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亨(1569年-1645年),明代文學家、藏書家。原字君鬯,後改字孝轅,自號赤城山人,晚號遯叟。浙江海鹽武原鎮人。先世業儒,藏書萬卷。震亨才識通達敏捷,為諸生即懷濟世之志。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後為合肥知縣。在任5年,大興水利,改革官糧運輸,頗多善政。崇禎末年,薦補為定州知州,擢兵部職方司員外郎。乞歸居家。一生嗜書如命,日夕不倦研讀,凡秘冊僻本、舊典佚事、錯差模糊不可卒讀者,亦均研讀補正,時人稱之為博物君子。近人張元濟稱其為“吾邑第一讀書種子”。
一生著述宏富,當時海虞毛氏汲古閣所刻諸書,也大多為胡震亨所編定。胡氏以畢生精力編撰而成的巨卷《唐音統簽》,奠定了他在明代研究唐詩諸學者中的巨擘地位,後代學者給以很高的評價。該書以天干為紀,共分10簽,甲至壬簽輯錄唐詩,間加評論;《癸簽》33卷則是胡氏研究唐詩心得的結晶,體大思精,內容廣博。《唐音統簽》為清修《全唐詩》藍本,原本及抄補之足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癸簽》則於建國後單獨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震亨
- 別名:字孝轅,號赤城山人、遯叟
- 國籍: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海鹽武原鎮
- 出生日期:1569年
- 逝世日期:1645年
- 職業:文學家、藏書家
- 信仰:儒學
- 主要成就:藏書樓“好古樓”,藏圖書萬餘卷
- 代表作品:《唐音統簽》、《赤城山人稿》
- 官職:兵部職方司員外郎
人物軼事,具體介紹,著作,唐音統簽,唐代歌行,學術觀點,
人物軼事
胡震亨,明代文學家、藏書家。原字君鬯,後改字孝轅,號赤城山人、遯叟,浙江海鹽武原鎮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舉人,由固城縣教諭,知合肥縣,薦補定州知州,德州知州,擢兵部員外郎。家多藏書,學問淵博,有藏書樓為“好古樓”,收藏圖書萬餘卷,凡秘冊僻典,莫不在搜羅補綴之列。黃宗羲稱他考索精詳。收藏宋元文集達10餘種,其長於蒐集詩文資料,偏重收集文學、詞學圖書。所輯有《唐音統簽》1033卷,搜羅豐富,為歷代研究唐詩者所重視,清代纂修《全唐詩》以此之藍本,《四庫全書總目》稱:“詩莫備於唐,然自北宋以來,但有選錄之總集,而無輯一代之詩共為一集者。明海鹽胡震亨《唐音統簽》始搜羅成帙,粗見規模。……是編秉承聖訓,以震亨書為稿本……”。又編纂刊輯有《李詩通》、《杜詩通》、《秘冊匯函》,另著有《靖康資鑒錄》、《赤城山人稿》、《海鹽圖經》、《讀書雜錄》等。
具體介紹
胡震亨,原字君鬯,後改字孝轅,自號赤城山人,晚號遯叟,海鹽武原鎮人。先世業儒,藏書萬卷。震亨才識通達敏捷,懷濟世之志。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後為合肥知縣。在任5年,大興水利,改革官糧運輸,頗多善政。吏治之餘,留意於兵書,曾與劉鋌研討兵事,劉鋌心服其才。崇禎末年,歷任定州知州、兵部職方司員外郎。
後乞歸居家。一生嗜書如命,日夕不倦研讀,凡秘冊僻本、舊典佚事、錯差模糊不可卒讀者,亦均研讀補正,時人稱之為博物君子。
著作
著作有《海鹽縣圖經》16卷(合纂)、《讀書雜記》2卷、《唐音統簽》1033卷、《閏余》64卷以及《唐詩叢談》、《續文選》、《靖康咨鑒錄》、《赤誠山人稿》、《海鹽圖經》等。時海虞毛氏汲古閣所刻諸書,大多為震亨所編定。
唐音統簽
《唐音統簽》
