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

共伯和,共國國君,姬姓,名和。是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一個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他的具體身份和角色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

其一為共國國君,名和。一說“共伯和”為衛武公的別稱。但是謬誤眾多,不堪稽考。歷史上並無證據證明有所謂共國,而衛武公定不可能是他國國君。

其二為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稱共和指周定公、召穆公兩卿行政。這是歷史上公認的說法。

據最新出土的戰國楚簡《清華簡·系年》,厲王被驅逐到徹地後,龍伯和立(據龍伯戟可知戰國時確有龍伯國)。其後周公召公同龍伯和共同行政,共和之“共“乃“同“之意,非國家名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伯和
  • 別名:龍伯和
  • 國籍:共國
  • 民族:華夏族
  • 職業:國君
  • 性別:男
簡介,爭議,共和行政,

簡介

共伯和,西周年間攝行天子位的諸侯。《竹書紀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是共伯和干政十四年。

爭議

關於共伯和乃至於共和行政,史學界有爭議,分為兩派:一、先秦文獻皆曰共伯和行天子事。二、西漢今本《史記》言“周公召公執政號曰共和“,此說為孤證,極可能為偽。
戰國的《竹書紀年》(即《汲冢紀年》)記載周厲王出奔,共伯和乾王位,史稱“共和行政”。同時很明確地說共伯和,就是共國的伯,名和。也就是說他是封於共國的諸侯,名叫做和。《世本》也說共伯干政。
莊子·讓王》:“許由娛於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晉司馬彪註:“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賢人,諸侯皆以為賢。周厲王之難,天子曠絕,諸侯皆請以為天子,共伯和即乾王位。”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慎人》:“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高誘註:“共,國;伯,爵也。棄其國,隱於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呂氏春秋》:“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內皆以來為稽矣。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汲冢書》:共伯名和。《國語補音》卷一
《汲冢紀年》曰:共國之伯名和,行天子政。《通鑑外紀》卷三
《紀年》云:共伯和即乾王位。《莊子·讓王》釋文
《紀年》:(幽)〔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晉書·束皙傳》
近年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厲王大虐於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刃(忍)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徹(),龍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
西漢司馬遷的今本《史記》載,西周厲王奔彘後,朝政由周公、召公所共同執掌而稱“共和執政”。

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歷史準確紀年,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正是這件事讓我們能夠上溯幾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我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時間脈絡十分模糊,只能夠通過文物考古追溯,準確性是不夠的。所以說,共和行政,無論這個“共和”指代的是什麼,總是對中國的歷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