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詹登進士第
歐陽詹,為閩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人,生於唐天寶十五年(756年),中進士後任國子監四門助教,著有《四門集》十卷。
潘湖環湖百餘里,在泉郡南門外西南十里許。
潘湖村落約形成於東晉·大興(318—321年)年間。斯時因永嘉之亂,中原動盪,衣冠名族逃難入閩中,沿江河湖海邊沿而卜居。時潘湖尚在海邊,率先來此墾殖者潘姓,故名。後又有陳、林、鄭等姓,別稱此地為“浮屠宅”。“浮屠”即梵語“佛”之意。
隋末唐初,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鄱陽縣文士歐陽韶字通盛號伯善,遊學武榮州(泉州舊稱,治所在今南安豐州),泛舟沿江而下,至泉州灣向西凹入之處,見此間山明水秀,宛如故鄉鄱陽湖一般佳麗,遂隱居於此築廬而居,初命其地曰“歐宅”。
及至唐·建中(780-783年)間,歐陽氏居者漸繁,而潘氏及諸姓式微,村名漸被“鄱湖”所取代,村前內海也取名“鄱湖”,以此紀念故鄉鄱陽湖。
歐陽韶6世孫歐陽詹誕生於潘湖,迨唐·貞元八年(792年),歐陽詹一舉首登龍虎榜,開閩中科第先河;繼而7世孫、歐陽詹之三子歐陽秬亦於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故村雅稱曰“金湖”,而外鄉人則喚“歐湖”。此外,族人也紛紛把巷、道、塘、湖、山等冠上“歐”字為名。如今,潘湖村內還有古地名歐厝、歐湖、歐巷、歐塘、歐石……湖口、臨漳、田洋,村前內海平靜如湖,村後有山如獅狀,村名還有“獅湖”、“湖山”之稱。(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 歐陽詹 、 歐陽秬 》)
唐、宋時,潘湖屬晉江縣登嬴里轄。宋、元以後,潘湖由於泥沙的沖積,漸成沙洲,這裡湖面平平整整,又有“平湖”之名。明、清屬晉江縣三十五都。
唐、宋乃至元代,潘湖歐陽氏湧現出眾多傑出人物。《閩書》載:“潘湖環湖百餘里,沿湖而居,唐、宋時弦誦相聞,科第不乏,擢第者幾三十。”除歐陽詹、歐陽秬外,《族譜》中載錄的還如:唐代歐陽征 、歐陽衍、歐陽謩、歐陽埴、歐陽偃、歐陽復等;宋代歐陽璟、歐陽璣、歐陽震、歐陽識、歐陽宣、歐陽琰、歐陽寅等;元代 歐陽至 等。歐陽、黃兩姓更迭據明·曾衍諒重編《泉郡晉南地名探源·村落考·潘湖》和《晉江黃氏通書》等載:莆田軍城金墩處士、贈徵仕郎黃權(1271—1351年)少名亨,字本經,又字秀卿,號天麟,行千二,年輕飽學,有志尚,元·大德十年(1306年)偕子黃鳳(原配洪氏所生,少名洲,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來官泉郡蒙古學教授。致政後,慕歐陽詹故里“鄱湖”(歐厝)之盛名,泰定五年戊辰(即天順元年,1328年)春三月遂寄寓於泉郡城南潘湖。越年,經文友伐柯為媒,黃權入贅潘湖歐陽氏,妻歐陽儀長女歐陽馥英,生子仕龍、仕虎。因歐陽家世代稱,其家乏人,即承其物業,籍隸陽圖四甲。黃鳳卒葬晉江廿四都布金院後教授山。
明代之前,潘湖歐陽氏桂蘭輩出,簪纓相繼,一派繁榮,但傳至明初歐陽儀這一代,卻突然舉族搬遷外地,留下一個大謎團。《泉州歐陽氏族譜》有載:“元末明興,洪武二年己酉(1369年)遭烏蜂之變,始由潘湖分散。”該《族譜》亦載:歐陽儀之8子在逃難後,分處泉州府城白水營、北門歐厝及其所屬的晉江三歐、南安井園、同安鼎尾各縣,還有漳州府所屬的龍溪塔潭等縣城鄉。至今潘湖已無歐陽氏族人了。
歐陽儀之婿元處士贈徵仕郎黃權留居潘湖,並沒有隨遷。其子也沒有隨女方姓歐陽,而姓黃,自此黃氏子孫於此繁衍生息,蔚為潘湖金墩黃氏望族;黃權成為潘湖黃氏的開基祖。潘湖也是台灣黃氏金墩派的祖地,今台灣有數萬人;海外僑胞眾多,主要分布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高棉等地。
歐陽氏舉族遷離潘湖的原因
關於歐陽氏舉族遷離潘湖的原因,有多種說法:
