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遺像
在泉州府文廟西廡的泉州歷代名人陳列館內,塑有38尊泉州歷代名人蠟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
俞大猷、明末
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清初著名閩籍將領
施琅等人的蠟像,比比皆是。在泉州這些歷代名人蠟像當中,唐人歐陽詹蠟像被安放在第一位。長期以來,泉州府文廟歐陽詹蠟像一直是福建省渤海派歐陽氏的先祖。後世唐進士幕府參軍
歐陽秬、唐進士韋中令門下
歐陽澥、後唐狀元
掌院學士黃仁穎、南唐鄉貢進士
歐陽偃、宋觀文殿大學士
歐陽珣、元處士天麟
黃權、明儒林學士黃永、明進士龍游知縣黃應、
潘湖八世孫明進士戶刑尚書
黃光升、潘湖九世
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
黃鳳翔、潘湖十二世
孫清大學士潘湖叟
黃錫袞、清洪瀨
金墩黃士藻、潘湖十五世孫清湖口台灣知府黃立本承行周之風接踵而至。還被稱為“八閩文化先驅者”。——《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撰曰:詹為閩文祖,後賢者皆其屬孫;詹為閩文宗,後賢者皆其弟子。
人物簡介
歐陽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
晉江潘湖歐厝人,祖父歐陽衍溫州
長史(祖母範士安妹范士寶)父歐陽昌
博羅縣丞(母唐進士
散騎常侍黃昌朝妹黃昌靖),妻
林萍(林蘊妹),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歐陽詹生活在
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
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
閩越的地方官吏。
經歷
縵胡之纓
隋代
科舉制度開創,180年內泉州竟沒有一人參加進士考試。泉州文士貪戀家鄉山水,不肯遠遊出仕,無心參加科舉。當時有一件事深深刺激了胸懷大志的歐陽詹。唐
大曆七年(公元772年),
李椅出任福建觀察使,將
府學搬到城南興賢坊。
禮部員外郎獨孤及為此寫碑記,竟講:“縵胡之纓,化為青衿。”意思是說結麻繩戴斗笠的野人,開始穿上讀書人的儒服了。
歐陽詹從小喜愛安靜,常一人獨處,在山湖溪河邊流連忘返。青少年時代,歐陽詹在家鄉
潘湖資福院從隱士
羅山甫等讀書。在潘湖北岸的獅山岩、
龍首山,
九十九溪的
吟嘯橋上,歐陽詹不時執書一卷,高聲吟唱,完全忘記自己與身邊的世界。
常袞被貶
唐建中初年,狀元宰相
常袞——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乙未科狀元及第,唐大曆十二年(777)
拜相),被貶為福建觀察使。常袞是一位愛才的官吏,到任後大興學校,親自講學,用賓主的禮節對待生員,注意提拔後進,倡導讀書寫文章。
薛播在建中、貞元年間兩次出任泉州
刺史,很賞識歐陽詹的才華,經常帶他到城西
九日山與同來的隱士
秦系和
姜公輔等人交遊,談文論道。
席相繼薛播之後任泉州刺史,他對歐陽詹同樣器重,凡觀游宴集一定邀請歐陽詹參加,讓他寫詩記下當時的盛況。席相還引薦歐陽詹到福州謁見常袞,常袞讚嘆不已,用靈芝、芙蓉來比喻歐陽詹的才學。從此,歐陽詹的名聲更大了。整個福建都在傳播他的文詞,甚至京師都有了他的文名。
首赴長安
歐陽詹本無心科舉功名,想長期在家讀書,奉養雙親。後來因為雙親
嚴命,親友激勵和
常袞、席相等長官的提拔,才決心參加
