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

洪州

洪州,古代地名。古時江西南昌、河南輝縣分別稱洪州,今鄉鎮級以上稱洪州的地名有河南輝縣洪洲鄉、黎平縣洪州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州
  • 屬性:多用於地名
  • 始置時間:隋開皇九年
  • 所屬國家:中國
南昌古稱,輝縣古稱,洪州鎮,相關記載,

南昌古稱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潁陰灌嬰駐守南昌一帶。
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黃安)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豫章郡,並設南昌縣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
莽新改豫章郡為九江郡。
東漢復故。
豫章郡屬江州
南朝
梁稱豫章王國,陳復為豫章郡。
開皇九年(589年)罷郡置洪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為豫章郡。
武德五年(622年)復為洪州,貞觀初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稱洪州。
五代
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
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
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
民國
1914年為豫章道。
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南昌政權,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
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
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
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
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
1981年增設灣里區
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來屬。

輝縣古稱

輝縣北部宋稱洪州,有穆桂英大戰洪州城的佳話,今遺址在洪州鄉,又改名洪洲鄉輝縣市主幹道有洪州大道。
輝縣市遠古時期為共工氏部族居地。夏屬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內地,周稱凡國、共國周厲王十六年,共國君共伯和受諸侯擁戴,代行王政,號共和,是為元年(前841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春秋屬衛,戰國歸魏,秦屬三川郡。西漢,縣境東部置共縣,西部屬山陽縣。東漢、晉、北魏、東魏因之。隋開皇六年(596年),省山陽縣,改置共城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共州,轄共城、凡城二縣;武德四年廢州,並凡城縣入共城縣。
宋因之,又析洪州。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避顯宗允恭(共之諧音)之諱,改稱為河平縣;明昌三年(1192年)又改稱蘇門縣;貞祐三年(1215年)升蘇門縣為州,因百泉威惠王祠有清輝殿(取謝靈運“山水含清輝”詩名命名),故以“輝”為名,稱“輝州”,領蘇門、山陽二縣。元代因之,後廢蘇門縣,改山陽為鎮,仍稱輝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州立縣,改輝州為輝縣,屬河南省布政使司衛輝府。清代因之,民國16年(1927年),天門會舉義,在西平羅建合平縣,不久即廢。
洪州(輝縣)大改造
河南省輝縣,古稱洪洲,荒山丘陵占土地面積百分之七十。輝縣人民改土造田,讓壞地變好地。他們修整了土地16萬畝,新造田兩萬五千畝。洪州城,方圓19萬畝亂石乾河灘。當時縣委書記鄭永和(1922年10月生-----2007年2月去世)帶領輝縣人民大戰洪州城,第一批良田1500畝建成了。輝縣人還建起了電灌站,把百泉水引上了山。歷來乾旱缺水的西井峪大隊變了樣。輝縣人民大幹8年,水澆地面積由1965年的36萬畝,發展到今天的64萬畝。輝縣人民還提前建成了石門水庫的大壩,修建了山區公路30條。輝縣以前是水難、路難、生活難,是水通、路通,生活越過越美好。周恩來總理說:輝縣人民幹得好,輝縣人民在前進!
後來,山區人民把對老書記鄭永和的一片深情厚誼化作“人民永和”四個大字,刻在千米之高太行山巔的巨石上。 “拿起白蒸饃,想起鄭永和;拿起人民幣,想起鄭書記。”多年來,位於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輝縣市流傳著這樣兩句話。這是輝縣人民對六七十年代鄭永和同志帶領民眾治山治水輝煌業績的深切緬懷;這是輝縣人民對鄭永和同志晚年不變的公僕本色的高度評價。 全國政協副主席、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在《我和我的師友們》一書中以“共產黨員的好書記”為題這樣寫道:我去河南查勘時,聽說那裡傳誦著兩句話:“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懷念三書記”。這三位書記是:蘭考縣焦裕祿、林縣的楊貴和輝縣的鄭永和。
197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曾出品同名影片。

