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漁業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一般分為海洋漁業、淡水漁業。漁業可為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提供食品和工業原料。
開發和利用水域,採集捕撈與人工養殖各種有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是廣義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水域可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按生產特性分為養殖業和捕撈業。廣義的漁業還包括:①直接漁業生產前部門。漁船、漁具、漁用儀器、漁用機械及其他漁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部門。②直接漁業後部門。水產品的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等部門。漁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以各種水域為基地,以具有再生性的水產經濟動
植物資源為對象,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初級產品具鮮活、易變腐和商品性的特點。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豐富的蛋白質含量為世界提供總消費量的6%,動物性蛋白質消費量的24%,還可以為農業提供優質肥料,為畜牧業提供
精飼料,為食品、醫藥、
化工工業提供重要原料。中國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遼闊的大陸架和
灘涂,有20萬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動植物,發展漁業有良好的
自然條件和廣闊前景。
英文:fisheries
海洋漁業:marine fisheries
淡水漁業:freshwater fisheries
捕撈漁業:capture fisheries
養殖漁業:aquaculture
漁業學
漁業學,是研究漁業生產、捕撈、養殖的科學。涉及生物學、生態學、
海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知識。廣義的還包括水產機械和水產品加工方面。由於海洋中有豐富的魚類,陸地動物肉類產品過度消耗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魚類資源逐漸成為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過度捕撈也引起人們的注意,水產養殖在全球正在成為上升的產業。
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
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產量迅速增長,除中國以外的世界漁業產量在1980年代以後就趨於穩定並逐漸下降的趨勢,而中國則在改革開放以後迎來了漁業的大發展。2003年中國漁業總產量為4704.6萬噸,比上一年增加3%。總產出中捕撈產量為1649.2萬噸,約占總產量的35%。漁業對於我國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漁業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一個重要渠道,此外,合理髮展的漁業還對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漁業總產量逐年增加,但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捕撈業先是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飛速增長階段,這主要是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畫經濟的桎梏,給與微觀經濟部門自主經營權,提高了經濟效率,帶來了漁業的大發展。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減慢,這是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增長動力已經趨於衰弱,需要其它因素來推動產量增加。此後,隨著漁業產業工業化的發展,捕撈技術的提高,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漁業產量增長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漁業產量增速明顯下降。
漁業產量特別是捕撈產量的下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長,海上項目的建設,污染物對大海的過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漁業資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過度捕撈,捕撈區域的擴大和捕撈強度的加大,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破壞。漁業資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它的使用不是無限度的。漁業資源的特點是當捕撈量不超過其自我更新量的情況下,可以獲得穩定的產出,一旦超出其自我更新的能力,產量就會下降,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會使整個物種喪失再生能力,成為不可再生資源。世界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世界各地普遍出現對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的情況,在中國所在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已經有8%的漁業資源達到了耗竭的水平,形不成漁汛;有76%的漁業資源處於完全開發狀態,產量已達到極限;只有16%的漁業資源處於適度開發狀態。而我國近海海域的情況由於地理特點的原因還要更加嚴重。
