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

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汪士鋐汪繹俞梅徐樹本車鼎晉潘從律查嗣瑮10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總計900卷,目錄13卷。

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編,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全書架構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統簽》和清代季振宜《唐詩》的基礎上,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拾遺補缺,巨細靡遺。全書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樂章〉、〈樂府〉次之,又以年代為限﹐列出唐代詩人,附以作者小傳。接著是〈聯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夢〉、〈諧謔〉、〈判〉、〈歌〉、〈讖記〉、〈語〉、〈諺謎〉、〈謠〉、〈酒令〉、〈占辭〉、〈蒙求〉,最後為〈補遺〉、〈詞綴〉。

中華書局編《全唐詩外編》,收集了日本人上毛河世寧(市河寬齋)的《全唐詩逸》3卷,王重民輯《補全唐詩》,收詩104首,孫望《全唐詩補逸》20卷、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21卷等4種。另外,劉師培有《全唐詩發微》,岑仲勉有《讀全唐詩札記》。張忱石編《全唐詩作者索引》。

基本介紹

  • 書名:御定全唐詩
  • 又名:《全唐詩》
  • 作者曹寅彭定求
  • 出版社:揚州詩局刻本
  • 成書年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 版框:16.6cm×11.5cm
  • 卷數:總計900卷
  • 目錄:12卷
  • 補遺:6卷
  • :12卷
  • 分類:集部
編修過程,編撰基礎,編修校訂,存在問題,考訂著作,歷史背景,隋唐五代詩簡介,唐五代詞簡介,圖書目錄,

編修過程

全唐詩的編修過程是這樣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聖祖玄燁即考慮編纂此書,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蘇州時,將主持修書的任務交給江寧織造曹寅,並將內府所藏季振宜《唐詩》一部發下,作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揚州開局修書,參加校刊編修的有賦閒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潘從律、汪士綋,徐樹本、車鼎晉,汪繹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書即編成奏上。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總計900卷,目錄12卷。
御製全唐詩 清康熙 揚州書局刻本御製全唐詩 清康熙 揚州書局刻本

編撰基礎

這部卷帙浩繁的大書,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編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編《唐詩》和胡震亨編《唐音統簽》的成果。
安排編纂《全唐詩》的康熙安排編纂《全唐詩》的康熙
季振宜(1630—1674年),字詵兮,號滄葦,泰州泰興人,為清初著名藏書家,藏書之富,甲於江南。他整理唐詩,始於康熙三年(1664年),迄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歷時十年,始得告成。全書凡七百十七卷,收詩四萬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據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據《季滄葦藏書目》載,其所藏宋版唐詩總集、別集,多達一百五十餘種,如宋刻《萬寶詩山》、明抄《詩淵》,皆為罕見的大型類編詩集。在其開始編集後,又得到錢謙益原擬“集成唐人一代之詩”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吳琯《唐詩紀》的成果。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季氏的學力,經過十年的反覆校訂、廣事補遺,終於編成該書.書成後的次年,季氏即去世。當時書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轉入內府。
胡震亨(1569—1645年),字孝轅,號遁叟,浙江海鹽人,官至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唐音統簽》為其費畢生精力編成的唐詩總集,全書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乾為序,按時代先後輯錄唐及五代的詩作以及詞曲,歌謠,酒令,占辭等,末附《癸簽》,為唐詩研究資料彙編。胡氏編此書,蒐集資料極其廣泛。唐人佚篇殘句,皆盡所見輯出,並註明出處。唐詩本事及評論資料,亦間附詩後。詩人小傳考證尤為詳盡,並采輯遺文佚事,附入小注。此書編成後,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後人印出一部分,多數則以抄本傳世。
四庫全書總目》述《全唐詩》資料來源雲,“是編秉承聖訓,以震亨書為稿本,而益以內府所藏《全唐詩集》,又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補苴所遺。”所言較含混,且有所隱諱。經今人周勛初考證(見《文史》第八輯《述〈全唐詩〉成書經過》),知《全唐詩集》即指季書,彭定求等對二書的利用情況,亦不盡屬實。以《全唐詩》與季、胡二書覆勘,可知是以季書為主、兼采胡書編成的。具體來說,初、盛唐部分以季書為底本,略作增刪校補,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書比較單薄,編修諸臣參用胡書作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如殷堯藩詩,季書全缺,即據胡書補入;胡曾、司空圖詩,季書失收甚多,亦據胡書補齊。另外,季書所輯以完詩為主,胡氏則廣搜零章碎句。《全唐詩》各集後所附佚句,絕大多數系據胡書移錄。

