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吳均(公元469年~公元520年),字叔
庠(xiáng),
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於
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
沈約的稱讚。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
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
梁武帝天監初年,為郡主簿。
天監六年(506年),被建安王
蕭偉引為記室。臨川王
蕭宏將他推薦給武帝,很受欣賞。後又被任為
奉朝請(一種閒職文官)。欲撰《
齊書》,求借齊
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於是私撰《齊春秋》,稱梁武帝為
齊明帝佐命之臣,觸犯武帝,書焚,並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卒於普通元年(520年),時年五十二歲。吳均既是
歷史學家,著《齊春秋》三十卷、注《
後漢書》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學家,有《吳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文史成就
《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自其文風清拔,而有“古”氣,自稱“
吳均體”。其詩今存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
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
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檐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淒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緻。吳均很注意向
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五首、《
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
鮑照餘緒。他的一些
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
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
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像
左思的“鬱郁澗底松”和
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
梅花落》、《
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
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作品一覽
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二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
范曄《
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失。還著有
志怪小說集《
續齊諧記》一卷。《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
隋書·經籍志》著錄:“梁
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
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
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吳朝請集》三卷,附錄一卷,明
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
吳朝請集》一卷,明
張溥輯《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一卷,清代
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
嚴可均《
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
與施從事書》《
與朱元思書》(
現被收入《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11課)《
與顧章書》等十三篇,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
贈王桂陽》《
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一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吳均善於寫作書信,今存《
與施從事書》《
與朱元思書》《
與顧章書》三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乾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等句,皆文筆清麗,韻味
雋永。
作品欣賞
《詠寶劍》
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淒淒。
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眼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黠羌。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
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人物評價
梁武帝曾有
“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
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
史籍記載
《梁書》本傳
吳均,字叔庠,
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
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天監初,
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
吳均體”。
建安王(蕭)偉為揚州,引兼記室,掌文翰。王遷江州,補國侍郎,兼府城局。還除
奉朝請。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
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
劉之遴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功已畢,唯列傳未就。普通元年,卒,時年五十二。(吳)均注
范曄《
後漢書》九十卷,著《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
《梁書》卷四十九)
《南史》本傳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
梁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均嘗不得意,贈惲詩而去,久之復來,惲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之於武帝,即日召入賦詩,悅焉。待詔著作,累遷奉朝請。先是,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使
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已畢,唯列傳未就,卒。均注范曄《後漢書》九十卷,著《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
《南史》卷七十二)