中國漁業
中國漁業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期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步入了一個持續、穩定、健康的階段、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產業素質明顯提高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素質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中國對漁業經濟體制和價格體制進行了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漁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使我國漁業走上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水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自1990年起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漁業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水產品需求,擴大了水產品出口,而且為調整和最佳化
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漁業
經濟成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增長,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減緩海洋捕撈產量高速增長對資源造成的壓力,對海洋漁業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自1999年開始,首次提出海洋捕撈產量“零增長”的目標,後又進一步提出“負增長”的目標對海洋捕撈強度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制度。自2002年起,為減緩新的海洋制度實施對我國海洋漁業造成的影響,國家實施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連續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資對漁民報廢漁船實施補貼,引導漁民壓減漁船,退出海洋捕撈業。近年來我國水產品產量增長幅度保持在3-4%左右,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其中養殖產量增長幅度較大。而捕撈產量已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達4565萬噸,較上年增長4%,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433萬噸,比上年下降22%。
由於國家加大了
漁港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並在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國漁業整體素質和現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時由於堅持了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對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進行調整,狠抓產品質量,使漁業效益明顯提高,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水產養殖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水產養殖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而且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目前,我國
水產養殖業已從過去追求養殖面積擴大和養殖產量增加,轉向更加注重品種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高。新的養殖技術和新的養殖品種不斷推出,養殖領域進一步拓展,名特優水產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工廠化養殖、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迅速發展,深水
網箱養殖發展勢頭迅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逐步提高。2002年
水產養殖面積達6815千公頃,養殖產量達290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和平解決%,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64%,其中名特優產水產品的養殖面積和養殖產量明顯增加。
遠洋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
