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明朝河南按察使)

李端,生卒年月不詳,字宗正,號栗山。明代興寧縣南鄉渡頭潔隅(今資興市白廊鄉潔隅村)人。明景泰元年考取舉人,天順元年考中進士,歷任天府固安縣知縣、霸州知州、永平府灤州知州、逐州知州、杭州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職。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端
  • 字號:宗正
  • 所處時代:明代
  • :栗山
人物介紹,生平事跡,人物影響,

人物介紹

李端天性通達敏捷,學問淵博。明景泰元年(1450)考取舉人,天順元年(1457)考中進士,授順天府固安縣(今河北省廊坊地區固安縣)知縣。

生平事跡

上任後,首先查詢百姓的疾苦,進而扶弱鋤強,興利除弊。當地有甄家等地水道缺口,前任們都未能治理好。他想方設法組織人力修理疏通,砌固堤壩,水害終於消除。以前,該縣的官吏給百姓的負擔過重,使平民石青等人為徭役所困而逃離家鄉。李端按照實際情況,制訂科差等級,讓百姓能以承受。這樣,使700多戶外逃人家又回來復業。駐軍中有的兵勇,性情刁潑,任意殘害百姓,他便將這些人捕來,繩之以法,使其老老實實,再不敢膽大妄為。鄰縣百姓遇到糾紛案子,也紛紛跑到固安縣求李端評判,他總是按理裁決好。
在李端的主持下,修理公署,擴建學校,整潔祭壇,增設郵遞,使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旺起來了。巡按御史張綱將李端的正績上奏朝廷,吏部進行調查核實。恰逢霸州(今河北省廊坊地區霸縣一帶)的知州缺員,霸州的王能等人串聯眾多百姓上表朝廷,請求將李端升為該州的知州。固安縣的百姓聽到此訊息後,遂邀集千餘人到通政司衙門請求留任。朝廷無法滿足兩地的請求,只好改派李端為永平府灤州(今河北省唐山地區灤縣、灤南縣一帶)知州。李端一灤州上任後,理政的本領更加長進,政績越發突出,治所的種種紛爭都得以平息,有600多戶窮苦百姓得以重操舊業。
當時有首民謠這樣稱頌李端:“大戶見的怕,小戶見的喜,再過一二年,家家有餘米。
”衙史陳相、項忠等人交相向朝廷舉薦,於是李端遷任逐州(今河北省保定地區逐縣一帶)知州。涿州過去稱為難以治理之地,而李端到職後較順利地把那些麻煩事處理好了,使境內軍民都相安無事。之後,升為杭州知府。當時,杭州的百姓比較富足,鋪漲浪費互相攀比成風,李端嚴加禁止,很快就革除這種舊俗。不久,被任命為河南按察使。此時,他年事已高,便懇請朝廷讓其告老還鄉,得到批准。

人物影響

李端返鄉後,勉勵兒孫立志讀書,規勸鄉鄰勤儉孝悌,並時而遊覽山川飲酒賦詩。寫有《雲蓋仙林》、《玉泉水月》、《澄溪夜月》、《醽泉書院》、《東江渡》、《瑤嶺》等詩文。李端家教有方,其子李邦憲(字卿臣),於明成化十年(1474)考取解元,後著有《五行日補》、《奚囊雜詠》、《服義》等論著和許多詩文;李端之孫李廷柬(字文達),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考中舉人,後歸隱故鄉,纂修縣誌,所寫五言律詩,文詞雋永,至今傳頌。
李端死後,葬於潔隅大栗山。其事跡載入明朝《一統志》,後《郴州總志》、《興寧縣誌》均為之立傳,家鄉的百姓將他列為鄉賢祭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