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陶(唐朝詩人)

陳陶(唐朝詩人)

陳陶(約公元841年前後在世)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鄱陽劍浦人(全唐詩作嶺南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唐武宗會昌初前後在世。工詩,以平淡見稱。屢舉進士不第,遂隱居不仕,自稱三教布衣。(公元853年左右)避亂入洪州西山。鹹通中,(公元866年左右)嚴撰節度江西,嘗往山中,每談輒竟日。嘗遣妓建花往侍,陶笑而不答。蓮花賦詩求去,有“處士不生巫峽夢,虛勞雲雨下陽台”之句。臨別,陶亦賦詩以送。相傳他後來白日升天而去。(全唐詩作“大中時,遊學長安。南唐升元中,隱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升元中距大中中幾九十年。陶遣蓮花妓事,在鹹通中,贈詩已有“老去風情薄似雲”句,那得至升元中還在?可知全唐詩不確)陶著有文錄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人”。詩人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時,隱居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其《隴西行》四首之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把殘酷現實與少婦美夢交替在一起,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至今仍膾炙人口。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漫遊浙江、福建、廣東時,曾路過今閩東地區,並留下了《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等詩。

基本介紹

  • 本名:陳陶
  • 字號: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鄱陽劍浦,一說嶺南
  • 出生時間:不詳,約唐武宗會昌初前後在世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作品:《隴西行》等
  • 職業:詩人
簡介,詩作,作品一,作品二,作品三,作品四,作品五,作品六,作品七,作品八,作品九,作品十,詞作,軼事,評價,

簡介


陳陶(約公元841年前後在世)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鄱陽劍浦人。(全唐詩作嶺南人。此從唐才子傳)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唐武宗會昌初前後在世。工詩,以平淡見稱。屢舉進士不第,遂隱居不仕,自稱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雲鄱陽,一雲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
陳陶畫像陳陶畫像
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人”。詩人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宋大中時,隱居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其《隴西行》四首之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把殘酷現實與少婦美夢交替在一起,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至今仍膾炙人口。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漫遊浙江、福建、廣東時,曾路過今閩東地區,並留下了《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等詩。

詩作

作品一

亂山滄海曲,中有橫陽道。
束馬過銅梁苕華坐堪老。
鳩鳴高崖裂,熊斗深樹倒。
絕壑無坤維,重林失蒼昊。
躋攀寡儔侶,扶接念輿皂。
俯仰栗嵌空,無因掇靈草。
梯窮聞戍鼓,魂續賴丘禱。
敞豁天地歸,縈紆村落好。
悠悠思蔣徑,擾擾愧商皓。
馳想永嘉侯,應傷此懷抱。
【注釋】“橫陽”,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蒼南、平陽兩縣及泰順的部分地。周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從江南道溫州安固縣(縣境包括今浙江平陽、蒼南、瑞安文成、泰順)析出復置,以其地有陽嶼即橫嶼故名。
銅山”,即今福鼎市。宋以後寫作“桐山”。《福寧府志》卷四上《地理志·山川·福鼎縣》:“桐山,即今縣治,平坡寬曠。舊多桐,故名。左右兩溪夾岸,亦名桐川。”然而,據陳陶這首詩,所謂“桐山”,系“銅山”之音詐;名“銅山”,因該地石色如“銅”,或色如銅的石樑橫亘在溝壑上,而不是“舊多桐”;唐人所說的“銅山”,也不是單指今福鼎“縣城所在地”,而是詩人翻山越嶺,遵海而南,過了“橫陽”,從而進入有“銅梁”的那片山區的地名,即相當於今福鼎全境。銅是淡紫紅色或紅色,今福鼎市和霞浦縣大部在唐時又合稱為“赤岸鄉”(詳見拙作《空海是在霞浦赤岸村入唐嗎?》,載1999年9月15日《閩東日報》)。由此可見,“赤岸”一名的由來,與福鼎這地方的石色有關。
陳陶作品陳陶作品
在唐代,從今福州前往京城長安的行走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直線,即由福州出發,經南平、崇安,越武夷山,進入江西,順江而下入彭蠡湖,出湖口潯陽江;逆水上溯至漢口,再沿漢水直上,由商州越秦嶺抵長安。一條是曲線,即由福州出發,經南平、浦城,越過仙霞嶺,進入浙江的江山,一路直下杭州;經江南河,北上渡長江,由山陽瀆轉淮河、汴河,經開封、洛陽,到達長安。如今,有了陳陶《旅次銅山途中先寄溫州韓使君》等詩作證,我們可以大膽地宣布:從福州前往唐都長安,其實還有“第三條”的行走路線,即經連江寧德福安白馬港(晚唐稱黃崎港)、霞浦楊家溪福鼎分水關一帶,而通浙江平陽、溫州、樂清,此後便是當時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著名的“唐詩之路”了。