編修校訂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書的基礎上,編修諸臣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校訂補遺工作:
全唐詩全唐詩
一、增補詩什,《全唐詩》卷八八二以下補遺七卷,系據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詩選》、《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古今歲時雜詠》等書及石刻資料編成,正編各家詩亦有少量增補。
二、考訂辨誤,包括六朝人誤作唐人如陳昭、衛敬瑜妻等,六朝詩誤歸唐人,如吳均劉孝勝詩誤歸曹鄴;誤將詩題中人名視作撰者,如上官儀《高密公主輓詞》作高密詩,皆一一作了訂正。
三、據所見善本唐人詩集,增加了部分校語。季胡二書校記皆註明出處,諸臣將出處全部抹去,僅注為“一作某”。
四、重新調整了小傳。刪繁就簡,並將二書所附作者生平資料刪去。五、刪去胡書末之“道家章咒、釋氏偈頌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書序次,“首諸帝,次后妃,次宗室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閨秀,次釋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謔、歌謠諺語、詞等類作品。

存在問題

《全唐詩》將有唐一代詩歌匯為一帙,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這樣一部卷帙浩繁的大書,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時間內就編成。由於成書倉促,存在問題也很多。當時朱彝尊已有“業經進呈,成書不說”之嘆。其主要有如下數端:一、未及廣檢群書,故缺漏甚多;二、考訂粗疏,多有誤收,今人考訂其誤收他朝詩即達數百首之多,唐人張冠李戴、重收復出之作亦不少,三、小傳較疏舛,作者先後次第亦多混亂;四、諸詩皆不注出處,徵引者難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詩題及詩句錯誤較多。這些也都是當時一般官修書不願深究的積習。
玄燁為《全唐詩》所作序中,謂全書共“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後人多從其說。其實,玄燁所舉數並不精確,近年日本學者平岡武夫編《唐代的詩人》、《唐代的詩篇》,將《全唐詩》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編號作了統計,結論是:該書共收詩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個數字是相當可靠的。

考訂著作

最後,將《全唐詩》的版本及後人的補遺,考訂著作,作一簡單介紹。
全唐詩
該書編成的次年,即由內府精刻行世,後又有揚州詩局本,二本皆為一百二十冊,分裝十函。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歸併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華書局據揚州詩局本斷句排印,並改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 輯補《全唐詩》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寧(即市河寬齋)《全唐詩逸》三卷為最早,成書時間約相當我國乾隆時期,凡補詩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條。中華書局本《全唐詩》附於全書之末,今人王重民輯《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二種,據敦煌遺書補一百七十六首,孫望《全唐詩補逸》二十卷,補詩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二十一卷,補詩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種,由中華書局合編成《全唐詩外編》出版。復旦大學的陳尚君先生對唐詩補遺進行完善工作。陳先生將目光放在包括《會稽掇英總集》、《天台詩集》、《翰林學士集》在內的更大範圍的唐宋文獻及域外漢集上,所涉典籍達五千餘種。其歷時兩年多,終成《全唐詩補編》,由中華書局於1992年出版。是編對《全唐詩外編》做了細緻的甄別工作,剔出一些誤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詩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條(詩、句皆必注典籍出處),詩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生平皆以精當考訂)。加上《外編》原有成果,《補編》共收詩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條,約為《全唐詩》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詩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見者九百餘位,接近《全唐詩》詩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詩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詩達五萬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計三千零六十條;所涉唐代詩人三千七八百位。這還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長沙唐窯出土瓷器上所題的幾百首唐詩。據悉,“其中不少詩是《全唐詩》中沒有收進去的”。另外,近年尚陸續有一些唐詩補遺之作發表。
考訂著作,有劉師培《全唐詩發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訂正《全唐詩》小傳、篇章等錯誤,甚為精到,收入中華上編版《唐人行第錄》。
今人張忱石編《全唐詩作者索引》,中華書局出版,甚便讀者。

