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唐代詩人)

李端(唐代詩人)

李端(約737年—約784年),字正已,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代詩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端
  • 字號:字正已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趙州(今河北省趙縣)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作品:《聽箏》、《閨情》、《拜新月》
  • 職業:秘書省校書郎、唐代詩人
  • 稱號:大曆十才子之一
人物生平,青年時期,仕途坎坷,老年時期,詩作代表,軼聞故事,李端父母墓誌,

人物生平

青年時期

現存史料中極少提及李端青年時期的行跡。在《書志贈暢當》一詩說:“少喜神仙術,未去已蹉跎。壯志一為累,浮生事漸多。”並在詩序中自述少年時期的狀況為:“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又有《戲贈韓判官紳卿》詩云:“少尋道士居嵩嶺。”這說明李端在少年時代曾一度離開家鄉,安史之亂發生以前他便前往嵩山求仙訪道。他的這種情懷,當與唐玄宗時期道教盛行有關。
根據李端父母李震和王氏的墓志銘可知,李端曾在江西弋陽當過小吏。在《長安書事寄盧綸》中:“弱冠家廬岳,從師歲月深。”這與其“少時居廬山,依皎然讀書”是一致的。
李端的學習軌跡應是少年時期也即是安史之亂之前上嵩嶺學道,到了弱冠之時,深感歲月蹉跎,而神仙難求,在他的大量詩歌中可以看出其對神仙難求的遺憾。在離開嵩山去弋陽為吏時,他又去了廬山,成了皎然和尚的門人。他改道向佛,卻不得法門,這從李端寫給皎然的詩歌中便可以看出。李端還有數首寫給諸上人的詩歌,到了中年,涉世轉深,他才漸悟禪理。
安史之亂期間,李端寫了大量的寫實作品,反映了這場戰亂帶給人們的傷害和災難。這些詩歌都是李端入幕之前的詩歌,多表現出李端愛國、報國的一腔熱情,同時李端這時的詩歌中還帶有一種蓬勃的朝氣,少有大曆十才子共有的吟風詠月之態,以及悲傷低落的思想感情。

仕途坎坷

李端仕途坎坷。晚唐詩人鄭谷《哭進士李洞二首》中說:“李端終薄宦,賈島得高名。”李端在長安時有兩件大事不容忽視,第一件是李端在郭曖和昇平公主府第宴席上擅場,另一件是李端進士及第並釋褐授校書郎。
李端“家廬岳”後,在永泰元年(765年)或稍前已來到長安。在長安期間,其詩名大噪。他憑藉出色的才華,得到駙馬郭曖以及昇平公主的青睞,和權貴名士交友酬唱,在宴集之時擅場。
此時李端的詩歌多為贈酬送別類,清新明麗的詩歌風格已見端倪。李端在眾多詩人之中,才思敏捷格外出眾,這個時期的詩歌都給人一種“立作即成”之感。當然這些詩歌因缺乏斟酌而難成佳篇,不過也有一些輕快淋漓之作。如《送魏廣下第歸揚州寧親》、《贈郭駙馬》等。
李端前後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但是大曆元年至三年兩次應試都不利。大曆三年失利之後,便走起了乾謁之路。如詩歌《下第上薛侍郎》。
接下來,李端於大曆五年(770)“李搏榜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而巧的是在大曆二年至五年的禮部侍郎、典歲舉的人一直是薛邕。也正是李端在薛邕典貢舉時及第後才有了這一首詩,故學者便把眼光盯在這首歌之上,卻忽略了當時元載子弟以及駙馬郭曖對李端這種游弋於權貴之間文人的援引。
唐代科舉實際上是考試與薦舉相結合,薦舉人的作用很大。舉子在考試前,先要向權貴顯要“投刺”、“行卷”等,請求推薦。但是士人進士及第僅僅只是取得做官資格,要想正式當官還要經吏部銓選。與李端有金蘭之好的古之奇,先李端於寶應二年(763)進士及第,卻一直未授官職。而李端在進士及第不久便授校書郎一職,可見仕途境遇的截然不同。
從李端《奉和王元二相避暑懷杜太尉》、《宿薦福寺有懷故園因寄元校書》兩首詩歌可以看出,李端的進士及第與拜官之事與元載子弟以及當時的駙馬郭曖的援引密不可分。正如明代胡震亨《唐詩癸簽·談叢》中所說:“十才子如司空(曙)附元載之門,盧綸受韋渠牟之薦,錢起、李端入郭氏貴主之幕,皆不能自遠權勢。”
大曆時期,李端的多數時間是在長安唱和酬贈中度過的。他離開長安後也到過別的一些地方,不過所去之處不得而知,故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詩作進行推證。如《邊頭作》、《胡騰兒》、《曉發瓜州》,可以得知李端曾經去過瓜州。又如《晚次巴陵》、《晚游東田寄司空曙》、《宿洞庭》,去過湖南。

