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原認為中心區面積約 1.2平方公里,但在後來發現了面積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遺址文化堆積的時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內城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時期,外城則尚未確定興建年代。盤龍城出土的104厘米長的大玉戈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龍城遺址入選武漢市“十大城市文化名片”。2012年8月,武漢市開始投資55億元建設以盤龍城遺址為核心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其遺址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將向國際招標徵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楊家灣盤龍湖畔
- 開放時間:星期一閉館(除國家法定節日外)
- 館藏精品: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
- 內城興建年代:公元前15世紀前後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免費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發掘歷史,遺址公園,文物,結構,遺址內容,發掘情況,城址,墓地,遺物,文物歷史,早期器物,晚期器物,社會形態,獲得榮譽,
簡介
盤龍城遺址:距今3800年的盤龍城文化,被專家學者論證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古代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盤龍湖畔。原本認為中心區面積約 1.1平方公里,但之後發現了面積約為2.5平方公里的外城,其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遺址文化堆積年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的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內城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相當於二里崗時期,外城則尚未確定興建年代。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古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龍古城出土了數百件盤龍城商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獸面紋盉,盤龍城大銅鼎、銅鎖、銅提梁卣都是中國文物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盤龍城出土的94厘米長的大玉戈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家一級文物。
盤龍城遺址是一處古代城址,絕對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十八世紀至公元前十四紀前期,時代為商代前期或稱早商、湯商時期。發掘年代:1974年。內城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包括宮殿區、居民區、墓葬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幾部分。城址內清理了大量遺蹟,出土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
意義: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商文化(一說為夏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意義: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商文化(一說為夏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盤龍城遺址位於長江北岸,距湖北省省會武漢市中心僅5公里。盤龍城遺址的分布範圍是兩面臨盤龍湖,南瀕府河,僅西面有陸路相通。其內城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內城總面積約75400平方米。外城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內城坐落在整個遺址的東南部,平面形狀略呈方形,城內發現有三處大型宮殿基址。內城外散見居民區和釀酒、制陶、冶銅等手工作坊及墓地。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不僅數量遠遠超過鄭州商城,而且不少是同時期青銅器精品。盤龍城還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陶片,石器100多件。
盤龍城發掘出的三座大型宮殿建築,體現了我國古代前朝後寢即前堂後室的宮殿格局,奠定了中國宮殿建築的基石。有些專家認為,盤龍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據點,是商王朝控制南方的戰略資源的中轉站,其城牆外陡內緩,易守難攻,軍事目的較為明顯,後來不斷發展成為商王朝在南方的軍事、政治中心。但近年也有專家如台灣中正大學的郭靜雲教授認為,盤龍城可能是早商王朝的都城,掌握銅礦資源,為當時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
發掘歷史
1974~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盤龍城遺址設定考古工作站,並建立民眾性保護組織,負責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
1983年,當地政府及盤龍城考古工作站組織專業人員,對遺址作了全面的調查和勘察,初步劃定了保護範圍,並建立了資料檔案。
