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
海洋漁業指通過在海洋中捕撈、採集和養殖水生動植物獲得水產品的一類生產活動,按照生產特性劃分,海洋漁業可進一步劃分為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廣義的海洋漁業還包括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的上下游產業,如漁船、漁具製造和海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部門。近年來,休閒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海洋漁業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現狀
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在漁業領域的延伸或具體化。因而,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建立在漁業經濟成長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構成生態環境健康、社會穩定、漁業經濟成長的綜合發展格局,達到改善漁民的福利事業、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它是農業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改革開放以來,漁業產量迅速增長,我國的漁業發展取得了毋庸置疑的發展,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矛盾與困難,這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不斷衰竭的漁業資源與日益增長的捕撈強度之間的矛盾。即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表現在漁業資源衰退,漁業環境惡化,水產品不安全等方面。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海洋漁業經濟發展主要面臨的問題有:
(1)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開採。近年海洋捕撈業的主要增長點為低值魚類,而主要經濟魚類不能形成魚訊,嚴重影響了漁民的出海作業天數和收入。我國海域已記錄的水生生物有20278種,不僅有很多世界海洋共有的生物物種,而且還有許多特有的物種。但由於開發利用過度,棲息環境破壞,亂捕濫采,以及外來種的引進等原因,我國現有海洋珍稀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不斷減少,正面臨著消失和滅絕的嚴重威脅,同時另一些原來數量較多且分布廣泛的物種,也逐漸變成了新的珍稀物種。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的方向演變, 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難以形成魚汛。60年代以前,我國傳統優質漁業資源,如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鮁魚、真鯛、銀鯧、鰈、對蝦、烏賊等,由於大量集群洄游而形成較大漁汛。目前,由於資源數量急劇減少且魚群分散而形不成漁汛,黃海、渤海的鱈魚、小黃魚、大黃魚、鮁魚、鰈魚都已形不成漁汛,真鯛和帶魚在渤海已基本消失;東海除帶魚外,大黃魚、小黃魚、鰈魚等魚類也已形不成漁汛,且大黃魚、小黃魚已瀕臨絕跡。
(2)海洋漁業產業的投入高效率低。龐大的產業規模並非與產業效率正相關。我國的漁業勞動力人均漁產品和近海每平方千米捕魚均遠低於挪威和日本等國;我國遠洋捕撈量也僅占世界的0.5%。
(3)海洋生物資源低利用。由於冷藏運輸船裝置及保鮮技術落後,漁獲物中因變質而被丟棄的約占10%;大部分副漁獲物在海上被拋棄,沒有物盡其用;海洋水產品加工技術落後,而且加工廢棄物未充分挖掘其價值;過度消費模式導致漁業資源大量被浪費。
(4)海洋漁業環境的惡化。海水養殖、漁船廢棄物、陸源污染物及溢油事故等造成我國近海水域污染嚴重,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加速了漁業資源的衰竭。據2006年度《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6年,我國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9萬km2,比2005年增加約1.0萬km2,其中較清潔海域、輕度污染海域、中度污染海域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分別約為5.1、5.2、1.7和2.9萬km2。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漁業水域污染仍比較嚴重,主要污染物為氮、磷、石油類和銅;2006年全國共發生漁業水域污染事故1463次,污染面積約9.4萬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43億元;因環境污染造成可測算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36.43億元,其中,海洋天然漁業資源經濟損失為27.88億元。這表明我國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生態環境還在惡化,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繼續減少,外來物種侵入帶來的危害依然存在,破壞海洋生態的違法行為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
管理最佳化措施
資源調整
對漁業資源的管理和調整設立了專門中心來推進工作的實施。根據各海域的特徵投放多功能的人工漁礁,結合沿岸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立綜合信息網路進行管理。實施親環境的海洋牧場項目計畫;為實行總許可漁獲量(TAC)制度,增加TAC制度中的對象魚種,配備專用調查船用於科學調查,並且擴充相關的研究設備。
改善環境
對於海洋環境的改善,國家首先考慮消除陸源污染、水質管理政策優先等綜合因素,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管理體制。漁場淨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水產品疾病控制體系的確立,需要開發高效能的預防和治療藥劑;為防治養殖場的自身污染,要加大複合飼料的供給;建立高效的赤潮應對措施,普及赤潮防治設施。
調整生產
為恢復和保持漁業的競爭力,需要對近海漁業的結構進行調整。根據各魚種的數量配置相應的漁船,調整各魚種的許可漁獲量限額;調整養殖漁業的結構,對已開發的漁場規模進行縮減,限制生產養殖過剩品種,限制災害頻發海域的漁場開發;加強專屬經濟區和公海漁業作業的管理,為解決國內漁場面積縮減的問題,積極開發海外漁場和發展相關支持產業。
建立體系
為建立良好的漁業秩序,對違法漁業行為採取積極的對策,相關機構協同配合,互相提供必要的支援,加強對違法的小型機拖網船的管理, 建立合法的漁業漁具購置融資支援體系。加強水產品認證制度,建立安全衛生的認證標準,改善物流體系,對漁業品流通量進行調整。
保持動力
為確保漁業發展的動力,擴大對漁業研究、開發的投入,促進新技術的實用化,積極培養漁業專業型人才。建立美好的新漁村環境,吸引周邊人口入住漁村,發展休閒漁業,為滿足國民多樣化的需求,綜合開發漁港、漁村建設。
發展新思路
隨著各國加強對沿海漁業資源的控制, 韓國遠洋漁業遇到了不少困難。開闢新漁場是韓國發展海洋漁業的一個思路。建立“海洋牧場”是韓國海洋漁業擺脫困境的一個嘗試。2005年韓國遠洋水產品捕獲量從1992年創紀錄的102.4萬噸下降到55.2萬噸,在水產品生產總量中所占比例為20%。為此,韓國政府2007年制定了一項以加強國際競爭力為主要內容的遠洋漁業發展方案。
改善人生活
食品在畜牧業尚不發達時期,動物性蛋白質的供給大部分依靠水產品。根據fao的統計,人類從魚類獲得比其他類動物更多的蛋白質。例如,一般鮮魚每100g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的18-20g左右,相當於牛肉的蛋白質,比蛋類的蛋白質高得多。而且在魚類的蛋白質中包含了人體必須的8種胺基酸相當豐富,加上漁業投資少、產出大等優點,正是開發動物蛋白質來源的優勢產業。
擴大就業
漁業安排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吸納最基層勞動力的一個重要基礎產業。我國漁民人數是世界上最多的,據統計,1998年全國漁業專業勞動力282.5萬人,兼業勞動力571.5萬人。到2002年,漁業勞動力1312.87萬人,民眾漁業人口2044.8萬人。
提供外匯
漁業對外匯的貢獻,是指通過出口水產品,對國民經濟建設賺取外匯。在開發中國家,出口水產品及其加工品賺取了一定的外匯,用這些外匯進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武裝本國工業,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在國家發展的初始階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1996年起水產品的出口總額30億美元,2002年對外貿易總額69.6億美元。雖然比重較小,但在絕對數量上是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且對國民經濟的外匯貢獻是始終存在的。
加速產業
水產品生產為其他生產部門提供了原料和材料,例如,輕工、醫藥、化工、飼料等部門。水產品經過加工和綜合利用可獲得多種產品:鯊魚皮可以製革,碘可以用藥,還是國防工業不可缺少的原料,珍珠既是珍貴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藥材。隨著綜合利用程度的提高,水產品的使用價值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