老年時期

李端只有詩寫《游終南山因寄蘇奉禮士尊師苗員外》,而並沒有詩歌顯示李端曾在終南山居住。僅憑一首《題山中別業》顯然難以具有說服力。
建中三年(782)秋,李端旅居岐山,並且有一段時間在鳳翔簽判張尹即張鎰幕下充當從事。“偶為名利引,久廢論真果。”建中四年秋左右,張鎰為李楚琳所殺,李端移疾江南,有詩云:“隨欲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園在虎丘。”
有關李端終官問題,《舊唐書:“授杭州司馬而卒”,《極玄集》與《唐才子傳》也都認為其終官為杭州司馬,但其子李虞仲墓志銘中記載“父端,杭州司兵,累贈兵部侍郎。”
李端出身趙郡李氏,其七世祖李希禮,六世祖李孝貞,在史書上都有列傳。五世祖李來王,字歸道,隋扶風郡主簿,唐初副御史大夫段確招慰朱粲,為賊所害,贈上開府、員外散騎侍郎。高祖李思諒(602—659),唐倉部郎中,當過鴻臚寺丞,曾出使吐蕃。曾祖李敬忠,唐高宗時官許王府參軍。祖父李暕,官同州司馬、都水使者。父李震(696—755),歷任魏郡參軍事、新平郡司倉、齊州亭山令、華陰郡司士、大理寺丞,夫人王氏,生五子四女,李端為長子。李端的家族墓地在洛陽龍門西山,現出土有其高祖李思諒、李思諒子資州司倉參軍李節、李震夫婦、李震之弟李昂夫婦、李端幼弟李戎夫婦、李戎之子李范、李端之子李虞仲、李昂孫李方乂和李群等十幾方墓誌。

詩作代表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閨情
寇衡作品 李端拜新月詩意畫寇衡作品 李端拜新月詩意畫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喜鵲聲。
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青春都尉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鬥雞過上苑,玉鞭騎馬出長楸。
薰香荀令偏憐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這首詩的前四句讚美了郭曖大器早成和鬥雞走馬的俊逸風采,後四句誇獎郭曖就像風流少年荀彧和英俊的何晏一樣多才多藝,並描摹了時人對他的仰慕,是一首即席助興的好詩。
“錢”韻詩
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
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
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今朝都尉如相顧,原脫長裾學少年。
這是以“大曆十才子”錢起的姓氏,錢字為韻即席賦詩,原是錢起為難李端,李端知道韻腳後,略微沉吟便開口朗誦了此詩,自此,錢起對李端很是佩服。