作品二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翻譯】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戀人。
【賞析】《隴西行》共四首,這是第二首。首二句寫將士忠勇,喪亡甚眾;末二句寫犧牲者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情人。全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征戰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表達了非戰情緒。三、四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裡人”比照,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淒楚,吟來潸然淚下。
陳陶陳陶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裡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著,筆鋒一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這裡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繫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裡,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認為,此詩化用了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於前,子斗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意,稱它“一變而妙,真奪胎換骨矣”。賈文著力渲染孤兒寡母遙祭追魂,痛哭於道的悲哀氣氛,寫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寫家人“設祭”、“想魂”,顯然已知征人戰死。而陳陶詩中的少婦則深信丈夫還活著,絲毫不疑其已經死去,幾番夢中相逢。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悽慘,因而也更能使人一灑同情之淚。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本題中之義;“猶是”句盪開一筆,另闢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裡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淒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王世貞藝苑卮言》讚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為其所累。其實,首句寫唐軍將士奮不顧身“誓掃匈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寫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間喪身於“胡塵”,確實令人痛惜。征人戰死得悲壯,少婦的命運就更值得同情。所以這些描寫正是為後二句表現少婦思念征人張本。可以說,若無前二句明白暢達的敘述描寫作鋪墊,想亦難見後二句“用意”之“工妙”。

作品三

康樂風流五百年,永嘉鈴閣又登賢。
嚴城鼓動魚驚海,華屋尊開月下天。
內使筆鋒光案牘,鄢陵詩句滿山川。
今來誰似韓家貴,越絕麾幢雁影連。

作品四

無路青冥奪錦袍,恥隨黃雀住蓬蒿。
碧雲夢後山風起,珠樹詩成海月高。
久滯鼎書求羽翼,未忘龍闕致波濤。
閒來長得留侯癖,羅列楂梨校六韜。

作品五

舊德徐方天下聞,當年熊軾繼清芬。
井田異政光蠻竹,符節深恩隔瘴雲
已見嘉祥生北戶,嘗嫌夷貊蠹南薰。
幾時征拜征西越,學著縵胡從使君。

作品六

普寧都護軍威重,九驛梯航壓要津。
十二銅魚尊畫戟,三千犀甲擁朱輪。
風雲已靜西山寇,閭井全移上國春。
不獨來蘇發歌詠,天涯半是泣珠人。

作品七

越艷新謠不厭聽,樓船高臥靜南溟。
未聞建水窺龍劍,應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幾日西歸去,玉樹扶疏正滿庭。

作品八

世祿三朝壓鳳池,杜陵公子漢庭知。
雷封始賀堂溪劍,花府尋邀玉樹枝。
幾日坐談誅叛逆,列城歸美見歌詩。
從軍莫厭千場醉,即是金鑾寵命時。

作品九

蓬瀛簪笏舊聯行,紫極差池降寵章
列國山河分雁字,一門金玉盡龍驤。
耿家符節朝中美,袁氏芝蘭閫外香。
烽戍悠悠限巴越,佇聽歌詠兩甘棠

作品十

泉州刺桐花詠兼呈趙使君
仿佛三株植世間,風光滿地赤城閒。
無因秉燭看奇樹,長伴劉公醉玉山。
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
可憐虎竹西樓色,錦帳三千阿母家。
石氏金園無此艷,南都舊賦乏靈材。
只因赤帝宮中樹,丹鳳新銜出世來。
猗猗小艷夾通衢,晴日薰風笑越姝。