科舉考試。貞元二年(公元786年),
潘湖歐陽詹北上京師,前往參加進士應試。這是閩海賢才泉州士子破天荒開氣運的創舉。
歐陽詹離家背井,滿是鄉愁,作《赴上都留別舍弟及故人》:“天高地闊多歧路,身即
飛蓬共水萍。匹馬將驅豈容易,弟兄親故滿離亭。”他也懷著“射百步期必中,飛三年而必鳴”的信心。經過一年艱辛的跋涉,歐陽詹抵達長安。
進士及第
在長安,歐陽詹等了六年。這六年,他借錢租房讀書,生活窮困。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終於與當時著名青年文士
賈稜(
長樂人今河北
冀縣)、
韓愈、
李觀、
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當時稱“
龍虎榜”。賈稜第一名,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
海濱鄒魯
歐陽詹中進士對福建產生深遠的影響。
閩南考中進士,從歐陽詹開始。
明代理學名臣、鄉賢
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時認為,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才開始嚮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歐陽詹的影響綿延不絕。傳到
楊時、
李侗輩,分
河洛之派。傳到
朱熹,正學大明,
道統有歸。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
海濱鄒魯”的稱謂。
歸閩省親
歐陽詹高中後並沒有得到官職,就回家鄉省親。他回到高蓋山,日夜思念的母親黃昌靖已經長眠地下,再也聽不到母親的叮嚀,再也看不到母親伴兒子讀書的身影。相隔層土,卻比重山遠。歐陽詹在一首紀念其母親黃昌靖的詩中寫到:“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
林飛。墳前滴酒空流淚,不見
丁寧道早歸。”
文以載道
在泉州歐陽詹寫了《六曹新都堂記》。文章開篇只簡單交代
都堂建造的起因,
粗線條描寫都堂景觀。重點放在文章所寫的“道”,就是重點放在文章所寫的“道”,就是“哲人有作,不唯利身在利人,不唯利今在利後”
歐陽詹的文章正是古文運動理論的實踐。歐陽詹的文章以古文運動“文以載道”的理論來創作,精於說理。韓愈評他的文章“切深,喜反覆,善自道”。唐末
李貽孫說他的文章“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複,宜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
歐陽詹所作文章大多有新意,有獨見。如《片言折獄論》,指孔子說子路“片言折獄者,其由也歟”,學者普遍認為這是稱讚子路善於折獄。他卻指出,這句話並非稱讚子路,世代“以片言折獄”為害不淺。如《吊漢武帝文》,則直指
武帝心懷“帝王與神仙”的矛盾,“履其位而不知所以守,好其事而不知所以從”。這些能表現“文章合為時為事而作”的功能。
助教任上
回到長安,歐陽詹一等又是六年,在貞元十五年(799年)才被朝廷授予“
國子監四門助教”的官職。雖然這只是皇家高等學府“
四門學”中最低的職銜,但福建人擔任此職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他很想有所作為,歷史記載,唐代自設助教這個官職官以來,沒有比歐陽詹更盡職的。但朝廷並沒有重用他。歐陽詹在長安依舊過著借錢租房,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