水產品貿易持續增長,
遠洋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漁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漁業發展格局。隨著國家減船轉產計畫和發展遠洋漁業的優惠政策的實施,遠洋漁業特別是大洋性
公海漁業得到較快的發展,入漁船數和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管理更加規範、目前,我國共有1800多艘遠洋漁船作業於世界三大洋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管轄海域、同時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近年來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優勢水產品的出口市場已基本形成,除日本、韓國、香港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對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也有較大的增長;形成以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為主的國際市場格局、2002年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總量4576萬噸。貿易額的6億美元其中出口208.5萬噸,出口額46.9億美元,水產品已成為各地農產品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特別是在養殖水產品出口方面;
鰻鱺、對蝦、貝類、羅非魚、
大黃魚、河蟹六大類名優水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在產業發展的同時中國政府更加重視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實行了嚴格的
禁漁期和禁漁期制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對捕撈漁船進行大規模壓減,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自1995年起,中國政府在東
黃海全面實行
伏季休漁制度,自1999年起將休漁範圍擴大到
南海、目前,中國沿海已全面實行了2-3個月的伏季休漁制度;休漁的漁船達11萬多艘,涉及漁民100多萬名、該制度實行已經9年,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漁業資源的養殖養護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自2002年起,我國
長江流域首次實行禁漁期制度;2003年將禁漁範圍進一步擴大;目前禁漁範圍包括
金沙江江段以下長江幹流和主要
通江湖泊,涉及漁民5萬多人、目前我國的主要湖泊也已普遍實施了禁漁期制度,有的禁漁時間已長達半年,
青海湖自2001年開始實施為期十年的封湖禁漁制度。各地還加大對電、炸、魚等非法作業方式的查處力度,加大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在此基礎上,各地還積極開展
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對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漁業生產量分析
遠洋漁業產量:由各遠洋漁業企業和各生產單位按中國遠洋漁業項目管理辦法組織遠洋漁船(隊)在非中國管轄水域(外國專屬經濟區水域或公海)捕撈的水產品產量。中外合資、合作漁船捕撈的水產品只統計按協定應屬於中方所有的部分。
2011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5603.21萬噸,比上年增長4.28%。其中,養殖產量4023.26萬噸,同比增長5.08%;捕撈產量1579.95萬噸,同比增長2.32%。養殖產品和捕撈產品的比重為72:28。中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1.59千克,比上年增加1.52千克、增長3.79%。
總產量中,海水產品產量2908.05萬噸,占總產量的51.90%,同比增長3.95%。其中,海洋捕撈產量為1241.94,同比增長3.19%;遠洋漁業產量114.7,同比增長2.81%;淡水產品產量2695.16萬噸,占總產量的48.10%,同比增長4.65%。
分地區來看,目前中國水產品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省市包括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遼寧、湖北、廣西、江西、湖南、安徽、海南、河北、四川等省市。
陝西漁業
陝西省位於內陸地區,既無遼闊的海洋水域,亦無大型漁場和捕魚工具,全省漁業生產較沿海諸省落後。
1949年,全省水利建設大發展,關中平原相繼建成了許多養魚場(有國營、私營),也有利用塘、庫、水田養魚的,但規模不大,產量只能使民眾四季有鮮魚吃罷了。
江、河、湖、塘的漁業生產,在陝西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陝南特別是漢中、安康兩地區的漢江沿岸各地,人民有著悠久的養魚、捕魚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陝南,氣候濕潤而溫暖,江河縱橫,湖泊遍布,是魚類生息的優良地區。如漢江沿岸人民家家有漁具,人人會捕魚、釣魚、捉魚。人們以游泳、打漁為樂事,以現抓鮮魚待客為至誠。
捕魚工具:可歸納為船、網、權、鉤四大類。船分“連家船”、“打漁船”(又叫“梭子船”)、“老鴉船”等。網分“端網”、“喇叭網”、“拉網”、“粘網”等。鉤分“單鉤”、“鷹瓜鉤”、“連環鉤”等。權分“單權”、“雙權”、“鉤連權”等。
