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原鎮

武原鎮

引始建於唐開元五年。位於海鹽縣東部,屬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氣候宜人、交通區位條件優越。01省道、鹽湖公路、六平申航道貫穿全境,杭浦高速公路、海鹽接口、跨海大橋接口緊鄰鎮域,西距省會城市杭州80公里,東離上海90公里,南隔杭州灣與寧波相望。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5年, 耕地47798畝, 農業人口33793人。目前,武原鎮作為海鹽縣下轄的一個街道,改名為武原街道,街道辦事處設於棗園中路128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原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78平方公里
  • 人口:12萬
基本概況,建制沿革,工業狀況,農業狀況,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民間投資,房地產投資,旅遊業,社會事業,

基本概況

武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鎮,既有濱海明珠之美,又有人文景觀之韻。這裡旅遊資源豐富,有浙江第一閣------千佛閣,有中國十大名園之一------綺園,有凝聚全鎮人民力量的海上長城------魚鱗海塘等等。這裡歷史名人輩出,曾養育了中國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民族實業家張幼儀、先鋒派青年作家余華等大批能人志士。
武原鎮地圖武原鎮地圖
隨著經濟的發展,武原鎮各項社會事業也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全鎮交通道路骨架全面形成,城鎮面貌明顯改觀,鎮文化設施已達到嘉興市級東海明珠標準,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建經濟強鎮,創文化名鎮”已在全鎮開展,魏魏古鎮,猶如鑲嵌在杭州灣北岸的一顆璀璨明珠,武原鎮以嶄新的面貌,闊步朝向民主、文明、富裕大道奮進。

建制沿革

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晉鹹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 (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併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最佳化,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

工業狀況

工業是武原鎮的主導產業。2003年工業總產值38億元。全鎮擁有企業553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造紙、化纖、五金標準件、紡織服裝五大支柱產業,湧現了“一星集團”、“南洋紙業”、“華明化纖”等重點骨幹企業。
食品加工業中境內有五金標準件工業城,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產品生產、設備製造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是全國標性準件生產基地和浙江省出口基地。努力打造“全市標準件生產專業村”的該鎮明珠村,有60家標準件生產企業,2003年產值達11.2億元。
食品加工業中“一星”品牌為浙江省著名商標,“星連心”色拉油獲得全國糧油協會“放心油”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鎮工業區總規劃面積5.16平方公里,與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灣大橋新區相互依託,連為一體,劃分為造紙工業區、紙容器工業區、輕工綜合區、高新技術區四大區塊。工業區位優勢明顯,緊靠滬杭快速通道,至乍加蘇高速公路及杭州灣跨海大橋13公里。
武原鎮風景武原鎮風景

農業狀況

農業既是武原鎮的基礎產業,又是特色產業。武原鎮建起了萬畝優質米基地,萬畝蔬菜基地、萬畝水果基地和千畝名特花卉種苗基地,組建了葡萄、大頭菜、兔業養殖等3個專業合作社、草莓、花卉、水產等5個專業協會以及食品、蔬菜、花卉3個農業龍頭企業。有傳統特色的葡萄產業依託市場,積極探索葡萄種植新技術,努力打造葡萄品牌,"純元"牌青提久享盛譽,為浙江省綠色農產品,連續三年獲得省農博會金獎、銀獎,產品深受上海、江蘇市場歡迎。2003年,該鎮2100畝葡萄基地被評為國家級無公害生產基地。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04億元(縣內),比上年增長15.9%。其中,第一產業1.08億元,增長1%,第二產業40.3億元,增長24.3%,第三產業12.65億元,下降3.7%。
製造業投資增長較快。2005年,在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製造業投資31.56億元,比04年增長37.5%。

基礎設施投資

基礎設施投資較快增長,2005年,共完成6.93億元,增長40.7%,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額分別為2.4億元、2.4億元和1.3億元,分別增長213.5%、211.1%和下降45.9%。

民間投資

民間投資活力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投資中非國有投資38.6億元,05年比04年增長29.1%,占規模以上投資的83.9%;民間投資34.8億元,同比增長33.8%,占規模以上投資的75.7%。
投資項目增加。2005年規模以上投資項目達303個,比上年增加64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77個,增加44個。

房地產投資

房地產投資下降。200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77億元,比上年下降44.1%。新開工面積10.5萬平方米,下降64%,竣工面積23.5萬平方米,下降35%;實際銷售面積26.8萬平方米,增長22.1%;2005年商品房銷售額8.24億元,同比增長35.4%。

旅遊業

旅遊業穩定發展。2005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49.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9%;國內旅遊收入10.62億元,增長9.4%。境外入境人數4614人次,下降16.9%。其中,外國人4155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459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50萬美元,下降21.6%。2005年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11.06億元,增長7.7%

社會事業

文化傳媒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場所1個,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8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縣公共圖書館藏書量234千冊,增長6.4%,博物館1個,劇場、影劇院數7個。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全縣有線電視用戶9.3萬戶,增長8.1%,有線電視入戶率78.4%,同比增長6.5%。
體育事業蓬勃展開。全縣有體育場、館416個(包括學校、企業),2005年該縣體育健兒在市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94枚,其中,獲得金牌25枚。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縣共舉辦縣級和鄉鎮運動會273次,增長3.8%。
2005年,根據各行政村的實際,先後組建了演唱隊、戲曲隊、快板隊、腰鼓隊、籃球隊、桌球隊等,共建有村、社區級文體隊33支,隊員1492人,活躍在全鎮的社區、廣場、學校操場上。
衛生事業穩步前進。2005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1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村級衛生機構95個。醫院、衛生院病床數1034張;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036人,其中:醫生513人。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5.4%,衛生廁所覆蓋率9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