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匈奴之戰

秦攻匈奴之戰

秦攻匈奴之戰又稱北擊匈奴,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的大軍攻占了河南地(今內蒙古境內位於黃河幹流以南的河套地區)、占據陽山(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設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孟家灣),並將秦、燕、趙三國原築的長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使之成為了中原漢民族二千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要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攻匈奴之戰
  • 起始時間:公元前215-公元前213年
  • 結果:秦朝勝利
  • 秦朝指揮者蒙恬公子扶蘇
  • 別稱北擊匈奴
  • 舉措:先發制人,修築長城
背景,準備,戰略,經過,先發制人,修馳道籌糧餉,收復河南地,北逐匈奴,修築長城,開拓邊疆,影響,評價,

背景

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占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徵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併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三十二年,秦始皇巡視北方邊境。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因燕地方士盧生進獻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回到鹹陽後,便派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人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時以十月為歲首正旦,此時當始皇帝三十三年),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
三十四年,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21年,曾在戰國末期叱吒風雲的齊、楚、燕、韓、趙、魏等關東六國,在秦國軍隊為期15年的征討中全部滅亡。中原大地上持續幾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宣告結束,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帝國形成了。到此,北至今日的長城,南到長江南岸,東至東海、黃海,西到巴蜀,盡入秦帝國的版圖。秦帝國的締造者 秦始皇所建立的輝煌偉業,正如他自己所誇耀的那樣:“德逾三皇功蓋五帝。”但是,剛剛誕生的秦帝國還面臨著兩大強勁之敵的威脅,這便是北方的匈奴和嶺南地區的百越
秦攻匈奴之戰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內地各族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為鄰,經常發生戰爭。由於各國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在北邊修長城並派軍隊戍守。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勢必對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這種威脅力,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鐵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個秦帝國而言都是無法避而不見的,要想保持帝國的強大和牢固,就必須對外來的威脅力量進行打擊。
於是,秦帝國對匈奴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準備

中原混亂,秦國忙於統一六國,各國都沒有精力對付北邊的匈奴人,匈奴人乘機南下,重新占領了北部邊郡的許多地方,並以河南地(今內蒙、河套地區)為據點,直接威脅著秦朝的政治中心鹹陽。對匈奴用兵,消除匈奴人的軍事威脅,成為了秦朝統一六國後的當務之急。
自此始皇帝開始對匈奴用兵作兩手準備,一方面他任命蒙恬為主帥,率兵駐守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長期經營北部邊防,保守秦都鹹陽的安全,蒙恬從此開始十餘年守邊,對北部的山川地形作好深入了解,為日後反擊匈奴作好了準備,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繕長城,秦朝與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邊界長達萬里,處處派兵防駐是不現實的,而匈奴人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移動速度快,為了更好防禦匈奴人南下,秦朝下定了以牆防騎的防禦方針,下令全面修復原秦、趙、燕修築的長城,並將其相連,形成了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戰略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令蒙恬北征匈奴。蒙恬的作戰目的如下:
將侵入隴西河套地區及原趙國邊境的匈奴軍隊擊破,並驅逐其至賀蘭山脈及狼山山脈以西,以及原趙國所建長城以北。
蒙恬決定以主力軍從上郡(今陝西省綏德縣)進入河套北部,而以一部分軍力從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市)出蕭關,進入河套南部地區,以掃蕩河套地區的匈奴軍隊。待掃清河套地區之敵後,再分兵兩支,主力軍由河套西北渡黃河,進攻高闕(今內蒙古五原縣)與狼山山脈。另一部由河套西南渡黃河,攻占賀蘭山脈高地,以側應主力軍。

經過

先發制人

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之季,按原定的作戰計畫,蒙恬上郡出發,經榆林進入河套北部,一部軍由義渠蕭關之道進入河套南部,兩軍所至,攻擊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到本年初冬,已經將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全部掃蕩肅清,匈奴殘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將兩軍推至黃河南岸,度過冬季,以待來年春季的戰鬥。
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蒙恬主力軍由九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渡過黃河,攻擊高闕與陶山(今狼山山脈),一部軍西渡黃河進入賀蘭山脈。匈奴震於秦之兵威,向北遠遁。於是秦趙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復。
營北部邊防,保守秦都鹹陽的安全,蒙恬從此開始十餘年守邊,對北部的山川地形作好深入了解,為日後反擊匈奴作好了準備,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繕長城,秦朝與匈奴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邊界長達萬里,處處派兵防駐是不現實的,而匈奴人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移動速度快,為了更好防禦匈奴人南下,秦朝下定了以牆防騎的防禦方針,下令全面修復原秦、趙、燕修築的長城,並將其相連,形成了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修馳道籌糧餉

秦始皇同時還修馳道、籌糧餉,在統一六國後的當年,秦始皇就下令在全國修築馳道,第一條就是通往北地(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和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而秦始皇當上皇帝後的第一次視察工作,就是去北地和隴西,視察防務。隨著始皇帝又設黃(今山東黃縣東)、陲(今山東福山)、琅邪(今山東膠南)三大糧倉,為北事提供後勤保障。
於是當年秦始皇東巡,特別視察了右北平、漁陽、上谷代郡雁門、雲中、上郡等地,視察工作結束後,秦始皇下達了發兵三十萬,北打匈奴的決定。之後,秦始皇派蒙恬駐兵上郡,防禦匈奴。

收復河南地

秦帝國把此次戰役的目標s定為收復河南地,恢復當初趙武靈王所開闢的邊界,是比較明智和務實的,匈奴的主力大部在陰山地區和賀蘭山地區,南下河南地的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秦國作了多年戰爭準備,攻擊非常猛烈。蒙恬率三十萬大軍經隴西北上,迅速攻占了河套北部地區,同時在北地、隴西秦軍也向河套南部地區發攻。
面對秦帝國的忽然發力,匈奴人沒有什麼準備,在河南地的匈奴兵又多為分散的部落,絲毫不能抵抗大秦的鐵騎,紛紛潰敗,秦國很快就收復了河南地,一直推到了北河(今烏加河)。

北逐匈奴

在爭奪了河南地後,蒙恬清醒的認識到匈奴人必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肯定會組織反撲,於是他先下手為強,在第二年又向率主力渡河,殺入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在高闕陽山北假等地尋找到匈奴主力,與其展開激戰。匈奴領袖頭曼單于正集結起兵力,準備南下,不料秦軍又一次殺來,措手不及,而秦軍的士兵、數量、兵種上都擁有優勢。蒙恬的部隊連戰連捷,給予了匈奴巨大的打擊。頭曼單于被迫退出了陰山和賀蘭山高地,北撤七百餘里,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遊牧。
至此,蒙恬對匈奴用兵,輕鬆取得完勝。而此後,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一直駐紮北邊,威懾匈奴,秦始皇隨後在河南地設定了九原郡,置三十四縣,並在公元前211年北遷三萬戶,開發河南地,使這裡成為了富庶的新秦,成為了抗擊匈奴的後方基地。

修築長城

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在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秦朝又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線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線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線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開拓邊疆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裡的統治,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影響

蒙恬北伐匈奴的勝利,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隸主貴族對中原的搶掠,而且進一步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在長期的交往和勞動中,不少匈奴人南遷中原,逐漸同秦人及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產,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此外,在北方擊退匈奴的同時,公元前219年與公元前214前,秦始皇還前後兩次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修築了靈渠,對嶺南地區進行了開發,將該地區首次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而在西南地區,秦始皇開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評價

至此,秦攻匈奴之戰,是秦帝國中央關於“天下版圖”南北擴張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系列征服戰爭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