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景名勝,廬山西海,西海灣景區,神霧山風景區,太平山,武陵岩漂流,魯溪洞風景區,橋中橋介紹,歷史文化,名優特產,著名人物,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武寧正式建縣始於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建縣前,曾為艾、海昏、建昌、西安等縣屬地,分並析合,較為頻仍。武寧在商代(約公元前16-11世紀)為艾侯領地,艾曾先後為吳、越、楚的屬地。
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在淮南設
九江郡,管轄範圍達到江西地區。艾屬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滅,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封英布為淮南王,艾屬淮南。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秦郡太大,增加郡治,在江西境內設
豫章郡,艾屬該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由艾轄地分設海昏,同屬豫章郡十八縣中之二縣。艾為今修水、銅鼓,海昏為今永修、安義、奉新、靖安、武寧。海昏城初設奉新,後移今永修縣境內,已沉沒於鄱陽湖。
王莽篡漢,稱新莽(公元9年)。艾改為治瀚,海昏改為宜生。漢光武復國(公元25年)仍復原名。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國鼎立,江西屬吳。增設郡縣,從海昏、建昌劃出另立西安縣,縣治在高城鄉之西安里(即今石渡新峰)。豫章郡轄縣十六,艾、海昏、建昌、西安為其中四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安改名豫寧。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公元559年),於豫寧縣立豫寧郡,轄縣五:艾、永修、建昌、新吳(即今奉新)、豫寧。隋統一全國後,行政區劃又有大的改變。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下令並省郡縣,撤銷豫寧郡,將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合併為建昌縣,屬
洪州總管府。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洪州改為豫章郡,建昌屬之。
唐代繼承隋的制度,同時有新的發展。唐初,全國劃十道,江西地區屬
江南道。733年劃為十五道,江西分為東西兩道,
江南西道簡稱江西,管轄八州三十七縣,建昌屬之。武后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分建昌設
武寧縣,縣城仍在西安里,武寧縣名自此始。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改武寧復為豫寧,縣城由西安里遷新縣(今石渡新華)。玄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縣城由新縣遷玉枕山前(即老縣城古艾鎮)。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諱(代宗名李豫),豫寧復名武寧。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分武寧八鄉(高、崇、奉、武、仁、西、安、太)設分寧縣(即今修水、銅鼓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武寧縣南朱家山以南至鐵門檻一部分劃出,與建昌、奉新兩縣各劃出之地設
靖安縣,均屬江南西路管轄。
宋代(公元960—1279年),江西地區的州縣分別屬於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管轄,縣的設定基本穩定。武寧屬洪州,洪州屬
江南西路管轄。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西稱“江西行中書省”,省下屬為“路”,武寧原隆興路。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隆興改為
龍興。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寧置
寧州,俠武寧、分寧兩縣。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分寧改稱寧州,武寧屬
龍興路。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廢行中書省,初改“江西都衛”,後改“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稱“布政使司”,改路為府。龍興路初為洪都府,翌年為
南昌府,武寧屬南昌府管轄。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承襲明代建制,後改布政使司為省,武寧仍屬南昌府管轄。
中華民國成立(公元1912年),廢府,武寧直屬江西省都督府。民國3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設巡按使,下設四道,武寧屬
潯陽道,道尹公署設