歷史背景

隋唐五代詩簡介

隋及初唐是詩歌史上的過渡時期。唐代詩歌達到全面繁榮,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所收,就有詩人2200餘家,詩作48900餘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有五六十個,產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偉大詩人,標誌著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高峰。隋代詩歌,齊梁影響根深蒂固,但隋初詩人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他們的一些較好的邊塞詩,反映了征人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具有某種清新剛健氣息,透露出一點新氣象。形式格律亦有進一步的發展,像盧思道的《從軍行》、薛道衡的《豫章行》,已粗具初唐七言歌行的規模。隋煬帝的《江都宮樂歌》,已接近於唐代的七律。而無名氏的《送別詩》,其聲調韻律,已是很成熟的七言絕句了。
初唐詩壇沉浸在"梁陳宮掖之風"里,宮廷詩人如虞世南上官儀楊師道李義府等,詩風淫靡浮艷。沈佺期、宋之問兩人雖未擺脫齊梁影響,但他們完成了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繼四傑之後,陳子昂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餘風。他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開啟了一代新風。
盛唐詩歌發展了各種體裁和形式,風格流派眾多,達到全面繁榮的高潮。除李白、杜甫外,出現了以寫山水田園閒適生活為主的山水田園詩人和以寫邊塞征戍生活為主的邊塞詩人。山水田園詩人如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等,語言清新洗鍊,意境深幽秀麗。但思想內容上帶有逃避現實的消極因素。邊塞詩人如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把邊塞的奇麗景色與建功立業的英雄壯志結合在一起,氣勢雄偉,情調悲壯,具有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熱愛祖國,同情勞動人民,蔑視權貴,追求自由,表現出對封建社會一切壓迫和羈束毫不調和的叛逆態度。詩作想像奇妙,熱烈奔放,色彩繽紛,飄逸不群,成為屈原之後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的"詩聖",關心人民的疾苦,關心祖國的命運,對人民無限同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強烈憎恨。其詩作憂國憂民,沉鬱頓挫,飽含愛國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詩歌對以後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唐大曆前後,元結、顧況等人的詩,繼承了杜甫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詩風質樸,詞意深摯。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山水詩見稱,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洗鍊,皆自成一家。當時影響較大的"大曆十才子",內容浮淺,實際成就較差。貞元、元和年間,詩壇又出現大活躍的景象。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等倡導"新樂府運動",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而加以發展革新,以批判現實為主旨,寫下大量政治諷喻詩。其他詩人如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在藝術上也有各自創造。其中韓孟一派努力探索詩歌的新形式、新風格,或氣象闊大,或思力深刻,或奇崛險怪,或筆力峭拔;有的有散文傾向,有的流於艱澀怪誕,對宋詩影響很大。賈島以"苦吟"著名,李賀則在語言形象上精思獨造,形成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在元白和韓孟兩派詩人之外,柳宗元的山水詩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劉禹錫的《竹枝詞》富有民歌風味,開朗流暢,都有鮮明特色。
晚唐五代詩感傷頹廢的情調和藻飾繁縟的風氣逐漸增濃。杜牧、李商隱的詩憂時憫亂,感嘆身世,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感。他們的七律和七絕在藝術技巧上有獨特貢獻。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等人的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會動亂和階級矛盾。五代詩壇冷落,是唐詩的尾聲。
唐詩完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各種形式的創造。古體詩的五言、七言、樂府歌行,近體詩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排律,無不齊備。這些形式,上承風騷,下啟詞曲,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流傳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詩體。唐詩的成就空前絕後,成為以後各代詩的榜樣。