捕魚方法,有“打、撈、端、權、摸、釣”等多種。
“連家船”,一般為一丈八尺(6米)長,六尺(2米)寬,“吃水”一尺許的船。左右兩弦稱“船幫”,船頭為方(平)形,船尾為“燕尾”形,雙角向上翹,尾上置一調撥方向的槳(俗稱為“棹”)。除船底外,上層鋪木板,板下稱為“船艙”。板上蓋有“蓼葉棚”或木屋(約占船總面積的1/2)為住宿處,並在船尾部置灶為煮飯之用。全家吃、住、生產都在船上,故稱為“連家船”。這種船,在1949年以前很多,有些是祖輩幾代人靠打漁為生。建國後,政府為漁民們修建了住房,有的分了土地改為“農漁”兼顧之家了。
“打漁船”,比“連家船”小,一船只有八九尺長,三尺多寬,上無棚,輕快靈活。一般為一二人作業,即一人站在船頭上手提“喇叭網”或執權,觀察或撒網、拋杈捕魚;一人在船尾執篙撐船。這種“打漁船”,多為青年人駕駛;有夫妻二人架的,有兄妹二人駕駛,也有青年小伙子一人駕舟並撒網的。這種“打漁船”,多為農、漁業兼顧,以農為主。農閒時,夫婦二人(或一人)手執杈肩扛網,說說笑笑,解船下河;一會兒船盪江心,一會兒游弋岸邊,或撒網,或拋杈。有的人,發現船前水花或浪濤,就能估出有多大的魚,一杈飛出,即可拉起魚來。這種“飛杈手”,在漢江上很多。
“老鴉船”,以兩條長約四尺余,寬約一尺許,深約一尺多的長方形的“木斗”,再用兩根約四尺長的木條橫連,雙“斗”相距約一尺多,形成一個四方形的“船”,稱為“老鴉船”。這種船,只能一人駕駛。捕魚者,雙腿分開,雙腳站在雙斗的內沿上,雙手持一根竹篙,可左右撥水調換船的方向,亦可作為趕水老鴉(即魚鷹)下水的工具。船外沿上,站著幾隻(一般為四至五隻)魚鷹。這種專門馴養的魚鷹,嘴尖帶鉤,眼力敏銳,游水快速,善於潛水抓魚。只要發現有魚,老鴉立即潛入水中。不一會,或一隻鴉叼著一條小魚上船,或三兩隻鴉抬(叼)著一條較大的魚出水,將魚丟在船中,非常有趣。在捕魚時,駕船者還不斷地吆喝“哧鑼鑼”趕鴉下水。傍晚收船或日間趕路時,駕船者肩槓“老鴉船”(像挑擔一樣,肩扛雙斗中間的橫木條),老鴉均高高地站在斗上,頗為有趣。
“喇叭網”,又叫“撒網”,用麻線編織而成,網眼大小不一,網的覆蓋面積也不一(現在已改用尼龍絲編織),撒開形如喇叭,故稱“喇叭網”。最普遍的網,口徑約七尺,邊上掛“鐵墜子”,愈上愈小,頂端帶繩為撒網者握在手中。這種網,多為“打魚船”和“跑灘者”使用。
“跑灘”,就是指沒有固定地點的捕魚者。陝南人愛好捕魚捉蝦,許多人平日喜歡頭戴草帽,腰掛一個竹簍,手提“喇叭網”,遍走溝、塘、河灘,撒網捕魚,稱為“跑灘”。
“端網”,形如籮筐。用老刺藤盤彎作為網幫,稱“端把”,亦稱“網口”。用麻線編織的網片掛滿網幫,網片下端收扎一起稱“網底”。手抓網幫端起,如端一隻大籮。這種網,多用於水塘、溝渠、回水灘里端魚,也是一種淺水捕魚的最簡便的工具。
“拉網”,又叫“攔河網”,網片上有浮子(俗稱“漂子”),下有“墜子”,網片用一根麻繩(現時網片和繩子皆改用尼龍線合成)串聯。捕魚時,先將網繩的一端繫於岸邊的樹上或木樁、石樁上,另一端由小船拖向彼岸,邊行船邊拋網片,使網形成一堵牆或形成一個包圍圈,將魚圈在網裡,然後逐漸縮小包圍圈,收網撈魚。這種網,多在江河、大水庫中使用。收網時,旁人都會主動幫忙,合力拉網。“拉網號子”常隨著拉網此起彼落,極為雄壯好聽。
“簸箕網”,是山區農民在小河、小溪里捕魚的一種特製“網”。這種網,多是用竹篾編織而成(亦有用麻線編織的),形如簸箕,捕魚簡便。只要看好地形,在激流口(地形為上高下低),栽幾根木樁,用竹竿將網片架起,簸箕口向上,順流而下的魚只要進入簸箕口,就無有回流的可能了,只能在簸箕底內轉圈。人們常在下午時架好網,次日早晨去撈魚。
夏秋之時,江中大魚喜歡夜間逆流而上,進人溝、漢、溪流中去“擺籽”(即排卵)。人們在後半夜架起網,一人看守網,加固網,以防魚跑掉,此人稱“魚判官”。一人手執“木瓜錘”(三尺多長的木棍為柄,棍頭橫裝一節圓木頭即為錘),由上游往下游趕魚(即用“木瓜錘”在水中砸),被稱為“魚小鬼”。
“釣魚”,是漢水沿岸人民的普遍愛好。農閒時,人們習慣地或為副業,或為娛樂;腰掛魚簍,手執釣竿,頭戴草帽或扯幾根柳條(帶青葉)編成柳條帽戴在頭上,去河灣、溝汊、塘、庫邊垂釣。即使農忙季節,有人為了改善生活或家中來客,也會忙裡偷閒,抽空去扯幾竿子。釣魚者中,不乏行家、高手、“魚狀元”。有的人是“不備網、不備權,一根釣竿‘闖天下’”。這種人,皆掌握著一套釣魚絕技,只要下釣,必有收穫。故而,被稱為“神釣”。
這些“神釣”,對各類魚的水、草習性,食慾愛好以及啥時候需深釣、啥時候需要淺釣等都有研究。如,他們對魚的習性,總結為:“白條浪里翻(流動的水中),鯉魚臥深灘(深水),鰱魚鑽泥沙,鯽魚草叢穿(有水草的地方)”等。魚食為:“團魚愛吃血腥(如蚯蚓等),鱔魚愛把油吞(油料餌食),河鯉喜的麵食,草魚見食就吞”等等。
“摸魚”,又叫“抓魚”,是陝南人的另一種捕魚方法和習俗。“摸魚”,就是不帶任何捕魚工具,赤手空拳地下水捉魚。摸魚者,多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捉到,可享口福,捉不到也無所謂。許多人是在工余休息時,去到江河、小溪、水溝邊遊逛、觀察,專在石縫中、草叢裡摸魚。有許多人,是從小到老就喜歡摸魚,掌握著一套摸魚方法。每當夏、秋之時,你在陝南一些江邊上,會看到一些光著屁股的孩子,一會鑽進水中,一會浮在水面,手裡舉著摸到的魚,和同伴們嬉戲打鬧的場面。他們把摸到的魚,用一根細柳條串起來放在草叢裡,待玩得興盡時或天晚時,才提著魚串回家。
“漢水漁歌”亦稱“漢水情歌”。無論是駕魚鷹船的小伙子、大姑娘,還是垂釣的老翁都喜歡唱。其詞語通俗上口,風趣,詼諧。有歌唱幸福生活、讚美山河、催人奮進的;也有表達友誼與愛情的。形式活潑,韻調流暢,猶如漢江水一樣清澈,明靜,迂迴,奔放。也有人稱讚它像漢水流域的姑娘,是那樣爽朗大方、優美動人。
紅彤彤的朝陽放異彩喲,金花銀花滿江開囉,清早下河撒幾網,米、面、油、鹽一齊來,打魚人兒多自在吔。喜悠悠,樂悠悠喲,每日垂釣下河溝囉;釣得鮮魚呷美酒,一覺睡到五更頭這樣的生活哪裡有!?兩岸青山對面笑,我駕小舟一支篙;洗衣妹若願配一支,雙雙下河把魚撈,百年永和好。山對山,水連水,無根的花木會枯萎;莫道我說語不中聽,雛雞怎和鳳凰飛,休再乾拌嘴!山對山嘞,崖對崖喲!駕起小舟雲中來喲,一篙刺破水中天,朵朵銀花江面開囉。漢江東去歸大海喲,戲水鴛鴦緊相挨喲,小小漁郎雖不才,願為漁妹作伴來喲!
