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劉昚(shèn)虛(約714年—約767年),約生於開元二年(約714年),字全乙,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八歲能文。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中進士,官洛陽尉及夏縣令。他精通經史,詩多幽峭之趣,風格近似
孟浩然、
常建。他為人較淡泊,交遊多為山僧道侶,今存詩僅一卷,其詩多寫山水隱逸之趣,尤工於五言。 劉眘虛為人
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見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是定居,構築
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雲居"詩,就是寫於
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約54歲卒,葬在該村雲山垴,墓塋尚存。
劉眘虛著有《 集》五卷,惜已失傳。《
全唐詩》存其詩15首,《唐人選唐詩·河嶽英靈集》存其詩11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詩12首(五言古詩10首,五言律詩2首)。
劉慎虛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間以來江南一帶傑出詩人。
據《
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劉昚(古“慎”字)虛,《
全唐詩》作江東人。據謝先模先生考證,應是新吳人,即今江西奉新縣人。一九八零年第四期《學術月刊》有刊登記錄。開元進士,曾任洛陽尉及夏縣令。
他為人較淡泊,脫略勢利,交遊多山僧道侶,像《
闕題》,殷璠就說是【方外之音】。存年約五十歲。後人曾將他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稱吳中四友。殷璠又稱其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可見其作品在唐時之影響。
代表作欣賞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注釋
闕題:題目原缺,闕通缺。
道由句: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
遠隨句:流水即上溪水,因其長,故落花也只好遠遠的跟著它,因而香隨水流。
閒門句:閒靜的屋門。門一開,便可見上山之路。向山路:迎向山嶺的道路。
幽映每白日:“白日每幽映”的倒裝。每,經常。清輝:指月光。
由:起自於。
落花至:指山花飄落。
流水香:花香隨流水散播。
賞析
從語氣看,當是寫友人暮春山中的讀書生活,寫得從容自然。末兩句是拗句,俞陛雲《
詩境淺說》云:【此詩起結皆不用諧律,彌見古雅。初學效之,恐有舉鼎絕臏之患(意謂力小者不能勝重負),仍以諧音為妥貼】。
這首詩詩題在流傳過程中闕失了,所以叫“
闕題”。詩寫訪問友人山居情形,描繪了山中秀美風光。
詩人訪友,步行上山,自然從山路寫起。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向山上攀登,往前望去,只見一片白雲繚繞,山路似乎已到盡頭。山路被白雲隔斷,不說山高,其高自見。山路雖似乎不見,但路邊青青的溪流卻潺湲不絕,且夾溪花木扶疏,仿佛
春天就融化在這悠長的溪流之中。這樣,由雲遮路盡的畫面隔斷,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鋪展,入雲深處的山路隨之不斷伸展,詩人眼前不斷呈現新的景象,也就不言而喻了。三、四句著重寫溪流,時時可見繽紛的落英隨流水而至,馥郁的花香被溪水從上游山澗深處帶將出來,又自然促生對山澗深處尋勝探幽的迫切心情。這色香兼具的溪流,顯然已載負著春意、山景甚至友人的高趣、詩人的心境等多重意蘊,從而成為自然景物與主體心境的聯結與中介。詩人急於探勝,於是加快步伐,終於看見一座精緻的“讀書堂”掩映在一片濃密的柳蔭之中,
幽閉的柴扉對著曲折的山路,雖然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但因樹深
林密,透射出的卻是清幽的光輝,給人以脫俗幽雅的感受,無疑是最佳的讀書場所。詩人本為訪友,詩卻全寫途中景事,而剛至門外詩卻戛然而止,給人留有無窮餘味。
內容提要
本文描述了唐代詩人劉昚虛的生平、交遊、創作等情況,認為他是盛唐
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風清淡空靈,其清淡類似於
孟浩然,空靈又類似於