詞作

1.水調詞(一)
沙塞依稀落日邊,
寒宵魂夢怯山川。
離居漸覺笙歌懶,
君逐嫖姚已十年。
【注釋】這首詞以質樸無華的語言,透過字面所流露的感情,卻是炙手撲面,纏綿而又熾烈。
2.水調詞(二)
長夜孤眠倦錦衾,
秦樓霜月苦邊心。
征衣一倍裝綿厚,
猶慮交河雪凍深。
【注釋】全詞只有四句,言簡意深,細膩流暢。尤其後兩句,語雖有盡而意尚未窮,全憑一股真摯赤誠的痴情,感人至深。

軼事

陳陶的堅貞操守連小妓都感動
在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一個男人的真實面目大概很少能不確切地袒露出來;這可真是一樁令人稱奇但也是極為無奈的事情。
誠然,也會有一些即便是女人百般調弄都不會動心的男兒,這無疑就更是使人讚嘆不已了。而這裡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令人讚嘆不已的有關晚唐詩人陳陶的故事。
陳陶,字嵩伯,他的生卒年及其出生地都已不大明確。我們只知他在武宗會昌初年(841年)前後在世。他工詩,且以平淡的風格見稱於世;但很不幸,他考了許久也沒能考取進士,所以他就到深山裡隱居去了。在陳陶所寫的多首下第詩里,有兩句詩特別膾炙人口,道是:
中原不是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
可見他對自己正是負有不可小覷的期望,只是他由於老是未能按照世俗的做法考取進士。隨著時間一久,他這博取功名的心情也就慢慢地變得灰冷,遂不再去趕考進士,而是去漫遊了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
這位自稱“三教布衣”的陳陶,懿宗大中年間(859年~860年),因為戰亂而避地到了洪州。當時的節度使嚴尚書知道陳陶很有道德操守,所以特別敬慕他的為人,便經常到山中跟陳陶攀談;有時兩人一談就是一整天,還都不感到倦怠。由於往來多了,這嚴尚書就想跟陳陶開開玩笑,特地派了一名頗富才情的小妓去伺候他,看能不能使陳的堅貞操守產生動搖。
然而,任憑眼前這長相漂亮甚至可說是妖冶的小妓百般挑逗,陳陶卻紋絲不為所動。看看實在沒有辦法的小妓,遂對著陳陶不無惆悵地吟出了一首七言絕句:
蓮花為號玉為腮,珍重尚書送妾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虛勞雲雨下陽台。
這詩里使用了一個男女歡愛的典故,陳陶的心中當然是非常明白的,但他依然如故地堅持著自己的堅貞操守,面對眼前這小妓的挑逗,他也用詩歌的形式回贈道:
近來詩思清於水,老去風情薄似雲。
已向升天得門戶,錦衾深愧卓文君
這裡,詩人用卓文君這古代美女來比喻這小妓,也可謂很能掌握分寸了,但只是他仍然不為動心而已。
這樣一來,這洪州小妓遂只得含淚離開;回去後,她跟嚴尚書匯報起這情事的一切經過時還不禁紅淚直流。嚴尚書聽後,便不覺對陳陶更為敬重了。陳陶後來經常焚香坐在巨石上,身披鶴氅,終日不說一句話。到了晚上,他居然俯身叩拜星星和月亮,別人也很少有看見他有睡覺的時候。一天,天空原本非常晴朗,忽然竟是狂風暴雨大作起來,把陳陶所居住的茅屋都給震壞了;而陳陶卻已經杳然不知去向。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聽到有人說起深山裡還偶爾能見到陳陶的行跡。
按:① 其籍貫至少有三說,有說他是嶺南人的(如《全唐詩》);有說他是劍浦人的(如《唐詩紀事》);也有說他是鄱陽人的,甚至有合二為一,說他是鄱陽劍浦人的(如《唐才子傳》),這真可謂不一而足了。② 嚴尚書一說名宇,一說名撰。③ 號,去聲;為,平聲。“尚書”之“尚”,據權威韻書,屬於仄聲,但唐人詩中則多作平聲使用;一說此為專有名詞,故可通融也,亦自有一定道理。④ 思,此為名詞,讀去聲。