①《族譜》所記是“烏蜂之變”,以致難以在潘湖安居立足,如前述。有人認為這是假託之辭,因為入贅 歐陽門的黃氏先祖黃權並沒有一起遷離避難,後來還蔚為望族。
②潘湖村內口口相傳下來的說法是,歐陽族人不少人在元朝當官,如歐陽至曾任元代知縣。明朝建立後,為避朝廷迫害,歐陽氏一族才舉族避禍離去。但這一說法同樣令人費解,因為泉州有族人在元朝當官的氏姓很多,為何僅歐陽氏要舉族避禍?
③又說與歐陽平章案有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要剷除原籍江右廬陵(今江西吉安)的歐陽平章一族。歐陽平章早年隨徐壽輝起兵反元,元滅後,久與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朱元璋視平章為叛民,將其族列入另冊。
潘湖歐陽氏確與江西吉安的歐陽氏有一定族親關係。潘湖歐陽氏肇基始祖歐陽韶字師盛號伯善即來自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而南唐·潘湖歐厝人歐陽郴曾赴吉州當推官,並在吉州定居,他的曾嗣孫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但是,潘湖歐陽氏是否牽涉歐陽平章案,則於史無征。
何況,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鐵血之君,對待政敵向來不忌憚“誅九族”,依理歐陽家的女婿黃權也應一道避禍才對,然而為什麼黃權會安心定居潘湖,這也給後世學者留下不解之謎。
潘湖金墩黃氏族賢
黃光升(1506—1586年),字明舉,號葵峰,明·潘湖垵邊臨漳人,父黃綬。明嘉靖七年(1528年)舉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隆慶四年(1570年)致仕,回歸故里潘湖垵邊。晚年著書立說於南安葵山董埔。萬曆十四年(1586年)卒,賜祭葬,贈太子少保,謚恭肅。子喬棟,以蔭授臨安知府。(詳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黃光升》)
黃鳳翔(1539—1614年),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別號田亭山人,祖籍潘湖歐祠山金墩,文山鋪開族祖。生於泉州城內熙春鋪市曹巷黃宅。嘉靖四十年(1561年)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榜眼及第,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養親歸。萬曆四十二年甲寅(1614年)卒於泉州府城,年七十六,墓在泉州東郊田頭亭下路虎頭山南麓。天啟初賜諡文簡。(詳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黃鳳翔》)
黃錫袞(1621-170),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明末清初·潘湖人,屬湖口尚德天倫房,為黃權之12世孫,曾祖金湖黃一魯(濱南),祖父仁穎書院山長黃魁南,父黃振宇(明南)。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第會元、三甲第十五名進士,授廣西巡撫,不赴。入清,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康熙廿五年(1686年)以老謝事歸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卒於家,年八十七,誥贈太子太傅、柱國光祿大夫,諡文僖,賜祭葬。墓在晉江一都鐵灶山法藏寺西南近處,塋朝潘湖。(詳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黃錫袞、黃一魯》)