王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在
唐代文學研究中,資料的有限使得還原文學史的細節真實變得
難以企及,而結構的真實卻是可以追求的;結構的真實需要落實到構成歷史鏈環的那些基本單位,如群體、時段、範式。在盛唐這樣一個詩壇上才俊輩出的時代,形成了以李白風騷獨勝,多個才子詩人群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象,有創造出靜逸
明秀之美的山水田園詩人群,創造出清剛勁鍵之美的豪俠詩人群,還有創造出慷慨奇偉之美的邊塞詩人群。如果沒有像劉昚虛、
崔顥、
常建、
王昌齡、
祖詠、
王灣這些詩人,盛唐氣象就黯淡了許多。雖然他們不如李白偉大,但是他們的成就和局限更典型地代表了盛唐,而李白卻遠遠超出盛唐這個時代,到達無所不包的集大成的境地。在有限的資料中去還原這些中小詩人的生活與創作情況,是非常具有文學史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本文就試圖對盛唐
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之一劉昚
虛的生活與創作狀況進行了論述,並總結出他的詩歌風格。
劉昚虛(約714年—約767年),字全乙,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有學者考證他開元中以宏詞科舉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轉崇文館校書郎;並有《鶺鴒集》五卷傳世,後散佚不傳。
[1]劉昚虛的生平資料很少,《新唐書·文苑傳》和《舊唐書·文苑傳》中都無傳。《唐詩紀事》卷二十五引《明皇雜錄》,稱劉昚虛“有文章盛名”,卻“
流落不偶”,大約他一生都沉淪
下僚,頗不得志。《奉新縣誌》載劉昚虛“孝友恭儉,哲悟過人”,《唐才子傳》載劉昚虛“脫略勢利,嘯傲風塵”
[2];可見他是個深受儒家傳統道德觀影響的文人,然而他又行事超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正是一種浪漫不羈的盛唐情懷。
殷璠在《河嶽英靈集》所選的24名詩人中,劉昚虛位列第四,在
常建,李白,
王維之後。
殷璠還給予了劉昚虛很高的評價:“昚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率
宛態,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以還,可傑立
江表。”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劉昚虛與
王維、
韋應物並列,稱為“大名家”。劉昚虛的詩文在當時
頗有盛名,可惜至今卻幾乎湮沒不聞,《
全唐詩》中僅存其詩15首,殘句一則;《全唐文》中僅存文一篇。劉昚虛在當時的詩壇是一個交遊廣泛、創作活躍的詩人。《江西通志》記載:“(劉昚虛)與
孟浩然、王昌齡相友善。”劉昚虛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其中“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之句,表達了他對久別的好友
孟浩然翹首渴盼的心情;孟浩然死後,劉昚虛寫有《寄江淘求孟六遺文》,表現了對孟浩然遺著的關懷,惟恐其零落散佚,便托江滔代為搜求,表現了對一個
莫逆之交的死生之情。
孟浩然有《九日於龍沙寄劉大昚虛》,表現了對劉昚虛的懷念惆悵之情:“
客中誰送酒,掉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王昌齡的《宿京江口期昚虛不至》中有“
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樽”,表現了劉昚虛不至的失落心情。
王昌齡還有《送昚虛歸取宏詞解》有“青桂春再榮,白雲暮來變。
遷飛在禮義,豈復淚如彼”,與劉昚虛優喜相共真摯情懷讓人感嘆。從現存的作品和史志記載來看,與劉昚虛交遊的詩人還有:
高適、孫昌胤、
司空曙、
閻防、
薛據、
喬琳、
韓平、郭微等人,劉昚虛與這些詩人均有投贈唱和之作。此外,劉昚虛喜愛
游山訪寺,與禪僧隱士往來也很密切。
[3]。 “道由白雲盡,春與
青溪長”一句寫詩人訪友,步行上山,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向上攀登,往前望去,只見一片白雲繚繞,山路似乎已到盡頭。詩人眼前不斷呈現出新的景象。“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句中馥郁的花香被溪水從上游山澗深處帶將出來,又自然促生出對山澗深處尋勝探幽的迫切心情。《帶經堂詩話》認為該句“