九江。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國民革命軍克復江西,廢道,武寧直屬省轄。民國21年(公元1932年),江西一度設區、縣黨政軍委員會,區委駐修水,武寧屬之。不久,劃全省為十三行政區,區設行政長官,武寧屬第二行政區(轄縣六: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行政長官駐武寧。民國24年(公元1935年)4月24日,縮改全省八行政區,區設行政督察專員,武寧屬第一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永修、靖安、奉新、修水、銅鼓、安義、南昌、進賢、新建),行政督察員駐武寧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復設湘鄂贛邊區特別區政治局四處,其中九宮山區於6月1日成立,局長駐武寧,翌年6月1日撤銷。民國28年(公元1939年)3月,江西省會南昌淪陷,贛北各縣為日軍盤踞,全省劃為十一行政督察區,武寧屬第一行政督察區(轄縣三:武寧、修水、銅鼓),專署駐銅鼓。民國31年(公元1942年)8月,全省改劃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武寧屬第九行政行政督察區(轄縣:武寧、瑞昌、九江、德安、星子、永修、靖安、奉新、安義),專署駐武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949年10月1日),武寧設武寧縣人民政府,屬九江專區。公元1955年3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公元1968年6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公元1981年3月,成立縣人民政府。
1993年1月3日,撤銷石門樓鄉、魯溪鄉、船灘鄉、泉口鄉,設立石門樓鎮、魯溪鎮、船灘鎮、泉口鎮(贛民字[1993]3號批覆)。
1997年2月3日,武寧縣縣農科所改制,與從黃塅鎮劃入的花棚、茶坪、石梘、武安、源口、彭術、桐林行政村和實驗場組建南市鄉。轄8個鎮、16個鄉。
2002年1月11日,撤銷伊山鄉,劃歸宋溪鄉;撤銷南嶽鄉,劃歸船灘鎮。2002年7月16日,撤銷宋溪鄉,設立宋溪鎮。2002年底,武寧縣面積3507平方千米,人口3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人。轄9個鎮、13個鄉,9個居委會、25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新寧鎮。
2003年10月10日,撤銷黃塅鎮、嚴陽鄉、南市鄉,成建制劃歸新寧鎮管轄。2003年底,轄8鎮11鄉。
2013年,武寧縣調整行政區劃,將新寧鎮分設為豫寧街道辦事處和
新寧鎮。
行政區劃
武寧縣隸屬九江市,全縣轄8鎮11鄉,1開發區,1街道辦;9個居委會,183個行政村,3個直屬場,總人口39萬。
15個行政村:沙田、月田、柳村、夏柳、斜灘、黃塅、東園、渡頭、宋家、團結畲族、花棚、竹灣、石坪、東坑、煙溪。
9個行政村:路口、楊嶺、紐絲、芭蕉、樓下、豐田、田塘、鳳東、金水。
15個行政村:北屏、張嶺、荷洲、楓樹、梅顏、坑背、大橋、魯溪、塔灣、大堰、胡山、雙溪、南沖、小源、雙新。
船潭鎮
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船灘、遼田、堪頭、石坑、遼里、白沙、吳灣、殿背、蓮塘、長坪、侖上、河灘畲族、東岸、南嶽、易溪、黃沙村、塘山居委會。
15個行政村:澧溪、牌樓、羅坪、太平、曹坑、坎上、上菁、岩山、小坪、山口、哨背、下坊、臨江、大源、北灣。
12個行政村:石門、中村、西橋、銀爐、廒夏、爐山、新牌、青嶺、鏡源、田鋪、白橋、河壠。
10個行政村:王埠、大坪、南皋、田東、田段、塘畔、山口、堰下、伊山、天平。
5個行政村:魯橋、畈上、箬田、彭坪、嶺下。
11個行政村:南坑、港北、株林、花園、橫路、泥山、白楊、新溪、上富、儒莊、金盆。
8個行政村:蓮花、東山、泉溪、洪溪、山坪、官塘、西灣、寶源。
5個行政村:北櫟、上畈、西下、棠夏、三山。
7個行政村:東林、茅田、橋頭、山頭畲族、白水、下車、茶畲。
7個行政村:溫湯、洋深、九宮、店前、梅溪、石溪、劉家橋。
7個行政村:茶棋、楊廖、煙港、樓湖、外湖、太平山、甫田。
8個行政村:龍石、大田、漢橋、晏頭、清江、羅洞、車下、塘里。
8個行政村:石渡、安樂、官田、洞口、新峰、豐年、盤溪、柳山。
6個行政村:界牌、楊洲、森峰、南屏、霞莊、江橋。
5個行政村:漾都村、洞坪村、長水村、東邊村、關山村。
10個行政村:羅溪、新莊、坪港、坪源、東灣、豐源、長壠、堯山、聯村、合源。
開發區
4個行政村:鳳口、源口、桐林、南市。
豫寧街道辦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寧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湘鄂贛邊界,南起北緯28°53′,北抵北緯29°35′,西自東經114°29′,東迄東經115°27′,東西長約93.3公里,東西直徑為93.3公里,南北直徑為77.4公里。距省會南昌130公里,武漢260公里,長沙310公里。
地形地貌
武寧縣在地形上屬鄂贛邊緣山地、丘陵的一部分。北部之
幕阜山位於省境邊緣,成為省際界山。南部之九嶺山位於縣境邊緣,亦為縣際界山和
分水嶺。兩山均近東西走向,構成該縣南北屏障。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
修河,發源於幕阜山脈,自西由修水進入武寧境內,貫穿於兩山之間,沿武寧大向斜軸部東入永修縣,修河及其支流在本縣構成一個近似羽狀的水系。整個地形呈兩山夾一谷,分別從南、北部向中部修河逐級層層下降。修河流經本縣地段,已屬中游,河面較寬,河曲發育多灘,至永修柘林為一峽口。柘林水庫大壩即坐落於此。
柘林水庫水面積在該縣境內有34萬餘畝。
氣候特徵