評價

陳陶之詩“無一點塵氣。於晚唐諸人中,最得平淡”,《隴西行》為其傳世名篇:“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伶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大中時,遊學長安,後隱居南昌西山。有詩集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全唐詩》存錄其詩二卷。
陳陶是鄱陽劍浦人,年青時壯志滿懷,有著建功立業、為“帝王師”的遠大抱負。“莫道羔裘無壯節,古來成事盡書生”,他認定自己是個能“成事”的“書生”,準備著乾一番事業。並且他自視甚高,凡事不乾則已,要乾就得乾出個樣子來:“在山不為桂,徒辱君高崗。在水不為蓮,徒占君深塘”。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偏偏幾次進士考試都落了榜。他有些沉不著氣了,寫下了他那首表白心跡、兼發牢騷的有名詩篇:“一顧成周力有餘,白雲閒釣五溪魚。中原莫道無麟鳳,自是皇家結網疏”。(若大中原不是沒有麒麟和鳳凰那樣的天生靈物。象姜子牙那種依傍白雲、直鉤釣魚、一出山就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的能人也是有的。只不過皇上的朝廷沒有細細地搜求罷了。)他在這首詩里毫不客氣地把自己比為姜子牙,抱怨皇上網羅人才時所用的網是網眼太“疏”,把他給漏掉了。類似的牢騷他還不只發一次:“近來世上無徐庶,誰向桑麻識臥龍”。他在這裡自比諸葛亮,抱怨當今世上沒有人象三國時的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那樣,把自己推薦給皇上。他還直接了當地說:“乾坤見了文章懶,龍虎成時印綬疏”,認為自己有龍虎奇才,有一攬乾坤的氣魄,但適合自己的官位又太少了。在最急於建功立業的時候,他甚至以警醒的口氣對自己作官的朋友說道:“最好是在開明的時候把在野的能人推薦上去,不然等他憤憤而死之後,大家才來表示哀悼和惋惜,就象千古以來對待屈原那樣”(“好向明時薦遺逸,莫教千古吊靈均”)。
牢騷發了沒人理,推薦看來也沒起作用,還得尋找一條心理上自我寬解的途徑。他於是漸漸地明白了一個理:這個世界太小了,他沒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他覺得自己象一條巨鯨,當今世界這個小小的“江湖”里的水,還不夠他搖擺一下自己的尾巴(“江湖水清淺,不足掉鯨尾”);他也並非不想以蛟龍的身份出現,但是苦於沒有足夠大的江河可以容納他(“不是懶為龍,此非延平水”)。他這樣想可能就氣順了,並且還進一步認識到,真正的聖賢是進退、卷舒都純任自然的,就象鳳凰和麒麟這樣的靈物知道何時該飛、馳,何時又該棲息、蟄伏一樣(“麟鳳識翔蟄,聖賢明卷舒”)。想通了,他便不再去強求仕途的上進,而是“高居不求進達”,作起隱士來了。不但“恣游名山”,而且還“自稱‘三教布衣’”。
然而,他的歸隱並不是看破紅塵、全心入道的那種歸隱,而只是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那種等待時機的暫時歸隱。他只是象自己心目中的大隱士姜子牙和諸葛亮那樣:修道以增長能力,避世以等待時機。隨時準備著,一旦機會來臨,便要入世登台,乾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自古隱淪客,無非王者師”,他認為自古以來歸隱者都是為了幹大事、做“王者師”,輔佐一代帝王完成開基創業的雄圖的。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就是要象姜子牙當初皤溪垂釣那樣,避世江湖,消磨時日,以靜候文王式的人物的到來(“茲焉乃皤溪,豹變應須時”)。