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
[4]。詩歌的後四句寫詩人急於探勝,本詩可以看作是劉昚虛詩歌的代表作,詩歌字面平易淺切,但興味悠長,在清淡之美中透露出耐人尋味的悠長意韻。
再如劉昚虛的《積雪為小山》:“飛雪伴春還,春庭曉自閒。虛心應任道,遇賞遂成山。峰小形全秀,岩虛勢莫攀。以幽能皎潔,謂近可循環。孤影臨冰鏡,寒光對
玉顏。不隨
遲日盡,留顧歲華間。”本詩寫的是
春雪降臨在庭院中,詩人閒暇的時候細細觀賞,在詩人的眼中,隨意堆積的雪變仿佛是一座座小山。積雪小山雖然很小但是山形秀美,小山岩石陡峭單薄,看上去似乎難以攀登。小山玲瓏皎潔,像一位孤單的美人,在冰面上顧盼自己美麗的容顏。當傍晚的太陽收盡
餘輝的時候,積雪小山還在庭院中,仿佛在歲月年華的流逝中留連顧盼。本詩語言簡易,情思清淡,選取的題材很隨意,確
涉筆成趣,在對積雪的賞玩中體會清淨自在的美感,並發出歲月流年的感嘆。
--------------------------------------------------------------------------------------------------------------------------
[1] 謝先模《盛唐詩人劉昚虛》
[2] 元·辛元房,《唐才子傳》
[3] 廖延平《劉昚虛〈闕題〉詩有題》
[4] 《帶經堂詩話》卷三
主導風格
劉昚虛生活在盛唐這樣一個禪佛思想廣泛流傳的時代,他仕途不順,曾有過隱居生活;而且與他交遊的詩人也有很多過著隱居山林,與僧道相伴的生活,因此他作詩深受禪風的薰染。《登廬山峰頂寺》一詩中有“心照有無界,業懸前後生”之句,其中“心”、“業”、“有無界”、“前後生”等都是佛教特有的範疇。本詩寫詩人在游賞山水的過程中突然有所感悟,集中體現了詩人對禪佛思想的理解。因此,在“清淡”之美以外,劉昚虛詩還體現出“空靈”的美學風格。從劉昚虛現存的一些詩歌來看,在內容上主要有描寫山水景物和田園風光的,如《江南曲》、《潯陽陶氏別業》、《登廬山峰頂寺》、《尋東溪還湖中作》、《越中問海客》、《闕題》等;還有一些是用作贈別唱和的詩歌,如《九日送人》、《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送韓平兼寄郭微》、《寄閻防》、《贈喬琳》等;這些贈別唱和的詩歌也多寫歌詠清靜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表達對隱居讀書生活的嚮往。
劉昚虛詩歌的主導風格是清淡空靈,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典型的體現出這一藝術追求。比如《闕題》:“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本詩詩題在流傳過程中闕失了,所以叫“闕題”。經學者考證,本詩詩題應為《歸桃源鄉》,是詩人描寫自己在江西靖安桃源一段隱居生活的作品。
清淡
在
中國古典美學和詩歌創作當中,對“清淡”之美的追求是有著深厚的
哲學美學淵源的。其中,對“清”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老莊哲學,老子提倡“
清淨無為”,
莊子提倡“淡而靜乎,漠而清乎”。同時,儒家主張的“
思無邪”當中也有清心寡欲的含義。另外,中國本土的道教存在尚清觀念,外來的佛教也提倡“般若清淨”。可見,“清”的產生是多元的,早期“清”的含義也是較為寬泛和模糊的。到了魏晉以後,用“清”來品評人物或者論詩論文的現象十分多見,如李白的“中間
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清水出芙蓉”(《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杜甫的“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詩清立意新”(《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等等。往往用來指代一種流利新生的風格。而“淡”作為“清”的延伸和具體化常常和“清”相伴出現,指詩歌的濃景淡寫、濃情淡出的一種語言和抒情風格。這種“清淡”的美學追求在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其中
孟浩然的詩歌成為“清淡”之美的典型代表,如著名的《宿建德江》和《耶溪泛舟》等。
劉昚虛的很多詩歌都體現出一種“清淡”之美,他善於用清淡的語言,寫清淡的景物,抒發清淡的情感。詩人對要描寫濃艷的景物,不是用濃筆重彩對它作直接的
繪聲繪色的描繪,而是首先用“清淡”的審美意識對它進行審美觀照,然後再以表現出“清淡”的審美效果為前提對它進行“淡”寫。這樣,無論多么“濃”的景物,在詩人的筆下也就變得“清淡”起來了。在詩歌作品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詩句中的景“清淡”了,賴以表達的情也就會隨之而變為“清淡”,情景都“清淡”了,那么寫景詩“清淡”的風格也就形成了。比如,夕陽晚照的景色,應是一幅金光散射、紅霞漫天的濃艷圖景,可是在劉昚虛的筆下,卻是“