冰島漁業
漁業是冰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產品在出口產品和服務總值中幾乎占50%,在其出口產品總值中占73%左右。
2009年,捕魚量為112.6萬噸,主要魚種有鱈魚、毛鱗魚和黑線鱈;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7%;絕大部分漁產品出口,出口額占冰外貿出口總額的41.6%。
冰島周邊海域適合多種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長,海洋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年捕撈量在200萬噸左右,是世界著名的捕撈大國。冰島的水產品種繁多,除蝦蟹之外,還有鮭、鯡魚,以及海膽、海參等等珍惜水產品。 冰島漁業管理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國家實行漁業捕撈配額制度。
日本漁業
捕撈與養殖
日本習慣上將漁業生產劃分成海洋捕撈(包括遠洋漁業、近海漁業、
沿岸漁業,實際大致相當於我國漁業劃分中的海洋捕撈和遠洋漁業)、海水養殖、
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等幾部分。
海洋捕撈歷來是日本漁業的主導產業,儘管連續減產,但八成以上的產量仍由海洋捕撈所得。以產量大小排序,漁獲主要品種為
鮪魚、鰹魚、鮭鱒魚、沙丁魚、竹莢魚、鯖魚、秋刀魚、
鱈魚、鮃鰈類、魷魚等。與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鯖魚產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魚、
扇貝、鮭魚等產量有所下降;扇貝、鮭魚等生產額有所增長,但鰹魚、秋刀魚和鮪魚等的生產額有所下降。海洋捕撈總產量441.2萬t,比上年減少4.7萬t;生產總額1594億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
海水養殖產量近年來一直維持在120萬t以上,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量121.1萬t,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萬t,減少12.9萬t;2005年海水養殖總產值4392億日元,比上年增加49億日元。其中
魚類養殖26.9萬t(比上年增加2.7%)、1918億日元(比上年減少2.4%);
貝類養殖42.2萬t(比上年減少6.4%)、771億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類50.9萬t(比上年增加5.2%)、1213億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鰤魚、真鯛、蝦夷扇貝、牡蠣、海帶、裙帶菜、紫菜,以及牙鮃、河魨、真竹莢魚、
日本對蝦以及珍珠母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撈、淡水養殖總產量9.6萬t,比峰值時1979年產量的一半還少。其中淡水捕撈產量5.4萬t,淡水養殖產量4.2萬t,總產值1021億日元,比上年減少13億日元。淡水捕撈的主要品種為溯河性鮭鱒魚類、香魚、
鯉魚、河蜆、鰻等,淡水養殖主要品種為鱒魚、香魚、鯉魚、鰻魚,另外還有
鯽魚、甲魚等,單個品種產量通常在千噸以下。
水產加工與消費
日本水產加工產品主要有鹽藏品、乾製品、魚肉調味品、冷凍食品、油脂與飼肥、冷凍生鮮品、罐製品等。2005年食用品加工總量為209.5萬t,比上年減少3.9萬t。主要產品加工量分別為鹽藏品20.9萬t、乾製品33.4萬噸、魚肉調味品65.5萬t、冷凍食品28.6萬t、冷凍生鮮品162.5萬t,其他食用加工品為48.4萬t。與上年相比,2005年除乾製品加工量略有增加外,其餘如冷凍食品、鹽藏品和調味食品等加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日本是水產品消費大國,2004年國內的