有了這樣的動機,心中難免經常有所掛念:有時盼著這沉悶的時局否極泰來,天降靈氣,自己便能以“大賢”身份脫穎而出(“否極生大賢,九天降靈氣”);有時又想像自己大展文才武略,乾出非凡奇偉的業績,使得世人大為驚服(“三朝倚天劍,十萬浮雲騎。可使河曲清,群公信兒戲”);有時則又為自己無功無名而感到慚愧,自覺無顏見家鄉父老(“平生煙霞志,讀書覓封侯。四海尚白身,豈無故鄉羞”)。
在這種有求而隱的心態中到底過了多久,我們很難確知。但我們確知的是,陳陶後來並沒有象他自己想像的那樣“一旦露頭驚天地”,成為姜子牙或者諸葛亮式的人物,乾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相反,隨著他隱居時日的增長,他逐漸從儒家之隱變為了真心入道的道家之隱。
毫無疑問,使他能夠安心而又真心地隱居下去的原因之一,便是皇上始終沒有派人來請他出山去作“王者師”。但除了這個外在的原因,我們還能從他留下的詩中找到一些足以使他改變初衷、逐漸真心入道的有力事實。
首先是歸隱中一些特殊而具體的修道體驗。中嶽有個姓仇的道人,教了他服食松英的秘法。服了一千日後,周身香氣四溢,步履輕健、足下生風,能夠辟穀不食,在某些方面達到了“地仙”的標準。陳陶的祖上大概也曾經有過好道或者修煉的人,留下了一些煉丹修道的書籍,因此他說“吾祖曾傳寶鼎書”。而且隨著他兩鬢逐漸斑白,他也巴望著早日煉出靈丹來。而他的經歷中最能促使他堅心入道的事,可能要數他親眼看見修道人白日飛升的情景。他在《洛城見賀自真飛升》一詩中記敘了曾在嵩山下親眼看到道人賀自真白日飛升的情景。白日飛升的事跡在歷史上有過不少記載,其真實性是毫無問題的。但誰看到了,也不是偶然的。一般不相信修煉的常人很難看到這種事情。讓一個人看到別人白日飛升,多半是破格地啟示他入道或者堅定自己的道心。唐代名詩人張志和白日飛升時,他的好友顏真卿一家都親眼看到了。後來,作為四朝元老的名臣顏真卿也修煉有成、屍解成仙。
有了這些經歷和體驗,思想上自然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間一流水”,這樣的話在過去對陳陶說來是不可思議的。對於修煉人來說,常讀經書、道書就是最有效的“消磨”常人心的辦法。陳陶也說到自己“長讀消魔經”來提高自己的心性。隨著修煉層次的提高,反映到詩歌里的境界也提高了,這從他的許多詩中都可以看得出來,以至於《北夢瑣言》稱“陶歌詩似負神仙之術”。
然而,山居時間長了,漸漸地便產生了經濟上的困難。據陳陶自己的詩和他人的記載來看,他自己似乎並不耕田種地,因此不能從土地中收益分文,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另尋財源。陳陶雖然可長期辟穀,但妻子和兒子好象還得吃飯。再說,陳陶還要煉丹呀什麼的,那東西也費錢。為了解決財源問題,陳陶在山上種了許多柑橙。到了橙子成熟時,他便召呼一些山裡的兒童幫他把柑橙拿下山去賣。據當時著名詩僧貫休的詩中所言,陳陶這樣一連賣了幾年柑橙後,居然順利地解決了經濟來源的問題,鞏固了生活上自足的形勢(貫休:“高步前山前,高歌北山北。數載賣柑橙,山資近又足。”)。另外,西山上出產各種藥材,大約有好幾十種。陳陶不但自己一家人都挖藥吃,還把一部份藥物拿到城裡去賣,這樣也能獲得一部份收入。一個曾經“頗負壯懷,志遠心曠”的高士,能在如此艱難境況下堅持修煉的道路,的確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