武寧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霜期較短,春季溫濕,夏季炎熱,秋季乾爽,冬季陰寒。縣境內溫差不大,全年平均氣溫為16.6攝氏度,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攝氏度(1971年7月31日),一般年均為37攝氏度至39攝氏度;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3.5攝氏度(1969年1月31日),大多數年份為零下5攝氏度左右。因位於季風地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強冷空氣的侵襲,以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為4.4攝氏度。7、8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分別為28.2攝氏度,27.9攝氏度。春季回溫較遲,有春寒出現。
武寧縣日照充足,年平均1700小時,以1963年的2108小時最多,1999年的1325小時為最少。每年以第三季度日照時數最多,特別是7、8月,每月日照時數在211小時以上。第一季度的日照時數最少,尤其以2月份86.8小時為最少。
由於地形的影響,山區雲霧較多,日照時數山區少於平原、丘陵。東南部山區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風速為2米/秒,四季平均風速變化不大,年盛行風向偏東,但7、8兩個月多偏東北風。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武寧縣山多,耕地少。武寧縣土地總面積5259900畝,其中耕地(毛面積)355679畝,占6.76%;園地54324畝,占1.03%;林地2628707畝,占49.98%;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75745畝,占3.34%;交通用地7579畝,占0.15%;水域422034畝,占8.02%;未利用土地1615832畝,占30.72畝。
水利資源
武寧縣有大小河流107條,落差大,年徑流量29.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4.7萬千瓦。
礦產資源
根據歷年的地質普查結果,武寧縣已累計發現礦產30餘種,其中黑色金屬為鐵、錳礦,有色金屬主要有鎢、銻、釩、銅、錫、鉬、鉛、鋅、汞等,而以鉛、鎢、汞為主,次為銅、錫、鉬及多金屬礦。貴金屬(銀、銀)礦至今僅發現少量的礦(化)點,其餘為相對豐富的非金屬和燃料礦床、礦點,如石灰岩、石材(板岩、大理岩、花崗岩)、矽石、瓷土、粘土、石膏、重晶石、電氣石、水晶、磷及煤、石煤等。
鎢礦主要集中在縣境南側
羅溪鄉、
石門樓鎮南緣及西部甫田——上湯北緣,成帶分布。其中相對集中的是石門樓鎮獅尾洞——大湖塘區域。
礦區伴生有少量Cu、Sn、Mo和銀礦產,是武寧縣重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其中武寧縣已查前釩資源儲量的礦區僅有橫路鄉硐門釩礦區,該礦區經贛西北地質大隊查明,釩礦122b
基礎儲量礦石量526.166千噸,V2O5金屬量4886.33噸,333資源量礦石量535.047千噸,V2O5金屬量4816.29噸。
非金屬礦產是武寧縣主要的礦產資源,廣布於武寧縣境內,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石材(大理石、花崗石、瓦板岩、青板岩等)、矽石、瓷土等礦種。
人口民族
2016年末戶籍人口為407048人。按城鄉劃分,城鎮人口88139人,鄉村人口318909人;按性別劃分,男性210135人,女性196913人。出生人口5877人,死亡人口1467人。
2016年末常住人口為368763人,城鎮人口174706人,鄉村人口194057人,城鎮化率為47.38%,比上年提高1.62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07.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6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52.86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39.6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4.9:50:35.1調整為2016年的14.2:49:36.8,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9294元,同比增長10.9%。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7.39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4億元,同比增長4.1%。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6.1%,比上年減少1.8個百分點。全年稅收收入13.9億元,同比下降7.8%,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80%。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42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民生保障支出23.7億元,同比下降1%,占總支出的比重為77.9%。