唐五代詞簡介

詞是唐五代興起的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詩體。現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文人詞始於中唐,傳為李白所作的《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的《漁歌子》,韋應物的《調笑令》,白居易、劉禹錫的《憶江南》等,是較早的作品。初期文人詞題材較廣泛,形式較短小,一般都具有清新、明朗、活潑的特色。詞至晚唐,作者漸多,藝術上趨於成熟。以溫庭筠影響最大。溫詞題材偏於閨情,內容嬌嬈柔弱,詞句過於雕琢。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等。五代時趙崇祚編《花間集》,以溫庭筠為首,西蜀詞人為主,內容多閨情離愁,形式上追求藻飾。唯韋莊詞語言清麗,稍有內容,如《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等。另有牛希濟李珣的詞,也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受。五代時詞家集中在南唐首都金陵,重要作家有馮延巳李璟李煜。馮延巳留詞100多首,為唐五代詞人存詞最多者。多寫閒情、春愁,語言清新流轉,繼承溫庭筠婉約詞風並有所發展,對宋代晏殊歐陽修等人有很大影響。李璟遺詞四首,具有濃厚的感傷情調。李煜原為南唐國君,初期詞多寫宮廷豪華生活,降宋後所寫詞大多為家國之恨,感慨極深。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藝術上以白描取勝,語言明淨,意境優美,以鮮明生動的形象言懷述志,抒寫特定的生活感受,一變花間詞人鏤金刻翠的詞風,對詞的創作積累了新經驗,開拓了新境界,在詞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圖書目錄