2013年8月,武漢市提出,將投資29億元建設以盤龍城遺址保護為核心的考古公園,其遺址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將向國際招標徵集。據介紹,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後,不僅有利於遺址的保護,也將為湖北增加一處黃金旅遊景點。
據媒體報導,籍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開幕之際,2015年9月盤龍城遺址公園核心區將對外開放。
2018年10月18日,“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在地處武漢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小嘴遺址考古發掘地啟動。未來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將對盤龍城遺址開展聯合考古,深入了解盤龍城遺址的功能與性質。
2018年10月,盤龍城遺址聯合考古項目”聯合考古隊披露,盤龍城發現了大規模鑄銅遺址,系在夏商都城之外首次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將改變學界主流觀點。
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武漢市的盤龍城等31個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盤龍城遺址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中華文明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盤龍城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已正式啟動,市委、市政府圍繞盤龍城遺址的保護積極開展各項工作,1.39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內的清場工作基本完成,逐漸展現的盤龍城城牆再現出3500年前的雄姿。
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也引起我國考古界的密切關注,專家們認為盤龍城遺址不僅文化實力雄厚,生態環境也非常好,具備較高的遺址公園素質。著名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建議,在遺址公園建設中不要影響植被,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將來市民在這裡接受文化薰陶的同時也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認為,“武漢對盤龍城遺址公園的保護與建設,展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大魄力。”
文物
漆器:中國最早的漆器出現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階段,但過去考古只在西周墓葬中才發現較多漆器。而盤龍城M17、M19都發現多件漆器隨葬在墓主頭側,雖保存較差,但也是十分重要的發現。M17的墓室北部隨葬有成排漆器,這是二里岡文化時期不多見的現象。
黃金製品:M17出土了一件鑲嵌綠松石片和金片的勾狀夔龍紋飾件,其主體部分為夔龍紋裝飾,夔龍紋的角、目、牙均以片狀黃金製成,各黃金部件長約5厘米、寬約2厘米。飾片與綠松石結合,無論造型還是色澤都極為精美。金器在鄭州商城遺址曾有發現,但其器形、出土背景不明。盤龍城M17黃金飾片與鄭州同類物年代相當,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器形明確的金器,對於研究早期金器和鑲嵌工藝具有重要意義。
青銅器:M17的隨葬品中,除了觚、爵、斝等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器以外,還有多件重要遺物,不少為盤龍城甚至是二里岡文化時期未見。青銅器中一件橢圓形的觚形器,形制獨特;一件大型獸面紋銅片的器形、紋飾構圖手法,為二里岡文化時期首見。
M19的隨葬品有青銅尊、斝、鬲等,其中青銅鬲裝飾頗為精美。該墓葬還出土了玉柄形器、刀、戈等文物。
結構
黃陂區古蹟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是湖北省文物十強區縣之一。公布為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6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2個,市級13個。與盤龍城相近時代的黃陂遺址就有:魯台山古墓葬群、馬寨城遺址、磨元城遺址、鐵門坎遺址、神墩崗遺址等先秦的省級及以上遺址。盤龍城遺址南臨府河,北靠盤龍湖畔,建於水濱的高丘上,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面積約75400平方米,原以為中心區面積約 1.1平方公里,但因發現面積2.5平方公里的外城,遺址面積應更為廣大。遺址的年代一說為商代前期,一說為夏代,距今約3800年。
城內的東北角,發現有三座前後並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宮殿基址,已經發掘了兩座,在同一中軸線上,保存有較完整的牆基、柱礎、柱子洞和階前的散水,前面的一座宮殿是不分室的通體大廳堂;後面一座是四周有迴廊、中間分為四室的寢殿,是重檐四阿頂式建築。此兩座宮殿的布局與文獻記載的“前朝後寢”制度相符。從建築的式樣看,與文獻中記載的“茅茨土階”、“四阿重屋”也相吻合。
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同時期遺址。遺址的南面是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東西北三面均有與二里頭、二里崗同期的墓穴,發現有奴隸殉葬墓和大批精美的青銅器。
城外四周分布著民居、手工作坊遺址和小型墓地。民居為單體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簡易窩棚。手工作坊有多處,一般為釀酒、制陶、冶煉遺址。