黃立本(1695—1780年),字克學,號金湖,清·台灣淡水艋岬金湖人,祖籍福建泉州城南三十五都潘湖湖口。 黃立本是湖口長房黃志夏子,黃芳琮孫,黃錫袞曾孫。恩貢生,歷官台北府學訓導、大興順天府同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台灣知府,雍正二年(1724年)以中憲大夫致仕在籍調用。乾隆四十五年卒於台,壽八十五;塋在台灣淡水艋岬忠山之原。(詳見泉州歷史網《泉州人名錄·黃立本》)
此外,還如明代舉人、學博黃凱、寧波同知黃鵬江;清初洪瀨金墩進士黃士藻、舉人黃繩武、福州府教授黃寅亮、黃朝珪等。
潘湖四門府第“甲第坊”
在晉江潘湖歐厝四門府第門口,為唐龍虎榜甲第進士歐陽詹立。
潘湖仁穎書院“狀元坊”
在晉江潘湖湖口狀元衙仁穎書院口,為唐御史黃滔孫後唐狀元黃仁穎立。
黃光升“尚書”坊
一在潘湖臨漳,一在陽義鋪終節坊南、清忠侍御坊北,約今圓石巷口一帶,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為潘湖八世孫刑部尚書黃光升立。民國初尚在,後毀。坊匾、坊主中央名石、建坊官員題名石俱在,今為南建築博物館收藏。 ( 《泉州人名錄·黃光升》)
黃鳳翔“榜眼”坊
一在潘湖歐祠山,一在陽義鋪理學名臣坊南、冠英坊北,即奎章巷偏北街中,為金墩文山九世孫明·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進士第二名黃鳳翔立。道光尚存,後毀。( 《泉州人名錄·黃鳳翔》)
潘湖湖口“大學士坊
在晉江潘湖湖口卿相堂,為潘湖十二世孫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立。
宗祠規制
鄱湖宗祠始建於何時無考,應為明代,為黃氏宗祠。後來,由於潘湖已沒有歐陽氏居住,黃氏裔孫不忍外祖失祀,而將宗祠分成前、後兩殿,分別祭祀兩姓先祖。
鄱湖宗祠位於潘湖村南面,建築面積762平方米,共四落,隱匿在潘湖村的小巷民房之間。從外觀看來,磚石門牆,紅色琉璃瓦頂,凹形門路,中門大開,是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大門匾額上書“鄱湖宗祠”四個金字。門聯:“江夏傳芳揚祖德,金墩衍派振家聲。”
前殿三落,奉祀黃氏本家列祖列宗。廳堂軒廊明亮,正中央掛著的黑底金字匾額“金墩衍派”,兩邊牆上掛滿許多匾額,有“奉直大夫”、“奉政大夫”、“教諭”、“成均掌教”、“貢元”等。
後殿一落,供奉外祖歐陽氏先祖牌位,包括歐陽詹及其子歐陽秬,是歐陽詹故居紀念堂。屋門上嵌有“歐陽詹故宅”字樣的石匾。殿內有神龕、供桌,屋檐上高掛“進士”匾額,旁邊掛有南宋·朱熹為紀念歐陽詹 的“不二祠”所撰楹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周圍的牆上掛滿歐陽詹畫像、生平簡介、族譜摘錄等。
每年祭祖時,先祭祀過黃氏內祖後,接著祭祀外祖歐陽氏。
後世唐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唐進士韋中令門下
歐陽澥、後唐狀元掌院學士黃仁穎、南唐鄉貢進士歐陽偃、宋觀文殿大學士歐陽珣、元處士天麟黃權、明儒林學士黃永、明進士龍游知縣黃應、潘湖八世孫明進士戶刑尚書黃光升、潘湖九世孫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黃鳳翔、潘湖十二世孫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清洪瀨金墩黃士藻、潘湖十五世孫清湖口台灣知府黃立本承行周之風接踵而至。還被稱為“八閩文化先驅者”。——《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清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撰曰:詹為閩文祖,後賢者皆其屬孫;詹為閩文宗,後賢者皆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