洪州鎮

洪州鎮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是貴州省黎平縣出黔入湘、桂的東大門,東接湖南通道縣播陽鎮,南與廣西三江縣獨峒鄉和湖南通道縣獨坡鄉毗鄰。西南與本縣水口鎮接壤,西北與德順鄉相連,距黎平縣城68公里,枝柳鐵路縣溪站42公里,209國道40公里,全鎮國土面積301平方公里,轄23個村(居)委會,總人口2.81萬人。是三省(區)邊貿的“黃金口岸”、侗族琵琶歌的原生地、紅軍長征入黔第一鎮。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286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967萬元,第二產業24769萬元,第三產業212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718元。
洪州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適宜農林牧副魚全面發展,主產優質水稻、油菜、黃花、中藥材、水果、楠竹等。鎮內資源豐富,矽礦、高嶺土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臍橙、小香橘、竹筍、茯苓、松脂、河魚久負盛名;侗族風情古樸純厚,洪州琵琶歌蜚聲海內外。
洪州鎮系貴州省“雙百”建設和綜合體制改革試點鎮,是黎平縣的工業重鎮和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先後引進了7家矽冶企業和1 家工業制氧企業,建成19台6300KVA-8000KVA矽冶爐,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22995萬元;小城鎮建設快速發展,城鎮建成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功能逐步完善,先後建成了東環路一、二期工程、移民步行街,35KV和110KV變電站、加油站、洪州鎮行政綜合大樓、農牧站辦公樓、洪州賓館、家樂美超市、汽車站、農貿市場改擴建等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先後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和小靈通等通訊。東環路開發帶居民小區、易地移民搬遷安居工程等正在興建。
洪州鎮將繼續搶抓機遇,按照“農業穩鎮、工業興鎮、產業富民、幹部樹形象、城鎮上水平”的發展思路,全力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洪州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洪州鎮資源介紹
一、礦產資源
洪州鎮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以矽礦和高嶺土最具代表性,已探明矽礦儲量590餘萬噸(不含河礦),可供20台6300KVA的矽冶爐同時正常生產20年,且品位極高,含矽量達99.8%以上。高嶺土達蘊藏量在百萬噸以上,可供年生產40萬件的陶瓷廠生產150年。
二、森林資源
洪州鎮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杉、松、楠竹等,珍稀樹種主要有紅心松、油杉櫸木、五角楓等,全鎮森林面積達31.7萬畝(其中楠竹4766畝),森林覆蓋率達65%,森林總蓄積量為105萬立方米,活立楠竹4380萬根,年產竹筍45000公斤。
三、旅遊資源
1、民族風情旅遊資源
洪州鎮侗族文化積澱深厚,原生民風、民俗及生態保持完好,且獨具特色。主要包括平架琵琶歌、蘆笙、酥油茶和長桌飯、侗、苗族婚戀、古樓、風雨橋及寨門等侗族建築。其中以洪州琵琶歌最具代表性,琵琶歌聲調高雅、清脆、歡快,深得各界人士青睞,被譽為“美聲侗歌”、“侗歌一絕”和侗族大歌中的一朵“奇葩”,在侗歌領域裡獨樹一幟,以其獨特的演唱形式蜚聲海內外,成為我縣特色旅遊發展的一個閃光點。
2、紅色旅遊資源
1934年12月,紅軍主力從湖南通道進入貴州,洪州鎮紅軍長征出湘入黔第一鎮,紅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如紅軍橋、紅軍標語、紅軍井、紅軍橋、紅軍古樓、打土豪戰場、紅軍烈士墓、紅軍過境人物故事、過境遺址等。
三、水能資源
洪州鎮內河溪縱橫,屬沅江水系,水流位落差較高,水能資源豐富。洪州河是鎮內主要河流,年平均流量15.4立方/秒,水能資源蘊藏量約為11000千瓦。
洪州鎮特產
臍橙,小香桔,木耳(細木耳、黑木耳),松茯苓酥油茶等。

相關記載

洪州,豫章。中都督府。開元戶五萬五千四百五。鄉九十四。元和戶九萬一千一百二十九。鄉一百一十。今為江南西道觀察使理所。
管州八: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信州,撫州。
管縣三十八。都管戶二十九萬三千一百八十。
禹貢》言為揚州之域。春秋時楚之東境,吳之西境,七國時全為楚地。秦滅楚,為九江郡晉惠帝元康二年,於郡理立江州。東晉元帝時,江州自豫章移理武昌郡,自後或理湓城,或理潯陽,或理半洲,並在湓城側近。隋開皇九年平陳,置洪州,因洪崖井為名。武德元年,改為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
州境:東西一千六百一十五里。南北一千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東至饒州四百四十里。西至潭州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南至撫州二百一十九里。北至江州三百二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葛,?布,丹參,旋覆花。元和貢:細葛布一十五匹。
管縣七:南昌,高安,新吳,豐城建昌,武寧,分亭。
南昌縣,望。郭下。漢高帝六年置。隋平陳,改為豫章縣。寶應元年六月改為鐘陵縣,十二月改為南昌縣。
高安縣,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建城縣,武德五年改為高安,仍於縣置靖州。八年廢州,復為縣,屬洪州。
吳縣,上。東至州一百五十里。後漢靈帝中平中分海昏縣置。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德五年又置,舊隸楚,今新屬吳,故曰新吳。
豐城縣,上。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本漢南昌縣地,晉武帝太康元年移於今縣南四十一里,名豐城,即是雷孔章得寶劍處也。
建昌縣,緊,北至州一百二十二里。東至里故海昏城,即漢昌邑王賀所封。
今縣城,則吳太史慈所築。
武寧縣,上。東至州三百六十里。長安四年割建昌界置。
寧縣,上。東南至州六百五十里。貞元十六年,刺史李巽奏分武寧縣西界置,因以名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