盤龍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根據遺址的地層與典型器物所作的排 比,類型文化被分為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 量方格紋、細繩紋。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 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顏色普遍變為淺灰,以繩紋為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 跡。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甑等繼續延用,但有局部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瓮等。
遺址內容
中國商代中期,一說為夏代的城市遺址。位於湖北黃陂葉店。年代約當公元前18世紀前後。1974年開始發掘。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及城市性質、宮殿建築等有重要價值。古城築於府河北岸的高地上,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約290米,東西寬約260米。城牆是夯築的,四面各有一個缺口,可能是城門。城外有壕溝。城內東北部高地上有宮殿建築,在東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依南北中軸線築起3座坐北朝南、前後並列的大型建築。經發掘的1號建築基址面積490平方米,高20厘米,上面建有四間橫列的居室,各有一門朝南,四室與檐柱之間有一周外廊。城外有居民聚落和手工作坊址。城西、城北、城東發現有墓葬。其中城東李家嘴的2號墓使用雕花木槨,有多人殉葬,隨葬青銅禮器25件,還有銅鉞等兵器及玉器,墓主生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人認為盤龍城遺址在當時是商朝在南土的一個方國,也有人認為盤龍城遺址是先楚王朝中的早商或湯商朝的都城。
盤龍古邑鑄輝煌,文化名城譜新篇。三千多年前的盤龍城是我們今天認識和了解古老歷史的一個視窗。
有人認為公元前16世紀,商湯討滅夏桀,建立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商王朝後,又對四方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擴張,勢力延伸到長江以南。盤龍城(在今武漢市黃陂區)就是商人為了鞏固在南方的統治而建立的一個重要方國都邑和軍事城堡。也有人認為盤龍城遺址即是由長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發展而來的早商王朝都城。
公元前9世紀,原在鄂西北的楚國向東擴張,開拓江漢大地,今天的武漢地區被納入楚域,成為楚國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區。
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中心以北約5千米的黃陂區盤龍城開發區境內,因被盤龍湖環抱而得名。
古城遺址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三面環水,東西寬260米,南北長290米,城址為長方形,總面積為75400平方米。城垣為分層夯土築成,每層厚度為8- 10厘米,內坡緩斜,外坡陡峭。城牆厚度為7-8米,四周有城門,城牆外有寬約14米,深約4米的壕溝,上面架橋以供通行。
城內東北部發現有分布密集的宮殿建築遺蹟,其中一號宮殿基址四周有迴廊,中間有四室,似為奴隸主的寢殿。二號宮殿基址建築技法大致相同,是不分室的通體大廳堂,似為奴隸主開會議事的朝堂。
城外四周分布著民居、手工作坊遺址和小型墓葬。民居為單體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簡易窩棚,手工作坊一般為釀酒、制陶和冶煉遺址,出土有手工工具、陶器、爐渣等。
城外李家嘴一帶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貴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槨,隨葬品有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3名隨葬的奴隸。墓中青銅器共63件,分為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三大類。
其中一件青銅鼎,高達55厘米,僅次於鄭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鉞、斧、鏃等,其中一件青銅大鉞長41厘米,刃寬26厘米,其上雕飾龍紋,為軍事統帥所有。玉器中有一件長達94厘米的玉戈,是迄今全國出土文物中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地區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的見證,城內外的遺蹟遺物,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野。這處文化遺存也吸引大量遊客考察武漢地區進入中原地區主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圈後的發展狀貌和文明水準,它對於推動整個華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促進中原與南方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是後來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
發掘情況
遺址於1954年發現,1974年和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與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合作,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1979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又進行多次發掘。經過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遺址的分布情況。城內僅有宮殿、居民區,手工業區和墓葬則分布在城外。
城址