全唐詩(上)
卷001-300
全唐詩(中)
卷301-600
全唐詩(下)
卷601-900
返回
卷001李世民
卷002李治
卷003李隆基
卷004李亨
卷005武則天
卷006李賢
卷007鮑君徽
卷008南唐諸人
卷009徐氏
卷010郊廟歌辭
卷011郊廟歌辭
卷012郊廟歌辭
卷013郊廟歌辭
卷014郊廟歌辭
卷015郊廟歌辭
卷016郊廟歌辭
卷017樂府雜曲
卷018橫吹曲辭
卷020相和歌辭
卷021相和歌辭
卷022舞曲歌辭
卷024雜曲歌辭
卷025雜曲歌辭
卷026雜曲歌辭
卷027雜曲歌辭
卷028雜曲歌辭
卷029雜歌謠辭
卷030王珪
卷031魏徵
卷032褚亮
卷033劉孝孫
卷034楊師道
卷035許敬宗
卷036虞世南
卷037王績
卷038鄭世翼
卷039陳子良
卷040上官儀
卷041盧照鄰
卷042盧照鄰
卷043李百藥
卷044劉禕之
卷045陳元光
卷046韋承慶
卷047張九齡
卷048張九齡
卷049張九齡
卷050楊炯
卷051宋之問
卷052宋之問
卷053宋之問
卷054崔湜
卷055王勃
卷056王勃
卷057李嶠
卷058李嶠
卷059李嶠
卷060李嶠
卷061李嶠
卷062杜審言
卷063董思恭
卷064姚崇
卷065蘇味道
卷066郭震
卷067王無競
卷068崔融
卷069閻朝隱
卷070李适
卷071劉憲
卷072高正臣
卷073蘇頲
卷074蘇頲
卷075蔡孚
卷076徐彥伯
卷077駱賓王
卷078駱賓王
卷079駱賓王
卷080武三思
卷081喬知之
卷082劉希夷
卷083陳子昂
卷084陳子昂
卷085張說
卷086張說
卷087張說
卷088張說
卷089張說
卷090張均
卷091韋嗣立
卷092李乂
卷093盧藏用
卷094吳少微
卷095沈佺期
卷096沈佺期
卷097沈佺期
卷098趙冬曦
卷099張循之
卷101宋務光
卷102武平一
卷103趙彥昭
卷104蕭至忠
卷105辛替否
卷106鄭愔
卷107源乾曜
卷108李元紘
卷109李适之
卷110張諤
卷111韓休
卷112賀知章
卷113裴耀卿
卷114包融
卷115李憕
卷116張子容
卷117張旭
卷118孫逖
卷119崔國輔
卷120崔珪
卷121李林甫
卷122盧象
卷123盧鴻一
卷124徐安貞
卷125王維
卷126王維
卷127王維
卷128王維
卷129王縉
卷130崔顥
卷131祖詠
卷132李頎
卷133李頎
卷134李頎
卷135綦毋潛
卷136儲光羲
卷137儲光羲
卷138儲光羲
卷139儲光羲
卷140王昌齡
卷141王昌齡
卷142王昌齡
卷143王昌齡
卷144常建
卷145杜頠
卷146陶翰
卷147劉長卿
卷148劉長卿
卷149劉長卿
卷150劉長卿
卷151劉長卿
卷152顏真卿
卷153李華
卷154蕭穎士
卷155崔曙
卷156王翰
卷157孟雲卿
卷158張巡
卷159孟浩然
卷160孟浩然
卷161李白
卷162李白
卷163李白
卷164李白
卷165李白
卷166李白
卷167李白
卷168李白
卷169李白
卷170李白
卷171李白
卷172李白
卷173李白
卷174李白
卷175李白
卷176李白
卷177李白
卷178李白
卷179李白
卷180李白
卷181李白
卷182李白
卷183李白
卷184李白
卷185李白
卷186韋應物
卷187韋應物
卷188韋應物
卷189韋應物
卷190韋應物
卷191韋應物
卷192韋應物
卷193韋應物
卷194韋應物
卷195韋應物
卷196劉灣
卷197張謂
卷198岑參
卷199岑參
卷200岑參
卷201岑參
卷202沈宇
卷203杜儼
卷204楊賁
卷205包佶
卷206李嘉佑
卷207李嘉佑
卷208包何
卷209賈邕
卷210皇甫曾
卷211高適
卷212高適
卷213高適
卷214高適
卷215李棲筠
卷216杜甫
卷217杜甫
