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河

長江大河

起源 長江起源於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氣,江水浩浩蕩蕩,注入東海,今日之長江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大河
  • 拼音:cháng jiāng dà hé
  • 解釋:指長江黃河
  • 出處·蘇洵《上歐陽內翰書》
長江大河,長江,長度,深度,史料,流域,源頭,支流,幹流,分段,自然特徵,長江文明,功能,航運,漁業,大河,金沙江右岸支流,

長江大河

【名稱】:長江大河
【拼音】:cháng jiāng dà hé
【解釋】:指長江黃河。形容氣勢磅礴,奔騰不息
【出處】:·蘇洵《上歐陽內翰書》:“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
【套用】: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千里。
出自 李大釗《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其中指民族生命的進程。

長江


長江長江

長度

目前公認發源於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 為長江源頭,全長6397公里。但確定大河源頭的標準,即以河源惟遠、水量惟大和對應於河流主方向等標準。一些人包括地理學測繪學專家認為當曲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至6倍,流域面積是沱沱河的1.8倍;當曲應作為長江正源。江源之爭對長江的長度計算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
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測出長江長度新數據6211.3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
這次研究是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位置東經94度35分54秒,北緯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當曲 (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
長江長江

深度

宜 賓--蘭家沱 1.8米 蘭家沱――婁溪溝 2.5米
婁溪溝--羊角灘 2.7米
羊角灘--白 尾 2.9米
白 尾--武 橋 3.2米 長江源流沱沱河以下依次為通天河、金沙江。金沙江以下,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江段又有各自的名稱。
武 橋--皖河口 4.0米
皖河口――燕子磯4.5米
燕子磯--龍爪岩10.5米
在1958年,長江的武漢長江大橋一帶做試驗時曾測量到江中水深30多米, 在下關浦口間曾測到40米, 在江西湖北交界處有一處叫牛關磯的地方曾經測到103米的深度,但長江口的深度只有10米左右,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通航。
長江長江

史料

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用“江”特指長江。東晉王羲之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孫綽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流域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餘公里。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青)-四川(川)-西藏(藏)-雲南(滇)-重慶(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贛)-安徽(皖)-江蘇(蘇)-上海(滬)-東海。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1個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占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杭州寧波蘇州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上游地區: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中游地區: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下游地區: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最後由上海市的崇明縣流入東海。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長江大河流域長江大河流域

源頭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發源於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側姜根迪如雪山的冰川;與位於青海西藏交界處的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位於可可西里腹地發源的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四川境內又稱川江,重慶到湖北宜昌稱峽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稱為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Yangtze River)。在上海市注入東海

支流

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運河相交。

幹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荊江有“九曲迴腸”之稱),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流域內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分段

長江的源頭至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市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
在"長江"這一總名稱下,有些江段又有它自己的名稱。這是長江與黃河顯著不同的一點。自長江源頭至長江南源當曲河口,通稱為長江正源沱沱河,長度為358千米;自當曲河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通稱為通天河,長度為813千米;自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河口,通稱為金沙江,長度為2308千米;自宜賓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俗稱為川江,長度為1033千米。自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至湖南省岳陽市的城陵磯,該江段因流經古荊州地區,通稱為荊江,長度為337千米;"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就指的是這一段,也是長江流經山區、丘陵區後而進入平原區的第一段,荊江的下半段素有"素顏"之稱。江西省九江市附近的一段長江,俗稱城府,因九江市古稱潯陽而得名。江蘇省鎮江、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因揚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鎮江市的揚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長江門戶在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下被迫開放,外國船隻由吳淞口上溯航行,首經揚子江,外國人便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音譯為"Yangtze River",廣為流傳。

自然特徵

長江流域得到比較良好的灌溉;年平均降雨量大約1100毫米(43英寸)。雨多半由季風帶來,主要在夏季月份降落。在流域山區部分,多半降水以雪的形式出現。流域中下游季風雨造成的洪水通常始於3至4月間,持續約8個月。5月水位多少有些下降,但隨後又急劇增高,一直持續上升到8月,達到最高水位。此後水位逐漸回落到季風到來前水平,水位降低在秋、冬季的多數時間持續進行,一直延續到2月,此時達到1年中的最低水平。年水位起伏幅度頗為可觀——平均約20米(65英尺)——枯水年為8~11米(26~35英尺)。在峽谷中,洪水造成的水位幅度達到40~46米(130~150英尺)的巨大規模。下游水位變化的影響被湖泊的調節作用縮小;而海潮對水位具有極大影響。在吳淞附近,日潮幅為5米(15英尺),年潮幅為6米(20英尺)。
分析輸送到長江口的水量顯示,流域高原地區提供流量的10%,而江中其餘所有的水,系流域中下游地區所提供,洞庭湖和鄱陽湖約提供水量的40%。
長江水量巨大。即使在上游地區,平均流量超過1982立方米/秒(70,000立方英尺/秒)。在第一大支流雅礱江匯流後,長江流量急遽增加,平均接近5493立方米/秒(194,000立方英尺/秒)。再往下游,長江接納眾多支流,流量逐漸增加,在宜昌附近三峽末端達到14,980立方米/秒(529,000立方英尺/秒),在漢口附近達到23,984立方米/秒(847,000立方英尺/秒),而在南京附近達到31,149立方米/秒(1,100,000立方英尺/秒)。長江口平均流量約為33,980立方米/秒(1,200,000立方英尺/秒),而年注入大海的總水量為1,072立方公里(244立方英里),使長江流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四。
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關於被認為發生在西元前2297年的傳說中的洪水資料。這次洪水是由範圍極廣而又持續不斷的大雨發生的。黃河、渭水和長江橫溢堤岸,幾乎將整個華北平原淹沒,使其變成汪洋澤國;在最低的地方洪水持續多年不退。自那次災難以來,還發生過多次嚴重洪水。歷史記載表明,在西元前206年至西元1960年期間,中國經歷了1,030餘次嚴重洪水。特別廣泛的洪水,長江發生了50 余次,其支流漢江發生了30餘次;長江流域平均每60~65年會發生一次災難性洪水。廣泛的洪水也可在較短時期內發生。1870年以來即是如此,在這一期間內,長江流域在1870、1896、1931、1949和1954年發生洪水。其中1931和1954年的洪水是普遍的、全國性的災難。1931年洪水起源於覆蓋流域中、下游多數地區的、猛烈的、連續的季風雨。在5~6月間,6次巨大洪峰順江而下,摧毀23地的防護堤壩,淹沒90,650平方公里(35,000平方英里)土地;4000萬人失去家園或遭受其他苦難。包括南京、武漢及其他城市在內的許多人口中心遭洪水淹沒。在武漢,洪水持續4月不退,深度超過2米(6英尺),在有些地方超過6米(20英尺)。1954年夏季,由於連續的季風雨而發生另一次強悍的洪水。水位急遽上升,有時超過1931年洪水水位幾乎2米(5英尺)。然而,由於有效的防洪措施,那次洪水的許多潛在後果得以避免。