坐落在遺址的東南部,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290米,東西寬約260米。城牆基寬21米,西垣和南垣殘高1~3米。每面中間各有一缺口,應為城門。城垣分段版築,分主城垣和護城坡,夯層厚約 8~10厘米。城垣南部和北部發現有濠溝遺蹟。城內東北部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夯土台基,西南部為一片窪地,未見遺蹟。
夯土台基南北長100米,寬60米,厚約1米。建築基址分上下兩層,已發現 3座,平行排列在南北軸線上,方向同城垣一致。一號、二號基址已發掘。一號基址平面呈長方形,寬39.8米,進深12.3米,分為 4室。通面寬33.9米,進深6~6.4米,中間二室較大,面寬各為 9.4米。夯土牆基厚約70~80厘米。牆內殘存圓木柱穴,直徑約20厘米,間距約58~95厘米。各室都在南壁中間開1門,中間2室又在北壁偏東處開一後門。室外沿排列43個大檐柱穴,每個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礎,埋深約 0.8米,穴外兩側有 2個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傾斜,上鋪碎陶片,作為散水。整個基址可復原為一座周圍有迴廊,中央為四室的高台寢殿建築。
二號基址位於一號基址之南約13米,平面長方形,東西長27.5米,南北寬約10.5米,基址四邊有前後左右對稱的大檐柱穴27個。西側台基下有一排陶質水管道。二號基址中間未見隔牆,可復原為一座大空間的廳堂,與一號宮殿基址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
墓地
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樓子灣、楊家灣、楊家咀、南城外、銅家咀等地。共發掘30多座,大致可分3類。甲種墓,已發掘4座,墓室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棺、槨。槨板外壁雕刻精細的饕餮花紋,內側塗朱漆。槨外有殉人。墓底設“腰坑”,隨葬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玉器和陶器。這類墓主的身份應為顯貴階層。乙種墓,已發掘 8座,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1米,寬1.2米左右,有棺、槨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和武器、工具、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未見殉人。這類墓葬應屬下層貴族。丙種墓,為平民墓,形制與乙種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積在 1平方米左右。僅有單薄木棺,無腰坑,隨葬品以陶器為主。
遺物
有青銅器、陶器、玉器和石器。青銅器大部出自墓葬,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錛、鑿、鋸、鉞、戈、矛、刀、鏃;禮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盤等。形制、紋飾與中原青銅器相同。紋飾以饕餮紋為主,次為夔紋、雲紋、弦紋、三角紋、圓圈紋、渦紋、雷紋等。陶器出土數量最多。早期陶器:陶質以夾砂和泥質灰褐陶為主,黑陶和紅陶次之,還有少數硬陶。紋飾有條紋、方格紋、細線紋、細繩紋、堆紋、弦紋、劃紋、蘭紋、指甲紋、旋渦紋、圓點紋、刻劃人字紋等。主要器類有鬲、鼎、罐、盆、豆、盉、瓮、尊、缸等。②晚期陶器:陶質以夾砂和泥質灰陶為主,其次為棕褐陶、磚紅陶。紋飾有繩紋、細方格紋、堆紋、弦紋、饕餮紋、夔紋、雷紋、圓圈紋。個別陶器上有刻劃符號。主要器類有鬲、簋、豆、盆、刻槽盆、罐、缽、勺、器蓋、大口尊、大口缸、瓮、器座、壺、罍、杯、斝、爵以及坩堝、魚、鳥等陶塑製品。此外還有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等。早期的器類及形制與二里頭時期相當,晚期則與鄭州二里崗期共性較多,但盤龍城所出青銅器在數量和類型上都比鄭洛地區同期為多。
文物歷史
盤龍城文化的特徵,表現在一組 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這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 深腹罐、侈口圓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盤、深 腹盆、平底盆、豆、澄濾器、小口高領罐和大口缸等。酒器則有□、觚、爵等。侈口圓腹罐口沿部的花邊形裝 飾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對雞冠形。是這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風格。在這裡見不到河南龍山 文化中常見的鬲、帶耳罐、杯、碗及雙腹盆等器物; 也與鄭州商代文化中以鬲、斝、甗、卷沿圜底盆、大口 尊、簋、小口高領瓮為主的器物組合有明顯的區別。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濾器、侈口罐、小口高領罐等的形制與豫西地區所見的一致。
早期器物
居址與埋葬:盤龍城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 面建築和窯洞式居址等幾種。平面形狀有圓形、方形圓 角和長方形等多種。一般居室的直徑在3米左右,較大的 長方形居址長在10米上下,寬5米左右,中間有隔牆。地 基和隔牆都經夯築。東下馮發現的窯洞式居址,系就斷崖和溝壁掏成。盤龍城遺址上層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 是反映這一時期建築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已經發掘的兩 座宮殿遺蹟都建築在夯土台基之上。1號宮殿的基址長 寬均約百米,占地1萬平方米。正面是面闊8間,進深3間 的殿堂,四周有廊廡,前面有門,中間是庭。2號宮殿的 規模略小,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7.5~58米,基本形 制與 1號宮殿相同。這兩座由堂、廡、庭、門等單位建 築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 最早的宮殿建築。其形制開中國歷史時期宮殿建築之先 河。在各遺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遺 跡。一些遺址中還發現有鑄銅、制陶、制骨、琢玉等作 坊址。