卷218杜甫
卷219杜甫
卷220杜甫
卷221杜甫
卷222杜甫
卷223杜甫
卷224杜甫
卷225杜甫
卷226杜甫
卷227杜甫
卷228杜甫
卷229杜甫
卷230杜甫
卷231杜甫
卷232杜甫
卷233杜甫
卷234杜甫
卷235賈至
卷236錢起
卷237錢起
卷238錢起
卷239錢起
卷240元結
卷241元結
卷242張繼
卷243韓翃
卷244韓翃
卷245韓翃
卷246獨孤及
卷247郎士元
卷248皇甫冉
卷249皇甫冉
卷250皇甫冉
卷251劉方平
卷252劉太真
卷253王之渙
卷254常袞
卷255蘇源明
卷256劉昚虛
卷257柳中庸
卷258崔惠童
卷259沈千運
卷260秦系
卷261任華
卷262韓滉
卷263嚴維
卷264顧況
卷265顧況
卷266顧況
卷267顧況
卷268耿湋
卷269耿湋
卷270戎昱
卷271竇叔向
卷272韋元甫
卷273戴叔倫
卷274戴叔倫
卷275張建封
卷276盧綸
卷277盧綸
卷278盧綸
卷279盧綸
卷280盧綸
卷281崔琮
卷282李益
卷283李益
卷284李端
卷285李端
卷286李端
卷287暢當
卷288陸贄
卷289楊憑
卷290楊凝
卷291楊凌
卷292司空曙
卷293司空曙
卷294崔峒
卷295苗發
卷296張南史
卷297王建
卷298王建
卷299王建
卷300王建
卷301王建
卷302王建
卷303劉商
卷304劉商
卷305陳翊
卷306朱灣
卷307丘丹
卷308張志和
卷309郭鄖
卷310於鵠
卷311劉長川
卷312劉迥
卷313崔元翰
卷314陳京
卷315朱放
卷316武元衡
卷317武元衡
卷318李吉甫
卷319顏粲
卷320權德輿
卷321權德輿
卷322權德輿
卷323權德輿
卷324權德輿
卷325權德輿
卷326權德輿
卷327權德輿
卷328權德輿
卷329權德輿
卷330張薦
卷331段文昌
卷332羊士諤
卷333楊巨源
卷334令狐楚
卷335裴度
卷336韓愈
卷337韓愈
卷338韓愈
卷339韓愈
卷340韓愈
卷341韓愈
卷342韓愈
卷343韓愈
卷344韓愈
卷345韓愈
卷346王涯
卷347賈棱
卷348陳羽
卷349歐陽詹
卷350柳宗元
卷351柳宗元
卷352柳宗元
卷353柳宗元
卷354劉禹錫
卷355劉禹錫
卷356劉禹錫
卷357劉禹錫
卷358劉禹錫
卷359劉禹錫
卷360劉禹錫
卷361劉禹錫
卷362劉禹錫
卷363劉禹錫
卷364劉禹錫
卷365劉禹錫
卷366張弘靖
卷367張仲素
卷368庾承宣
卷369李翱
卷370呂溫
卷371呂溫
卷372孟郊
卷373孟郊
卷374孟郊
卷375孟郊
卷376孟郊
卷377孟郊
卷378孟郊
卷379孟郊
卷380孟郊
卷381孟郊
卷382張籍
卷383張籍
卷384張籍
卷385張籍
卷386張籍
卷387盧仝
卷388盧仝
卷389盧仝
卷390李賀
卷391李賀
卷392李賀
卷393李賀
卷394李賀
卷395劉叉
卷396元稹
卷397元稹
卷398元稹
卷399元稹
卷400元稹
卷401元稹
卷402元稹
卷403元稹
卷404元稹
卷405元稹
卷406元稹
卷407元稹
卷408元稹
卷409元稹
卷410元稹
卷411元稹
卷412元稹
卷413元稹
卷414元稹
卷415元稹
卷416元稹
卷417元稹
卷418元稹
卷419元稹
卷420元稹
卷421元稹
卷422元稹
卷423元稹
卷424白居易
卷425白居易
卷426白居易
卷427白居易
卷428白居易
卷429白居易
卷430白居易
卷431白居易
卷432白居易
卷433白居易
卷434白居易
卷435白居易
卷436白居易
卷437白居易
卷438白居易
卷439白居易
卷440白居易
卷441白居易
卷442白居易
卷443白居易
卷444白居易
卷445白居易
