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東田鎮位於南安市區西南郊,距南安市區12公里,東靠溪美鎮,西鄰英都鎮,東南連官橋鎮,北接侖蒼鎮,西南與廈門市同安區接壤。處於東經118度18分、北緯24度55分的亞熱帶南部,鎮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南同公路、縣道319線貫通全鏡。東田鎮轄16個村委會,191個自然村,1個芹山林場,2所國中校,8個鎮直單位。人口33825人(2010年末),黨員1041人。
現任領導成員
黨委書記:洪世傑
人大主席:陳海濤
鎮 長:許德文
歷史沿革
唐禧宗年間黃巢起義軍入閩,從同安登芹山,駐鳳巢,遷萬夫寨。黃巢佇立峰巔,察看地形,見東方莒溪西畔,田園阡陌縱橫,西南層巒疊嶂,峰如劍戟,一時感慨,對部下說:“東方肥美良田,西方利刃高峰,此乃兵家必爭之地也”。後人為懷念之,遂將該地命名為“東田”。另一說,以境內芹山之東良田取稱。
宋屬歸善鄉經善里和金雞鄉崇順里。
元、明、清分屬二十八都和二十九都。
解放初在東田設立第二區,轄今東田、英都、翔雲一帶。
1956年屬英都區,
1958年屬英都公社。
1959年由英都公社分出成立東田公社。
1961年改為東田區。
1984年改鄉。
1992年初改鎮。
行政區劃
面積176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
東田村、豐山村、美洋村、
蓋鳳村、山西村、
西坑村、雪峰村、桃園村、
鳳巢村、湖山村、
湯井村、彭溪村、藍溪村、
南坑村、岐山村、格頭村15個村委會和芹山、加冬井2個林果場。
氣候環境
東田屬內陸山區,境風群山起伏,千峰竟秀。主峰芹山,海拔1095.4米,為南安市第二高峰。主要溪流藍溪(又名東田溪)源於芹山山脈,貫穿全境,經南安市區的頂溪章節附注入西溪,全長28公里。東田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溫度20℃,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山地面積16萬畝,優質高嶺土、錳等礦藏得天獨厚,林木、水資源豐富。
人文歷史
東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眾多,是南安一個文明古鎮。鎮內有“黃巢試劍石”“宋狀元宰相吳潛墓”、明抗倭民族英雄歐陽深“昭毅將軍祠”、“施琅將軍洞”等人文景觀。宋、元、明、清古窯址33處,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出產“珠光青瓷”馳名於世,產品遠銷海內外。“南坑古窯”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東田後壠、藍溪寮仔、岐山宮後埔宋元古瓷址,為南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田境內山清水秀、奇峰怪石、風光綺麗,旅遊資源豐富,有黃巢自然生態風景區 、陳營漂流等旅遊景點。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工業產值完成3.5億元;工商稅收入庫1180.6萬元,其中國稅完成531.5萬元,地稅完成649.1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69萬元,用電量5466.0萬千瓦時,新登記企業10家。2011年我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三農”工作先進單位。
東田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在全鎮4家農業協會、9家農業合作社的推動下,2011年來新建、改造生態茶園620畝、油茶1200畝,湖山村120畝“菜籃子”基地、西坑村200畝芭樂基地完成建設並產生效益。擁有6個有機茶品牌,茶葉、油茶、水果、蔬菜等特色農業基地產業初具規模。生豬存欄70000多頭,是南安市的生豬菜籃子基地。沼氣建設、新農村建設富有特色。率先在全市推廣套用沼氣技術,2010年全面啟動 “海西沼氣第一鎮” 創建活動,現擁有大中型沼氣工程5個,沼氣發電工程1個,“豬-沼-農”循環農業示範基地2個,校園沼氣淨化工程6個,沼氣公廁5個,沼氣“一池三改”示範村1個,沼氣扶貧示範村1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6個村620戶,沼氣總用戶3900戶,入戶率達43.56%,沼氣種類和入戶率均居全省鄉鎮首位。泉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湖山村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生態、循環、綠色的“豬-沼-農”種養模式得到廣泛推廣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東田走出一條"攻堅基礎促發展,發展鄉企壯實力,特色農業保增收,科教興鎮增勁,開發旅遊帶三產"的興鎮富民之路,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蒸蒸日上。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1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28元。