軼聞故事

中國的音樂歷史極為悠久。我們從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里便可讀到大量關於描寫樂器的句子;當然,那都是先秦時期的產物了。而有一種樂器名字叫做“箏”的,據《風俗通》說,它是秦時戍邊大將蒙恬發明並予以製作的。可見蒙將軍也真是多才多藝,他除在邊疆地區建功立業外,還時不時地因他那獨有的發明創造,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實用型的東西。比如,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毛筆的發明和製造,就是基於他的傑出貢獻。
李端(唐代詩人)
說起樂器“箏”這名字的起因,也真的頗有意思。據《因話錄》稱,秦時有一對兄弟為了相爭著鼓瑟(瑟也是一種樂器),一時爭執不下,一位長者就出面斡旋說:“依老漢我來看,你倆就不用再爭執了。這樣吧,把它分成兩份,一人各持有一份,你們還用得著再去‘爭’嗎?”事情就這么定了;所以人們便因諧音關係把它叫作“箏”。箏有彈箏、搊箏兩種,但它們現已都失傳了。只是根據《音樂指歸》一書說,“箏形如瑟,長六尺,以應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時。柱高三寸,象三寸。”當然,也有說是十三弦的。只是這些說法跟現在人們仍在使用著的箏,已經頗有些距離了。《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作為原本跟音樂息息相關的詩歌藝術,自然是離不開音樂。所以詩人都會有意無意地使用音樂器具入詩,也就成為自然而然之事。唐代詩人李遠即有《贈箏妓伍卿》詩,便足可證其一端了。
說過了這“箏”的背景,我們現在便要說說另一位詩人因寫有關於彈箏的好詩而喜得彈箏女的趣事。代宗李豫的駙馬,也就是為大唐王朝建立過赫赫戰功的汾陽王郭子儀的幼子郭曖,他為人賢明有才思;尤為難得的,作為尚昇平公主的郭曖,很喜愛跟詩文水平高以及道德品質好的文人來往。為此,他還經常邀請一些文人到他家來談詩論文,大擺宴席,邀歌導舞,真可謂不惜代價。一時間名士雲集,包括李端在內的“大曆十才子”都曾在他的府中流連忘返過。
一次郭曖又升官了,他便大擺筵席宴請各方面的客人;詩人李端也在座。酒過三巡,大家正在興頭上,早些時候就已知道李端善於寫詩的昇平公主,更是熱情地邀請他當場賦詩,用以侑酒助興。李端也不客氣,當即吟成了一首七律;而同座的著名詩人錢起便很不服氣了,說那定是李端早就寫好了的,不能作數,要求李用他自己的姓來押韻寫詩。但這仍然也難不倒他,反而使大家更為心服口服了。①所以,作為郭曖座上賓的李端,許多場合自然就少不了他。
郭曖府中有一個名叫鏡兒的婢女,容貌極為艷麗,而且她還彈得一手好箏。李端對她很是喜愛,經常拿眼睛瞟她,對之真可謂情意綿綿;這事後來被郭曖知覺了。聚會時,郭曖便笑著對李端說:“李先生如能以‘彈箏’為題寫詩一首,並使在座的客人高興,那么,我就定然不會吝惜美婢,把她轉贈給您好了。”
李端聽了喜不自禁,猛然站了起來,遂擎起酒杯一臉微笑著賦詩道: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②
這首詩前兩句因使用專有名詞用來切題外,其大意並不太難理解;而後兩句卻涉及一個典故,其主人公就是三國時吳國的都督周瑜。跟秦朝大將蒙恬一樣,周瑜也是一位精通音樂而且戰功卓著的儒將。他24歲時就已聲名鵲起,加以風度翩翩而又才能出眾,被吳中人士稱為周郎。③只要人們彈奏曲調有所謬誤時,他一下子便知道對方究竟在哪裡出現錯誤,所以當時有一句諺語說:“曲有誤,周郎顧。”而在此詩里,李端用一種較為委婉的語氣說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將會像三國時那些彈箏奏曲的美女一樣,故意拂彈錯誤並向自己求教的。事實上,李端也正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後來他辭職不幹了,就以彈琴和閱讀《周易》自樂,以至度過其後半生的。
詩人現在已按照郭曖的要求把詩寫成了,而且還寫得如此風華無限,蘊涵多端,大家當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不用說,帥府的公子爺自然不肯食言,當場便把這美麗的鏡兒贈給李詩人不算,還把在宴席上擺放著的那些金玉器皿,一股腦兒地贈給了他。這樣一來,原本很為喧譁熱鬧的宴會,當即又掀起了新一輪興高采烈的熱潮。
按:① 具見本書《面試華章倚馬成》,茲不復贅。② 此詩已入選清人蘅塘退士編著的《唐詩三百首》。③ 具見《三國志》。