卷446白居易
卷447白居易
卷448白居易
卷449白居易
卷450白居易
卷451白居易
卷452白居易
卷453白居易
卷454白居易
卷455白居易
卷456白居易
卷457白居易
卷458白居易
卷459白居易
卷460白居易
卷461白居易
卷462白居易
卷463胡杲
卷464王起
卷465楊衡
卷466牛僧孺
卷467牟融
卷468劉言史
卷470盧殷
卷471雍裕之
卷472段弘古
卷473李逢吉
卷474徐凝
卷475李德裕
卷476熊孺登
卷477李涉
卷478陸暢
卷479柳公權
卷480李紳
卷481李紳
卷482李紳
卷483李紳
卷484崔公信
卷485鮑溶
卷486鮑溶
卷487鮑溶
卷488盧鈞
卷489舒元輿
卷490盧宗回
卷491張蕭遠
卷492殷堯藩
卷493沈亞之
卷494施肩吾
卷495費冠卿
卷496姚合
卷497姚合
卷498姚合
卷499姚合
卷500姚合
卷501姚合
卷502姚合
卷503周賀
卷504鄭巢
卷505呂群
卷506章孝標
卷507蔣防
卷508孔溫業
卷509顧非熊
卷510張祜
卷511張祜
卷512楊洵美
卷513裴夷直
卷514朱慶餘
卷515朱慶餘
卷516王彥威
卷517楊發
卷518雍陶
卷519李遠
卷520杜牧
卷521杜牧
卷522杜牧
卷523杜牧
卷524杜牧
卷525杜牧
卷526杜牧
卷527杜牧
卷528許渾
卷529許渾
卷530許渾
卷531許渾
卷532許渾
卷533許渾
卷534許渾
卷535許渾
卷536許渾
卷537許渾
卷538許渾
卷539李商隱
卷540李商隱
卷541李商隱
卷542紀唐夫
卷543喻鳧
卷544劉得仁
卷545劉得仁
卷546權審
卷547朱景玄
卷548薛逢
卷549趙嘏
卷550趙嘏
卷551盧肇
卷552丁棱
卷553姚鵠
卷554項斯
卷555馬戴
卷556馬戴
卷557易重
卷558薛能
卷559薛能
卷560薛能
卷561薛能
卷562劉威
卷563裴休
卷564於興宗
卷565韓琮
卷566王傳
卷567鄭嵎
卷568李群玉
卷569李群玉
卷570李群玉
卷571賈島
卷572賈島
卷573賈島
卷574賈島
卷575溫庭筠
卷576溫庭筠
卷577溫庭筠
卷578溫庭筠
卷579溫庭筠
卷580溫庭筠
卷581溫庭筠
卷582溫庭筠
卷583溫庭筠
卷584段成式
卷585劉駕
卷586劉滄
卷587李頻
卷588李頻
卷589李頻
卷590李郢
卷591崔珏
卷592曹鄴
卷593曹鄴
卷594儲嗣宗
卷595於武陵
卷596司馬扎
卷597徐商
卷598高駢
卷599於濆
卷600牛徵
卷601李昌符
卷602汪遵
卷603許棠
卷604許棠
卷605邵謁
卷606林寬
卷607劉鄴
卷608皮日休
卷609皮日休
卷610皮日休
卷611皮日休
卷612皮日休
卷613皮日休
卷614皮日休
卷615皮日休
卷616皮日休
卷617陸龜蒙
卷618陸龜蒙
卷619陸龜蒙
卷620陸龜蒙
卷621陸龜蒙
卷622陸龜蒙
卷623陸龜蒙
卷624陸龜蒙
卷625陸龜蒙
卷626陸龜蒙
卷627陸龜蒙
卷628陸龜蒙
卷629陸龜蒙
卷630陸龜蒙
卷631張賁
卷632司空圖
卷633司空圖
卷634司空圖
卷635周繇
卷636顧雲
卷637張喬
卷638張喬
卷639張喬
卷640曹唐
卷641曹唐
卷642來鵠
卷643李山甫
卷644李鹹用
卷645李鹹用
卷646李鹹用
卷647胡曾
卷648方乾
卷649方乾
卷650方乾
卷651方乾
卷652方乾
卷653方乾
卷654羅鄴
卷655羅隱
卷656羅隱
卷657羅隱
卷658羅隱
卷659羅隱
卷660羅隱
卷661羅隱
卷662羅隱
卷663羅隱
卷664羅隱
卷665羅隱
卷666羅虬
卷667鄭損
卷668高蟾
卷669章碣
卷670秦韜玉
卷671唐彥謙
卷672唐彥謙