長江文明

長江流域為人類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在安徽省江北發現直立人化石,數處包含人類遺蹟的遺址,尤其是在太湖周圍,也已被發現。雖然中國政治史多以華北和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江地區卻以其農業潛力而對歷代王朝始終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大運河就是建來用以從長江流域將糧食運往北方的大都市;可能運河最南段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已得到利用,許多河段是在公元7世紀興建的。
長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東至三峽地區,西北至甘孜、阿壩境內,西南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均有遺址發現,初步統計約數十處,其中最著名的屬巫山大溪文化遺址,經1959年和1975年兩次發掘,共發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鏡、石鑿、網墜、魚鉤、箭鏈、紡輪等生產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還有耳墜、抉等裝飾品,代表了新石器時期從中期到晚期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布江漢地區,尤其是以江漢平原分布為密,僅湖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450多處,經發掘和試掘的有60多處,多集中分布在漢江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交匯的江漢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徵都具備的屈家嶺文化,以薄如蛋殼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紡輪、交圈足豆等為主要文化特徵,還出土有大量的稻穀及動物遺骸,畜牧業也相應發展。飼養的動物種類增多,並已有了漁業。該文化的影響範圍甚廣。
位於長江中游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有著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過度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地層堆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美合作農業考古,在遺址新石器早期地層中,發現了距今1萬年前的水稻栽培稻植矽石,把世界水稻栽培種植的歷史提前了1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同時,該地層中還發現了距今17000年前發展有序的大量原始陶片,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原始制陶的發源地。
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為代表。位於
杭州灣附近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於1973年,曾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約7000件珍貴文物中,有成堆稻穀、稻殼遺存,出土大量“骨耜”,證明已脫離“火耕”,開始用骨耜翻地;還出土了大片木構建築,已出現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乾欄式”木構建築。
20世紀50年代,在長江流域陸續發現了一批殷商文化遺址。四川新繁水觀音遺址的出土文物說明“蜀”與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為以後的科學考察奠定了基礎.
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已發現的長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宮殿遺址壯觀齊全,遺址、遺物、遺骸中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群。屬於商晚期的大冶銅綠山古銅礦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銅礦。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是長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遺址。1989年江西新乾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距今約3200多年,具明顯的南方特色。這些遺存對於了解至今仍較為模糊的長江流域商代文化,十分有含金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功能

航運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繫在一起。
由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之長江沿線的航道不斷得到整治,進入21世紀,長江航運迅猛發展。2005年,長江幹線貨運量達7.95億噸,超過歐洲的萊茵河和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運量最大、航運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長江幹線貨運量增至9.9億噸,2007年一舉突破10億噸大關,達到11.23億噸,是密西西比河貨運量的2倍和萊茵河貨運量的3倍。目前,隨著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正式完工,5000噸級船舶和萬噸級船隊可全年上行至重慶,但只有較小的船舶才可到達四川的宜賓。
即便如此,受長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長江航運能力的開發還十分有限。

漁業

長江及其支流和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巢湖、太湖這些大湖在內的湖泊魚類豐富。漁業得到廣泛發展,為這一地區許多人口的主要生計。在中國的河流中可找到多達500種魚類,其中多數棲息在長江及其支流。約30種河流動物具有經濟意義,特別是鯉、歐鯿、鱸、馬蛤(一種大穴居蛤)和七鰓鰻;最有經濟價值的是白、黑阿穆爾魚,比目魚及斑點比目魚。鱘也很重要;峽谷是良好的產卵區。再往下游,可發現大量魚子,它們被收集並分散到全國各地供人工養殖。
還有水力發電等等用處。
長江長江

大河

中南半島河流 大河(Ca River ),越語作Song Ca,亦稱蘭江(Lam Giang)。 源出寮國利山,東南流進入越南北部,在榮市附近注入北部灣,全長612公里(380哩)。沿岸河邊低地的特徵和紅河低地相似,有廣闊平坦沖積帶,地勢起伏很小。三角洲一帶人口稠密,榮市附近尤甚。
大河大河

金沙江右岸支流

大河,又名仁和溝,發源於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與雲南省永仁縣交界處的方山,由南向北經平地鎮、大田鎮、總發鄉、仁和鎮、前進鎮,在渡口橋附近匯入金沙江,全長64公里。下游流經攀枝花市人口密集區。
大河大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