2017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17億元,同比增長9.5%。財政總收入18.8億元,同比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6.2億元,同比增長14.1%。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9.5%;工業增加值80億元,同比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7億元,同比增長13%。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142.2億元、貸款餘額95.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8%和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87元,同比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8元,同比增長9%。
第一產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93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總產值10.80億元,增長9.0%;林業總產值3.39億元,增長12.2%;牧業總產值6.19億元,增長14.2%;漁業總產值6.31億元,增長12.0%。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增加值4.82億元,下降1.4%;林業增加值2.24億元,增長5.3%;牧業增加值4.19億元,增長10%;漁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7.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18億元,增長4.8%。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473公頃,與去年持平。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8585公頃,增長3.0%;油料種植面積9774公頃,增長2.4%;蔬菜種植面積4122公頃,與去年持平。全年糧食產量153608噸,同比增3.5%;油料產量14690噸,同比增長1.9%;蔬菜產量86970噸,同比下降1.3%。
全年肉類總產量20803噸,同比增長0.5%。其中,豬肉產量19214噸,增長0.6%;牛肉產量182噸,增長2.6%;禽肉產量1247噸,下降1.1%。年末生豬存欄125973頭,下降3%;生豬出欄217369頭,下降1.9%。家禽存籠820400隻,下降4%;出籠787200隻,增長1.1%;禽蛋產量4080噸,下降4.6%。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9803噸,增長3.8%。
第二產業
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4戶,其中新增6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1.5億元,同比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億元,達到335.59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利稅總額43.15億元,同比增長4.82%。
全縣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9家,完成總產值8.9億元,同比增長1.9%。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2億元,同比增長8.3%。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47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2.6億元,同比增長35%。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5億元,同比下降31.8%。商品房竣工面積17.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3%;商品房銷售面積5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5.8%;商品房銷售額24.89億元,同比增長47.7%。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按城鄉分,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3億元,增長15.4%;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億元,增長8.8%。按行業分,批發業銷售額12.37億元,同比增長9.9%;零售業銷售額36.18億元,同比增長15.5%;住宿業營業額0.85億元,同比增長15.8%;餐飲業營業額4.34億元,同比增長20%。
全年實現出口總額21792萬美元,同比增長4.9%;實際利用外資9513萬美元,同比增長10.5%
全年公路客運量137萬人,同比增長13.2%;客運周轉量16173萬人公里,同比增長48.2%;貨運量819萬噸,同比增長100.7%;貨運周轉量140459萬噸公里,同比增長56.7%。
全年水路客運量8.88萬人,同比下降7.7%;客運周轉量191.9萬人公里,同比下降11.6%;貨運量156萬噸,同比增長45.4%;貨運周轉量21060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5.4%。
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總量2985萬元,同比增長18.9%。電信業務總量3200萬元。年末電信固定電話用戶37600戶。電信寬頻用戶28800戶。
