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溪文化遺址
- 占地面積:75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類別: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
基本介紹,發掘情況,文物古蹟,將軍墓,貞潔牌坊,曹家老屋場,大溪文化,
基本介紹
面積:750平方米
發掘情況
陶器以紅陶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極少。彩陶文飾和戳印紋頗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盤、瓶、盆、缽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裝飾品有玉、石、骨、象牙、獸牙等幾種,主要有耳飾、項飾和臂飾三類。還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懸飾等藝術品。
在大溪遺址墓葬中,死者均埋在氏族公共墓地,頭向一般為正南,早期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同時也有俯身葬和側身葬。絕大多數墓有隨葬品,女性墓一般教男性豐富,最多有30餘件,有的石鐲、鑲牙鐲,出土時還佩帶在死者臂骨上。在幾座墓里還發現整條魚骨和龜甲,以魚隨葬的現象在中國新石器文化中尚屬少見。
大溪文化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時期不同類型的重要文化遺存,它們之間存在相互交流影響的因素。
學術界一般認為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是同一文化類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屈家嶺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據重慶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隊長白九江介紹,此次發現的大溪文化遺址位於重慶市酉陽縣酉酬水電站工程庫區,發掘面積1125平方米,發現9處地面文物和12處地下文物。
已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築遺蹟。其中,墓葬為橢圓形雙人合葬墓,左邊為側身屈肢,右邊為仰身屈肢,是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墓葬。
這是首次在渝東南地區發現大溪文化遺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發掘出大溪文化遺址,這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範圍和擴展提供了新的素材。此外,對於瞿塘峽以東地區發現的大溪文化元素的來源認識,也提供了新的思考依據:酉水、烏江可能是大溪文化的傳播途徑。
2008年3月到5月12日,湖南懷化考古隊對巫山大溪文化遺址遺存文物實施了搶救發掘工作。考古隊共發掘漢代、戰國、六朝、明、清、三國6個朝代的墓葬45座,清理出各類文物——陶器、鐵器、古錢幣等60餘件。發掘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唐代瓜棱壺和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碗極具研究價值。
同時,考古隊在近期發掘的漢代石室墓(民間又稱“蠻子洞”),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此墓長5.7米,寬2.2米,高2.2米,全部是用近1000塊手磨的青石磚砌成的拱形墓,具有拱門、甬道、墓室三大結構。不僅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而且對研究厚重而悠久的大溪文化極具價值。
該石室墓已被搬遷到大溪鄉附近的康碑(康茂才石碑)大院予以原樣復修,以作為教育研究的標本。
文物古蹟
將軍墓
此墓極大,但早在大躍進和文革時期被毀,許多精美的雕刻和墓石都已砌在學大寨的石坎里了,現只是一堆石頭,唯一保存完好的是一塊墓碑,上刻“明威將軍軍民兼管施州衛匡鳴鼎將軍之墓”,時間是乾隆四十八年歲次所立。傍邊一墳,是匡祥遠之墓,光緒三十一年立,是匡鳴鼎將軍的子孫,此墓保存完好。
翻閱匡氏族譜,匡鳴鼎字愛如,是明朝的將軍,官至施州(即現在湖北恩施地區)衛,算是最高的軍事長官,是匡氏一族的如川始祖,清統一全國,匡鳴鼎就隱居在沙落坪,後吳三桂反清,多次派人來請他出山,他“婉拒之”,後病故於此。
現在當地民眾保護文物古蹟的意識越來越強,已給古墓修了圍牆,今後還將大力整修。
貞潔牌坊
許多文物專家都說該牌坊是現渝東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牌坊。
此牌坊建於嘉慶三年,占地約半畝,墓已毀壞,只在一片莊稼地里,孤零零留下墓前的貞潔牌坊,它高6米,寬4.5米,共三層,由60多塊沙石打制,龍鳳文飾相當精美,兩邊有一對石獅,栩栩如生。它四柱三門,中間大,兩頭小,均有雕花門楣,門楣上有龍鳳、麒麟、仙鶴、玉兔、祥雲等精美圖案,特別是有一塊群龍石,下刻有“聖旨”兩個大字,無疑是清朝皇帝的命令。
匡士爵是明威將軍匡鳴鼎的孫子,向氏是孫媳婦,光緒《巫山縣志.烈女傳》有其專門介紹。可惜此牌坊風化嚴重,很多文字難以辨認。過去有基座襯托,相當高大,三道門都可行走。後來荒蕪,都種了田,慢慢堆積,就顯得矮小了。
曹家老屋場
此屋是清代建築,屬徽式風格。它正門是30米寬的風火牆,上五步石階是大門,大門上有各種彩繪和圖案,還有字跡,可惜不清晰。一進大門就是四合天井,天井長8米,寬5米,邊角還有一口古魚缸,文飾古樸。特別是天井沙石板上有一腳印,和常人一樣大小,傳說是此屋是穿架屋,出大門風火牆外,全是木質建築,非常出名。魯班聽說後,專門來看,大加讚賞,一跺腳,就留下了這腳印。此屋正房三間,偏房六間,連廚房、廁所等共12間,已垮塌一間,其餘基本保持完好。
此屋土改時分給顏姓,所以後稱顏家老屋。顏姓老人去世,後人多在外,顯得空蕩,很荒蕪。
若稍加修葺,將是一典型的清代民居,辦個農家樂,相信是很受人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