在國子監四門助教任上,歐陽詹全力支持和參與韓愈、
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歐陽詹與韓愈同榜登科,志同道合,成為一生的摯友。歐陽詹曾率領生員上書,大力推薦韓愈為四門博士。他們詩文酬唱。韓愈曾作《駑驥吟》表達自己有志不為朝廷所用的怨嘆,歐陽詹作《
答韓十八駑驥吟》詩。他們一樣有著“室在周孔堂,道通堯舜門”的志向,一樣無法實現志向。歐陽詹死,韓愈聽說後非常悲慟,寫《
歐陽生哀辭》來悼念他。
惑妓而死
關於歐陽詹的死,還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驅馬漸覺遠,回頭長
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自未甘,居情諒猶辛。
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履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
歐陽詹游太原時,愛上一個藝女
李倩,與她相約回長安後再來接她。別後藝女非常思念他,作詩:“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來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她把詩和髮髻托人轉給歐陽詹後就病逝了。歐陽詹在太原看見舊物,百感交加,悲慟而病,回長安後病逝。
孟簡曾作《
詠歐陽行周事》哀悼此事。
他逝世後,好友
崔群大哭,
李翱為他立傳。歐陽詹篤於友誼,臨終時立遺囑將靈柩運回南方,要求葬在年輕時與
林藻、
林蘊兄弟讀書的
莆田廣化寺。
歐陽詹年譜
763年2月唐廣德元年兒童時期的歐陽詹拜私墊鄭晚為師就讀於潘湖
資福院。
766年6月唐大曆元年少年歐陽詹隨母黃昌靖到
南安高蓋山外祖母範士寶家讀書
771年1月青年歐陽詹與靈源虹在安海
靈源山學習道教煉丹之術。
772年12月回潘湖與羅山甫、靈源虹往來潘湖間有奉養合爍之契。常到潘湖
九十九溪吟嘯橋、北畔獅山岩吟詩
高嘯。
778年6月經泉州太守薜播、福建觀察察使
常袞兩人引薦與
秦系、
姜公輔交遊磋商學藝。
780年3月詹唐
建中元年的歐陽詹往莆田福平山與林藻、林蘊攻讀詩書有北上西安京師參加
科舉考試。並與林萍(林藻八妹)相戀結為夫妻在
潘湖舉辦婚禮,後應邀到泉州西湖餞行和福州
南澗寺、泉州北樓撰志。生歐陽價(781年生)、歐陽萌(783年六月初七日生)、
歐陽秬(785年八月十六日生)。
785年2月貞元元年剛步入壯年的歐陽詹回在晉江潘湖家鄉
紫帽山龍首山別墅妙峰堂召開兄弟親友會邀請歐厝親友商討是否北上參加京師進士考試越年春乘馬車北上西安京都應試,有“兄弟親故滿離亭”之句。
786年3月春貞元二年,歐陽詹西上長安,前往參加進士考試。這是泉州士子前所未有的舉動。在西安過著六年候考的其間歷游太原江夏
晉祠漢口等過著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和窮困的租賃生活。
795年唐貞元十一年春與太原歌姬麗雲相戀有《《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為證。
796年秋回潘湖建歐陽四門府第(即現
潘湖宗祠)作《六曹新都堂記》。
797年唐貞元十三年回京師率其師生力薦韓愈為四門博士歐陽詹作《
答韓十八駑驥吟》詩。其間上書鄭相公,歷游京師作詩。
799年在京師作《片言折獄論》四試於吏部始授
國子監四門學助教。
800年12月卒於京師。歐陽詹子三長歐陽檟居甲第巷早卒無嗣(
歐陽秬長子
歐陽澥入承),次子歐陽萌徙莆田福平山護掃父