全年共接待遊客458萬人次,同比增長20.9%。實現旅遊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21.7%。全縣現有4A級景區2個。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33.15億元,比年初增加22.85億元,同比增長20.7%。其中:住戶存款83.4億元,比年初增加10.6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20.2億元,比年初增加8.18億元;廣義政府存款29.52億元,比年初增加4.0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6.08億元,比年初增加17.68億元,同比增長25.9%。其中:短期貸款17.81億元;中長期貸款66.07億元,比年初增加16.41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全縣擁有國小55所,專任教師1630人,在校學生29252人。普通中學22所,專任教師1146人,在校學生13566人。職高1所,專任教師63人,在校學生1417人。
文化
全縣共有圖書館1個,藏書144600冊。博物館1個,規劃館1個,劇院1個,電影院2家。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4%。
衛生
全縣擁有醫院、衛生院24個,其中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01人,其中醫生582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302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4.65‰。嬰兒死亡率為2.5‰。產婦住院分娩比例達到100%。
社會保障
2016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9元,比上年增長8.9%;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7元,比上年增長9.2%。
交通運輸
武寧縣區域外有福銀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京九鐵路臥鄰而過,區域內,大廣高速公路縱穿南北,永武高速公路橫貫東西,316國道、柯龍線、焦武線、修武線、澧清線、上九公路、楊洲公路等1條國道、4條省道、16條縣道、47條鄉道、894條村道縱橫交錯、乾支相連,加上正在建設的環城線和武寧西海大橋,一個銜接省市、溝通城鄉、四通八達的城鄉交通網已經形成。
武寧縣公路理程2365.3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28.4公里,水運通航里程137公里。2011年,武寧縣擁有客車263輛,4203客位;貨車3787輛,30384噸位。2011年客運周轉量650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97085萬噸公里。
風景名勝
廬山西海
廬山西海生態區水面呈帶狀,全長102.5公里,最大寬度7.5公里,平均寬度1.9公里。湖水清澈,平均能見度達9-11米。武寧景區開發的島嶼和景點有觀音島、
生存島、觀湖島、茶島、劍堯島、浪琴島、艾園和協和娛樂園等。
西海灣景區
西海灣景區包括朝陽湖、沙田河、
廬山西海以及修河飛來峰--柳山。主要景點有河湖觀光、垂釣、龍舟競渡,露天浴場、水上高爾夫、水上摩托艇衝浪、柳山觀光探險、沙洲露營,地方特色文化表演等眾多項目。景區共分三期進行建設,景區一期,水上“兩湖一河”日夜遊項目已開通運營。
神霧山風景區
神霧山風景區,位於武寧縣
楊洲鄉的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該景區由武陵岩神霧山風景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集觀光、避暑、度假、會議、娛樂、休閒於一體。該景區年平均溫度為16℃—17℃,素有“小廬山”之稱。
太平山
太平山,原名絲羅山,坐落在縣境內的澧溪、甫田、大洞三鄉交匯處,北與湖北省通山縣接壤,距武寧縣城55公里,是一處集山嶽風光與道教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區。太平山海拔1329米,山嶺狹長,山體高峻,林木繁茂,泉瀑甚多,為幕阜山脈東部的重要山地。
山上擁有被列為武寧縣重點開發宮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佑聖宮、黃楊寶樹、親手插柏、煉丹亭、葫蘆坪、石獅、石象、老古井、古鐘元賜御爐等景觀三十二處。
武陵岩漂流
武陵岩(峽谷)漂流起點位於九嶺山森林公園牌坊下,順流而下,直至廬山西海廬山西海區。漂流線路長12公里,分兩段。該漂流是省內河道最長、落差最大的漂流,水質最清潔的漂流,充滿九曲十八彎的激流,號稱“贛北第一漂”。該景區2006年被省旅遊局評為“江西省十大旅遊景區”,2009年被江西日報、江南都市報評為“江西省十大漂流景區”第二名。
魯溪洞風景區
魯溪洞風景區位於魯溪鎮北屏山山腰上,海拔230米,距
魯溪鎮316國道線僅3公里。該洞為典型的發育中溶洞,洞口高2米,洞內寬度10—20米,長千餘米,深不見底。洞內高度變化大,高處達20米左右,低處須俯首行走。地下暗河貫行全洞,與陸地交錯分布,被譽為“江南地下水晶宮”、“亞洲水路之著的天然溶洞”。
橋中橋介紹
寧橋中橋共有18個橋墩,計36個立面,總面積達4150平方米,手繪畫卷共132幅,共有108名畫匠同時投入項目,耗時80天完成。橋中橋壁畫配以變幻燈光,以生態大縣、旅遊名縣、文化之鄉等為主題,通過藝術壁畫手段集中展示武寧歷史文化、現代形象和山水旅遊資源,巧妙嵌入草龍舞、打鼓歌、儺舞、採茶戲等國家、省、市級非遺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珍稀動植物、移民文化(城市變遷)、山水風光詩詞等旅遊資源,頂部繪成天空背景、點綴水雲等吉祥圖案,實現山、水、城、橋的完美融合,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山水文化時空隧道、旅遊文化長廊,成為市民休閒和遊客觀光的度假勝地。