水產品消費量為1048萬t,比上年減少5%。其中食用水產品消費量占80%,約相當於每人每年消費62.7kg。如果把不可食用部分除去,大約每人每年消費34.5kg。2004年,日本食用水產品的自給率為55%,低於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國內漁業生產量減少的同時進口量增加。據統計,2005年海藻類自給率為65%。
水產流通與市場
日本國內有主產地漁港203個,2005年總起水量約288.7萬t,與上年大致相等;起水總額為5255億日元,比上年減少約4%。起水量10萬t以上漁港有6個,燒津22.9萬噸、銚子21.5萬t、石卷15.8萬t、八戶14.9萬t、釧路11.9萬t、氣仙沼11.6萬t,此外起水量較大的港口還有松浦、境、波崎和枕崎。
目前,日本國內大約有900個產地市場,流通量和金額都在減少。針對出現的小規模市場成交量過小、無法發揮市場功能的情況,日本於2001年3月底制定並公布了《水產品產地市場綜合和經營合理化相關方針》,各都、道、府、縣據此開始市場整合,到2005年6月底,39個道、府、縣共減少水產品產地市場33個。
札幌、仙台、東京、橫浜、名古屋、京都、大阪、
神戶、廣島和
福岡10個大都市均設有中央批發市場,從平均價格的變化來看,成交價格總體處於下降趨勢。2004年交易的水產生鮮品、水產加工品、冷凍品平均價格大致與上年一致,分別為生鮮品770日元/kg、水產加工品730日元/kg、冷凍品791日元/kg。由於秋刀魚和鰹魚量減少,主要產地市場魚類、水產動物類(不含貝類和海藻類)的流通量比上年減少3%,平均價格為182日元/kg,比上年下降5%。雖然市場成交量減少,但是超市等需求量較大的單位不經市場直接購入的量卻在增加。
水產品貿易
日本進口的魚貝類大部分為鮮活產品。2004年,日本進口水產品總量348.5萬t、16371億日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6萬t和679億日元。但是,進口數量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額較過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其中進口額1000億日元以上的有:蝦2380億日元(約占進口總額15%)、鮪魚2337億日元(約14%)、鮭鱒類1036億日元(約6%),其他進口額較大的還有蟹807億日元、鰻魚製品657億日元、鱈魚籽598億日元、蝦製品522億日元和魷魚437億日元。
2004年,日本出口水產品42萬t、1482億日元,分別比上年增加5400t和129億日元,出口量12年來首次突破40萬t
大關。其中,貝類製品出口量和出口額都在減少,但鮪魚、鱈魚等近5年呈成倍增長態勢。出口量以中國(除香港、澳門外)為最多,主要品種是鮭鱒類和鱈魚;出口金額則是香港為最多,以珍珠、貝類乾製品、乾
海參為主。出口的平均單價為350日元/kg,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
2004年,日本進口水產品數量和金額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大陸66.5萬t、3357億日元(除香港和澳門,以鰻魚加工品、蟹加工品、冷凍蝦為主)、美國39.2萬t、1477億日元(以鱈魚籽、冷凍鱈魚肉、鮭鱒類為主)、俄羅斯19.9萬t、1170億日元(以冷凍蟹、鱈魚籽、冷凍鮭鱒類為主)、泰國24.8萬t、1103億日元(以蝦製品、冷凍魷魚、鮮活及冷凍蝦)、台灣18.6萬t、1085億日元(以冷凍鮪魚、活鰻、鰻魚加工品為主)。
資源保護與增殖
日本於1996年批准了《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隨之導入了TAC制度和出口規制制度。2001年,日本制定了《水產基本法》,開展了資源恢復計畫,並導入了漁獲努力量的總體規制(TAE)制度。
日本除了通過法律法規和漁協漁民的自主規制,設定可捕量、漁獲努力量、漁船數和馬力數限制、禁漁區和禁漁期限制、漁具漁法限制、可捕尺寸限制等以外,非常重視
漁業資源保護與增殖,不斷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並投入巨資建設人工魚礁。