歐陽詹墓,季子歐陽秬出繼歐陽謨為嗣,遂為從子守祖居潘湖,傳二十二世迨至歐陽至族長明洪武二年黑蜂之災遷往泉州同安漳州等地。
譜序源流
福建歐陽氏總譜系
台灣台南東榮歐陽氏譜序
溯我歐陽氏為
夏禹苗裔少康之庶子無餘封於
會稽以奉禹國號越傳二十餘世至
勾踐之子號食采於
歐山之陽因以歐陽為氏歷數世至詢公為
唐宏文館學士工書翰又妙飛白貞元三年敕修家譜其子通亦工書官禮卿納言是為江西湖廣分派之始祖從子韶季孫幼鹹曾孫徵衍玄孫昌公挈眷范氏由江西入閩為博羅縣丞後擢泉州通判遂家於晉江潘湖裏生子三長謨公為安固
縣丞次鞏公為
潮州司倉三子
詹公為唐
貞元八年開科首登進士閩之科第鼎甲自公始也嘗讀書作詩於南安高蓋山頂有詩山讀書處故名詩山後又讀書於
龍頭山常泰裏今甲第宮後巷又
徐公店歐祠
山南四門府第是其歐陽祖祠故址現有堂塑像而祀焉並建不二祠在
泉城北大城隍後與
小山叢竹毗連唐宋元明間文學大盛而在
潘湖科第者三十餘人詹公次子萌公分居
興化莆田福
平山北螺村能文三世均舉進士傳數世而至儀公時
洪武二年遭變亂族名黑蜂之難儀公諸子散居各處而居焉
廿二世孫歐陽開磬承祖之澤族人之託閱譜之族系之遷徙水木之源本爰爰數語遂以為序
福建歐陽氏世系
一代曰閩
越王勾踐二代曰鹿程三代曰不壽四代曰州句五代曰翳六代曰
諸咎七代曰
無顓八代曰玉公九代曰恆公十代曰朝公十一代曰睦公十二代曰
無諸十三代曰搖公十四代曰涿公十五曰代郢公十六代曰攀公十七代曰跡公十八代曰高公十九代曰天支二十代曰地餘廿一代曰政公廿二代曰襄公廿三代曰翕公廿四代曰復公廿五代曰建公廿六代曰質公廿七代曰成公廿八代曰晉公廿九代曰啟明卅十代曰乾公卅一代曰煥公卅二代曰睿公卅三代曰景達公卅四代曰僧寶子三曰危公曰盛公邃公卅五代曰危公子二曰紇公曰約公盛公子曰護公曰邃公子二曰憲曰直卅六代曰紇公子四曰詢公曰亮公曰德公曰器公直公子三曰員公曰哲公曰真公卅七代曰詢公子四曰卿公肅公倫公通公員子韶卅八代曰通公子三曰幼明曰幼讓曰幼鹹
輩份字派
福建歐陽氏字輩
德甫懋爾室卿仕公候
伯世兆锺彥良可為宗中翼繼祖宣仁孝沐天福壽益富貴榮華夏萬方仰惠澤
歐陽通譜
一世 韶字守禮號伯善唐初進士貞觀間自江西
鄱陽因官於泉州通判遂居泉郡城南
潘湖為福建歐陽氏始祖唐高祖
武德丙戌年六月十五日生
唐睿宗景雲庚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卒葬
獅山南麓配王氏無子從兄宰相通公季子幼鹹入承為嗣子
二世 幼鹹字仲亮韶公嗣子通公季子出承
唐太宗貞觀
壬寅年四月十二日生唐玄宗開元
辛酉年十一月廿七日卒葬獅山南麓配陳氏子二素公琮公(無嗣征公入承)
三世 素公字思淡幼鹹子襲祖爵工書修族譜
唐高宗鹹亨壬申年二月廿六日生唐玄宗
天寶丙戌年正月初九日卒葬獅山南麓配蔡氏子二徵公衍公
四世 徵公字崇文素公長子唐武後
證聖乙未年三月初五日生唐玄宗天寶
庚寅年十月初九日卒葬獅山南麓配忠義開國公
黃岸女子曇公
衍公字崇章素公次子官溫州長史唐武後久視庚子年五月十一日生
唐肅宗至德
丙申年十月廿九日卒葬獅山南麓配南安高蓋范士安妹范士寶子三昌晤昧
五世 昌公字伯盛衍長子官廣東博羅縣丞唐玄宗開元乙丑年七月廿六日生
唐德宗貞元
壬午年十二月廿五日卒葬獅山南麓配唐進士
散騎常侍黃昌朝妹黃昌靖子四謨鞏詹譽
鞏公字行商昌公次子官潮州司倉唐玄宗天寶辛卯年四月十八日生
唐文宗太和乙卯年十一月廿六日卒葬獅山南麓配衡州
許稷女由晉江
潘湖舉家遷居福州歐厝子二袞公希元
譽公字行元昌公季子早夭
詹公字行
周昌公四子承眷長沙
唐德宗貞元八年壬申科與韓愈李觀同登
龍虎榜官
國子監四門助教唐玄宗天寶乙未年十二月卅十日生唐德宗貞元
庚辰年十一月十五日卒於太原著有
歐陽行周文集十卷葬莆陽廣化寺北靈岩浮屠之蔭坐戊向辰兼辛乙配林蘊妹諱萍行八妹子三檟公萌公秬公
七世 袞公鞏公長子字希甫友善項斯與之齊名官至
監察御史唐
寶慶元年
