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峒鄉

獨峒鄉

獨峒鄉位於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北部,東南面和本縣八江鄉相連,南面與本縣同樂鄉一水相依,西南跟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接壤,北和湖南省通道縣獨坡鄉毗鄰。

2016年3月,經廣西民政廳批准撤鄉設鎮。

2017年3月,正式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獨峒鄉
  • 外文名稱:Du Dong  Towns
  • 別名:獨峒鎮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三江縣
  • 政府駐地:獨峒村
  • 電話區號:0772
  • 郵政區碼:545507
  • 地理位置: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北部
  • 面積:179 平方公里
  • 人口:41975
  • 方言:侗語、苗語
  • 氣候條件:溫帶山地氣候
  • 著名景點:大塘坳、林略草坪、林略梯田、高定獨柱鼓樓,岜團風雨橋、座龍。
  • 機場:柳州白蓮機場
  • 火車站:三江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桂B
簡介,經濟建設,教育建設,民風名俗,主要景區,

簡介

獨峒鄉位於廣西柳州三江縣西北部,是湘、黔、桂三省交界處,西與貴州省雷洞鄉接壤,北與湖南省獨坡鄉毗鄰,距離縣城 47 公里,全鄉面積 179 平方公里, 15 個行政村, 44 個自然屯, 173 個村民小組,總戶數 8307 戶,人口 41975 人,勞動力 24160 人。全鄉耕地面積 19902 畝,其中,旱地面積 4613 畝,水田面積 15289 畝,人均水田 0.38 畝,山林面積 11362 公頃,人均有糧 170 公斤, 2002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 1233 元。 獨峒鄉積極搶抓機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牛存欄 6890 頭, 2002 年牛市成交量達 20000 頭以上;全鄉寶石機械達 6520 多台,從業 8000 多人。茶葉、寶石、育肥牛等項目已成為獨峒鄉農民主要增收的穩固渠道
2016年3月,經廣西民政廳批准撤鄉設鎮。
獨峒街全景獨峒街全景

經濟建設

獨峒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已建有9000多平方米的集市,有桂北和三省(區)交界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盛產茶葉、油茶,禾花魚,三色糯米等,寶石加工業快速發展,全鄉擁有6520 多台加工機台,茶葉加工廠40多個,日加工鮮茶葉4000多斤。全鄉現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中學生1500多人,國小有20所,在校小學生5500多人。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室)42個。
據統計,2015年全鄉財政收入729.84萬元,同比增長34.91%;全鄉固定資產投資額2.05億元,同比增長17.79%。全面完成了2015年的各項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勇往前行。

教育建設

157位同學從老師手裡領取高中入取通知書。據三江縣2008年中考錄取信息反饋,該鄉今年中考又獲大豐收。 獨峒一中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硬體設施齊全,歷年來中考成績斐然,連年榮獲“升學達標學校”、“教學質量優秀學校”獎,在全體教師勵精圖治、頑強拼搏下,今年中考穩中上升,考取高中達60人;侯少仲、石古盛分別考上柳州市民族高中、柳鐵二中。
獨峒鄉是中國“農民畫之鄉”,有著濃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獨峒一、二中是培養美術、音樂特長生的搖籃。多年來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大量藝術特長生。2008年,走全縣18所國中的前列。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中心國小每名學生都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教材——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贊助編印,由該校教師編寫、收集了本校學生作品的農民畫校本教材。這份教材是對該校20年來開展農民畫教學這一做法的充分肯定。
柳州日報報導,農民畫,簡單地說就是由農家子弟或農民所描繪的有關農村自然風貌、農民生活生產的圖畫。農民畫的題材、表現手法可不拘一格,但作品不能缺少鄉土氣息。1986年,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楊丹到獨峒鄉中心國小任教後,就開始引導侗家孩子畫山畫水畫鼓樓,侗族兒童的美術教育由此而起步。當時沒有筆墨和紙張,楊丹和學生就以樹枝為筆、地面當畫紙,用侗族婦女染布的藍靛作藍色,用鍋灰作黑色,用破碗作調色板……條件極其艱苦,但絲毫沒有影響師生們的創作熱情和求知慾望。
從在課堂上繪畫到進寨繪畫、到田間地頭繪畫,他們畫侗寨的田園風光,畫侗寨的鼓樓、風雨橋、百家宴、送新娘……這一畫就是20年,由此畫出了名氣。1988年,他們首次參加長白山少兒美術畫展便獲得大獎。從此,出自侗寨孩子手中的作品,先後在區內外和美國、挪威、日本等國家和台灣地區展出,學校也先後被自治區教育廳、國家教育部命名為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民風名俗

