響,但風格又不同於韓愈。其詩想像豐富,形象怪特,辭語瑰麗,常把鬼魅題材寫得
陰森可怖,被稱為“鬼才”。據說他為了寫出好詩,常帶一個小奴騎驢出遊,想出好句就趕緊寫下來投入一個破錦囊中,回家再點染成篇。他的《
南園》詩之一,抒發了他作為詩人的幽憤:
漢代
揚雄曾把吟詩作賦比作“
雕蟲篆刻”,微不足道。此處“
雕蟲”指作詩的人。李賀說自己是個專門“尋章摘句”為作詩拼盡心力的人,作詩經常通宵達旦,只有簾外彎彎如弓的曉月陪伴自己。國家重視武功,年年在遼海(指北方)打仗;寫詩作文的人只好在
衰颯的秋風中哀哀哭泣。他果然壽命不永,27歲時便死去。
白居易的詩
中唐時代成就最高的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半生為官,與好友元稹齊名,被稱為“
元白”。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與元九書》),即詩文要為時代服務,為現實服務。這種明確的理論是相當進步的。他熟悉和同情百姓疾苦,他的政治諷諭詩《
新樂府》50首和《
秦中吟》10首,都是為民請命的好作品。我們讀《
秦中吟》中的一首《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是歲江南旱,衢〔qú渠〕州人食人!”(篇幅限制,省略)
唐代政治腐敗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監專權。這首詩就是諷刺宦官的。他們穿紅佩紫,騎著高頭大馬耀武揚威地去到軍隊里赴宴,飲罷美酒佳釀,吃完
山珍海味,
得意洋洋,精神亢奮,旁若無人。詩的最後筆鋒突然一轉:這年江南大旱,
衢州(今浙江省衢縣)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沒有一句議論,思想已鮮明地表達出來:原來這幫國賊吃的是人民的膏血!《
秦中吟》、《
新樂府》之外,同類的詩作還有很多,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
代賣薪女贈諸妓》:
賣柴婦女亂草一樣的頭髮上扎著粗布頭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樣是錢塘江畔長大的女人,為什麼另一些人卻穿紅戴綠、騎馬坐轎,過著舒坦日子?“著紅騎馬”的是妓女,其實她們過的是另一種辛酸的日子,表面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價;真正的剝削者是那些欺壓農民、玩弄妓女的達官貴人。不平之中還隱藏著不平,詩頗耐人尋味。白居易詩名很大,在外國(如日本)也有很大影響。他的名作還有長篇敘事詩《
長恨歌》和《
琵琶行》,前者寫
唐玄宗李隆基和
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後者寫一名
樂妓的辛酸遭遇,都寫得優美和諧,真切動人,流傳千古而不衰。晚唐詩人
杜荀鶴、
聶夷中、
皮日休等,學習白居易,寫過許多反映人民疾苦的好詩。
李商隱和杜牧是晚唐詩人中的佼佼者。
杜牧的清新明麗的抒情小詩,廣為人知。李商隱擅長律絕詩,常以歌詠歷史題材來諷諭現實。我們讀他一首《
隋宮》:
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唐代詩歌,無論就其作者之眾多、題材之廣泛,還是就其藝術之高超、影響之深遠來說,都是空前的。我們要繼承和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吸收其精華,期望有一天再創造出一個中國詩歌的新高峰。
繁榮原因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世民與兄建成),其中
李世民功勞卓著。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
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
魯迅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
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
說唐朝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峰。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探討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於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為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兼收並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採取了
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
儒家、
釋家、
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布,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
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並非是一片頌揚)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
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薰陶。
唐詩的發展傳統分為
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個時期。盛唐是唐詩繁榮昌盛的頂峰,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經歷過這個時期。如今,談這個話題,著眼點也是從“詩歌”本身發展來展開審視。這一點,比較唐代社會之歷史進程;發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唐宋之詩比較
唐詩和宋詩,不僅是兩個朝代詩歌的總名,而且代表了我國詩歌史上兩種詩法和詩歌。它們不同之處在於:唐詩主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詩喜說理,崇尚議論。唐詩多含蓄;宋詩多直露,言盡意亦盡。唐詩多注重生活感受的
直接描寫和抒發;宋詩的優秀之作也來自生活,但往往先從理性上把握,然後再選擇恰當的形式。所以宋詩即令句句生動具體,總是有某種邏輯思維的潛流貫穿其中,不像唐詩的意境大都以直觀形式表現出來。總之,唐詩總用感性形象來把握現實,宋詩則多藉助理性思維來解剖現實;唐詩詩味較濃,宋詩詩味較淡,但卻以思想的細緻深刻、技巧語言的精益求精彌補之。由於這些原因,宋詩比唐詩好學。唐詩靠靈感,宋詩靠才學;才學可以通過努力獲得,靈感卻不能勉強。唐詩靠感性,宋詩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慮獲得,而感性(形象思維)卻比較難於捕捉。而且,清代學宋者並不排斥唐詩,往往還由宋窺唐,故用力較易,又不致造成粗獷膚廓之弊。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獲得的成就要大。
事實上,從中唐開始,唐詩就有向日後的宋詩演變的趨勢。而宋詩的許多特徵,都可在杜甫、韓愈的詩中找到濫觴。從整個詩歌史來看,宋詩正是唐詩發展的必然結果。唐詩與宋詩,本是一脈相承的。例如,詩歌在題材和語言上趨於通俗化,描寫平凡、瑣細的日常生活,並採用俗字俚語,這種趨勢是從杜甫開始的,中唐韓愈、白居易、孟郊、賈島及晚唐皮日休、羅隱等人又有所發展,而宋代詩人則沿其流而揚其波。又如在詩歌中發議論,也是從杜甫、韓愈開始,在晚唐
杜牧、李商隱的詩中已屢見不鮮,入宋以後則發展成為詩壇的普遍風氣。宋代詩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詩的營養,才創造出一代詩風。杜甫、韓愈對宋詩的啟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說:“工於詩者,必取杜甫。”(
黃裳《陳商老詩集序》)清人則認為:“
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
葉燮《原詩》卷一)這些論述都是符合實際的。宋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唐詩並未
亦步亦趨,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創造出與唐詩
雙峰並峙的宋詩。
佳句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春思》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關山月》
昔日橫波目, 今作流淚泉。 《長相思》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謝月(左)兆樓餞別校書叔雲》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佳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春望》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前出塞》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輕攏慢捻抹復挑, 初為《霓裳(nícháng)》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相思》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
氣蒸
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春曉》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