歷史文化
2011年武寧縣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工作,將打鼓歌、採茶戲、社戲火等成功申報為國家級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拍攝非遺題材電影《到山來》、《
山鼓聲聲》;成功舉辦第三屆江西藝術節、第六屆江西音樂舞蹈藝術節、武寧縣小戲小品大賽、全省農民劇團展演,武寧採茶戲會演邀請賽、“山水武寧”藝術節等大型文藝活動。興建萬福廣場、豫寧公園、朝陽湖公園等文化休閒工程。2011年武寧縣先後榮獲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全省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等殊榮,《梆兒聲聲》、《山鄉鼓韻》等一些富有武寧地方特色的節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20餘次。
名優特產
橡子冬粉:以野生橡子精製而成,產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檢測,富含大量的鈣、鐵、鋅等營養元素。
石蛙:是一種珍稀的兩棲動物,因它大多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間溪水的石隙里,故稱它為石蛙,又名山雞(俗稱石拐)。個大體肥,四肢發達。一般每隻重100-150克,大的可達250克以上。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石耳:是一種黑色苞菌地衣植物。生長在海拔1000多米的崇山峻岭 、懸崖峭壁之上。大者盈尺,小者如掌,外表呈灰黑色,平滑,背面呈黑色茸狀,中央有短柄,附著於岩面,體扁平,薄如紙,形如耳,故稱石耳。它不僅是珍稀的佳肴,而且是貴重的藥材,有滋陰補腎、清涼解毒、降低血壓等功能。
香菇:香菇按品質不同分為野生菇、木質人工菌和袋栽菇三大類。香菇作菜味美、脆嫩、爽口,人人喜愛。除食用外,還有良好的藥用價值。香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植物蛋白等。
板筍:板筍營養豐富,含有胺基酸、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除味道鮮美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獼猴桃:又名獼猴梨、藤梨,俗稱陽桃。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而得名。獼猴桃以它的特殊藥用價值聞名中外。主治: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化內痔;調中下氣、主骨節風、癱瘓不遂、長年白髮。藤汁可治反胃,和生薑汁服之,又下
石林可,枝葉殺蟲,常見農家菜來枝條搗爛,餵養生豬與家禽家畜。
山栗:山栗,有板栗、錐栗三種。錐栗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功在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生食,治腰腳不遂。療筋骨斷碎,腫痛瘀血,生嚼塗之有效。
竹筍:按品種可分為
毛竹筍、小山竹筍和
雷竹筍。分季節可分為冬筍和春筍。武寧縣有毛竹13萬畝,蓄積量在2460萬支以上,年出商品竹100萬支,產冬、春筍8000噸;小山竹筍11萬畝,提供商品竹3000噸,產竹筍3000噸;雷竹千餘畝,產筍150噸。年加工的冬、春筍罐頭在千噸以上,小山竹筍罐頭1200噸。竹筍富含胺基酸、蛋白質、腸纖維、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
棍子魚:1971年,自柘林建壩蓄水後,
廬山西海棍子魚逐年增多,從2001年起年產量達千噸。其肉鮮味美,風味獨特。
銀魚:近幾年,縣水產局在廬山西海、盤溪水庫多次投放試養銀魚卵近千萬元。2001年開始采點試捕,已獲成功,根據材點試捕科學計算,年產量可達千噸以上,高峰期產量更高。已與2002年開始捕撈,產量500噸。銀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被譽為“水中白金”。
著名人物
張望,號潤塌,學名張望。武寧縣澧溪鎮羅坪村梅林人。生於清乾隆三年,少時跟隨舅父盛謨(三盛先生)讀書。勤奮好學,學識廣博,書法有成。著有潤塌文集、淹戊盤七觚、嗅花詩抄,聲韻母子圖,井下制藝,古今醫詩等著作。嘉慶二年歲次丁巳,公元1797年病卒,享年五十九歲。
盧儔,字世美,原范陽人,南唐李氏時正議大夫知制誥後部侍郎,封尚書。出為守邊將,屯武寧南岸。南唐亡,遂家於武寧,今武寧盧氏悉儔後裔。歿後,遂葬於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東約300米處,墓地為長方形,是一塊前氏後高的坡地,墳塋如磨,故當地人也叫“磨子墳”。墓表在“文革”中被毀,墓室保存完好。該墓被列縣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葉顧言,上南鄉廉村人。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與邑人肖本、余規同登王堯臣榜進士。累官朝奉大夫。
周天驥,應合子,舉神童,授太和主簿,轉徐州參軍,吉饒梧三路總管加兩浙都督,江西宣撫使,贈江西省右丞,追封豫章郡公。