東田以南同公路拓寬改造為契機,致力於建設沿途經濟繁榮帶,開發了朝陽山、深格隧道口兩個工業區,入駐企業不斷增加。目前,全鎮共有企業65家。產品以"孔雀青石材"、"鵬聖特閥"聞名.隨著南同公路開通,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初步形成機械製造、水暖器材、針織服裝等產業,特別是隨著閩發鋁業東田生產中心(上市企業)、宏茂科技有限公司、歐麗雅衛浴等工業企業相繼落地投產,全鎮經濟發展提質增量;固美金屬、東和水暖、和豐五金加快建設步伐。開發建設生態休閒運動旅遊,並逐漸產生效益。文化、教育、衛生、通訊等事業不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東田初步形成糧食生產、禽畜養殖、名優水果、食用菌、大棚蔬菜等五大城郊型農業生產基地。甜玉米、細刀豆等優良品種不斷引進,速生豐產林巨尾桉、麻竹等的大面積推廣,大大發揮了山地的效益。3.5萬畝水果居全市之前列,年產名優水果5萬多擔。沼氣技術的推廣套用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歷史名人
歐陽深
歐陽深(1500-1562年),號
東田,泉州
南安東田人,晉江潘湖歐陽詹裔,少為諸生。
嘉靖三十七(1558)年自太學授任泉州衛指揮僉事,總管軍事文牘,爾後撫敵於泉域外,因功升指揮同知,當
倭寇勾結惡神入掠,他率騎兵攻進敵營,剿撫兼施,以私財賞投誠士兵,對拒不歸降則嚴厲剿滅。嘉靖四十年,歐陽深奉分巡道萬民英之命,率兵圍攻東田、英林、潘徑等處對負隅頑抗的江一峰等百餘人斬於市,泉地得以安寧,因功升都指揮司,同年倭寇侵興化,竊據平海衛,終因敵眾我寡,英勇殉國,世宗下旨為歐陽深立祠,謚贈昭毅將軍,子孫世襲指揮僉事。深與大猷少年同學,皆為一代名將,不幸先陣亡,
俞大猷深為悲痛,並為歐陽深撰銘。
陳言廉(1909-1951),字志謙,乳名詩琴,福建省南安縣東田甘露坑人,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其父陳恩冬,以染布、務農為業。言謙從小讀書,1929年畢業於泉州培元中學,國民革命軍北伐入閩,在泉州舉辦軍訓,言廉報名參加,隨後入國民黨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畢業後曾任福建省保全第二團、第四團團長。抗戰時期指揮所部抗擊日冠,在收復南日島、攻打福清城、夜襲金門島的戰鬥中功不可沒 。1949年1月任國民黨軍325師副師長。在進步思想影響下,經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和閩浙贛邊區縱隊泉州團隊的策動,於1949年8月19日毅然率900多人在晉江安海起義,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隨後,起義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87師261團,陳言廉任團長,率部解放永安、大田、明溪等縣,參加了清剿南安、永安、德化和閩西南國民黨殘匪的戰鬥,在清流、寧化一帶清剿殘匪中,戰績顯著,受到福建省軍區的嘉獎。民國23年,駐閩的國民革命軍被改編為福建省保全部隊,言廉任省保全第八團少校營長。民國27年至29年,又先後調任南靖縣、莆田縣的縣自衛大隊任大隊長。民國31年,言廉又被調任省保全第二團副團長,後升為第二團團長、第四團團長。民國37年春,再調任省保全司令部組訓處上校科長。8月,由於對省保全司令部處理問題有意見,即辭去軍職,攜帶家眷到台灣定居。民國38年(1949)1日,福建省主席李良榮組建陸軍三二五師,師部設在泉州,言廉奉命回泉州任三二五師副師長。1950年5月赴華東軍區學習,結業後留軍區教導團工作。
同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勝利,以摧枯拉朽之勢揮師南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為爭取泉州和平解放,派遣地下黨員黃書鱗以泉州團隊聯絡員的身份與言廉會面,勸他投誠起義,經過多次接觸,言廉認識只有順應潮流起義才有前途。
是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福建;8月17日福州解放。這時,三二五師接到調往廈門擔任防衛的命令。言廉慎思如果被調往廈門就成為“籠中之鳥,欲飛亦難”,於是當機立斷,於8月19日,率三二五師九七三團、九七四團和師部官兵約計900人,到達晉江安海龍山寺宣布起義。起義部隊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六一團,言廉任團長。該團旋即由言廉率領,先後參加南安、永春、德化等縣清剿國民黨殘匪。
1950年5月,言廉經福建軍區選送,赴華東軍區學習,結業後留任軍區教導團工作。1951年8月逝世,終年43歲。國家民政部於1984年追認陳言廉為革命烈士。
地理位置
東田鎮位於南安市西南部,距市區10千米。
學校概況
南安市東田鎮中設有南安市
東田中學、
南安市第四中學等學校,學校擁有多媒體室、語音室、電腦室、理化生實驗室等比較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是東田莘莘學子們理想的求知聖地。
公交線路
13路公車穿過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