胡震亨傾畢生精力編撰而成的巨卷《唐音統簽》,奠定了其在明代研究唐詩學者中的巨擘地位。該書以天干為紀,共分10簽,甲至壬簽輯錄唐詩,間加評論;癸簽33卷則是其研究唐詩心得的結晶,體大思精,內容廣博。為清修《全唐詩》藍本,書稿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近人張元濟稱震亨為海鹽第一讀書種子。《唐音統簽》甲簽帝王詩七卷,乙簽初唐詩七十九卷,丙簽、盛唐詩一百二十五卷,丁簽中唐詩三百四十一卷,戊簽晚唐詩二百一卷,又餘閏六十四卷,己簽五唐雜詩四十六卷,庚簽僧詩三十八卷、道士詩六卷、宮閨詩九卷、外國詩一卷,辛簽樂章十卷、雜曲五卷、填詞十卷、歌一卷、謠一卷、諧謔四卷、諺一卷、語一卷、酒令一卷、題語判語一卷、讖記一卷、占辭一卷、蒙求一卷、章咒一卷、偈頌二十四卷、壬簽仙詩三卷、神詩一卷、鬼詩二卷、夢詩一卷、物怪詩一卷,癸簽體凡、發微、評匯、樂通、詁箋、談叢、集錄,凡三十六卷。
《唐音統簽》卷帙浩繁,共有1033卷,以簽名集,共十簽。每簽以十個天干名號為序,自《甲簽》至《壬簽》,按時代先後輯錄所見唐、五代人全部詩篇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唐音癸簽》為詩話集,輯錄有關唐詩的研究資料,共有33卷,分為七目:一體凡,論詩體;二法微,論格律及字句聲調;三評匯,集諸家之評;四樂通,論樂府;五詁箋,訓釋名物典故;六談叢,錄自己有關唐詩之筆記;七集錄,首錄唐集卷數,次唐詩總集,次詩話及考辨李杜集中偽作與注釋?資料豐富,論斷精到,於唐詩研究頗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庫全書》
初僅刊行《戊簽》、《癸簽》兩集,後又續刊甲、乙、丙、丁、己、庚各簽,惜傳本甚少,且有缺卷缺頁,所缺卷頁以辛、壬兩簽均有抄本補齊。刻本及抄本之稿本現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唐音統簽》本為范氏家藏,康熙年采進宮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命編《御定全唐詩》,就是用此書為底本合季振宜《全唐詩》等唐詩集,參互校訂、增補而成的
《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目皆有著錄,但較“統簽”實有卷數少3至12卷不等。公私藏書目錄多著錄其戊癸二簽,不曾錄其全帙。《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錄》所載,戊簽之外,僅有一部“統簽”全書,亦即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部,堪稱稀世孤本。
唐代歌行
胡震亨將歌行與七言古詩視為一體,持“大歌行”觀;
第一,歌行與“新題樂府”。“新題樂府”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新題樂府”與歌行在表現功能上有許多共通點而難於區分。將“新題樂府”總體上歸於“大歌行”之中,視“新題樂府”為“新題樂府歌行”;
第二,歌行與“古題樂府”。胡震亨認為唐人的許多“古題樂府”從內容到形式都已個人抒情化,不能僅僅根據一個題目即將這些“古題樂府”排除於歌行之外,而應視為歌行的一個品類,即“古題樂府歌行”;
第三,歌行與“歌辭性詩題”。胡震亨認為以“歌辭性詩題”為判斷歌行的標準,會把許多真正的歌行擯於歌行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徹底擺脫“歌辭性詩題”,正是歌行創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學術觀點
2、胡震亨認為中國文論之“興”的本質在於物對心的觸發感通。他認為:“大抵詩之作也,興,上也;賦,次也;賡和,不得已也。然初無意於作是詩,而是物是事,適然觸於我,我之意適然感乎是物是事,觸先焉,而是詩出焉,我何與哉?天也,斯之謂興。”明確揭示了感興的內涵。感興”是作為一個貫穿始終的文論範疇存在於中國文論史上的。它的基本內涵是頗為清楚的,而在長期的流變中亦充填了新的意蘊。
3、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籖》卷一一寫道:“‘唑’,方言,比海如人囂聲也。”又稱“海唑”為“海吼”,較早記錄了海嘯。
5、胡震亨認為,“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