獨峒鄉民間活動豐富多彩,春節蘆笙睬堂、中秋鬥牛節、農曆九月十五坡會節等場面熱烈,蔚為壯觀,2002年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侗族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稱號。侗族建築、民族服飾和民間風情極具特色,是集獨特的侗族人文景觀與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完美結合的少數民族之鄉。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獨峒鄉獨峒鄉
如果兩頭“牛王”久斗不分勝負,人們就用大繩拴住兩頭牛的角,像拔河一樣往後拉,解脫它們的搏鬥,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主要景區

大塘坳景區
天湖大塘坳位於三江縣西北部,是湘、黔、桂三省交界處,西與貴州省雷洞鄉接壤,北與湖南省獨坡鄉毗鄰,距離縣城50多公里。屬於人工湖,也有30多年歷史了,之前主要是用來蓄水灌溉農田,如今只要是旅遊觀光,也有少許來灌溉農田。天湖大塘坳是獨峒鄉海拔最高點,海拔為1043米,常年雲霧繚繞、有溪流、小河流入湖內,僅噴泉數眼就匯成了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山頂湖泊,這裡湖光瀲灩,峽岸曲折,鳥語花香,早則濃霧迷漫,午則睛輝柔灑,昏則彩霞滿天。蕩舟其間,恍如仙境。每年3月至6月,映山紅開滿湖邊,微風吹拂,蝴蝶紛飛,景致更是迷人,炎廈時,湖邊的噴泉依然清冽無比掬一口清泉品嘗,足以令人心曠神怡。
獨峒鄉
林略景區
林略村位於一座高坡的半山腰上,吊腳民居依山而建,密集連片,六座鼓樓參差聳立,在起伏的群山中格外引人注目,村前村後,梯田層層,構成一幅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侗寨田園風光。村後坡頂有片寬闊的松林和草坪,碧草青青,野花簇簇,是當地男女青年玩山對歌、結識交往的去處。
獨峒鄉

  

  
岜團景區
岜團風雨橋是座造型獨特的人畜分道風雨橋,坐落在獨峒鄉岜團寨旁的苗江上,規模略小於程陽橋。該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橋長50米,橋台間距為30.4米,二台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著為1.5米。人畜分道,能使人行道上清潔安全,也利於延長橋樑的使用時間。岜團人畜分道風雨橋,是由侗族風雨橋建築工匠石玉朝、石含章、石井著、吳金添、吳文魁等5位師傅精心設計建造的。岜團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南出入口則順應道路方向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門牌坊。該橋翹角重檐,幾十株參天珍稀樹種五針松蔭護橋頭,橋與山水及侗寨風光緊緊相連,使不少遊客樂而忘返。樂而忘返。岜團景區屬於廣西三江侗族生態博物館中的一部分,是三江縣重點建設的旅遊景區,該景區重點突出侗族的“款”文化,將侗族古老神奇的“款”文化集中在景區內展現。
獨峒鄉
高定景區
高定侗寨位於三江縣城西北約50公里的獨峒鄉,五百座吊腳木樓,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村寨四周的古樹組成綠色的長龍,顯得人與自然十分協調.寨中七座按宗族建的鼓樓,飛檐疊翠,互相爭艷。
獨峒鄉
乾沖景區
桂湘黔交界的海拔1336米“侗族聖山”三省坡腳下的廣西三江縣乾沖侗寨,三條石板跨省古道交匯.有溝通湖南的水泥公路.典型侗寨風水布局.立寨時間1000年,乾沖屯1029戶,全國第一大侗寨!典型的“侗寨文化活化石”!
獨峒鄉
座龍景區
座龍是個典型的侗族村寨,全寨80多戶,戶戶都是木結構吊腳樓,自然協調地分布在舒緩的斜坡上,村前村後綠樹成蔭,清幽幽的苗江河從村前蜿蜒而過,如玉帶飄拂。似飛龍擺尾,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寨子中的兩座鼓樓,透著古氣,與獨特的民居相映生輝。1930年12月中旬,鄧小平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長征時途徑此地,曾在此駐紮修整3天,播下革命的火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