卷673周朴
卷674鄭谷
卷675鄭谷
卷676鄭谷
卷677鄭谷
卷678許彬
卷679崔塗
卷680韓偓
卷681韓偓
卷682韓偓
卷683韓偓
卷684吳融
卷685吳融
卷686吳融
卷687吳融
卷688孫偓
卷689陸希聲
卷690王駕
卷691杜荀鶴
卷692杜荀鶴
卷693杜荀鶴
卷694張道
卷695韋莊
卷696韋莊
卷697韋莊
卷698韋莊
卷699韋莊
卷700韋莊
卷701王貞白
卷702張蠙
卷703翁承贊
卷704黃滔
卷705黃滔
卷706黃滔
卷707殷文圭
卷708徐夤
卷709徐夤
卷710徐夤
卷711徐夤
卷712錢珝
卷713喻坦之
卷714崔道融
卷715盧延讓
卷716曹松
卷717曹松
卷718蘇拯
卷719路德延
卷720裴說
卷721李洞
卷722李洞
卷723李洞
卷724唐求
卷725於鄴
卷726陸貞洞
卷727胡令能
卷728周曇
卷729周曇
卷730李九齡
卷731胡宿
卷732高力士
卷733李密
卷734羅紹威
卷735和凝
卷736王仁裕
卷737馮道
卷738宋齊丘
卷739李建勛
卷740孟賓於
卷741陳貺
卷742張泌
卷743孫魴
卷744伍喬
卷745陳陶
卷746陳陶
卷747李中
卷748李中
卷749李中
卷750李中
卷751徐鉉
卷752徐鉉
卷753徐鉉
卷754徐鉉
卷755徐鉉
卷756徐鉉
卷757徐鍇
卷758孟貫
卷759成彥雄
卷760周庠
卷761徐光溥
卷762劉昭禹
卷763楊夔
卷764譚用之
卷765王周
卷766劉兼
卷767孫元晏
卷768嚴識玄
卷769鄭軌
卷770董初
卷771宋雍
卷772趙起
卷773蕭意
卷774吉師老
卷775崔江
卷776馮道之
卷777邢象玉
卷778李季華
卷779王約
卷780鄭蕡
卷781趙鐸
卷782員南溟
卷783辛學士
卷784景龍文館士
卷785無名氏
卷786無名氏
卷787無名氏
卷788聯句
卷789聯句
卷790聯句
卷791聯句
卷792聯句
卷793聯句
卷794聯句
卷795佚句
卷796佚句
卷797宮人
卷799楊容華
卷800柳氏
卷801郎大家宋氏
卷802關盼盼
卷803薛濤
卷804魚玄機
卷805李冶
卷806寒山
卷807拾得
卷808慧宣
卷809靈一
卷810靈澈
卷811護國
卷812清江
卷813無可
卷814無可
卷815皎然
卷816皎然
卷817皎然
卷818皎然
卷819皎然
卷820皎然
卷821皎然
卷822廣宣
卷823含曦
卷824子蘭
卷825可止
卷826貫休
卷827貫休
卷828貫休
卷829貫休
卷830貫休
卷831貫休
卷832貫休
卷833貫休
卷834貫休
卷835貫休
卷836貫休
卷837貫休
卷838齊己
卷839齊己
卷840齊己
卷841齊己
卷842齊己
卷843齊己
卷844齊己
卷845齊己
卷846齊己
卷847齊己
卷848尚顏
卷849可朋
卷850曇翼
卷853吳筠
卷854杜光庭
卷855鄭遨
卷856呂岩
卷857呂岩
卷858呂岩
卷859呂岩
卷860孫思邈
卷861馬湘
卷862清遠道士
卷863張雲容
卷865慕容垂
卷866九華山白衣
卷868李亨
卷869李淵
卷870高亭
卷871甘洽
卷872無名氏
卷873李兼
卷874雜辭
卷875雜祠
卷876雜辭
卷877雜辭
卷878雜辭
卷879雜辭
卷880雜辭
卷881李瀚
卷882褚亮
卷883嚴維
卷884杜牧
卷885皮日休
卷886曹松
卷887盧言
卷888靈澈
卷889卷詞一
卷890卷詞二
卷891詞卷詞三
卷892卷詞四
卷893卷詞五
卷894卷詞六
卷895詞卷詞七
卷896卷詞八
卷897卷詞九
卷898卷詞十
卷899卷詞十一
卷900卷詞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