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將門之後
蒙恬祖籍山東省蒙陰縣,故里在蒙陰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邊家城子村。據考證,“蒙”以
蒙山為氏。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
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父親
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
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
蒙驁為秦國名將,事
秦昭王,官至
上卿。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
內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
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
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
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大破匈奴
秦國兼併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
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
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
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筑西起
隴西的
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
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定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
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
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秦始皇非常尊寵蒙氏,信任、誇獎蒙恬的才幹,並且親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居內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因此,其他的諸將相,都不敢和他們爭寵。
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職,但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慘遭冤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嬴政游
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
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陛下。”蒙恬長嘆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歷史評價
陳餘:“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
司馬遷:①“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彊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②“為秦開地益眾,北靡
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
揚子《法言》曰:或問:“蒙恬忠而被誅,忠奚可為也?”曰:“壍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力不足而屍有餘,忠不足相也。”
曹操:“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司馬貞:“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趙高矯制,扶蘇死焉。絕地何罪?勞人是稥。呼天欲訴,三代良然。”
蘇軾:“蒙恬將三十萬人,威振北方,扶蘇監其軍,而蒙毅侍帷幄為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不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謀。”
司馬光:“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於為人臣之義,雖無罪見誅,能守死不貳,斯亦足稱也。”
陳普:“劈碎崤潼坼太行,才通腥鮑到鹹陽。地後山靈思報德,故教蒙毅去輼輬。”
劉克莊:“絕漠功雖大,長城怨亦深。但知傷地脈,不悟失人心。”
家族成員
蒙恬的祖父
蒙驁原居
齊國,在
秦昭襄王在位時來到秦國,在
秦莊襄王時出現在史書中,不斷地為秦國征戰,後來成為上卿。到
秦始皇初年成為了秦國最重要的將領之一。蒙恬的父親蒙武作為
王翦(正是後來蒙恬的裨將
王離的祖父)的
裨將軍參加了秦滅楚之戰。到蒙恬時,蒙恬已經可以率領當時秦軍最重要的部分北征匈奴,連秦始皇的長子也被派到蒙恬軍中作監軍,而蒙毅也同時做到上卿,並曾帶兵,家族的地位甚至超過了蒙驁在世時。但也造成了與
胡亥、李斯和趙高等的矛盾和利益衝突,最終導致了蒙氏家族的滅亡。
軼事典故
造筆傳說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始皇。當時,人們用竹籤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裡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已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據說,蒙恬是在出產最好兔毫的
趙國中山地區,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筆的。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桿毛筆,用竹製筆管,在筆管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為取筆方便,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可見,這支秦筆的製作已採用了一套完整的製作工藝,而且與現代的筆及其製法頗為相似,較之戰國時期的楚國筆已大有進步。
相傳蒙恬曾在
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
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歷史上對於蒙恬造筆的說法有一些記載。《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已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謂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唐代韓愈《
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除此之外,毛筆的別名還有“毛錐子”、“
中書君”、“龍鬚友”、“尖頭奴”等。
造箏傳說
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為秦國大將,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舊唐書·音樂志》也稱箏非蒙恬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制與同而弦少。”在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恬列傳》中並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恬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恬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制為瑟。
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線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里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餘里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其實,司馬遷《史記》中蒙恬修築長城的評價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長城對人民的勞役,卻沒有看到修長城對中原地區的長久安定的重要意義。其次,蒙恬只是連線了秦、趙、燕三國的長城,工程量遠沒有司馬遷所想的那么大。最後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蘇曾經多次上書秦始皇請求減免徭役,同時,和扶蘇商議如何合理安排人力,來減輕徭役。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定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鹹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蒙恬將軍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人物故里
蒙恬故里位於山東省
臨沂市蒙陰縣
聯城鄉,地處蒙陰縣西南,東與蒙陰鎮,桃墟鎮,北與蒙陰鎮、常路鎮相鄰,西與新泰市、平邑縣接壤,為三縣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陰縣人民政府在聯城鄉樹立了“
蒙恬故里碑”,在縣城修建了“將軍亭”;2000年,臨沂市人民政府在臨沂廣場為他樹立雕像,列為臨沂“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影視形象
2004年電視劇《荊軻傳奇》:曹俊飾演蒙恬;
2015年電視劇《秦時明月》:張文俊飾演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