林山相
晚暮,天海空青蒼”(《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和“日暮還家望,
雲波橫洞房”(《江南曲》)。兩句都沒有直接寫夕陽的光輝與色彩,前句側重寫日落後用天海“
青蒼”的冷清景象,後句側重寫日落時湖面上與水相接的雲,使夕照呈現出一派“清淡”的景象。在五彩斑斕的自然景物面前,詩人選取寫入詩句的景色卻往往是舍艷求淡的,這在詩歌史上是很有特色的。再如寫美人,前朝常見的都金碧滿眼的香艷圖畫,可在劉昚虛的詩中卻變成了“玉手欲有贈,裴回雙月璫”(《江南曲》),“孤影臨冰鏡,寒光對
玉顏”(《積雪為小山》)的清淡風格。詩人描繪美人的顏色都是用淡淡的“玉”色;在前句中,美人的配飾也僅提到簡潔淡雅的“雙月璫”,後句用“孤”、“冰”、“寒”等字眼為美人渲染出一個冷清的冰雪背景,更是清淡到了極至。
空靈
在中國傳統的審美範疇發展史中,“空靈”也有著深厚的淵源。“空”也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老子提出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即是一種空無之美,這一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文論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空”多指一種含蓄、深遠、“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韻。到了禪宗興起,“空”便成為文人士大夫談禪的熱點話題,並被引入到詩歌、繪畫與書法中後,對中國藝術創作和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從而形成了以“空靈”的意境為美的
禪宗美學思想準則。“空靈”的意境一方面是指藝術風格和形象的空幻、玄遠與飄逸品性,另一方面是指其富有靈氣、靈性並且表現靈巧和精妙的旨趣、情思與意向。唐代詩人
王維喜愛在
山水田園詩中營造一種空境,如“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等等,往往給人一種空靈、
玄遠、寂靜、閒適和清麗的審美體驗。
劉昚虛在詩歌中經常體現出對“空靈”境界的追求。比如他的《尋東溪還湖中作》:“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東嶺新別處,數猿叫空林。昔游有初跡,此路還
獨尋。幽興方在往,歸懷復為今。雲峰勞前意,湖水成遠心。望望已超越,坐鳴舟中琴。”本詩寫登山尋賞
東溪直至日暮時分,沿著山路步行回到舟中的游賞經歷,其中“
清溪”、“空林”、“
獨尋”、“幽興”等意象有類似
王維詩歌空靈優美的禪韻。再如《闕題》中的“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之句,於空靜中傳出動盪,平淡里秀出幽深。表現的是詩人靜觀寂照時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輕微響動,以動寫靜,喧中求寂,
超以象外而入於詩心,顯示出心境的空明與寂靜。劉昚虛的
山水詩創作,從觀物方式到感情格調,都帶有受
禪宗思想影響的文化義蘊,饒有禪意和禪趣。
總之,劉昚虛是盛唐
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詩風清淡空靈,其清淡類似於
孟浩然,空靈類似於
王維。他的很多詩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在當時的詩壇上,他是一個交遊廣泛,創作活躍的詩人,他與
王維、
孟浩然、
裴迪、
儲光羲、
常建、
張子容等人一起,形成了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群。
主要參考文獻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
傅璇琮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元·辛元房《唐才子傳》
傅璇琮等校箋,中華書局2000年版
清·王漁洋《帶經堂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謝先模《盛唐詩人劉昚虛》,載《學術月刊》,1980年第4期
謝先模《劉昚虛交遊考》,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