乙巳年進士唐德宗貞元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生
唐僖宗乾符乙未年十二月十一日卒葬
歐嶺官園配王氏子二琳公珌公
希元鞏公次子以字
行唐處士居
歐冶山子二傑公配羅氏熙公
檟公字降南詹公長子名士寓南安
高蓋山有歐陽降南文集遺世早卒葬歐嶺官園無子特立秬公為嗣
萌公字降莆詹次子
唐德宗貞元壬申年六月初七日生
唐文宗太和
乙卯年十二月卅日卒由晉江
潘湖遷居莆陽福平山北螺村林萍母家莆田歐陽氏為其裔昆配陳氏子碣伸孫盼曾孫清卿直卿玄孫翼
秬公字降之詹
季子工文有降之文集行世澤潞
劉從諫表為幕府參軍從諫從
劉稹拒命表斥時政或言公為之時
公方休假還家詔流崖州賜死遍謝故人自銘其墓唐德宗貞元乙亥年八月十六日生唐文宗太和乙卯年十月十八日卒葬歐嶺官園配唐小將
御史中丞黃碣嗣弟
曹公女繼胞伯謨為嗣子三澥公沙善沙文
八世 琳公字沙實袞公長子唐鹹通
丙戌年進士世居閩縣歐厝
澥公秬公長子繼長胞伯檟公為嗣晚唐名士唐會昌六年丙寅科進士善賦詩為韋中令學士
唐憲宗元和
庚子年十月廿五日生唐僖宗
光啟乙巳年十二月初五日卒葬歐嶺官園配福州剌史兼御史中丞李貽孫女子四郴公復公傑公埴公
沙文秬公季子居龍首山別墅
埴公澥公四子配灣海
尚書狀元
徐晦曾孫女子三鉉公鈞公鑲公
十世 偃公彬公養子仁穎嫡長子年幼家貧無力攻書後由其舅父武昌令兼御史大夫累贈
金紫光祿大夫族長彬撫養成立供俸讀書遂為彬嗣養子泉州南唐宣宗大中庚午科
鄉貢進士詣文理院工書
召試為南京通判官與佛頂尊勝陀羅經幢文鐫字高僧沙門文中共書事載閩中金石略
歐陽偃家一門四進士年老
析居吉水沙溪配李氏嗣長子曰觀曰載季子曰曄嗣孫曰修葬文峰迴陂
鳳凰嶺仲弟傴公居莆陽太湖季弟佢公居泉郡
龜山皆仁穎嫡子偃鄉貢進士世居
潘湖歐厝
璟公字王景復公長子
宋太平興國丁丑科進士候官縣令後唐同光乙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
宋真宗鹹平庚子年十二月初五日卒葬歐嶺官園配潘湖翁狀元
黃仁穎孫女子三演公經公緯公
十一世 演公字文新璟公長子宋仁宗天聖五年進士官至知縣太祖
建隆庚申年六月十六日生宋真宗庚定
庚辰年十月廿九日卒葬歐嶺官園南麓配
正議大夫高鑌女子三靖公宣公琰公
緯公璟公季子明經制置使葬龍首山南麓
琰公演公季子宋徽宗政和壬辰科
鄉試貢士陝西知州葬龍首山南麓
十三世 震公字業守靖公嗣子
宋英宗治平乙巳科進士官
袁州知州善屬文宋真宗
大中祥符庚戌年三月初三日生宋神宗
元豐庚申年十二月十二日卒葬龍首山南麓配青陽蔡氏女子三識亮徽
弼公字業百宣公季子宋進士葬龍首山麓子一度
十四世 識公震公長子宋徽宗大觀已醜科進士袁州太守
直秘閣學士工文詞宋仁宋慶曆
乙酉年正月初三日生宋徽宗政和
丙申年十二月廿一日卒葬龍首山南麓配名臣
參知政事范仲淹女誥封太夫人子一珣公
亮公震公次子居常泰裏龍首山妙峰堂葬龍首山南麓
度公字業
承弼公子宋仁宗政和乙未年進士葬龍首山麓子一光祖
十五世 珣公識公子字全美號歐山諡文節學籍吉州鄉籍
潘湖有歐陽丞相墓在
湖口花園在歐嶺宋
崇寧五年
丙戌進士歷官
將作監丞
仁穎書院山長觀文殿
大學士金兵犯京師公抗割地求和與
李納力主與戰時宰
秦檜怒欲殺公乃遣其
奉使割
深州公至深州城下慟哭激勵城中人忠義報國被金人執送燕而焚殉節宋神宗
元豐辛酉年九月廿九日生
宋欽宗靖康
丙午年十二月廿四日卒自詩曰潘湖潔吾心名節重獅山遙遙望國安氣壯山河清葬湖口仁穎書院後子二規公敦公
十六世 規公珣公長子南宋建炎二年戊申科進士以父蔭授宣撫判官宋徽宗崇寧
乙酉年四月十六日生
宋孝宗淳熙乙未年十一月初十日卒葬龍首山資壽寺後配
博羅縣令蘇隨女子二祚公詮公
敦公珣公次子以父蔭授秘書監丞葬龍首山資壽寺後配進士
平江令黃徹弟龍公女
十七世 祚公字光齊規公長子宋隆興甲申年十二月以祖蔭授
楚州知州高宗紹興乙卯年二月十二日生宋甯宗