李端父母墓誌

唐故朝議郎行大理寺丞李公墓志銘並序
光祿寺丞劉沛撰
天寶十四載四月二日大理寺丞李公終於京師長興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嗚呼!嗚呼!公諱震,趙郡人也。曾祖思諒,皇倉部郎中。祖敬忠,許王府參軍。父暕,同州司馬、都水使者。鹹戴仁而行,抱義而處,示人嘉績,以道不回,君子以為有國之望,其有後也。如何蒼天,降惠不終。公年未弱冠,明經及第,解褐授魏郡參軍事、新平郡司倉、齊之亭山令、華陰郡司士,凡五歷官。以及口口口口歲而歿,哀哉。且率善安畢,正心自牧。剛能以靜,和口口口,何往非適,所居則理。然位由直減,譽因德進,有此二者,口口不口古人有言。第五之名,不減驃騎,復何嗟也。悲夫!李公遇疾何速,天且福善,神乃欺予。況昆弟二人,友恭為樂,少長有口,口足相依。一則在秦,一則居洛,官隔千里,情搖四時,凶聞忽臨,靈車二至,哀哀令弟,典茲喪事。而泣對姜肱之被,味踈謝口之食,以日繼月,必誠必信。哀不可陳,禮由此進。以其載七月三日窆於河南龍門之西原,祔先塋之側,禮也。夫人王氏,有子五人,皆至性自天,執喪難繼。沛也無德,謬承話言。子皮且存,方識國僑之善;鐘期已喪,孰分流水之音。情之所來,立言於此。懼陵谷之有改,異徽猷而不滅。其詞曰:
食邑於趙,衣冠莫儔。惟公茂德,茂德聿修。降年不永,違此五福。蒼生如何,以終百祿。伊水東注,龍門北回。山勢重複,中為夜台。鹹凡今而揮涕,與終古而同哀。
唐故大理丞趙郡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合葬銘並序
檢校倉部員外郎李昂撰
夫人王氏,余大嫂也。皇考昕,薛國公,先朝邢汝等州刺史、殿中監、大司農,天寶中冀州刺史弼之兄子也。歸於我元昆大理丞李府君。夫人戚里豪貴,而我世遺清白。無生產田宅之業,以官為家。入門能順,高亮遠度,從府君掾新平、宰齊之亭山、華州司士。洎棘寺珠犀纂組,閉之不開,浣厥服,修厥功,勞謙輔佐,不戚戚於儉素,難者也。有男子女子九人,克傳門風,艱孤之際,或在襁褓。及中原盜賊,士多以江海為安,而夫人第二息珉求祿烏程,東征之故,自此始也。後長息端吏弋陽,次息韶吏楊子,珉又淮陰長。南浮北流,滯淹星歲。曰余小子遭寇難,往謫來蹇,食貧用拙,兩地空匱,而千里為恨。癸丑歲夏六月二日,惟夫人遘疾終於楊子之官舍,饗年六十四。端等奉喪歸先塋,十二月廿七日窆於舊穴。始夫人配卅年而別,別廿年而合。存有全德,沒而從禮,經世故而終始宜哉,豈所念者。珉、會、韶、戎,婚宦未備季女之行耶。茲余小子,疚心夙夜,期於畢願以報。嗚呼銘曰:
都城之南,山曰鑿龍。闕口西上,連崗古松。皇皇舅姑,杳杳泉宮。昔之祔穴,今也來同。嗚呼蒼穹!夫人之神永安矣,獨不忍諸孤之充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