晚期器物
盤龍城文化的墓葬在東乾溝、東馬溝、盤龍城、東下馮等遺址均有發現。大多為小型墓,目前尚未發現與 盤龍城宮殿基址相稱的大型陵墓。這些墓都作長方形土 坑豎穴,長2米左右,寬1米上下。葬式多為仰身直肢。隨葬品以實用陶器為主,常見的有鼎、罐、三足盤、盆、 觚、爵、□等,少者數件,多者十餘件。此外還有貝、 玉飾件和銅鈴等小件銅器,盤龍城遺址發掘的少數墓中 隨葬有銅爵。盤龍城遺址曾發掘一座較大的墓,墓口長 5.2 ~5.35米,寬4.25米,有二層台。因被盜掘,僅見少 量漆皮、□砂、蚌飾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測原來 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東乾溝發現的一座墓,死 者作蹲坐狀,比較少見。各地同類遺址中還經常見到一 些沒有墓壙的人骨遺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異處;或 有捆縛、斬割痕跡,一般都無隨葬品。兩種不同的埋葬 方式,說明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社會形態
盤龍城文化居民的經濟生活 以農業為主。農具主要是石器,鏟、鐮的數量較多,斧、 錛、鑿等也有出土。另外還有蚌鏟、蚌鐮、骨鏟等。木 質的耒耜一類工具也在使用。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 馬、牛、羊等。農業生產已能提供較多的剩餘產品,飲 酒之風比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隨 葬。
當時的社會分工更加精細。不僅手工業與農業已經 分離,而且在手工業內部,鑄銅、制陶、琢玉(石)、制骨 以至木工建築等都已出現專業分工。陶窯在洛達廟、二 裡頭等地發現多座,直徑一米左右,窯室都已殘損,火門、 火膛和窯箅等一般保存較好。火膛作直壁圓筒形,中設 長方形土柱以支撐窯箅,箅面有若干圓孔,附近還出有 一些陶拍等制陶工具。玉器有琮、圭、璋、鉞和柄形飾 等。盤龍城遺址出土的一件柄形飾上雕琢有規整的獸面 紋,紋樣與後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這是已知年 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緻。另一件獸面銅牌,用 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石) 製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盤龍城等地還發現不少 經過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錐、鑿、針、鏃、魚叉 等骨製品和礪石等遺物,表明製作骨器也已成為單獨的 手工行業。盤龍城文化的青銅器是中國已知年代較早的 青銅器之一,有爵、鈴、戈、鏃、戚、刀、錐、魚鉤等。盤龍城遺址發現了不少鑄銅的坩堝、陶范、銅渣等,東 下馮遺址發現有鑄器的石范。銅爵的胎壁較薄,表面較 粗,無裝飾紋樣,表現出早期青銅器的特點。工具和兵 器都用單范鑄造,爵則運用複合范鑄成,鑄造工藝比較 複雜,說明這些青銅器還不是中國最早的青銅製品。據 測定,銅爵的合金成分為銅92%、錫7%,屬錫青銅,說 明盤龍城文化已經進入青銅時代。
各地發現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當時社會存在 的等級差別。第三期遺存中發現的宮殿遺址,證明奴隸 主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分野十分明顯,社會處於 嚴重對立的狀態。當時的社會應屬早期奴隸制形態,並 出現了最初的城鄉分野。盤龍城文化時期是否出現了文字,尚不能肯定。一些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發現有刻劃的符號(記號), 已知有20多種。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還有待 進一步研究。這一文化的樂器有陶塤和石磬兩種。此外, 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些遺物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從地層迭壓關係和放射性碳素 斷代的數據看,盤龍城文化晚於河南龍山文化,而早於二里頭、二里岡期商文化(見鄭州商代遺址)。但對三者間的關係, 人們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認為盤龍城文化是從河南龍山文化的王灣類型直接發展而來;有人提出盤龍城文化 與王灣類型文化之間實際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階段;有人 認為二里岡期商文化是從盤龍城文化發展而來,後者是 二里岡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驅。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 認為在同一地區內,時間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較早文 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現象,從盤龍城文化與河南龍 山文化及二里岡期商文化之間的文化特徵的差異等方面 看,用一脈相承的說法無法解釋,盤龍城文化應該另有 淵源。也有人認為盤龍城文化即淵源於石家河文化,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皆屬盤龍城文化。
由於盤龍城文化早於二里岡期商代遺存,且分布地 域與傳說中湯商活動的地域比較一致,所以人們把它列為 探索早商或湯商文化的對象之一。不過,對這一問題,學術界的 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認為盤龍城文化的 4期遺存中,晚期相當於鄭州“商”城,整個盤龍城文化應屬於早商文化;有人指出,盤龍城文化在第三期遺存中出現 了一組與二里岡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經進入商代,所以盤龍城文化第一、第二期遺存有可能是夏文化。這個問題仍在討論之中。
獲得榮譽
曾入選“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