嘉定乙亥年九月十四日卒葬
龍首山資壽寺後子一明公
詮公字光全規公次子以祖蔭授右正大夫葬龍首山資壽寺後子一晾公
崇公光祖長子宋
慶元丙辰科進士官至觀察使配安平
徐狀元巷女子一昉公
大黻慶祖子南宋
淳祐四年進士官知縣居常泰裏龍頭山恭厚巷甲第宮子一琰
十八世 明公祚公子以曾祖蔭授湖廣觀察使宋孝宗
乾道庚寅年四月初四日生
宋理宗紹定庚寅年十一月廿四日卒配龍溪令龍公侄莆陽
黃石金墩平海軍僉判
黃府公女葬龍首山南麓子二枚公衡公
昉公崇公子南宋嘉定
戊辰年進士以祖蔭授建甯府學教授
轉運使宋葬龍首山
資壽寺山配潭州通判陳康年女子二燎公煙公
十九世 枚公字文直明公長子世襲
安南教授殿中御史宋甯宗慶元庚申年五月廿五日生
宋端宗祥興已卯年十二月十四日卒葬龍首
妙峰山配
連州知州楊士豁女子一佃公
燎公字章輝星枋公長子宋嘉熙戊戌科進士官秘書鑒修撰著書四解居潘湖宋甯宗嘉定
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生
元仁宗延祐乙卯年十二月十四日卒葬龍首妙峰山配李氏竹樹下女子一侊公
煙公字章耀枋公次子宋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居卅三都
龍首山常泰裏妙峰堂配閣臣林氏一馥英有才名適
潘湖黃厝元處士天麟
黃松為繼室子一儀公
二十世 佃公字閩士枚公子宋度宗鹹淳癸酉年八月十五日生葬龍首妙峰山遷居卅三都龍首山常泰裏分居廿九都
歐嶺太和山旌賢裏配本邑卅二都營邊陳氏子一至公
侊公字章田燎公子貢生著有五經四解一卷配青陽鹹淳甲戌科
解元處士陳與桂妹公葬龍首
妙峰山南麓子一九萬
廿一世 至公字山人佃公子宋末人能文善詩
薦辟知縣潘湖歐厝族長宋理宗
淳祐乙巳年七月初七日生
元明宗至順庚午年十一月十五日卒葬龍首
妙峰山配潮州守徐定孫女子一開磬
九萬公字海全侊公子配
徐安平狀元巷儒士徐朝舉女
元成宗大德乙巳年正月初二日生
明太祖洪武乙丑年十二月十五日卒葬龍首妙峰山子三長開泉公居北門外歐厝次二泉公遷內坑前山歐厝季三泉公遷白水營分明山嶺後際鄉
廿二世 開泉字賢士九萬公長子能詩薦辟興化知縣
元惠宗至正乙酉年三月廿四日生明仁宗洪熙乙巳年十一月初五日卒葬龍首妙峰山明洪武
己酉年黑蜂之難由潘湖遷
德化大洋山歸德坊配侖山蒙古學教授十四致政
黃鳳女子四長大興號誠齋次大發號朴齋季大禮字子建洪武十二年舉鄉薦焉四大義字思文薦授知縣一
女德英適四都郭家
野史逸聞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二十歲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文章是大氣磅礴,汪洋恣肆。
唐德宗貞元年間,歐陽詹
進士及第,
吏部主持的關試結束之後,到太原去旅遊。樂妓中有個他所喜歡的人,兩人相處得十分親熱。等他要回京城時,便與她訂立盟約道:"回到京城後,我會來迎接你的。"說完灑淚而別,並贈給她一首詩道:"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屐不出門,一車無停輪。
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不久,歐陽詹擔任了國子四門助教,居住在京城裡。太原相遇的那個
樂妓,分手之後時刻思念著歐陽詹,過了一年便病倒了,而且病得很嚴重。她便將自己的髮髻對著鏡剪了下來,裝在小匣里,然後對身邊的丫環說:"我就要死了,如果歐陽公子的使者能到這裡來,你可將此小匣交給他作為信物。"同時又留下了一首詩,詩中寫道:"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寫完這首詩後,她便去世了。等歐陽詹的使者來到時,那位丫環便如實告訴了來使,使者帶著小匣回到京城,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歐陽詹打開小匣子看過,又見了那首遺詩,頓覺五雷轟頂,一聲長嚎便死去了。舊友