張大鵬,升仁鄉人。嘉慶壬戌(公元1802年)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大門上二等侍衛。歷署湖北撫標中軍,德安營參將,補湖南永州鎮右營游擊,駐札道州。累官湖南嶽州城守營參將,源州協副將,廣東潮州總兵。
李國珍,字碩遠,羅溪人,清末舉人。日本早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民國2年(公元1913年)當選眾議院議員,並被推為憲法起草委員。歷任政事堂參議,國務院參議,署教育次長,旋調農商次長,兼任專科學校成績審查會會長。民國6年(公元1917年)改任全國水利局總裁。
張相,又名待注,字達東,號境微,石門樓人。生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七月。日本明治大學法律本科,獲法學士位。外交部任僉事,朝鮮元山領事館主事,朝鮮新義洲副領事,領事,暹邏總領事,外交部亞洲司主管職務。
冷如伯,字耿光,橫路小港人。民國初,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建築系。民國17年(公元1928年)任南昌市政府工務局長,對南昌市區建築擬訂章程規劃,負責中山路、沿江路、勝利路、環湖路等設計施工。
熊漱冰,又名辟周,橫跨珍珠坪人,生於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畢業於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系。江西省地政局長。
楊赫坤,字蘇更,羅溪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民國18年(公元1929年)任北京水利主事,民國21年(公元1932年)任南京中央政府憲法草案委員會秘書,民國24年(公元1935年)任青島市政府專員,民國28年(公元1939年)任廣東陳銘樞、李濟琛軍隊主任秘書,民國31年(公元1942年)任陝西馮玉祥部主任秘書,民國34年(公元1945年)任李烈鈞秘書。
熊仁,榮大橋雙溪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畢業。民國時期曾任師長、軍長。抗日後期任鄭州綏靖公署主任。
柯建安,大橋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曾任江西省警備司令、江西省軍官編練處少將處長、軍統江西站站長等職。
劉景武,大橋下洞口人。民國17年(公元1928年)任軍政部軍務司上校科長,抗戰時期任南潯師管區少將司令。
鄧建中,字興華,縣城人,民國初留學蘇聯學空軍,為我國第一名夜航飛行駕駛員,曾任馮玉祥部西北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司令,後調回江西為中將司令。
盛逢堯,字克私,甫田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民國10年(公元1921年)雲南昆明講武堂第十五期畢業。任團長、旅長、師長,民國37年(公元1948年),起用為十六綏靖公署少軍參謀,隨即被任命為第十七縱隊司令,組織6642部隊,軍長。
熊肇勛,橫路豐良人,是武寧縣北伐時期的著名烈士。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民國13年(公元1926年),與王汝琢一道,被組織派到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任該軍第九師第三十六團團長。部隊到達江西高安灰埠時,與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開戰,熊身先士卒,率領部門沖入敵陣,奪獲土炮數門,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六歲。
李屏仁,武寧縣楊州鄉人,1908年生。1929年入西北陸軍軍官學校工兵隊學習,後被編入國民黨部隊第二十六路軍。參加紅軍後,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6年夏,李調升為紅五軍團參謀長。10月在永昌戰鬥中身負重傷。1937年3月,西路軍在石窩戰鬥中失利,被困在祁連山上,因糧盡藥絕,李屏仁傷口嚴重潰爛,不幸以身殉職,遺體由戰友(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副政委)謝良用雪掩埋在祁連山上。犧牲時年僅二十九歲。
朱美厚,東坪粟子坪人,1905年生,1925年春,由鄧尚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武寧支部創始人之一,在大革命時期,任中央武寧支部第三書記。1927年8月14日被捕,經多次酷刑審訊,堅貞不屈,大義凜然。8月28日,英勇就義,年僅二十三歲。
劉本仁,系江西省武寧縣澧溪鎮大源村塅里劉家大屋人。生於清光緒歲次葵卯年,年幼失父。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毅然投考黃埔軍官學校,錄取為第二期學員。學習畢業後於民國十五年隨廣東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北伐,在司令李名揚部下任排長、連長等職,屢戰建功,授予三級軍勛獎章。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四月初二日,在江蘇常州府江陰縣同帝國主義走狗北洋軍閥作戰,不幸陣亡,享年25歲。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11日,武寧縣入圍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擬批准名單。
2017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