日本有比較完善的增殖放流體制。以
靜岡縣為例,其建立了資源增殖推進協定會的體系,由縣溫水利用研究中心(種苗生產與增殖放流指導)、縣漁業振興基金(提供必要經費,監督放流活動)、縣水產試驗場(指導放流活動和檢驗放流效果)組成,下面分成
伊豆、榛南和濱名湖三個地區協定會,其下再由各市、鎮等漁協承擔具體放流、統計、經費募集等任務。日本每年都有全國和地區性的增殖漁業會議,對漁業資源情況、增殖放流實施情況、放流效果評估情況和相關研究等進行交流。日本每年放流增殖的,主要是洄游小、固著性大的魚礁性品種,近年來,放流種苗均在50億尾以上,其中有鮭、真鯛、黑鯛、鰈類、牙鮃等魚類,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三疣梭子蟹等甲殼類,
鮑魚、魁蚶、蝦夷扇貝等貝類以及海膽等。2004年放流主要品種為白鮭18.5億尾、真鯛1980萬尾、黑鯛328.1萬尾、鰈類308萬尾、牙鮃2461.3萬尾、車蝦13464.5萬尾、蟹2701萬尾、鮑魚2391.1萬尾、赤貝63.8萬尾、海膽7464.3萬尾等,放流數比上年略為減少。
日本是較早開展人工魚礁建設的國家之一,自1955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各種人工魚礁。1975年出台《沿岸漁場整各開發法》,要求大力發展魚礁設定事業、水生動植物的增殖場、沿岸漁場保全事業等三項公共事業。由中央政府每年下達計畫,給予財政補助,分別由農林水產部和各都、道、府、縣按規定執行。經過30多年的建設,目前全日本漁場面積十分之一以上已經設定了人工魚礁,年均投入近30億人民幣。日本人工魚礁的類型多樣,結構差異大,根據不同海區的情況設定人工魚礁,現已經掌握在深水區投放特大型魚礁的技術。近年來,日本對天然海底藻場的保護和恢復也非常重視,包括政府部門、漁協和漁民都承擔了相應的工作,如保護、調查、分析、恢複試驗等。
漁業勞力與個體經營者收益
截至2005年11月1日,日本漁業就業人數為222510人,比上年減少8490人,減幅3.7%。漁業捕獲量的減少、生產規模的縮小,都是導致漁業就業人數降低的原因。按性別來劃分,男性186350人(占83.7%)、女性36160人(占16.3%),分別比上一年減少3.7%、3.8%。按年齡層劃分,60歲以上的為最多,占46.9%,40—59歲的占38.6%;25—39歲的占11.8%;15—24歲的占2.7%。年輕人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減少的幅度卻越來越大。
2005年,日本海上漁業每戶平均收入為526萬日元(約相當於人民幣34.2萬元),比上年減少0.6%。支出額為305萬日元,同比減少1.2%。個人所得為221萬日元,減少2.0%。支出明細表里,燃料費用占18.1%,折舊費16.2%,員工費用占12.7%。小型定置網漁業收入為594萬日元,支出額為346萬日元,個人所得額為248萬日元。支出費用中,折舊費占18.6%,員工費用占12.5%,各種手續費占11.5%。據日本
農林水產省表示,石油價格的飆升,使燃料費比前一年增加13.1%。但私營企業支出額未增反降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為了節減經費,紛紛下調了員工工資。
漁業政策
定義
漁業政策(fishery policy)是國家追求全面的漁業利益,包括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利用、漁業產業發展、漁民就業、安全、國家利益與國際關係及科學研究,並當這些利益發生衝突時,尋求是公平協調發展的政策。可以說,“漁業政策”是國家處理與漁業有關事務的公共政策或國家政策。
內容
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政策、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漁業產業發展政策、漁民就業政策、漁業管理政策、漁業經濟政策、與其他國家的漁業關係等。
漁業政策的制訂過程
1.問題提出;
2.政策的研究,授權及經費預算;
3.政策的決定;
4.政策的執行;
5.政策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