孟簡寫詩表示對友人歐陽詹的哀悼痛哭,詩的序言寫道:歐陽公子乃
閩越之精英,因為卓有文才而及第,從此開始為朝廷效命。受著
太學之奉祿,襄助成均之數化,在任期間,卓有勞績。在我唐朝貞元巳卯那年,歐陽詹經上書相府,議論國政大事,文風清正雅浩,
辭旨懇切質直。時置東方戰事只起,所以府縣未能及時對他進勉勵和保舉。時日既久,他有些倦了去太原宴遊。回到京城不久,便逝世於官位上了。回想起來,實在令人悲哀呵!歐陽出身貧寒,為求功名而刻苦攻讀,生活極為勤儉,從不染身於聲色,直到出仕為官,也不知洞房
嬌妻之為盅惑。剛到太原之時,在大將軍的宴席之上,有位北方出名的樂妓頻頻注目於歐陽,歐陽為情所動,留在太原與她朝處數月。作為燕婉之樂,平生只有這一次。後來兩人分手,歌妓請求同行,歐陽說道:"眾目睽睽,不可不畏。"於是告辭,請她等待回到京城後再來迎接。分別之後,歐陽終因有事纏身而延誤,不能如期踐約,過了約定期限方才派人快馬前往,秘密迎接
歌妓。歌妓因為長期思念而釀成疾病,臨死之前剪掉自己的雲髻,告訴
侍兒道:"心上的人兒會來看望我,屆時可將髮髻相贈作為信物。"使者得到髮髻之後,帶著一匹空馬返了回來,將髮髻交給歐陽。歐陽追悔不及,傷心慟哭,過了十天便與世長辭。則韓愈作
何蕃書,所謂歐陽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訪問我,常嘆息其事,嗚呼!男女之間互相鐘愛,往往導致為愛情獻出生命,這也不是什麼荒謬的事情。大凡能夠及時割斷愛情,不為對方的姿色所誘惑,怎么會出現這類結局呢?
古樂府詩有《
華山畿》。《
玉台新詠》中有《廬江小吏》,更是男女雙方都死於相愛,與歐陽詹的經歷有些類似。閒暇之日,筆者有感於此事,也曾偶爾作詩,藉以將這段故事連貫起來: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艷照行雲。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
夫君意蕩漾,即日相交歡。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
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
嚴城限軍門。白日欲同居,君畏仁人聞。
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達京師回,駕期相追攀。
宿約始乘阻,彼憂已纏綿。
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縴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
柔情託侍兒,為我遺
所歡。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封來贈君子,願言慰
窮泉。使者回復命,遲遲蓄悲酸。詹生喜言施,倒屐走迎門。
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
哀哉浩然氣,潰散
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
大夫早通脫,巧笑安能幹。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沈迷,沈迷喪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